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的品牌,低廉的價格,無不讓人心動,但你真的冷靜下來之後也難免倒吸一口涼氣:這還是奢侈品嗎?苦心經營幾十年,全球遍尋最好的原材料,最頂級的設計師和手藝人的作品,能賣這麼低的價格麼?
本刊記者 孫建昆
作為網購奢侈品的消費者,今天的白領已經成了每月工資都白領,收入支出嚴重不成正比的上班族,無法承擔奢侈品原有的巨額支出,而此時的網絡代購早已為普通人對於奢侈品的渴望打開了大門,而在工業化時代,這一形式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無數的奢侈品網站,為滿足中國人的華麗需求而提供服務。
但打開這些網站,華麗的品牌,低廉的價格,無不讓人心動,但你真的冷靜下來之後也難免倒吸一口涼氣:這還是奢侈品嗎?苦心經營幾十年,全球最好的原材料,最頂級的設計師和手藝人的作品,能賣這麼低的價格麼?於是奢侈品網站的真偽成為一個最揪心的問題。
走在今天中國的城市街道上,放眼望去儘是國際一線品牌。LV早已成為街標,而ARMANI,PRADA甚至一些不為人熟知的獨立設計師品牌都會遍布不少普通人的身上,箱包、鞋帽、衣褲,仔細看,總能給你驚喜。但是看過之後,總讓人不免想,是真的麼?哪淘的?什麼網啊?
真假難辨的奢侈品
奢侈品網購是一個這兩年電子商務中非常熱的垂直方面,一度引起非常強烈的投資風暴,但一陣熱過後迅速迎來了冬天。這主要是奢侈品和網購這兩個概念之間矛盾碰撞後產生的誠信問題帶來的信任危機。
消費者在奢侈品網購中權益難以保障,不良商家在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奢侈品網站的行業危機。尚品網爆出裁員消息,呼哈網甚至網頁也被權益受害的員工黑掉,奢侈品網站即使在公司內部誠信也成問題,遑論其在與消費者買賣的過程,遑論其對於進貨渠道的真實保證。甚至京東、噹噹這樣的綜合電商也在出擊奢侈品的銷售時引來信任危機。而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張先生在京東購買了Burberry倫敦香水,比專櫃便宜一半的價錢,但是貨到手後心裡卻越來越不踏實,畢竟雖然便宜了幾百塊,但還是花出去幾百塊,只有真的品牌香水才能保證自己這幾百塊錢花得值,少的幾百塊省得真。但是詢問專櫃卻得知,並不能對此提供鑑定,交談後發現,大多數專櫃都不願因為鑑定增添麻煩。很多公司也禁止專櫃店員對消費者另外所帶來的產品進行鑑定,最多給出友情提示。
作為消費者,首先希望肯定的一點就是網購奢侈品的真偽,然而正是這最基本的一點,在網購奢侈品之後,就很難得到。
《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也就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誰主張,誰舉證」,這對非專業的消費者而言是一招厲害的殺手鐧。能夠在網上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很少會是自幼在奢侈品的環境中長大的箇中高手,又非職業人士,很難有專業的眼光和手段對自己的質疑提供有力的舉證,要想通過一己之力證明產品的假冒偽劣是難上加難,面對可疑的購買品真是一籌莫展。
對於網購的奢侈品,有的專櫃工作人員只能展示出防偽標識,讓消費者進行比較,以此判斷真假,但書面鑑定文件是難以提供的。PRADA甚至表示全球範圍內品牌均不提供鑑別。
很多奢侈品公司都沒有部門具備鑑定商品真偽並出具鑑定書的職能,但一些名表的官方鐘錶維修中心是能夠看出商品真偽的。工作人員可能會說「表有些問題,不能維修」,但也不會直說是「假表」,更不會出具鑑定書。畢竟,品牌公司沒有義務對非正規渠道購買的貨品負責,並且如今的仿冒技術極高,並非普通工作人員可以確定。而出具法律證明所帶來的一系列後續法律問題,也是專櫃不願面對的。
如此存在的問題就是,首先,在網站上購買的產品,所謂支持專櫃驗證成了空談,因為驗證本身並不存在;其次,由於專櫃基本難以提供書面鑑定證明,於是即使發現是假貨,消費者也難以直接通過法律程序保護自身權益。比如之前高朋網的假天梭表案,都是在媒體的一再推動下,網站才不得不承認售假事實,並作出賠償承諾的。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今天的中國很多人已經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追求足夠的上層建築,附庸風雅者比比皆是,而收藏也成了很多人追名逐利的有效手段。對於古董和當代藝術品的追逐導致價格的攀升,是制假販假的源頭。而鑑寶則成了現在炙手可熱的節目。對於古董的鑑定,在中國是已經有了完整的體系結構和專業的部門人士,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紅酒的收藏之中,品酒師成為一種炙手可熱的職業,在高級會所中為人提供重要的服務。
而對於奢侈品,似乎比起古董,沒有如此高的價值;比起紅酒來,普及面又會更廣,專業性也沒有那麼強,於是對於奢侈品的鑑定就成了一個極大的空白,這也給造假者帶來了發財致富的機會。
奢侈品的價值,本來更多的體現在服務和品牌歷史的凝聚上,前者在網購中難以實現,後者則顯得虛無縹緲,讓人難以琢磨。畢竟今天很多奢侈品早已開始在中國製造,而中國人模仿的智慧在今天更是表現出令世人震驚的能力。這讓很多消費者不能不有顧慮。
許多奢侈品網站,比如唯品網也關注這一點,打出了可以進行專櫃檢驗的王牌,寄望以此打消消費者的顧慮,而這一招牌也確實給了不少消費者定心丸,於是敢於在網上幾萬幾千的大把花銀子買東西。
但是,如果在工商部門進行檢驗,也只能對材質進行辨別,羽絨含量、純棉與否,沒問題,出現問題可以維權,但是在材質完全符合承諾的情況下,品牌真假問題工商部門就很難實現保障了。這也需要品牌本身的官方鑑定。
但對於專櫃的鑑定,記者求證發現,大多數的奢侈品專櫃並不能提供符合法律程序的鑑定證明,同意給出口頭鑑定已屬不易,至於肯出書面證明的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大多數專櫃都表示不能進行鑑定。
網上處處論維權
最近因為懷孕在家休息的白領小F就在珍品網上忐忑不安地購買了巴寶莉的皮包。無論是牌子還是款式,小F都表示滿意,但還是難免有疑慮,她告訴記者:「在網上購買奢侈品,如果價格已經和A貨差不多甚至還要低,低得離譜,價格本身就已經值得懷疑,又不像賣個古董可以編一段大家族中途衰落的悽涼故事,一方面滿足對方幸災樂禍的心願,一方面又可以解釋過低的價格。奢侈品太便宜了,就很難相信這是一件真貨。而如果達到一般貴的價格,比如一塊幾千塊錢的名表,對於需要在網站上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而言,則就有些讓人忐忑了。」即使有7天退換貨的保證,但心裡還是不太踏實。
小張早年上學時就開始習慣網購,但經常遇到質量難以保障的情況,有一次買了塊浪琴,且不說真假,光是被快遞催著籤了字後見不著人了自己才打開一看表的商標已經壞了,心裡就涼了半截,在隨後的退換貨中又是很費了一番周折,好在選的電商是個知名網站,最後總算給退了。而這樣的奢侈品消費者如果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大多數奢侈品專櫃已經明示非正常渠道產品不負責維修。即使運氣好,買到一塊質量有保障的好表,但畢竟購買這塊名表,名在先,表在後,雖然買的是打折品但價錢並不便宜,還是難以確定是真品,又成了一個問題。讓人非常忐忑。這實在是一個花錢買罪受的消費體驗。
作為消費者,在奢侈品網購中雖然花了打折的價錢,但絕不能應該因此受到打折的服務。然而在網購奢侈品之後,緊隨其後的就是無法得到奢侈品公司貴賓般的售後服務,甚至真假的辨別都不能得到官方支持。這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奢侈品網站不能把對於消費者的承諾做到實處,在奢侈品代購的過程中,即使在真品的前提下,也未能獲得正當的渠道,得到奢侈品公司的承認,而造成產品本身不被認可,繼而造成消費者的售後困境。
在中國,正像很多歐洲國家的經濟分析人士非常羨慕的,實業仍是國家經濟的重中之重,挑起國家GDP的大梁。中國的消費者對於摸得著看得見的產品也更有消費的真實感,而對於摸不著甚至看不見的服務,對於版權,就不是那麼重視了,這也難免會出現300塊錢吃頓飯不會覺得貴,30塊錢買本書就很難接受了,因為買書的人再怎樣重視書,似乎也首先關注的是拿到手的一本印著字的紙,而看不到浸透其中作者的心血,同樣,也不願花十幾塊錢去買一本全是字的經典,而更願意花四五十塊錢買一本從網上拼湊的精裝書,這也是一種只看眼前,不看背後的表現。
在奢侈品購物中,也存在這種情況。最踏實過日子的恐怕只關心產品的質量,布料、做工,還是比較實在的,有追求形象的,會為了選擇款式,而虛榮一點的,就為了衣服上多印的幾個字母,也願意再多花一筆錢。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這樣的人可以集中於木樨園和動物園,在今天的網絡時代,這樣的人就來到了淘寶網和其他奢侈品網站。
消費者在網上購買奢侈品,主要面對的問題包括:
首先,低價銷售的奢侈品很有可能是假貨。這種假在我們這裡幾十年技術已經非常精進,有的貨品甚至材料一樣,純手工一樣,甚至一針一線技術都不輸給真品,只是這份難得的技藝沒有用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卻用來侵犯國外的智慧財產權牟利,非常可惜。同時,消費者在此以為自己省了幾百幾千塊買到了大品牌,實際上卻是多花了幾千上萬塊買的普通商品,在此尤為不值。
其次,不那麼低價的產品可能是真品,卻是國外品牌的淘汰產品或者過季產品,早已下架,所謂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在國外已經賣成了白菜價,卻拿到國內當新品打折。這樣雖然賣的是個真品,但也是物非所值,吃了大虧,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損害。更有甚者,根本就是國外的二三線品牌,卻因為是個大家不熟悉的法語或者西班牙語,沒人認識,就敢妄稱奢侈品,再拿出賣家熟用的先提價再打折,坑害消費者,也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現。
最後,就算是真品,是當季的,可能卻由於高昂的價格,代購變成了走私,一旦被發現,無論於買者還是賣者,都是得不償失的。
在奢侈品網站的購物過程也是膽戰心驚的。畢竟不同於簡單的淘寶購物,即使買的是A貨,明文標價,價格也不會離譜,頂多稍貴一些,拿到手裡,只要款式喜歡,價格合理,質量上也過得去,就會心安理得,穿著用著自己舒服就行。
奢侈品網站的出路
消費者對於奢侈品的求購,品牌的真實和品質的保障始終是糾結於內心的最重要的內容,對於奢侈品真偽的鑑定也就是保障消費者權益最重要的問題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唯品網上,其保證正品說明為:「如果您對在唯品網所購的商品屬品牌正品存在懷疑,請立即到工商等相關法定部門進行產品質量鑑定。假如鑑定結果為非品牌正品,可最遲在收到商品後90日內,向中華保險公司依法定程序索取該商品售價的全額賠償。」
如果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真能擔負起鑑定真偽的作用,這對於網上奢侈品網站的規範作用不可小視,保險公司擁有的強大資金背景和廣泛人脈資源足以組織起鑑別真偽的職能部門,但在這方面的保險市場仍然是一個空白。這一點比較像藝術品的保險,在中國超過英國成為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今天,對藝術品的保險卻仍然沒有或少有保險公司敢接,即使人保財險、太平洋(601099,股吧)財險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被御筆一批,成為指定公司,該項業務仍然幾乎空白。而此時的國外保險公司在此領域早已成熟,法國的豐泰保險就已對中國市場垂涎欲滴。如果在國內的奢侈品市場上,本土保險公司能夠提早做好準備,得到被承認的權威地位,為奢侈品的真偽提供有意義的保險,接受網站投保,是消費者也能鑑定有門,那對奢侈品網站的行業可謂功莫大(博客,微博)焉,而對於自身的業務也算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了。
在中國,最有威信的仍是政府機構。如果工商部門能夠在此領域挑頭建立一個半官方的機構,一定更容易獲得資質。同時,中國稅收政策的嚴格化對於奢侈品網購來源的監督也應該擔負起責任。很多奢侈品公司也表示專櫃正規渠道在中國銷售的貨品都有關稅的統一標識。但事實上這對於市場既有的穩定結構產生了破壞。而奢侈品本身並不像日常食品和諸如汽車、家電、圖書等關係國計民生,奢侈品的出售本來就不是為了在民眾中普及,這也是如PRADA會在國外很多專櫃拒絕向中國人出售產品的原因。因為中國盛行的代購給奢侈品品牌的稀有形象和地位造成了破壞。其實一旦人手一個LV包,LV也就不是LV,而成了邦威了。
奢侈品是一種文化象徵,並非食品藥品之類,這並非政府機關需要嚴重幹涉的領域。所以在這個領域需要民間機構的產生和發生作用。前面提到的保險公司是一個不錯的第三方選擇。而對於官方認證,國內的品牌代理商很難願意在這個破壞其利益的領域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奢侈品的購物網站自己發揮作用,統一標準,並能在一些值得信任的保險公司統一的標準下,進行品牌認證,並能堅決抵制假冒偽劣的產品,不要成為全國牙防組在奢侈品領域的翻版。
事實上,在奢侈品登上網站的時候,本身早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因為在今天,對於奢侈的定義並非僅是耗資巨大,僅僅在於一種在金錢上的揮霍,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時間上的充裕,這也就是凡勃倫在《有閒階級論》中提到的:「要實現這一身行頭花費的人,是不可能有時間從事任何可以推動人類進步的事業的。」所以在成衣銷售全球的時候,還是要在倫敦薩維爾街去找自己熟悉的裁縫。奢侈也並非表現在一萬英鎊的開銷上,而是有時間一個月幾次專程飛往那裡進行定製西服的調試,和幾個月的等待。奢侈品的內在品質也正是體現在這漫長等待中的精工細作。沒有這樣長時間的服務,奢侈品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為了一時的虛榮去花費自己幾個月的工資,換取一份失去意義的奢侈,本身就得不償失,如果反而獲得的是假貨,那簡直就真是坑爹了。因此,對於奢侈品的官方鑑定可以避免偽劣品泛濫,這雖然不會影響到國計民生的根本,但對於市場的純淨與規範,還是必不可少的。
但奢侈品始終是奢侈品,作為普通百姓,實在無須為了虛榮,去浪費自己的血汗。真有錢了如果想踏踏實實買真貨,還是去專櫃吧。
(責任編輯: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