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夜微涼。凌晨3時許,惠東安墩寶安村營田村民小組內一家小工作坊裡已經開始白霧繚繞。53歲的黎惠兵和妻子早早起床,在大鍋前細細地攪動著薯粉漿。妻子手腳麻利地將一定量的薯粉漿舀到蒸盤裡,放入大鍋中蒸煮。幾分鐘後,褐色的薯粉漿,變成了一層僅兩三毫米厚的灰褐色「果凍」。黎惠兵馬不停蹄,將熱騰騰的「果凍」取出,放置在作坊裡的竹竿上陰涼。這種生活,黎惠兵夫妻走過了快20個年頭,這一塊塊「果凍」,是聲名遠播的安墩紅薯粉絲最初的樣子。安墩,就是在成千上萬個像黎惠兵這樣勤勞人的努力下,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該鎮以景點景區為著力點,打造紅色革命遺址,紀念公園,蜜柚、桔子及甘薯種植園,康養基地等一批文旅項目。以全域旅遊的視野和理念,打造集生態、紅色、特色農業為一體的革命老區健康旅遊發展模式,實施「一花五葉」發展規劃,力爭開出山區最美「五葉花」。
烽火歲月
入秋後的安墩,遊客開始增多,這個中秋國慶假期,遊客打破了山區的寧靜。在那些蒼松翠柏之間,佇立的豐碑,歷經歲月而常新,向我們訴說著革命年代的風風雨雨:熱湯之戰、人民自衛隊智取馬金水的抗紅隊……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以下簡稱「邊縱」)在安墩成立,安墩革命進入高潮。邊縱以燎原之勢席捲廣東大地,為廣東全面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熱湯圩智取抗紅隊
安墩革命始於上世紀20年代初。1925年4月,受農運思潮的影響,生活在海豐的安墩鄉貧苦農民巫厚庵、巫梓翹、曾登、陳少南等人參加了海豐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不久便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此拉開了安墩波瀾壯闊的革命史。
同年10月,國民革命軍舉行第二次東徵,在安墩熱湯追擊陳炯明軍時發生激烈戰鬥,稱之為「熱湯之戰」。在熱湯之戰中,巫厚庵等人積極發動和組織農民為國民革命軍做飯送茶,搬運彈藥,救治傷員。1926年春,安墩鄉農民協會成立,巫厚庵當選為會長。翌年,安墩鄉成立了黨支部,隸屬中共高潭區委領導。
抗日戰爭時期,安墩是東江縱隊的戰略後方基地,安墩人民積極配合抗日遊擊隊偵察敵情、防奸反特,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946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之後,國民黨反動派乘虛進入現在的惠東縣革命老區安墩鎮,建立了一支有20多支槍的抗紅隊。該抗紅隊由安墩國民黨民團團長馬金水統一領導指揮。抗紅隊是一支反共反人民武裝組織,到處張貼反動布告,強徵苛捐雜稅,欺壓人民群眾。當地人民對它恨之入骨。
1947年初春的一天,原地下黨祝東區黨委書記馬新垣和巫炳、張汝慧、黃萍等同志,秘密來到安墩鄉牧頭坑交通聯絡站,召集堅持鬥爭的地下工作者開會。當時,安墩鄉鄉長巫奇英也是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者。
會上,馬新垣傳達上級指示:著手準備組織武裝,建立人民自衛常備中隊。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武器和槍枝彈藥。根據上級的意見,把安墩鄉成立不久的抗紅隊爭取瓦解過來。而瓦解這支抗紅隊,只能「智取」。
1947年5月6日,按照事先計劃,由當時地下工作者巫炳化裝成國民黨少校張警官,周明化裝為國民黨上尉朱秘書和黃觀如、毛倫化裝的國民黨傳令兵一行四人,到安墩鄉公所檢查抗紅隊工作,由鄉長巫奇英等人接待。巫炳等人以「上級來人」為由,接近馬金水,取得馬金水信任。隨後,在熱湯圩馬明店擺下鴻門宴。
當晚夜宴,巫奇英等人以接待上級為由,令抗紅隊將武器留在鄉公所武器保管倉庫。待馬金水等人前去赴宴後,便衣遊擊隊員進入鄉公所將抗紅隊的所有槍枝搬回交通站藏好。
武器已經成功繳獲,就剩下抗紅隊關鍵人物馬金水了。當晚,按照事先計劃,馬金水被制服,抗紅隊當場被招降。馬金水見武器被收繳,頹勢已無法挽回,當即棄暗投明。
邊縱在安墩成立
194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正式成立中共粵贛湘邊區委員會,粵贛湘邊區黨委除管轄江南、九連、江北、滃江、五嶺地委外,珠江三角洲的地方黨委也劃歸粵贛湘邊區黨委領導。中共粵贛湘邊區黨委於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在惠東縣安墩鎮黃沙村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期間,中央軍委發來電報,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成立,並任命尹林平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松堅為副司令員,梁威林任副政治委員,嚴尚民任參謀長,左洪濤為政治部主任。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與閩粵贛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聯合發表宣言,宣告粵贛湘邊縱隊在安墩鎮正式成立。
粵贛湘邊縱隊成立後,即對東江各地的部隊進行改編,將江南、江北、九連、滃江、五嶺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區所屬部隊統一改編。江南支隊編為東江第一支隊;粵贛支隊改編為東江第二支隊;江北支隊改編為東江第三支隊;北江支隊改編為北江第一支隊;粵贛湘邊解放總隊(五嶺支隊)改編為北江第二支隊;贛南支隊、湘南支隊也進行了改編;珠江三角洲部隊待條件成熟後編為獨立團。邊縱司令部以及「東一支」司令部分別設在安墩鎮黃沙小學和安墩鎮大布村鷂子嶺忠義堂。1949年2月1日,安墩圩鎮打蘸埔召開了一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成立的萬人大會,這標誌著粵贛湘邊區人民武裝力量跨入了正規化部隊的行列。
邊縱從建立初期400多人發展到3.8萬人,活動區域遍及粵贛湘邊區56個縣,是廣東人民解放戰爭力量最強,活動區域最廣的正規地方部隊。在南下大軍入粵前,開闢了閩西南和粵東北縱橫1000裡的解放區,建立了擁有400萬人口的根據地,率先創建廣東最早的解放區和根據地。配合南下大軍僅用1個月解放全廣東,隨後解放粵贛湘邊區全境並擴大至全華南。
傳承發展
中秋節前,安墩舉行蜜柚節,讓安墩蜜柚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城市。漫山遍野的金蛋蛋,成了安墩鎮的鮮明標誌。安墩蜜柚,只是安墩「一花五葉」產業布局的其中一部分。
近年來,安墩傳承先輩革命精神,牢記初心,砥礪前行,依託粵贛湘邊縱隊紅色革命文化的資源,安墩鎮初步形成了「一花五葉」的發展規劃,打造集紅色旅遊、康養、特色農業等為一體的革命老區發展模式。
打造萬畝中藥材產業
清晨的一縷陽光穿透了籠罩山區的薄霧,照射在安墩鎮和嶺村的山頭上,一株株小藥草熠熠生輝,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個瘦小的身影行走在山地間,圍繞著地上種植的小藥草,他不斷用手翻看著,還不時用鼻子去聞味道。看到藥草長勢喜人,他擦了擦額頭上的薄汗,微微一笑。他的名字叫張智康,年僅27歲。這些小小藥草就是他種植的。
是什麼原因讓這麼年輕的他跑到山上種藥草呢?「我是安墩人,革命先輩留下了這麼優秀的自然資源,我們應該發展好它,而且中醫藥發展前景很大,很適合我們安墩。」張智康2018年辭去公安工作,回歸山林。如今,他成立了自己的中藥公司,在安墩多個鄉村種植了上千畝的石參、薑黃、廣金錢草、茯苓等多種中草藥。在他的帶動下,眾多農民加入到種植中草藥的行列當中,漫山遍野的中草藥成為安墩的一道新的風景線。
這邊藥草生機勃發,另一邊位於山坳的寶安村營田村民小組內的穀場竹篙上掛著一紮扎褐色的粉條,這是黎惠兵夫妻忙碌一夜的結果。黎惠兵是安墩最早成立作坊加工薯粉的村民之一。早在2002年,他就開始有計劃地將薯粉製作成商品。黎惠兵說,安墩山地土質肥沃,種出來的甘薯質量高,加工而成的薯粉爽滑勁道,是惠東山區一道特色美食。
如今,黎惠兵已年過半百,但他依然堅守著先輩留下來的技藝,繼續著自己的薯粉事業。對他而言,薯粉並不僅僅是一個商品,更是一份責任。「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日子,我們應該感恩,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分」。生活,就在他的堅持中,蒸蒸日上,而同村的村民也跟著他走上了致富道路。
甘薯是安墩鎮傳統的優秀農產品,而中草藥種植更是近些年來安墩的重點發展方向。近年來,安墩立足生態優勢,發展形成了蜜柚、甘薯、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在此基礎上,安墩進一步謀劃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實做精特色農業產業。
該鎮發揮蜜柚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廣大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和政策方向等方面的諮詢與指導,提高該鎮蜜柚產業組織化程度;引進技術企業,生產蜜柚果汁、蜜餞果脯、柚子茶等產品,探索一條深加工、拓銷路、創增收的發展道路,推動安墩蜜柚產業從以「量」增收轉向以「質」增收,努力實現蜜柚由季節性生產、季節性消費,轉變為季節性生產、全年消費;舉辦首屆蜜柚節,進一步提升安墩柚子產業的品牌效應。
同時,持續擴大甘薯種植面積和規模,培育壯大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農戶+基地」種植模式,營造甘薯產業開發的濃厚氛圍,將產品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發展高效、特色、深加工甘(番)薯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使農產品效益最大化,助力鄉村振興。
另外,規劃建設新村村猴耳環中草藥種植基地,打造安墩萬畝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醫藥產業,根據猴耳環的藥用功效價值,重點發展猴耳環消炎、風溼、跌打燙傷等創新藥物,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助力該鎮中藥材產業發展。
明確「一花五葉」發展格局
近年來,安墩鎮通過充分調研論證,緊密結合安墩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老區連片開發的定位要求,經過多輪廣泛徵求意見和修改完善,形成《安墩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了圍繞構建東南西北中「一花五葉」全域發展格局,著力推進「一四九」工程。從基礎設施到特色產業,從紅色文化到綠色康養,力推安墩革命老區建設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安墩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該鎮將結合安墩革命老區建設項目的陸續完工,深入鋪設紅色旅遊線路,打造紅色旅遊陣地。發揮安墩生態資源優勢,優化特色農業產業,推廣生態旅遊、田園風光旅遊、鄉村休閒旅遊精品線路。以安墩水美森林康養基地獲評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為契機,依託溫泉資源、仙女峰十景、瀑布群、天然氧吧和中藥材種植產業,打造溫泉和森林康養產業。該鎮正積極推進總面積17萬畝、總投資200億元的安墩水美森林康養基地項目建設,該項目分三期,主要建設森林醫學綜合區、紅色旅遊森林文化區、南藥林下經濟種植區、森林康養溫泉度假區、森林運動區等大健康產業。
一花五葉
「一花」:「安墩革命之花」,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和弘揚安墩革命老區精神,其中包括八大革命遺址連接路(環鎮路)、安墩中學遷建工程、安墩河河道整治工程等。
「五葉」:「革命風葉」,即依託位於安墩鎮區的粵贛湘邊縱隊紀念公園,打造以紅色為底蘊的「中部紅色旅遊鎮區」;「星火紅葉」,即依託黃沙革命遺址,打造「東部水韻花鄉美麗鄉村片區」;「農鄉柚葉」,依託革命戰鬥遺址,並結合九洲特色農業,打造「南部農業旅遊片區」;「仙峰綠葉」,整合仙女峰及周邊的自然生態資源,打造「西部山地旅遊片區」;「熱湯藍葉」,依託熱湯溫泉資源,打造「北部養生旅遊片區」。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蔡偉健
賴金朗 洪鵲兒
特約通訊員黃宇浩
黃少卿 通訊員葉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