多年生草質藤本,具膨大的塊狀根。莖有縱稜;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具縱稜,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葉腋,花梗細長,每花具1片大型苞片,黃綠色;雄花:萼片5,革質,粗糙,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花瓣5,淺黃色,基部連合,雄蕊5,癒合成3體;雌花: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瓠果橢圓形,成熟後紅色,肉質,外被軟質刺災,種子略呈扁圓形或近橢圓形,邊緣四周具不規則的突起,呈龜板狀,灰棕色。花期6~8月。果期9~11月。
本品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釐米,厚約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成熟種子。
採集加工:9~11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剖開果實,曬至半乾,剝取種子;或裝入盆缽內,待果皮近於腐敗時將果皮弄爛,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種子,曬乾或烘乾。
選購貯藏: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性味歸經:苦微甘,溫,有毒。入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腫散結,祛毒。治癰腫、疔瘡、瘰癧、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溼痺痛,筋脈拘攣。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敷、磨汁塗或煎水燻洗。內服:多入丸、散;煎湯,2~4分。
用藥禁忌: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②《醫林纂要》:"忌豬肉。"
①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裡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醫宗金鑑》烏龍膏)
②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癧,臁瘡,小兒蟺拱頭: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淨)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醫宗金鑑》神效千捶膏)
③治兩耳卒腫熱痛: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上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塗之。(《聖惠方》)
④治瘰癧發歇無已,膿血淋漓: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熱。每日食後服一次,服半月。(《仁齋直指方》木鱉膏)
⑤治痔瘡:荊芥、木鱉子、樸硝各等分。上煎湯,入於瓶內,燻後,湯溫洗之。(《普濟方》)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