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監管機構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監管會越來越嚴」不是一句空話。有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銀保監系統共向銀行業各類機構和個人開出1825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約10.34億元,這一數額已超過去年全年的9.49億元。顯然,監管層對銀行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早前,江蘇銀保監局也曾表示一旦發現商業銀行在業務辦理、產品銷售中存在明顯違規行為,在具備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會進行相應處理。
《大眾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平時針對銀行的投訴多集中在產品營銷環節,因此,繼此前資管新規落地之際的調研後,本報不久前再一次組織了對南京地區銀行網點的實地調研,調研中發現,嚴監管格局下,仍有部分銀行網點在客戶服務和業務辦理過程中存在「踩紅線」的現象,需要引起警惕。
問題一:存款變理財
涉及銀行:渤海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
在銀行客戶的投訴中,「存款變理財」是一個投訴率較高的現象。雖然對於這種行為,監管部門一直給予重點打擊,但在利益的誘惑下,仍有銀行鋌而走險。
在這次的實地調研中,我們也發現,部分銀行網點通過各種手段試圖改變客戶存款的初衷,而反覆遊說希望客戶將資金投資到理財,甚至是銀保產品上面。
在渤海銀行南京江寧支行,大堂經理在得知客戶有50萬元資金欲存入後,直接問道:「要不要買理財產品?」在客戶仍堅持存款後,對方在客戶未做風險評估的情況下,詳細介紹了不同期限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且強調目前為止都可以兌付,希望客戶轉而投資理財。
在平安銀行南京江寧支行,在客戶提出存款需求後,理財經理主動推薦理財產品金寶寶和保險產品盈利寶,並反覆介紹兩款產品多好多好,強調早買早受益。
在興業銀行南京河西支行和興業銀行南京海棠社區支行,銀行工作人員在聽說客戶有七八十萬元要存起來後,分別主動推薦購買由銀行代銷的「和諧康福護理保險(萬能型)」和「和諧康順護理保險(萬能型)」,並承諾保本保最低收益(2.5%)。
記者調研中發現,相當數量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在接待客戶時,獲悉客戶有大筆資金想要存入後,即便客戶明確表示存款需求,對方也不是直接幫忙取號引導去櫃檯辦理存款業務,而是徑直找來理財經理,由理財經理接待並介紹理財產品或其他代銷金融產品。
「銀行工作人員普遍都有指標壓力,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不過片面的介紹和變相的誘導很容易讓客戶忽視理財產品蘊藏的風險,特別是對於風險意識淡薄,金融知識有限的老人或者理財小白,容易入套。」業內人士指出。
問題二:幹預風險測評
涉及銀行:興業銀行
風險測評一直是客戶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必經步驟之一,特別是對於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均要求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測評,這也是基於《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風險匹配原則的要求,即「商業銀行只能向客戶銷售風險評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產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銀行為了達成銷售目標,常有主動幹預客戶風險測評的情況發生,更有甚者,理財經理直接上手代替客戶操作,視風險如無物。
本次調研中,我們發現,在興業銀行南京建鄴支行,當有客戶表達出想要購買基金的需求,可風險測評結果並不滿足購買條件後,該行理財經理提示客戶可重新再做一次測評,並明確告知「選項要往後選才可以提高分數,才能買基金。」
在興業銀行南京城東支行,當客戶在手機APP上操作風險測評結果顯示為「保守型」後,理財經理也直截了當的說道「你要買基金,就要把測評分數做高一點,要選C或者D。」
上述業內人士指出,風險測評在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步驟,必須由客戶獨立完成並籤名確認。銀行工作人員的主動幹預讓這一步驟流於形式,很容易給客戶帶來風險承受能力之外的損失。
調研中我們也注意到,有的銀行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到位,在上海銀行南京玄武支行,客戶新辦卡欲購買理財產品,工作人員不僅沒有幹擾風險測評,還主動在智能機上宣讀了風險提示和告知函。
問題三:承諾保證收益
涉及銀行:上海銀行
資管新規的出臺讓保本理財剛性兌付即將成為歷史,雖然過渡期延長至明年底,但淨值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不少銀行機構也在廣泛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銀行理財產品不能保本保收益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可記者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還有銀行網點違規向客戶承諾保證收益。
在上海銀行南京建鄴支行,理財經理在向客戶介紹該行的新戶理財產品時,明確表示「基本能保證4.16%的年化收益」。還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宣傳單頁上明確寫著:「3個月保證收益」的字樣。這些行為在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當下,顯然很容易給客戶的理財決策造成誤導。
當然,也有銀行在這方面把控的比較嚴格,在渤海銀行南京大光路支行,門口一塊白色展板上醒目的寫明了近期在售理財產品的名稱、期限、預期收益率/業績基準等信息,旁邊還特地用紅色大字寫著「理財非存款,投資需謹慎」。
問題四:買理財產品送禮品
涉及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
雖然早在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就規定「商業銀行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活動,不得採取抽獎、回扣或者贈送實物等方式銷售理財產品。」
但記者調研發現,不少銀行網點都存在購買理財產品贈送禮品的行為。有的銀行比較公開,直接把可以贈送的禮品堆放在大堂中央或者一角;有的銀行則做的比較隱蔽,在客戶諮詢理財購買情況時才說出;有的銀行還貼心的表示購買理財產品達標後,既有米、油、鍋等生活實用品,如果攜帶不便也可以轉換成購物卡贈送;還有銀行表示通過購買理財產品成為該行貴賓客戶後,除了當次贈送的禮品,逢年過節也都會有禮品回饋。
在興業銀行南京海棠社區支行,理財經理承諾只要購買理財產品肯定能送米、油、砂鍋等;在上海銀行南京建鄴支行,理財經理告知買保險、新戶理財產品和基金等達到5萬元以上就可以送榨汁機、燉鍋等;在上海銀行南京湖南路支行,購買理財產品達到一定數額可以贈送總行統一配置的手機話費,疊加網點的電動牙刷等禮品。
值得一提的是,調研中發現,不少銀行網點提出客戶的理財卡如果不屬於該網點的話,需要在該網點重新辦卡才能獲贈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