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木鱉子

2021-02-07 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

多年生草質藤本,具膨大的塊狀根。莖有縱稜;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具縱稜,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單生葉腋,花梗細長,每花具1片大型苞片,黃綠色;雄花:萼片5,革質,粗糙,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花瓣5,淺黃色,基部連合,雄蕊5,癒合成3體;雌花:萼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與雄花相似,子房下位。瓠果橢圓形,成熟後紅色,肉質,外被軟質刺災,種子略呈扁圓形或近橢圓形,邊緣四周具不規則的突起,呈龜板狀,灰棕色。花期6~8月。果期9~11月。

本品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釐米,厚約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成熟種子。

採集加工:9~11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剖開果實,曬至半乾,剝取種子;或裝入盆缽內,待果皮近於腐敗時將果皮弄爛,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種子,曬乾或烘乾。

選購貯藏: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性味歸經:苦微甘,溫,有毒。入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腫散結,祛毒。治癰腫、疔瘡、瘰癧、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溼痺痛,筋脈拘攣。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敷、磨汁塗或煎水燻洗。內服:多入丸、散;煎湯,2~4分。

用藥禁忌:孕婦及體虛者忌服。
①《本草匯言》:"胃虛、大腸不實、元真虧損者,不可概投。"
②《醫林纂要》:"忌豬肉。"

①治一切諸毒,紅腫赤暈不消者:木鱉子(去殼)二兩,草烏半兩,小粉四兩,半夏二兩。上四味於鐵銚內,慢火炒焦,黑色為度,研細,以新汲水調敷,一日一次,自外向裡塗之,須留瘡頂,令出毒氣。(《醫宗金鑑》烏龍膏)

②治瘡瘍、疔毒初起,瘰癧,臁瘡,小兒蟺拱頭:土木鱉(去殼)五個,白嫩松香(揀淨)四兩,銅綠研細一錢,乳香、沒藥各二錢,蓖麻子(去殼)七錢,巴豆肉五粒,杏仁(去皮)一錢。上八味合一處,石臼內搗三千餘下,即成膏;取起,浸涼水中。用時隨瘡大小,用手搓成薄片,貼瘡上,用絹蓋之。(《醫宗金鑑》神效千捶膏)

③治兩耳卒腫熱痛: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赤小豆末半兩,川大黃末半兩。上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塗之。(《聖惠方》)

④治瘰癧發歇無已,膿血淋漓:木鱉仁二個,厚紙拭去油,研碎,以烏雞子調和,磁盞盛之,甑內蒸熱。每日食後服一次,服半月。(《仁齋直指方》木鱉膏)

⑤治痔瘡:荊芥、木鱉子、樸硝各等分。上煎湯,入於瓶內,燻後,湯溫洗之。(《普濟方》)

(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歡迎廣大的中草藥種植戶、合作社、商家企業加入到博羅縣中草藥種植協會的大家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創博羅縣中草藥種植事業的輝煌!會員招募,請聯繫協會專職工作人員

132 8620 2223(羅)

相關焦點

  • 木鱉子(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木鱉子仁《全國中草藥彙編》:木鱉子拼音Mù Biē Zǐ別名藤桐、木別子、漏苓子來源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木鱉子拼音Mù Biē Zǐ別名木蟹(《開寶本草》),土木鱉(《醫宗金鑑》),殼木鱉(《藥材資料彙編》),漏苓子(《中藥志》),地桐子、藤桐子(《中藥材手冊》),鴨屎瓜子(《藥材學》),木鱉瓜(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 每天一味中藥 木鱉子
    然後爺爺教他用木鱉子打粉,調醋,做成藥汁,調敷患處。連續用五天後,發現癬疾如同百草碰到百草枯-樣,紛紛結痂脫落。從此出汗後,注重勤換衣服,衣服勤洗乾淨,曬足太陽,注重衛生清潔,飲食也要清淡,癬疾就不發作了。
  • 木鱉子的功效與作用
    木鱉子的功效與作用:木鱉子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的種子,木鱉子的功效是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木鱉子的作用是治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痢疾,風溼痺痛,木鱉子食用禁忌是孕婦及體虛者忌服木鱉子。藥名:木鱉子功效分類:外用藥、解毒藥別名:炒木鱉子、煨木鱉子、燙木鱉子、木蟹、土木鱉、地桐子、藤桐子、殼木鱉、漏苓子、鴨屎瓜子、木鱉瓜性味:味甘、溫、有毒歸經:肝經、脾經、胃經功效: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主治: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默黑、乳腺炎、淋巴結結核、痢疾、風溼痺痛、筋脈拘攣、
  • 木鱉子的功效與作用 木鱉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用法用量
    木鱉子的功效與作用甲狀腺結節就像是我們身體上的一顆定時炸彈,去不掉,又好不了,還隨時擔心會發生爆炸。這樣來形容甲狀腺結節,真的一點都不誇張。一代宗師國醫館的「散結方」,主要選用莪朮、薑黃、急性子、木鱉子等20多種藥物,採用鮮株入藥和中藥發酵的製作方法,製作成膏貼,配合特定經絡穴位貼敷,形成持續性灸療,並與內治並行,以達到理氣解鬱、益氣健脾、化痰消癭,散結消腫的作用。從中醫臟腑經絡來講,人體內外是一個有機整體,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外有肌膚俞穴,內有五臟六腑,均靠經絡相互聯結。
  • 初見木鱉子植物
    木鱉子是一種比較冷背的中藥材,主要產自南方,作為北方人很難見到其植物的生長狀態。
  • 木鱉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的乾燥成熟種子。冬季釆收成熟果實,剖開,曬至半乾,除去果肉,取出種子,乾燥。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木鱉子仁粗粉約1.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石油醚(60〜90C)-三氯甲烷(1:1)混合溶液60ml,加熱回流1〜2小時,棄去石油醚-三氯甲烷混合溶液,濾紙筒揮盡溶劑,置圓底燒瓶中,加60%甲醇100ml,加熱回流4小時,提取液蒸乾。殘渣加水10ml使溶解並轉移至具塞試管中,加硫酸0.6ml,搖勻,塞緊。
  • 木鱉子!種子真的很像黑鱉(甲魚)
    圖1.木鱉子木鱉子的葉子互生,葉子為掌狀3深裂,中間裂片最大,呈倒卵形。圖3.木鱉子的卷鬚,不分叉木鱉子雌雄異株。木鱉子最奇特的地方就在於雄花的苞片。雄花的花梗頂端有一個兜狀的大型苞片,苞片呈圓腎形,鼓鼓脹脹的,看起來像極了一個「綠腎」。
  • 木鱉子,具有治癰腫、疔瘡、瘰癧、痔瘡、無名腫毒、癬瘡,風溼痺痛,筋脈拘攣.
    木鱉子,出處《開寶本草》又名漏苓子、木必子,為葫蘆科植物木鱉子之成熟種子。其性溫、味苦而微甘,具消腫散結、祛毒之功效。
  • 木鱉果的神奇功效
    木鱉果(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又名木虌子、木鱉子,是一種葫蘆科苦瓜屬的草本植物。
  • 【藥用植物】木鱉
    本物種為葫蘆科植物木鱉 Momordica cochinensis(Lour.)Spreng.
  • 來自天堂的水果——木鱉果
    cochinchinensis),又名木虌子、木鱉子,是一種葫蘆科苦瓜屬的草本植物。生長在越南和南亞一些區域的人將木鱉果尊為「來自天堂的水果」並稱讚它有促進長壽,增進活力命和健康的能力。木鱉果為個大,鮮紅色的果實,又稱為「甜葫蘆」,其可食用的部分為紅色的種子外膜。越南人食用木鱉果有上千年的歷史,通常做法是將木鱉果種子外膜做糯米飯,稱為「Xoi gac」,它由木鱉果與煮熟的米飯混合,使其具有紅色和獨特的香味。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米碎花
    藥材基源:本品為山茶科柃木屬植物米碎花,以根及全株入藥。採集加工:全年可採,曬乾。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路旁;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味歸經:甘、淡,微澀,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除溼斂瘡。用於預防流行性感冒;外用治燒燙傷,膿泡瘡。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粉麻油調搽患處。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胡頹子葉
    來源:本品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的葉。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選購貯藏:以葉大、色黃綠、上表面具光澤者為佳。置乾燥處。性味歸經:酸,微溫。歸肺經。功能主治:平喘止咳,止血,解毒。用於肺虛咳嗽,氣喘,咯血,吐血,癰疽。用法用量: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崗梅根
    商品為近圓形片或段,皮部較薄,木部較寬廣,淺黃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及多數不規則環紋。來源:本品為冬青科植物梅葉冬青的根。採集加工:秋季採挖根部,洗去泥土,曬乾。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肝、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生津;散瘀;解毒。主感冒;頭痛;眩暈;熱病煩渴;痧氣;熱瀉;肺癰;百日咳;咽喉腫痛;痔血;淋病;疔瘡腫毒;跌打損傷。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蘿芙木
    氣微,皮部極苦,木部微苦。來源:本品為夾竹桃科植物蘿芙木的根。採集加工:定植2~3年便可採挖,以10月份採收生物鹼含量較高。先離地面10cm左右砍斷莖杆,清除枝葉,將根挖出,抖去泥土,粗根切成1cm厚的薄片,細根砍成短節,曬乾即成。選購貯藏:以質堅、皮部味極苦者為佳。性味歸經:苦;微辛;性涼。功能主治:清熱;降壓;寧神。
  • 硼砂點眼可治療急性腰扭傷&木鱉子治療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岔氣腰痛)
    用時令患者仰臥,取藥粉少許或眼藥水數滴,點於兩目內外眥,藥粉每天點1次,眼藥水需每天點2次。點後囑患者閉眼,靜臥3~5分鐘,然後讓患者站立,雙手撐腰,兩腳分開站立,作腰部前後、左右適度活動。對不能站立的重患者,可讓臥床,由醫者幫助做兩下肢伸屈活動,20分鐘左右即可。共治50例。結果:治療1次後症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者46例,略有好轉、無效者各2例。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山芝麻
    質堅硬,斷麵皮部較厚,暗棕色或灰黃色,強纖維性,易與木部剝離並撕裂;木部黃白色,具微密放射狀紋理。氣徽香,味苦、微澀。來源:本品為梧桐科山芝麻屬植物山芝麻Helictercs angustifolia L.,以根或全株入藥。採集加工:夏、秋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性味歸經:苦、微甘,寒。有小毒。歸肺經、大腸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白粉藤
    3、降香150g,藏紫草120g,紫草茸、茜草、洪連、白粉藤、藏木香、巴夏嘎各100g,懸鉤木200g,山柰60g。十味共研成粗粉,過篩混勻。能清血熱、降壓;用於高血壓引起的口乾、音啞、頭痛、眼花、背痛、頭昏、全身麻木。一次2~2.5g,一日2~3次,煎服。(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石韋
    (《南昌醫藥》(1):14,1972)⑤治心經蘊熱,傳於小腸,始覺小便微澀赤黃,漸漸不通,小腹膨脝:石韋(去毛,銼)、車前子(車前葉亦可)等分。上濃煮汁飲之。(《全生指迷方》石韋湯)⑥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本公眾號圖片、內容為網上下載編輯整理,侵權刪!)
  • 每天學習一種中草藥--黃皮核
    子葉2枚,扁平而肥厚。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氣微,味苦澀微辛。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黃皮的種子。採集加工:夏季果實成熟,收集吃去果肉後廢棄的種子,洗淨,蒸透,曬乾。性味歸經: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胃經、肝經。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散結消脹。治腹滿,胃痛,疝氣痛。用法用量:煎湯內服,6~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