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只是一粒豆子的衍生品,也不僅僅意味著一個蓬勃的產業。它還是高談闊論,是分享創造,自由與啟蒙,思想與先鋒。
Coffee
如果你是B站深度用戶,恰好又對咖啡文化充滿興趣,那你一定會發現這兩者的交叉點正是「BROWCOFFEE成子」。這個花名指向B站本季粉絲增長最快的生活區Up主之一李意成。不過,他的粉絲還是更喜歡叫他成子。
成子是個地道的老兒百兒京兒人兒,2019年年底他開始在B站上傳咖啡科普視頻,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混雜著咖啡乾貨知識,從豆汁拿鐵到風味輪詳解,都是當下年輕人最想了解的話題。在這個夏天,成子終於迎來了綻放,他的B站粉絲迅速突破10萬,並還在不斷增加中。
你可能不會相信,在B站大火之前,成子默默開倒了好幾家咖啡館,即便他曾上過央視……16年央視紀錄片頻道拍攝《南鑼鼓巷》,那時長發飄飄的成子作為南鑼創業的典範,坐在他的精品咖啡館裡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後來……後來那家咖啡館不負眾望的,倒了。
不過短短幾年,從開倒幾家咖啡館到B站火爆Up主,與其說成子這幾年究竟學了什麼魔法,不如說,咖啡在當下的圈粉實力真不小。
那麼,咖啡文化這幾年在國內究竟進階了多少?
01 咖啡的進階之旅
熟悉咖啡的人大概聽過,世界咖啡行業曾經歷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席捲上世紀40到60年代,以咖啡速食化為特徵。我們熟悉的速溶咖啡品牌雀巢、麥斯威爾都是速溶時代的典型。
第二次浪潮呼嘯的時間很長,直到2000年左右才登陸,這是一段漫長的咖啡精品化過程。咖啡愛好者開始追求獨特的風味、口感、香氣,開始注重明確的咖啡生產製造信息。意式濃縮,也就是espresso在這一時期更加普及。通過加壓獲得的漂亮油脂和這層油脂散發出的獨特香氣讓人迷醉。此外,拿鐵、美式這些咖啡口味的基本分類深植人心。
根據這個理論,第三次咖啡浪潮還尚未過去,世界正處在其中,從2000年後開始,這一時期我們叫它咖啡的美學化過程。開始出現一批「玩豆子」的資深愛好者,在意「深焙」「淺焙」,品種、產區,會區分「水洗法」「日曬法」等豆子處理方法,並在意由這些區別帶來的風味差異。最直觀的感受是,人們開始喝「單品」「手衝」。
正如同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將西方工業革命的進程壓縮至幾十年,經濟快速增長,生產力飛速提升,上演一幕幕「中國奇蹟」。咖啡的「中國奇蹟」也是如此劇烈和迅速,在十幾年的時間跨度裡,中國咖啡愛好者迅速經歷了三波浪潮,趕上甚至超越了西方喝咖啡的步伐。
中學時代,我們靠著一袋袋速溶咖啡在題海裡堅持。撕掉雀巢的紅色細長包裝袋,將卡其色的粉末一股腦兒倒進杯裡,升騰而起的小團粉霧,就好像腦海裡那些迷茫和瑣碎的幻想,在空氣裡彌散。
後來,星巴克來了。
進入新世紀的前十年,星巴克在中國大陸迅速擴張,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改變了中國人對於咖啡的認知:現磨咖啡比速溶咖啡味道更好,提神效果更佳。但如果你對十年前還有些印象,那時的星巴克並不平民化。以當時的物價水平,一杯咖啡三四十元不算便宜。去星巴克大多不是為了喝咖啡,而是為了彰顯消費力,顯得「洋氣」,那是對西方外來文化的追捧,是90年代肯德基和麥當勞故事的翻版。
但不能否認,拿鐵、卡布奇諾、焦糖瑪奇朵,這些以意式濃縮打底,配比不同分量的牛奶和奶泡而成的咖啡名詞,隨著星巴克的門店越開越多,在中國的接納度也越來越高。
當星巴克、costa、瑞幸開遍大街小巷,相對獨立的Seesaw,魚眼,%Arabica也遍地開花之時,有一小波人開始喝手衝。那些藏在北鑼鼓巷和虹口弄堂裡的精品咖啡店,成為新的文藝聚集地,是個性和品味的代名詞。無論你是否能喝出衣索比亞酸調咖啡裡的紅櫻桃味,或是否能嘗出焦糖和巧克力的醇厚感,第三波浪潮在中國已經走的相當遠了。
當我們回看時間線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從雀巢到手衝,我們只花了十幾年就走完了三波浪潮,甚至還結合國內當下的年輕文化,創造出了第四波:現磨咖啡便捷化和多樣化。
雀巢延續了它的「便捷化」傳統,速溶時代的佼佼者又成為現磨時代的先鋒,膠囊咖啡應運而生。體型跟膠囊差不多的凍幹咖啡更是「黑科技」的代名詞,比膠囊更為便捷,連加壓咖啡機都不用買,高度還原現磨的口感。還有掛耳咖啡、法壓壺、愛樂壓這些方便衝泡的選擇。
其實光看三頓半這樣的新型咖啡有多火,就能知道,中國的第四波咖啡浪潮有多熱烈。三頓半搭配蘇打水,現磨濃縮加OATLY燕麥奶,冷萃和果汁融合,各種各樣的咖啡飲品早已突破「拿鐵還是卡布奇諾」的時代,愈發向奶茶陣線靠近。
究竟是什麼讓咖啡的腳步在中國邁的如此之大?
02 產業的助力
一杯香氣四溢的咖啡,一間氛圍舒適的咖啡店,一場探究風味的杯測活動,乃至於店裡那臺昂貴的商業咖啡機,站在你家櫥櫃裡的那隻摩卡壺,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源於一顆小小的咖啡豆。
咖啡實際上是一個農作物產業,本身產量很高。非洲自不必說,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甚至中國雲南,都有大規模咖啡種植園。因此,它的投資成本並不算大。
且無論再怎麼「精品」,咖啡的本質依然屬於快消品,每天都需要消費。它和瓶裝水、茶飲料其實類似。快消品的利潤和消費速度是創業者看重的。
與此同時,咖啡行業的技術壁壘不高。作為「核心科技」的烘焙工藝可以實現數據化,通過烘焙曲線和檢測數據說話。當與機器和數據相關時,規模性生產便有了保障,也會促使更多的參與者加入行業大池一起遊泳。
另一方面,中國的市場之大何其誘人。咖啡的普及率還不那麼高,它本身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咖啡行業可說是一片藍海。
還有很多人走在產業後端,熱衷於開咖啡館。「BROWCOFFEE成子」曾經開的是精品咖啡館,這是專門品嘗咖啡風味的地方。更多的人把咖啡館和文化創意做了結合。書店、劇場、古鎮,咖啡館的氣質可以完美嵌進這些場所。
其實不止是文化創意,咖啡館的連接點是如此之多,就好像寫字樓下的瑞幸咖啡,與商業的連接行雲流水。星巴克做了簡易office版本,也廣受好評。無論是商業,還是文化產業,甚至是旅遊業,咖啡館都能與之碰撞出特別的靈感。不得不說,這是它的天生優勢。
我毫不懷疑,美國白宮的草坪上如果開了一家咖啡店,也絲毫不突兀,甚至還能遊人如織呢!
無論是在前端做咖啡烘焙,還是在後端做咖啡零售,這似乎都是一個新興且充滿活力的行業,擁有完整而豐富的產業鏈,它自然會吸引一大批人成為咖啡從業者。
蛋糕越來越大,來分蛋糕的人自然越來越多,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咖啡在中國怎能不火?
03 理性時代的映照
咖啡火了,咖啡館自然也火了。我甚至想像不出來,如果沒有咖啡館,若想跟朋友坐下好好聊天,該約去哪裡見面?讓我們再形而上一點,咖啡和咖啡館對於整個人類的意義都不容小覷。
如果你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某一天,你走進巴黎街頭一家喧譁的咖啡館,三位朋友正在聊一種新近被探討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他們探討人活著的意義,隨心所欲是否是真正的自由。說話的人不時抿一口桌上的飲料,目光炯炯。這是年輕的哲學家雷蒙阿隆正在和薩特和波伏娃夫婦高談闊論,前者那時還年輕,而後者已經名揚天下。
這是在《存在主義咖啡館》裡描述的場景。如果再把時間向前推幾百年,17世紀啟蒙時代,西歐的第一家咖啡館開在大學城牛津。這裡逐漸成為學生教授們進行學術討論的集會地,人們在那裡探討科學的發展過程,當時他們還把科學稱為「自然哲學」。後來,他們中的一個在這種討論中獲得靈感,將自己的研究集結成了一本對人類極其重要的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正是這本書揭示了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我想,你一定猜到了這個人是誰,沒錯,他就是牛頓。
那時的人們把咖啡館稱作「便士大學」,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走進來和大家交談,而你只需為此支付一杯咖啡的價錢,也就是一兩個便士。正如當時的一支小曲所唱:「像這樣偉大的大學,真是史無前例;只需花一便士,你便可置身其中,成為一名學者」。
正是這樣的環境和氛圍,讓德高望重的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Habermas)把法國咖啡館裡舉行的「沙龍」看成是公共領域的起源。人們在那裡聊天,分享信息,追問人生的意義,評價政府的決策,甚至是做科學實驗,無名和有名的人平起平坐,無論財富多寡或地位高低,這是多麼自由的社交場所,是前所未有的公共領域。
咖啡是理性時代的飲品,是提神的飲料,與酒精不同,它讓人神志清醒,思維專注,用真理的靈光照亮了真實的世界。理性時代的人,如伏爾泰、狄德羅和牛頓一般,勇於創新和實踐,這正是咖啡館所代表的精神之一。
即便在今天的西方,咖啡館仍舊是自我教育的中心場所,是文學和哲學思考的精神領地,也是商業創新的發源地。有時,它甚至還是政治變革的溫床。
咖啡這種飲品曾在人類歷史上發揮過如此重要的作用,咖啡館直到今天依然是思想和創新的集散地。像是一種巧合般,世界上最大的軟體公司和網絡公司所在地西雅圖,也正是當代咖啡文化中心以及星巴克的故鄉,這難道不是一個絕妙的隱喻嗎?
我們從未生活在一個如此理性的時代,從未像今天這樣在意高效、精準、利潤、回報率,中國正是這樣一臺轟隆向前的龐大理性機器。這或許也是咖啡作為「舶來品」突然大放異彩的緣由之一,基於理性與高效的商業,推動咖啡成為中國年輕人的潮流飲品。一杯小小的棕色液體,不僅僅是啟蒙時期,也是當下這個理性時代的映照。
只是,當你坐在咖啡店的柔軟沙發上,懶洋洋啜飲這杯液體的時候,也有必要知道,它曾給予波伏娃撰寫《第二性》的靈感,也曾目睹狄德羅編纂《百科全書》,痛斥教會權力的濫用,甚至它也知道J.K.羅琳是怎樣在大象咖啡館創造出了那個戴眼鏡的小男孩。
它不只是一粒豆子的衍生品,也不僅僅意味著一個蓬勃的產業。它還是高談闊論,是分享創造,自由與啟蒙,思想與先鋒。
西方曾深深受益於它,當然了,東方也迫切的需要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泥螺君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