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中的情形,讓我想起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首古詩《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思思是作者年少時離鄉老年才歸家,作者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家鄉的兒童們看見詩人,沒有一個認識自己。他們笑著詢問詩人:你是從哪裡來的呀?
常年在外地服役的軍人兒子,回到家門口,母親竟然也認不出來了。這對於一個「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的母親來講,內心該是多麼的辛酸。
俗話說得好!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大概說的是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父母的心思就全在孩子身上。每一次哭鬧、不適都讓父母牽掛著,孩子養到100歲,要為他擔憂到99歲。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劇,男主角還是一個明朗陽光的大男孩,正雄心勃勃,覺得自己的青春和時間還有很久。然而,絕症突如其來,15歲就患脊髓小腦運動變異症。為了鼓勵自己以及家人和朋友,男主角從得知自己患病那一天起,在父親和母親的鼓勵下,便開始寫日記,記錄了自己與疾病抗爭的過程。男主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寶貴,記錄著父母給他帶來的生活和勇氣,直到父親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父親和母親給於他的「自信、勇氣、親情」——這一切在人們看來或許實在平常,然而,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往往就存在於這些平凡的細節當中,也使得男主角堅持到了治癒希望到來的那一天。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愛幼、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父母,給我們無私奉獻了大半生,為我們的生活、學習憂心、為我們的未來規劃,雖然有時候他們恨鐵不成鋼,但是舐犢之情還是溢於言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孝順父母,本來就是我國各民族在千百年傳承來下來的家庭美德。但是想要真正做到孝順父母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報答父母的恩情呢?
編輯:鄧華健
設計:孔令有
審核:周夢菱
來源: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若喜歡本文,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