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未必俗,城市人未必雅

2020-12-14 倚馬看花說情感

英國教育家、經驗主義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事實確實這樣,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他們身處人群中的時候,很容易跟隨著眾人的思想,而放棄判斷。

長久以來,人們都是帶著這樣的偏見,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人人都看得起自己,而看不起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人人都覺得自己好,而看不到別人的好。

城市和農村,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最初的時候,並沒有城市,只有農村,只有部落,隨著生產的發展,開始出現了交換,出現了買賣,社會中的人群也漸漸有了分工,城市也就漸漸形成。

從這個層面出發,城市的發展要以鄉村的生產為基礎,城市的功能更為全面,但農村的作用也絕對不可忽視,城市和農村,只有行政上的等級,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不過都是有人聚居的地方罷了。

城市人和農村人,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差別,城市發展得更全面,擁有的各方面資源更多,但城市裡生活的人,並不比農村中生活的人更加高貴,大家都是一樣的人,不存在誰不如誰,更沒有誰天生就差一等這樣的說法。

但就是有一小部分人,他們總是帶著偏見,在他們的眼裡,與城市人比起來,農村人就是要俗氣一些,就是要活得粗陋一些,說白了,就是有一部分人,他們自己也不怎麼樣,他們什麼都不了解,但就是看不起農村的人。

無疑,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最起碼是不準確的,地域的差別確實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人與人的差距,但任何人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農村的人,未必就是俗氣的,粗陋的,而城市的人,也不一定就高貴,就雅致。

看人最重要的是品質

要想說清楚什麼是高雅,什麼的低俗,就必須對這兩個概念下一個明確而合理的定義,在看花看來,高雅和低俗,不在於一個人擁有多少的財富,不在於一個人擁有多高的地位,甚至不在於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只和個人的品質有關係。

試想,即使一個人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很多財富,擁有最豐富的知識和品鑑能力,能夠欣賞齊白石的畫作和張旭的狂草,但他沒有良好的品質,總是做社會的蛀蟲,那麼你很難用高雅這個詞語去形容他。

又比如有一個文化程度不高,讀書也不多,人生閱歷也不夠豐富的下裡巴人,雖然他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成就,但他為人正直,真誠,老實,善良,樂善好施,不管是誰,也不能對他吐露低俗兩個字。

所以說,人是高雅還是低俗,評價一個人到底如何,最重要的,不是看他的外在,不是看他擁有什麼物質上的、名譽上的什麼東西,而要看到的精神品質,看到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態度。

從這個角度出發,人和人之間,不必分什麼農村和城市,也不必看什麼地位和財富,只需要看他怎麼對待自己的人生,怎麼對待別人,有什麼樣的品質,就能知道他是高雅還是低俗。

一切不看人品質,只看人外在的人,都是帶著很深的偏見的,他們隨意臧否別人的時候,他們隨意地說別人好壞雅俗的時候,他們自己才是最淺陋的那個人。

人與人應該求同存異,互相尊重

其實偏見,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說,沒有一丁點積極的影響,一個人,如果他一直帶著偏見,一直看不起和自己不一樣的人,那麼他自己也會被別人看不起。

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不管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甚至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不管是社會地位高的人還是社會地位低的人,人們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每個人和其他人都是有差異的,我們要允許這個差異存在,而去追求共同的意趣,共同的志向,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情感。

我們想要好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想要實現人生的意義,做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就必須學會和其他人求同存異,學會互相尊重。

我們要拋開內心裡的那些偏見,拋開對別人的輕視,要真正認識到,農村人並不一定俗,城市裡的人也並不一定雅,富人並不一定值得尊重,窮人也並不一定一無是處,要看別人的人品,要保持客觀,保持平和,保持敬畏。

人和人之間,沒有人格上的差別,那些因為偏見而被我們輕視的人,可能有很多值得敬仰的地方,就像農村人和城市人,他們沒有什麼差別,我們看人要看他具體的特質和品行,而不是看他出生在哪裡,居住在哪裡。

文:倚馬看花

歡迎閱讀、點讚、收藏、分享。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榮幸!

相關焦點

  • 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輕鬆。有些人,深深記住未必不是幸福
    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輕鬆。有些人,深深記住,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開,未必不是歷練。早安!     3、 每一個不懂愛旳人,都會遇到一個懂愛的人。然後經歷一場愛情,然後分開。後來不懂愛的人慢慢懂了。懂愛旳人,卻不敢再愛了。早安!
  • 美文:雅與俗的平衡
    作者:葉舟藝有雅俗之分,人有雅俗之別。勿執於雅,莫甘於俗,兩相忘卻,是真境界。雅,人人想有,個個求之,但想者、求者卻每每雅不起來,反而,越想越求越俗不可耐。今天,自認其俗者少,但假道學、偽君子,真俗人卻很多。我輩皆凡夫俗子,睡,一張床,食,一碗粥,不求聖不求賢,只為活得舒心愜意,自然灑脫。所以,該雅就雅,該俗就俗。總之,是泥坯子不會變成「洋瓷」,是狗尾巴草也不會變成蒼松翠柏,該是什麼就是什麼。
  • 內向的你,未必會是讓人討厭的人
    01.內向的人未必會讓人討厭內向的性格與讓同事們討厭並沒有必然聯繫,也不是因果關係。所以未必會讓人討厭。內向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容易很快融入集體。因為不苟言笑、不懂幽默,在最初的交往中缺乏熱情,總給人不容易接觸的感覺。其實,是因為了解得不夠深入,發現不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和他的優良品質。
  • 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佳作展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文/韋嘉樂 (九年級) 中國有句俗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說,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少人將其視作真理,如:孟子的母親,孟母認為集市、墓地是「墨」,學校是「朱」,所以才誕生了「孟母三遷」這個勵志故事。但是,孟子成為「亞聖」只是因為「孟母三遷」嗎?不盡然。有的人多次搬家,多次換老師,也沒有成才。在這裡,我想表達一種相反的觀點: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舉個最直觀的例子,將一塊布料分別放入硃砂和墨汁中,布料會分別變紅和變黑。
  • 農村老人常調侃,「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
    導語:農村老人常調侃,「活得太久,未必是福,」你怎麼看?真的假的?這句話雖然不中聽,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站在客觀立場上來看待這個問題,僅以生命的長度來衡量一個人的福氣,好似也並不對。所以你看,才會有人說「老人,活得太久,未必是福」這樣的論調。這裡面關鍵因素在於,老人歲數大了以後,身體機能肯定是每況愈下,體能肯定會逐漸失去高質量的生活能力。好比說一位身體健康八十歲的老人,和一位身體健康的百歲老人,他/她們的身體狀況,肯定有很大區別。用老話說:「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百歲期頤之年。」
  •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最上等的人是這樣的……
    其實,人這輩子就是個過程。禍福相依,得失相伴。沒有人會永遠得到,也沒有人會一直失去。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未必是禍。 《道德經》中有兩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和紳原本是一個非常正派的人,最討厭腐敗,如果乾隆不那麼重用他,最終他也不會變成了大貪汙官。 害你的人原來是你的貴人,對你好的人原來是你的仇人。等到你完全明白了,往往都已經時過境遷,悔之晚矣了。 福與禍兩個門一直在那裡,你不知道哪個是福,哪個是禍。
  • 農村生長無數雜草,都是無用之物?我看未必,此草就是頂級中草藥
    談論到農村,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往往就是農村地區那生長出來的無數雜草,因為農村的生態環境十分優良,很適合各類綠色植株紮根生長,而且這些總被人稱為雜草的植株,它們的生命力非常頑強,發達根莖可以說是沾土就能活,所以不管是農村的哪個區域,幾乎是都見縫插針般生長著一株株植物,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這些植株都並沒有多高的實用價值,是一些無用廢物。那麼真實情況真是如此嗎?我看未必。
  • 「俗」是比合適更過度,談生活中「雅」和「俗」的區別
    「雅」和「俗」更多是人們賦予的,很難去定義它們究竟是什麼。比如網絡歌曲,很多人覺得俗。就說鳳凰傳奇,《月亮之上》《荷塘月色》《自由飛翔》《最炫民族風》等。這個組合的歌傳唱度極高,廣場上超市裡基本都能聽到廣播在放他們的各種代表作。連那賣菜的大媽聽到旋律都會忍不住哼唱起來。
  • 孔侑主演韓劇鬼怪,得到未必是好的,失去的未必是差的。
    鬼怪和鬼怪新娘他們的遭遇讓我想到了這句話:得到的未必就是好的,失去的未必就是壞的。陰間使者王黎,專門引導亡靈前往他們該去的地方。正常死亡的人是要喝類似孟婆湯的藥水,已忘記一切,王黎說這是神的恩賜。而犯規罪的人,則不能喝藥,要一直記得過去的事情,受盡懲罰,這是神的懲罰,讓人永遠生活在地獄中。
  • 「鮮肉大叔」陳道明:人到中年,未必油膩
    那麼,人到中年,真的就會油膩麼?一、中年男人的油膩,往往身不由己不知不覺,自己也開始向著「油膩大叔」的方向進發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油膩成為了中年男人的特定形容詞,專門用來形容這個群體的不清爽、不優雅。
  • 俗及雅與乳房及屁股
    描寫的困難之處在於度的掌握,描寫得朦朧含蓄過分保守會讓人覺得缺乏真實,甚至是敷衍了事,描寫的太大膽露骨就會被納入所謂的俗套。「雅」與「俗」的界限事實上十分模糊,二者也常常互通互融,但是你的作品中,如果通篇是「乳房」和「屁股」,那這部小說通常沒什麼好下場,但也並不是作品中不涉及兩性的情感就能稱為「雅」,愛情永遠都是小說最熱門的題材,而與性相關的一切就不言而喻地佔據高位。
  • 俗稱「人面子」,果實像人臉,10年未必結果,運氣好才吃到
    導讀:南方特有水果,種10年未必結果,人稱「人面子」,運氣好才吃到文/農夫也瘋狂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 這些玉雕作品是雅還是俗?
    在玉器市場你總能發現一些新知識,一些題材風格讓人無法理解。不知道是師傅創新走火入魔還是一味的追求新奇、華麗和巧構! 雅,經典永不過時。
  • 暖心文案|耀眼的未必是太陽,我愛的人也萬丈光芒
    耀眼的未必是太陽,我愛的人也萬丈光芒。Dazzling is not necessarily the sun, the person I love is also brilliant.我覺得在這個世界耀眼的未必是太陽,我愛的那個人也足夠萬丈光芒,因為他在我的心裡從來不會落下。
  • 魯莽未必是壞事
    魯莽未必是壞事 2020-12-18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就連台州人都未必知道
    在國內,幾乎每座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城隍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城隍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存在,在古代所謂的「城」就是城池,「隍」便是指護城河。而在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更是保護每座城市居民的守護神。那麼在浙江台州,古時候台州府城隍廟在哪裡?裡面的供奉的城隍爺又是誰?這個問題,可能連很多土生土長的台州人都未必知道。
  • 成熟和幼稚女生的區別,幼稚未必是壞事,而成熟未必是好事
    幼稚的女生,你說她幼稚,也許她是應該讓自己成熟點了,可能她已經過了吃棒棒糖的年齡,以後她喜歡的東西很貴,想去的地方很遠,她沒空去好看的奶茶店拍照,也沒空三天兩頭去理髮店做造型,她需要的是不會離開她的人,而不是她取悅的人。
  • 鮮花好看未必都好用
    人在叢林,多有醉心於鮮花之美者。鮮花雖美,然外美內毒者常有,豈可因外美而亂心志?蘑菇雖益身,然毒菇黴菌遍地是,豈可因有益而貪心乎?風景雖旖旎,然幽谷吞噬靈魂,並非人人皆宜,豈可因秀麗而痴心哉?江湖之善,有善雲霧、善和煦、善興風者,無奇不有,良莠共存,豈可因外善而信服之?
  • 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三、宋代文學的"雅"俗變化在宋代文學發展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以"雅"為宗,但是後來還是出現了"雅"俗結合的變化趨勢,更多的形成原因其實主要在於"雅"俗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並不能將其中一個完全風格分離開,"雅"的文化更多的是從俗的文化當中進行的升華和演變。因此才會出現了後來"雅"俗結合的形式。
  • 書法作品不能雅俗共賞,要曲高和寡的雅,還是要眾人皆懂的俗
    全文提示:評論書法,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雅還是俗,那什麼是雅,什麼是俗?書法追求雅好,還是俗好?在書法界,常有人說某人的書法作品能雅俗共賞。雅俗能共賞,真是好狀態。只可惜,這種狀態只是願望,只是理想。對雅俗的評判,既有個標準問題,同時也得區別具體的欣賞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