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剛剛步入一個行業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每天都要學習新知識,所以只要努力學習,成長就是很迅速的。可是過了一階段,我對環境和任務都比較熟悉了,能學到的東西變少了,成長的速度慢了很多。我很苦惱,因為隨著社會形態和制度的變化,上一輩人嚮往的「穩定」越來越難了。無論在哪個行業,不學習、不進步都意味著被淘汰。
一個知名公司的CEO說,他們投資的策略之一,就是用最牛的團隊殺入最落後的行業。比如拾破爛這個行業裡,他們會找一流的創業團隊,帶著先進的思想和方法進入。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落後行業競爭弱,後來者勝率更高;二來提高了落後行業的發展水平,造福了社會。
聽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感慨,如今連撿垃圾都不能歲月靜好了。積極角度來看,這麼做確實提高了優秀人才在社會各個行業的流轉程度,對社會提高效率有很大幫助。可是,從個人角度來看,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遇到的競爭對手也會越來越強。
這個問題,就連首富巴菲特也會遇到。可能我們會覺得,首富一定不會愁。沒想到,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卻說,「巴菲特的壓力其實很大。因為現在賺錢的生意等到十年之後,就不一定能掙錢了。他必須一直學習,讓自己不斷進步,比別人更早地洞察先機、看到本質。」
換句話說,未來的競爭,對我們洞見問題的本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那麼,我們如何提升洞見問題的本質的能力呢?
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熟練運用「五星筆記法」,建立思維模型。
一、什麼是思維模型
在課堂上,我的老師Dr. Martin曾經對我們說,「在中國學生的身上,問題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知識太多了。但是可惜,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知識,缺的是能夠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並且用其獨立思考的人。 」
當時我並不明白這句話,學習不就是學知識嗎?記東西、 背課本、做卷子,把分數刷高一點,再高一點。畢業之後,我發現在一個行業中,做一段時間,就沒有進步的感覺了。一開始入行,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學習。可一階段之後,仿佛就到了瓶頸期,能學到的東西少了,成長的速度也慢下來了。
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成長就要學習,學習就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認為,「學習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尋找更好的決策方式。而這個決策最好的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
這大大顛覆了我對學習的理解。思考過後,我發現這個世界上的知識是學不完的,隨著遺忘曲線的延伸,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何況是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現在,獲取知識輕而易舉。然而,想要學會靈活運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隨著電子閱讀的發展,「碎片化」閱讀逐漸取代了深度閱讀的地位。短文章、快資訊從手機上一頁一頁划過去,我們看似攝入了大量的信息,他們的可利用價值卻小之又小。刷一個小時手機,我們能記住多少呢?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和加工的知識,是留不下痕跡的,我們能夠再次利用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過:「學習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去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這種更好的決策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查理·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在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中,不再以知識為單位,而是以各個學科的原理、規律作為知識管理、思考問題的基礎。
當我第一次聽到「思維模型」時,感到一頭霧水,到底什麼是思維模型呢?
作家成甲在《好好思考》一書中,提到自己對於思維模型的理解,「芒格提出思維模型所帶來的變化,無異於在化學領域發現了元素一樣。過去,人們只是模糊地知道,很多知識背後的道理是相通的,但是究竟如何想通,卻是模糊的。當我們以思維模型為知識的管理單位時,就找到了打破學科界限的工具,能讓一個人超越具體經驗,站在全人類積累的偉大原理基礎上成長進步。」
隨著思考,我發現思維模型可以是針對某類事情的流程,或者對某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也可以是習慣性的一種套路。總之,就是深刻思考之後得到的一種方式放法。
二、如何開始尋找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說:「想要變聰明,你要不斷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你必須將答案聯結到深奧的理論架構,你要去了解這些主要理論,雖然有些難度,但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樂趣。」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掌握更深刻的思維模型,就要把自己分析問題的答案,從表面、現象的層次不斷追問深挖,用更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原理來思考遇到的具體問題。
在作家成甲長期的學習方法研究中,他發現人的學習能力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人們側重於學習具體知識。學習者會花大量的時間任理制概念。練習家握知識方面,然而,這個過程可能並不愉快,也不得要領。想要享受學習的樂趣,還要進入第二個階段:
探索問題,研究結局問題的思考方式。知識已經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了,而是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創造或拿來使用的工具。
也就是說,學習的初期,我們往往會關注「具體答案」,而更高級的階段關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在我們上學的時候,一開始總是去關注「我做對了嗎?」「我考了多少分?」。後來,老師總會教育我們,「重點放在怎麼做出的來的。對的題看看是不是真的會,做錯的題看看是怎麼錯的,是沒有思路,還是思路錯了,還是粗心的低級錯誤導致的。」往往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尋找答案的過程。明白答案是怎麼來的,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時還會做。
這與查理·芒格提出的思維模型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往往忘記了最初的思維模型。功利心讓我們偏向於去注重結果。
有人進步飛快,有人卻幾十年如日地默默重複著昨天。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面或許有崗位的差異、個人性格差別,甚至是機遇的差異,更重要的因素是,進度快的人往往善於在工作中學習,尤其是向比自己優秀的同事學習,加速自己的成長。
可是,很多人工作很長時間,並沒有特別大的進步,他只是看到別的同事很厲害,但這一切和自 己沒關係。為什麼明明身邊有好老師,但是自己學不了呢?
這個現象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別人工作中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往往是以「隱性知識」的方式呈現的。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何把工作中別人甚至自己的「 隱性知識」挖掘成幫助我們進步的有效策略。
三、思維模型奧秘:主動尋找隱性知識
畢業後我進入一家公司,發現一起進入公司的同事A成長迅速。當我還在為不熟悉的業務焦頭爛額的時候,她卻成為了組長,漸漸接管一些重要的事情。每次開會的時候,同事A都會主動做會議紀要這個勞神費力的事情。
有一次,老闆講了兩個多小時,而且思維十分跳躍,我看著同事A一直在忙碌,心裡還覺得奇怪。
第二天,我們的郵箱裡都收到了一份郵件,同事A把會議紀要的內容要點提綱挈領地整理出來,在關鍵地方標黑,在要點底下又列出次級要點,讓人看起來一目了然。同事A還把會議紀要提煉成一份郵件正文摘要,這樣別人收到會議紀要郵件時,不用下載附件也可以知道這個會議講了什麼。
老闆對同事A的工作十分讚賞,邀請她為我們做分享。
原來同事A做了那麼久的會議紀要,不僅僅是因為細節內容多,還因為她沒有像別人一樣,簡單地羅列領導開會時講的內容,而是對著看似很散的會議紀題思考,「老闆為什麼要說這句話?他為什麼又從這個話題跳轉到新話題,這個背後的邏組是什麼,他真正想麥達的是什麼?」
他總結道:「寫會議紀要這件事不僅是為上級服務,而且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身就是一種學習。整理、提煉、反思、深人思考別人思考和決策的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思考的過程。」
在這種反覆推敲和打磨的過程中,同事A逐步梳理出了老闆沒有直接說出來的邏輯,也摸索到了老闆的思考過程,對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同事A做會議紀要的過程,有的人覺得這是個浪費時間的體力活兒,但其實是一種「以慢為快」的進步方法。我們很多人看不起做會議紀要,關鍵是在人們說出來觀點之後,理解不同人思考問題的方式。
「隱性知識」是麥可·波蘭尼提出的概念,除了書面文字、圖標、數學公式等符號加以表述的顯性知識之外的一種形式。往往是這種隱性知識,蘊藏著深厚的道理。
這是一種沒有被表述的隱性知識,比如在做事情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能夠學習進步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把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的思維模型。
在工作之中,我們除了被安排的任務之外,比拼的就是挖掘優秀同事身上的「隱性知識」。你和同事的每一次談話、交流、任務布置,甚至是同事遇到問題的微妙的細節反應。「他們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他們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策?」「這些決策背後的思維模型又是什麼?」
如果能在工作中逐一弄明白這些問題,我們的進步速度會快很多。可是,優秀的同事和前輩也很忙,我們如何別人沒時間專門教自己的情況下,高效向他們學習呢?
作家成甲對公司新入職的員工往往會提一個硬性要求:要主動在個團隊開會時做會議紀要。 為什麼這麼做?難道是讓新員工多幹苦力活兒嗎? 並非如此。他這麼做是想幫助員工快速成長,融入公司。
其實,雖然工作中人們的經驗和智慧並沒有寫成文字,但汶並不代表這些知識沒有展現。雖然我們不能像讀書、看報-一樣輕鬆地把別人的智慧「閱讀」出來,但是我們留心做一一個「智慧格式轉換」的工作,也能把優秀同事的智慧轉化成文字,反覆閱讀思考。而這個方法就是做會議紀要或工作筆記。
四、利用「五星筆記法」挖掘隱性知識
那麼,我們該如何高效做工作筆記呢?作家成甲在《好好讀書》這本書中,也為我們清晰地展示了方法。他提到,「做筆記之後,要問自己這五個問題,回答完這五個問題,筆記才算是做完了。」
五星筆記法
這個方法背後的核心原理是,別人說出來的東西,你就算記下來,也還是別人的知識。我們只有對別人說出來的東西進行二次深加工,把別人的知識放在自己的知識體系裡,把那些啟發和收穫與自己的經歷、接下來的行動相聯繫,才能真正從別人的做法中提取精華。
筆記
而五星筆記法中的五個問題分別是:
1.預判對方要講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內容值得討論。
其實,無論是一本書的主題還是工作會議要討論的議題,我們往往是提前知道的。因此,在讀書或者開會之前,可以想想,如果我是作者或演講人,我會如何討論這個主題?等到打開書或聽完演講,我們就可以看看自己的思維和對方差異在哪裡。
在一場會議中,我們不可能按下暫停鍵,或是讓老闆放慢速度,等著我們記筆記。遇到重要的點的時候,我們在大腦中可以提前預判老闆將要說什麼,他的思路、他的對策,順著預判去記關鍵詞。
2.記錄對方講解的邏輯是什麼。推理邏輯往往比具體結論更重要。
在做筆記的時候,不僅要留心他說了什麼,而且關注他講述的邏輯,在對方講的時候,就嘗試畫出關鍵詞之間的邏輯圖,推測對方的思考過程。
3.這次討論中,我有什麼疑問和啟發?
對方講的內容我有疑問嗎?他的想法有什麼局限性嗎?有哪些觀點給自己很大啟發?
在討論中,我還聯想到了哪些相關的案例和經驗?
..........
這些靈光一現的啟發點與疑問點,要及時記錄下來,之後要再花時間加工分析。
4對方的做話想法或者給我的自發點,可以提練為哪些有效的策略(思維模型)?
這個策略略為什麼有效? 這個方法是解決什麼問題的?這個策略的來源和依據是什麼?我們要儘可能把獲得啟發點與自己過去學習過的其他原理聯繫起來。用新道理解釋舊道理,這樣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這個啟發。
5.這次討論中給我的啟發,哪些可以立刻變成下一步的行動?我如何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生活裡?
啟發不能僅僅停留在想法中,還要變成自己日程表中的行動計劃,改變自己的生活。學到了理論並不等於掌握,只有在實踐中從刻意練習到熟練作用,才算真正學會了。
這五個問題就是五星筆記法的核心內容。
你有沒有發現,這種做筆記的方法,其實不僅能用在工作中,還能用在所有給你啟發的場合,它的作用就是幫你挖掘隱性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維模型。
賈伯斯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說: 「學習任何一一個領域,都應把它看作思考的鏡子,我認為這是學習思考最大的價值:學習如何思考。例如,學習編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學法律-一樣,學法律的人未必都成為律師,但法律教你一種思考方式,同樣,編程教你另一種思考方式。」
賈伯斯說的學習思考的方法,就是我們提到的研究問題要從答案追問到思考方式上。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五星筆記法」都在引導著我們去思考。埋頭一直做事,只會讓你成為一個優秀的職員,只有學會思考,才有可能成為老闆。
在生活中留心積累,可以找到很多「套路」,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思維模型。能夠靈活運用它們,就是在為我們的學習過程裝上一個加速器,快速成長。
「五星筆記法」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要掌握,還需要大量練習。不妨現在就利用「五星筆記法」操練起來,讀一本書,或者聽一個講座。嘗試用這種方式來帶領我們思考,從而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