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馬店:麵塑傳人捏出古法釀酒圖
5月5日,記者採訪了麵塑的創作者,駐馬店麵塑創作者張新芳。5月5日下午,記者看到了張新芳的作品,在一個長約13米、寬約50米的展示櫃裡,50個手掌大小、造型各異的人物,釀酒的蒸餾鍋、貯酒用的缸、搬運的馬車子等等,作者用細膩傳神的麵塑作品一一還原了釀酒的整個過程。
-
他用麵團捏出5210~
小小一個麵團,艾民拿在手裡不斷拉扯、捏弄,一朵栩栩如生的繁縷花呈現在記者眼前……8月17日,夷陵區民間能人艾民利用工作之餘,按照小溪塔城區河心公園「5210」打卡點的原型,完成了「5210」麵塑的製作。 一片青青草原上,一大一小兩枚戒指環環相扣,彩色繁縷花如鑽石般鑲嵌在戒指之上,「5210 我愛夷陵」八個立體字栩栩如生,主題突出。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南京訊 麵塑,又稱面花、捏麵人,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
玩麵塑,捏麵人——麵塑大師何曉錚展絕活
舜網訊 玩麵塑,捏麵人,這個暑假就是要「找樂」!8月15日下午,在北坦街道生產路社區居委會二樓活動室,一期名為「麵塑的秘密」少兒暑期夏令營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活動特邀請山東麵塑藝術學會會長何曉錚先生來到社區給小朋友們現場展示麵塑「絕活」。
-
非遺專訪:麵塑藝人高志和
麵塑,俗稱捏麵人。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誌。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如今武漢麵塑藝術已被列入武漢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麵塑老師進社區教老人們捏麵人,有人坦言:看到那麼多「面人」感覺...
「太神奇了,老師輕鬆地捏一捏、揉一揉,幾塊麵疙瘩就變成了一枝漂亮的玫瑰花。」12月4日,在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參加完活動的劉奶奶回味精彩的課堂內容,為老師的手藝叫好。展示作品感受非物質文化魅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12月4日上午,桃園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區開展「非遺文化進社區,麵塑傳承念黨恩」主題活動,讓轄區老人們近距離感受麵塑的技藝和魅力。
-
剪窗花、編繩結、捏麵人 新疆手藝人送年味
「這個禮拜沒閒過,18日我們剛舉辦了少兒麵塑展暨少兒麵塑大賽,還要忙著參加『新疆是個好地方——第七屆天山南北賀新春非遺年俗展』系列活動,一直持續到年後。」懷元辰說,春節期間,烏魯木齊市文化館還將開設為期一個月的「非遺」課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和傳播,豐富首府青少年的寒假生活。
-
濟南「麵塑奶奶」的公益人生:捏麵人五十餘載捐善款近百萬元
高桂英講述與《濟南時報》的故事 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攝每逢節假日,黑虎泉琵琶橋邊總能看到一個麵塑攤,攤位後面,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帶著徒弟們手拿麵團和工具,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面人在她的手裡「誕生」。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麵塑奶奶」,如今70多歲的她已經捏了50多年的面人。
-
與潮流同行的麵塑手藝人
麵塑俗稱面花、花糕、捏麵人,指用麵粉、糯米粉等原料製作各種人物、動物、器物的傳統手藝,早在漢代便有文字記載,黃河內外、大江上下都有流傳,經過千年演變,它已躋身民間藝術殿堂,匯入中華文化。自打從街邊拜師起,侯德強鍾情麵塑製作二十載,他深研技法,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形成自成一派的創作風格。
-
閉著眼也能捏出160多種海魚 他用一坨面給你整個海洋
福建莆田湄洲島「捏海人」黃亞棋的麵塑海鮮作品。湄洲島宣傳部供圖在「媽祖故裡」福建莆田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麵塑師傅被稱為「捏海人」。58歲的黃亞棋是備受鄰裡尊敬的海島村醫,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捏海人。媽祖信俗申遺成功的2009年,「捏海人」黃亞棋也成為莆田當地第一批媽祖信俗非遺傳承人。
-
非遺故事 | 麵塑大師——董鳳岐
董鳳岐,女,1939年12月12日生於北京。1959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面人湯)工作室,成為當年「面人湯工作室」全國唯一弟子。董鳳岐從事麵塑工作59年整,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山東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傳統技藝大師,山東省省級濟南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湯)第二代傳人,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其麵塑作品曾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省級最高獎項)民俗類二等獎、法國世界農業博覽會——華人麵塑捏塑個人表演金獎、北京工藝美術國際博覽會國家級金獎等獎項。
-
海派剪紙、製作兔子燈、捏麵塑...上海援藏搭起滬藏兩地學生文化...
海派剪紙、製作兔子燈、捏麵塑......上海援藏搭起滬藏兩地學生文化交流的連心橋 2020-09-30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進社區|「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捏麵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2日,由步湧社區黨委、步湧社區工作站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捏麵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2013年,他憑藉精湛的技藝,榮獲深圳第九屆外來青工文體節金獎。2015年,王建林隨深圳政府出訪德國柏林,現場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傳統手工藝,廣受歡迎,獲頒發柏林中國文化中心榮譽證書。
-
濟寧麵塑:小小麵團有乾坤
3月25日,當記者來到「非遺」麵塑曲阜市代表性傳承人張磊家中時,他正在製作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的麵塑肖像,揉、捏、按、搓間,鍾南山院士那剛毅的眉眼便躍然面上。「我們宅在家時,無數逆行者不顧個人安危、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就想用手裡的麵團記錄下他們的模樣,留存這段難忘的記憶。」談起製作抗疫題材麵塑群像的初衷,張磊頓了頓手中的小刀說。
-
房山區燕山地區文化大講堂之麵塑多肉植物
2020年11月25日,在燕山地區文化活動中心311室開展燕山地區文化大講堂—麵塑多肉植物課堂,活動共20名群眾參與。 麵塑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門民間藝術,被外國友人讚譽為「東方的雕塑藝術」。麵塑的起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麵塑的種類和產地分布
用來食用的麵塑品材料主要由澄粉、生粉等製作而成,然後再進行蒸熟定型,最後使用蔬菜汁或食用色素上色而成;另一種用來收藏的麵塑一般都是用糯米粉、精麵粉和防腐劑、鹽、甘油等混合後蒸熟,這種特殊材料製成的麵塑可以有效防止腐爛和裂縫,最後添加顏色而成。
-
錢翠芳:金陵「麵塑大師」面裡藏真
【人物檔案】姓名:錢翠芳性別:女年齡:保密職業:麵塑非遺傳承人一雙巧手,捏出萬變造型,捏出世間百態,她就是被人們稱為「麵塑大師」的非遺文化傳承人錢翠芳。她的作品以其獨有的「原汁原味」深受大家的喜愛。
-
準旗麵塑藝人楊二先,小小「麵人兒」開啟致富路!
楊二先展示捏好的面人捏麵人又叫麵塑藝術,是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藝術,在我國已傳承了數千年。開始的麵塑只是家庭主婦們用糯米粉,塑成果實模樣,以祈求吉祥、幸福。麵塑作品《十二生肖》今年55歲的楊二先是陝西府谷人,當年為了讓家中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1994年舉家搬遷到沙圪堵鎮。
-
功底20年 麵塑抗疫英雄
今年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中華絕技」展演,我送選的「麵塑抗疫群英譜」作品有幸參展。麵塑工藝是民間廣受喜愛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我是江蘇人,從小就喜歡玩泥巴,與麵塑結緣已有20年。與繪畫類似,首先我得構好圖,用鐵架做好人物支架,再將一塊塊小小的冷瓷麵團,經過一番揉、捻、搓、掐後,再用兩三個尖頭、扁頭不一的工具,巧妙地運用點、切、刻等手法,塑造出人物的鼻子、嘴巴、眼睛樣。有時,甚至要細緻到雙眼皮,這樣才能讓人物惟妙惟肖。用行話說,這叫「開臉」。純手工的「開臉」所塑造的形象,不同於倒模出的臉,不會「千人一面」。這考驗著手藝人的理解和功力。
-
面揉心聲——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青城麵塑
(資料圖)青城麵塑植根於民間,來源於生活,其豐富的想像力、精妙的造型技巧,仿佛使人置身於鄉土氣息濃鬱的藝術世界。用食材製成的藝術品一把竹刀,七彩麵團,靈巧地點、切、刻、劃,青城麵塑自治區級傳承人陳紅曉在手中幾經擺弄,頃刻之間就有了一個生動的「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