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薛高、星巴克、樂高是如何用「宜家效應」做營銷的?

2020-12-1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廣告創意」(ID:idea1408),作者:楊陽,36氪經授權發布。

那個最會賣家具的宜家,最近又因為官宣入駐天貓火了。

說到宜家,我們總會想到它的不少營銷技巧,一直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比如宜家賣場的「迷宮式」動線設計, 讓消費者產生購買的衝動;還有宜家的甜筒,就是利用「峰終定律」,在出口處設計1元的冰淇淋銷售。

「宜家效應」真的那麼神秘嗎?

其實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在業內赫赫有名的「宜家效應」,這也是今天的推文,最想跟大家分享的營銷技巧。

去過宜家買東西的都會知道,買它家的家具,都是需要自己動手組裝的。

一開始我也感到納悶,在懶人經濟、單身經濟盛行的當下,大家都在提倡花錢買「方便」、花錢買「時間」。

宜家明明可以把家具成品直接送上門,簡化消費者的體驗環節。為什麼還要反其道而行之,讓自家產品使用起來更加費力,故意「折騰」消費者。

這豈不是違背了我們常放在嘴上的——「提升消費體驗」嗎?

但事實告訴我們,宜家的「反套路」操作,不僅一直為消費者買單,還為自己成功圈錢。這也是為什麼不少品牌,都給宜家效應披上神秘的外衣。

在2019財年中,宜家的零售銷售額達到約人民幣2879億元,且相比上一財年增長5.0%;商場的訪客數量維持在8.39億人次的平均水平。

其實在我看來,宜家效應並沒有那麼神秘。品牌重在理解背後的營銷底層邏輯,就會找到自己的「宜家效應」。

宜家效應的本質:給用戶製造「參與感」

有的品牌也在努力效仿宜家效應,那麼宜家效應神奇的地方在哪?

這還要從一個著名的案例說起。

美國食品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曾經開發一種名為貝蒂克羅克(Betty Crocker)品牌的速溶蛋糕粉。

這個產品的使用也很簡單,消費者只需要自己加水調製放進烤箱,就可以烘焙成蛋糕。但市場最後的銷量卻不如人意。

於是通用磨坊請來了心理學家歐內斯特·迪希特「動機研究之父」解決這個難題。他建議通用磨坊取消原配方中的蛋黃,讓消費者自己加雞蛋。沒想到經過一番調整後,蛋糕粉的銷售額就得到改善了。

「加雞蛋」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是增加消費者的勞動時間。如果烘焙蛋糕太簡單,表面上是節省了蛋糕製作的時間,但其實也丟失自己動手的樂趣。

如果從經濟原理來解釋這一點,同樣說得通。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由於消費者制蛋糕的過程,投入了添加雞蛋環節的流程成本,給蛋糕產品增加了原本沒有的價值。

也有人把「宜家效應」,稱之為「雞蛋理論」。

宜家官方對「宜家效應」的解釋是這樣:自己親手組裝的宜家產品,無論最終成果如何,都會特別在意它。因為我們投入的心血,已經讓我們愛上了這個產品。

而美國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裡(Dan Ariely)則是這樣下定義:

「人們對自己製造或參與製造的物品會抱有更多好感,在製造的過程中投入的感情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該物品的價值。」

所以根據這項雞蛋研究實驗,我們不難看出宜家效應的幾個特徵:

第一,宜家效應本質是消費者一種認知偏差。對於自己付出成果的東西,會更加看重。

第二,構建用戶參與感。讓用戶參與進來,親自創造完成一件事物或者任務,增強事物的擁有感。

最後,宜家效應要想「奏效」,就要給用戶設置「恰到好處」的參與門檻。如果付出勞動成果沒有如期實現,反而可能會給消費者造成負面情緒。

當然宜家效應最終的營銷目的,還是讓消費者從對自己價值的認可,轉移到更加喜歡這個品牌。

「宜家效應」賦能品牌營銷:建立情感關聯,升級服務體驗

也有人疑問宜家效應聽起來有道理,用起來卻難?

其實不然,在這個行業利用「宜家效應」做營銷的比比皆是,我們從中也能總結出品牌熱衷「宜家效應」的營銷動機。

宜家效應:加強品牌與用戶的情感聯繫

此前京東金融改名,就花了120萬海選徵集廣告語和LOGO的活動。

在一些人看來這是有錢任性的操作,但京東數科藉此機會,讓用戶通過參與創作形式,增進對京東數科的新業務「數字科技」理解。

此外,去年海爾為了推廣褲衩小風扇,發起 #幫褲衩兄弟賣褲衩小風扇# 話題,鼓勵網友幫產品寫「帶貨文案」,還將網友的作品做成海報曬出來。

一來就是為了增加網友對自我文案作品的認同感,二來也藉此宣傳了褲衩小風扇。

這些品牌徵集活動,表面上是品牌主讓粉絲幫忙寫文案、出設計,是為了減少廣告營銷的費用;但其實是把品牌活動創作機會讓給粉絲,並通過官方蓋章認同,強化品牌與用戶之間的聯繫。

宜家效應,創造個人專屬的情感體驗

為什麼星巴克服務員總要把你的名字寫在杯子上,並且喊你取咖啡的時候,會把你的名字喊出來。看似是為了避免拿錯,但其實背後也是「宜家效應」在作祟。

還有我們熟知的網紅品牌鍾薛高。

在產品設計上獨具匠心,每隻雪糕裡面的棒籤上,都印有一句有愛的文案。

比如「味蕾是騙不過去的」、「吃是你會吃」......而據說類似這樣的棒籤文案,鍾薛高設計了多達20多款。

這不正是依據「峰終定律」,給雪糕設計一個完美的終點,提升用戶品嘗鍾薛高的爽點。

再往深層次分析,鍾薛高是藉助「峰終定律」,幫助用戶說出他們內心的產品評價:加強用戶對鍾薛高的「絕無僅有」的擁有感,提升消費者吃雪糕的體驗值,還能激發消費者拍照棒籤的興趣。

利用宜家效應,我們就可以合理解釋星巴克、鍾薛高的做法,都是為了給消費者營造一種「專屬於你」的產品體驗感,讓你發自內心對手中的咖啡或者雪糕,產生一種「私人訂製」的好感度。

無獨有偶,伊利今年春節特地推出100款純牛奶百家姓限定包裝;旺旺去年的時候,出了套56個民族的包裝罐......這些品牌都是在利用「宜家效應」做營銷。

無論是加入你的名字、民族、城市、心裡話等,都是在融入多數消費者特別在意的符號,為每個人定製獨一無二的產品。

這樣一來,當你拿起伊利的百家姓牛奶的時候,你並不會覺得這只是一盒普通的牛奶,而是一個融入你姓氏的牛奶。

品牌主的出發點,就是讓用戶與產品建立更多聯繫,強化產品對於消費者「專屬」的意義,讓用戶感受到被品牌重視的體驗,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宜家效應,讓產品變得更有溫度。

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底撈。

最近海底撈響應疫情的生活需求,鎖定半成品市場在海底撈App等電商平臺上,上線了半成品菜「開飯了」。這些菜品都是海底撈提前搭配好,消費者購買之後只要簡單加工即可。

「開飯了」既解決了用戶對於外賣菜品新鮮、健康的顧慮,還滿足了當下消費者「動手秀廚藝技能」的參與感。

用「宜家效應」來解讀海底撈的操作,同樣是讓用戶直接參與到菜餚製作的最後環節,為消費者與菜品創造互動的機會,儘管這只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

相對於直接為消費者呈上「直接食用」的菜品,消費者對自己加工後的菜餚,多了一份做菜的儀式感。海底撈的做法無疑更具有溫度:讓冷冰冰的熟食變成有溫度、有故事的菜餚。

你的品牌「宜家效應」在哪?

以上分享的案例,與我們常見的「宜家效益」有一定的區別,但深入剖析「宜家效應」的邏輯,都是讓用戶參與到品牌的活動中來,滿足用戶的「自我實現」需求。

那麼品牌到底如何利用好「宜家效應」做營銷,在這裡提供幾點思路,建議可以從活動端、產品端、用戶端入手。

活動端:以DIY方式設計活動,發掘自我價值認同

正所謂「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品牌主可以舉辦一些DIY創意營銷大賽,邀請用戶自己動手製作、親手創作。這裡面的營銷目的,並不是為了單純的娛樂,而是藉此機會給用戶變換角色,挖掘自身的隱藏技能點。

比如此前騰訊聯合敦煌研究院,就推出《敦煌詩巾》的創意互動小程序。用戶變身為設計師,通過選擇喜歡的敦煌元素設計敦煌絲巾,還能直接下單購買親手設計的實物絲巾。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裡提到一個現象:

「社會就是一個大劇院,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表演,用一些策略在修飾自己的形象。」

這說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期望給自己貼一些標籤,給自己經營一個「正面人設」。

而這些不經意的DIY活動,恰恰給用戶提供「人設經營」的機會,在體驗中收穫被隱藏的「專業成就感」。

產品端:產品設計不要「現成品」,要「半成品」。

在銷售產品方面,可以根據行業特點,推出「半成品」屬性的產品。在產品設計的最終一步由用戶自行動手完成,刻意給你的用戶製造麻煩。

比如宜家和樂高,出售的產品都是「半成品」。半成品就意味著,消費者需要自己親自動手組裝拼接。

這不僅培養用戶的動手能力,為企業節省生產成本,還能增加產品個性化特點。

消費者利用智慧勞動手作的過程中,也在表達情感、展示自己,為產品增加更多加附加值。在消費者眼裡,這件商品自然也會因此變得「更值了」。

用戶端:別讓用戶做旁觀者,讓他們成為參與者

最後不妨結合品牌營銷需求,策劃一個人人可以參與的UGC內容活動,比如曬單、徵文、測評、取名等等。

作為品牌的一種內容徵集形式,可以有效激勵粉絲創造內容,他們也會在自娛自樂中,找到認同感和成就感。

當然讓用戶參與完之後,並不是就畢其功於一役。可以在獲取同意前提下,把你的用戶貢獻的UGC內容展示出來,讓所有人看見,幫他們上頭條。

關於這一點,網易雲音樂就一直做得很好,把樂評文案搬上地鐵;用一個AR紙條建了一座虛擬留言牆,發起UGC留言互動。

要相信,從來不會有人拒絕「榜上有名」的自豪感。

因此這個時候,要注重話題設置的「開放性」,不要曲高和寡,而是要足夠的接地氣。這樣才可以降低參與的門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貢獻自己的才華。

總 結

宜家效應並不神秘。

簡單來說,所謂的「宜家效應」核心就是三大關鍵詞:參與感、擁有感、存在感,進一步解釋就是:

提升用戶參與感,營造用戶對產品擁有感,為用戶刷足存在感。

所以無論是設計產品,還是策劃品牌活動,只要始終圍繞這三點,再結合品牌需求來落地,就能吸引用戶投入到你的品牌內容中。

那麼,你也能把「宜家效應」為品牌所用,將宜家效應價值最大化。

 本文參考資料:

[1] 智立方的楊石頭,《星巴克×宜家×喜茶,是如何讓你上癮的?》,2019-02-18

[2] 騰訊課堂產品學院,《QQ運動讓用戶設計了他們最喜歡的東西,你其實也該試一試的》,2017-08-15

[3] 餐飲O2O,《海底撈終於幹「中餐」了!半成品菜真的是"香餑餑"?》, 2020-03-03

[4] 吳曉波頻道,《麻煩如何創造價值?學學宜家的生意經》, 2020-02-16

[5]野蠻的大西瓜,《51個人類心理學認知偏差》,2019-06-10

相關焦點

  • 奧利奧、星巴克、奈雪等品牌,如何用「體驗式營銷」俘獲人心?
    體驗式營銷無疑就是提升品牌的價值內涵,獲得年輕消費者認同的重要方式。有人統計過,一杯價值32元的星巴克咖啡,它的品牌溢價是16元人民幣左右。性價比不高的定價,卻依然有大批年輕人選擇到星巴克喝咖啡,原因就是星巴克的環境,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第三生活場所」。
  • 品牌印象如何深化?星巴克、樂高為何都靠「宜家效應」做營銷
    那個最會賣家具的宜家,最近又因為官宣入駐天貓火了。說到宜家,我們總會想到它的不少營銷技巧,一直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同樣做購物袋,宜家有本事把人民幣4.5元的編織袋發展成受大牌設計潮人熱捧的「時尚爆款」;同樣做產品目錄,宜家的《家居指南》是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刊物之一,發行量甚至超過《聖經》,也讓宜家成為歐洲最大的媒體公司……最會賣家具的宜家,最近又因為官宣入駐「天貓」而在國內火了一把。
  • 為什麼釘釘、星巴克、鍾薛高都熱衷「儀式感」營銷?
    品牌營銷中的儀式感 隨著儀式感逐漸被品牌重視,儀式感在廣告中的應用也開始從產品層面轉向品牌塑造的戰略層面。不同於「喝前搖一搖」的產品體驗,當儀式感出現在品牌營銷中,則升級為用品牌心智在消費者心目中設置心錨。
  • 這八大心理效應,康師傅、星巴克、泡泡瑪特都在用!
    營銷時代在變,人性心理不變。特別是看了成智大兵老師《營銷心理戰》之後,我發現營銷是「98%的人性心理洞察+2%的營銷知識」。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結合《營銷心理戰》提到的幾種常見心理效應,我們不妨來看品牌如何將心理效應為自己所用。
  • 喜茶開寵物店,鍾薛高做餃子,尋找「第二春」?
    此舉即是營銷,又是跨界營業試水。不僅茶飲界如此,主打高端雪糕的鐘薛高也決定進軍速凍水餃界,開設了獨立運營的子公司「理象國」,準備另起爐灶。殊途同歸,熱浪設計成功孵化出空刻意面後,也在悄悄將成功經驗複製到新品「藍色煙囪」,但沒有跨界,還是從最擅長的領域聚焦突破,未來希望孵化出「西式餐飲速食」的生活方式品牌。
  • 星巴克×宜家×喜茶,是如何讓顧客上癮的?
    同樣是咖啡店,為什麼星巴克永遠是顧客首選; 同樣是家居產品,為什麼宜家總讓人覺得最具性價比; 同樣是奶茶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讓顧客上癮的星巴克、宜家、喜茶,到底有什麼秘密! 1 星巴克:做一杯有歸屬感的咖啡 點一杯星巴克,服務員總會詢問你的名字,然後寫再杯子上。
  • 從星巴克萬聖節貓爪杯,看星巴克杯子營銷,和公司成功的小秘密
    縱觀這麼多商家,杯子營銷玩的最好的估計就是星巴克了。星巴克的杯子營銷是從紙杯開始的。每年聖誕節或情人節,去星巴克買咖啡的人,很有可能不是為了喝咖啡,而為衝著星巴克專門為節日定製的紙杯去的。星巴克用節假日個性紙杯提升銷量;用限量保溫杯和城市限定款馬克杯,吸引人們購買收藏,不但獲得不菲的銷售收入,還為門店帶來了流量;星巴克還把杯子打造成和其他品牌和設計師合作的載體,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 宜家聯名款激發代購需求 樂高式拓圈如何「1+1>2」
    「1+1>2」的消費體驗,是聯名款的誘惑所在,不過,跨界聯名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畢竟要滿足更廣的消費需求,樂高要做的不只是加個LOGO而已。一「盒」難求樂高、宜家聯名收納盒的海外搶購熱如今也蔓延到了國內。
  • 星巴克為什麼把你的名字寫在杯子上?背後真相是……
    來源:券商中國為什麼自己組裝的宜家家具,會特別捨不得扔?星巴克為什麼在紙杯上寫你的名字?為什麼可口可樂要出「城市罐」?這些品牌事件的背後,是否有普遍規律?這是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的好奇,也是專業營銷人員苦心鑽研的問題。
  • 麥當勞、星巴克和宜家推出新年福袋,比抽 SSR 還刺激
    而且相比其麥當勞星巴克等快消品,用幾乎相同的價格就可能獲得一套宜家家具的福袋無疑更具吸引力。上面這兩個福袋中獎機率可能都不高,但宜家其他門店也有一些比較容易搶到的福袋。比如宜家大阪市店的福袋,售價 1000 日元(約 57 人民幣),包含隨機組合的廚房配件、兒童家具和不同類型的瑞典食品。
  • 從元氣森林和鍾薛高,我們能複製這些新消費品牌的爆紅路徑嗎?
    差異化品類需要在三個方面進行: 第一,在類別定位上 如鍾薛高掌握了冷鏈成本降低的總體趨勢,大膽採用0添加、短保的中式雪糕進行差異化品類定位,率先佔領了新的消費市場。
  • 為什麼星巴克要把你的名字寫在杯子上?背後真相是……
    02如何讓人更有擁有感?我過去常常跟客戶講一個觀念,品牌的擁有者到底是誰?我們常會覺得公司擁有品牌,營銷人員擁有品牌,其實都不是的! 品牌在消費者的腦子中。品牌是一個無形的存在,它不存在於你們公司的電腦裡,也不存在於你營銷人員的筆記本裡頭!
  • 心理學十大效應《鳥籠效應》在茶飲行業上的營銷案例
    重人工,非標品,還可以迅速連鎖複製……並且,在這兩個行業中,很多營銷策略都是可以相關借鑑與聯合的。被稱之為「鳥籠效應」的促銷策略(是理髮店Tony老師的辦卡「套路」)被這兩個行業玩出效果來了,就連咖啡界星巴克、瑞幸和飲品界CoCo都在用了!怎樣玩轉呢?這就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了,下面來一起看看吧。
  • 樂高|宜家全新BYGGLEK 比格列克系列收納盒測評
    首先要說,宜家會員俱樂部的可於2021年1月8日在宜家會員小程序預訂此款產品,而BYGGLEK 比格列克系列將在1月16日正式登陸中國大陸地區的宜家商場以及在線商城與天貓旗艦店,樂高的零售渠道是不銷售此款產品的。
  • 獨佔鰲頭20年,星巴克無處不在的營銷套路!
    美國《商業周刊》曾這樣寫道:「星巴克正用咖啡毒害這個世界」,可以說從最初開始,星巴克就一直致力於釋放出品質的味道。 星巴克營銷策略背後藏著: 對中產消費者訴求的深度洞察 進華20年星巴克一直以自己的腳步做營銷,GOODGOOD的打法一開始也讓黑馬君突然懷疑星巴克是不是開始跟隨其他品牌的營銷手段了?
  • 鍾薛高、王小滷、薄荷健康等創新消費品牌成長的共性方法論
    面對挑戰,如何破解?與其一直抓變動的,不如抓不變的。什麼是不變的,產品和用戶。一手抓產品,一手抓用戶,最後沉澱出品牌,這是破解新消費品牌持續成長的關鍵戰略。用鍾薛高副總裁周兵先生的話說,「用戶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 馬迭爾和鍾薛高,誰能成中國冰淇淋界百年網紅
    第二,鍾薛高主打零添加(約佔80%)或少添加,棒籤是用天然可降解的全純秸稈製成的。食材用料更好,力求呈現更好風味,這與馬迭爾冰棍的品質訴求如出一轍,在味覺審美上也明顯區別於傳統冰淇淋。第三,鍾薛高在溝通審美中,宣稱「無任何添加劑,不加一滴水」,主推好吃、健康、安全,並未刻意誇張或放大某一個方面。
  • 星巴克的隱藏菜單,背後藏著什麼營銷哲學?
    就像宜家的家具一樣。宜家的家具大多通過自己手動安裝,所以相較於家中其他家具,有一種獨特的喜愛感——甚至在搬家時,其他更貴的家具都變賣或者棄置,宜家的家具卻留下來了。換言之,有專屬感的咖啡也一樣。因為隱藏咖啡是顧客按照自己的口味調配出來的,顧客在面對其他品牌的咖啡時,對星巴克的咖啡有了一種獨特的喜愛感,所以這樣的咖啡更容易被選擇。
  • 星巴克的隱藏菜單,背後有哪些營銷邏輯?
    而星巴克的隱藏咖啡,需要顧客從多種配料中調配出適合自己的口味,就會讓顧客產生一種「親自」泡了一杯咖啡的錯覺。 而消費者往往對專屬感非常著迷。 就像宜家的家具一樣。宜家的家具大多通過自己手動安裝,所以相較於家中其他家具,有一種獨特的喜愛感——甚至在搬家時,其他更貴的家具都變賣或者棄置,宜家的家具卻留下來了。
  • 拆解鍾薛高品牌營銷新打法!
    縱觀鍾薛高,從品牌創立、產品設計,到傳播方式,我認為它在不起眼的冰激凌行業可以有如此大的爆發力,是因為其每一個細節背後都有著營銷邏輯的存在。在傳播的第一個階段,鍾薛高開始集中在小紅書上做深度滲透,找KOL帶動品牌。目前在小紅書中關於鍾薛高的筆記達到4000+篇,其中以腰部KOL為主,其他大多是來自素人的測評筆記。 網紅之外,鍾薛高還籤約了佟麗婭、周一圍成為品牌代言人。通過明星等影響力覆蓋更廣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