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城建設如火如荼,吸引大批總部企業落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 攝
「大強美富通」,「大」字為先。濟南作為北方第一經濟大省的省會,只有實現經濟體量、空間格局、輻射帶動作用的「大」,才能為後續的「強、美、富、通」打下基礎。2020年,濟南不僅要衝刺「萬億俱樂部」,持續提升省會首位度,還將做大城市空間格局、發展潛力。未來,濟南還將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做好省會經濟圈的核心,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
經濟規模足夠大才能
吸納足夠人口和產業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濟南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促消費活動,市中區、槐蔭區發放消費券1100萬元,歷下區、濟南高新區、天橋區、長清區、槐蔭區、歷城區等區縣都舉辦了豐富多彩的促消費活動。平臺、企業、商業綜合體……各單位發放的消費券帶動消費近14億元,著實加快了經濟復甦的步伐。
根據公開報導,濟南是疫情期間最早推出消費券政策的城市。一系列迅速而有力的措施背後,是濟南儘快恢復往日城市生活,帶動消費,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迫切性。
從2017年開始,作為山東省會,濟南首位度從10%提高到了13.3%。濟南更是在全國幾個「萬億俱樂部」後備軍中,首個做出「破萬億」承諾的城市。濟南做大,首先是經濟規模。只有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才證明這座城市有能力吸納與其經濟總量相符的人口、產業。
4月13日,濟南市公開承諾20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今年12月底「地區國民生產總值邁過1萬億元門檻」。在4月22日召開的濟南市「重點工作攻堅年」推進大會上,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指出,GDP過萬億,要「做到目標不變、標準不降、力度不減,不折不扣完成」。
「從山東區域經濟發展的這個要求上來講,很有必要把濟南打造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經濟體量比較大的城市。」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說。濟南近年來也展示出了強烈的發展意願,一系列發展動作都很大。
作為省會,濟南提出要打造消費名城,消費將是拉動濟南經濟增長的強勁力量。面對直播經濟的風口,4月27日,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為平陰玫瑰花餅「代言」,更是彰顯濟南打造直播經濟總部基地的決心。加之物流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的濟南,將不僅僅是千萬濟南人消費的場所。
從一季度濟南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儘管受到疫情衝擊,濟南當季完成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可以看出,濟南正在著力發力的製造業板塊,表現相對穩定。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7%,其中3月增加8.8%。這幾項數據,在全國範圍內都非常亮眼。
為了保障「萬億俱樂部」目標的實現,今年,濟南市計劃安排重點項目270個,總投資達到1.38萬億元,是近年來投資力度最大的一年。這也說明,在變「大」的道路上,濟南依舊潛力無限。
城市空間擴大
讓產城融合成為可能
「去年畢業後,我選擇留在濟南工作,準備買房。」去年從齊魯工業大學畢業的趙東濤介紹,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但他和學弟學妹們交流得知,濟南的企業依然釋放了很多招聘需求,「我也希望更多校友留在濟南。」
趙東濤是聊城人,在齊魯工大學習食品相關的專業。畢業後,他發現他的專業和濟南不少企業對口。「濟陽、章丘、高新區都有不少企業有需求,最後我選擇的工作,平常在高新區辦公,還要經常去濟陽的工廠裡做檢測。」小趙介紹,他們班有接近一半的同學留在了濟南,原因就是濟南是食品產業相對發達的地區。
行政區劃調整後,濟南容納人口和產業的縱深大大擴展。而黃河沿岸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的規劃和建設,更讓濟南的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開拓。濟南城區真正有了容納500萬以上人口的潛力,產城融合,也在濟南變得更加現實。
濟南要想變「大」,離不開對於人口、人才的吸引力。從外部經驗來看,杭州、鄭州、寧波等人口增長較快的城市,其經濟發展速度與質量,也在全國位居前列。近日,恆大研究院公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榜單,濟南位列第八,僅處於北上廣深以及杭州、南京、成都之後,排名比兩年前提高6位。
根據榜單數據,一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依舊遙遙領先的同時,以杭州、南京、成都、濟南為代表的大省省會,由於集中了大量的省內教育、文化、醫療資源以及高校,開始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取得快速進步。
濟南作為山東省省會,一直是省內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特別是濟南高校多、院所多,僅高校就有42所,為濟南帶來了大量年輕、富有朝氣的人才。今年4月,濟南全面放開落戶政策,引導支持大學畢業生落戶濟南就業。
有了這樣的條件,濟南還需要擁有容納這些人口的產業。同樣是在今年,濟南發布19條措施,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對於專科以上學歷人才,即可開通隨遷子女入學「綠色通道」。這對於人才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自身充分聚集
才能向周邊釋放能量
立足山東、跳出山東,立足濟南、跳出濟南,這是謀劃濟南發展時必須要做到的。未來的區域競爭,將是以城市群之間的競爭為主要形式。這就要求濟南的發展,不僅要獨善己身,要帶動濟南都市圈其他地區協同發展,為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當好引領。真正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才是「大」濟南的責任與擔當。
「未來,區域的競爭將以城市群競爭的模式出現。」濟南市委黨校經濟教研部主任吳學軍說。而濟南作為山東省會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未來要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邊其他城市同步發展。而濟南提出的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甚至中心城市等概念,都是為了能夠聯合周邊城市一起參與區域競爭。
「做大是迭代式的、創新性的做大,新空間一定要優於老的空間。」董彥嶺表示,對於濟南來說,現在重要的方向就是北跨,把先行區的文章做好,北部的縣區也要做好聯動,結合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等激活存量。
濟南首先要自己做強做大,才能提升輻射帶動力。「自己充分聚集然後才能釋放能量,如果形成不了一定的密度,輻射能力就會受到限制。」董彥嶺說。隨著內陸交通的發展,濟南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自然能夠帶動周邊,比如打造醫療康養產業,周邊城市居民可能就會來接受醫療服務。
省會經濟圈,是濟南直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根據山東省規劃,省會經濟圈要突出在黃河流域的引領作用,重點發展科教、醫養、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而濟南作為省會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在科研、醫療、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建設,將為周邊城市帶來寶貴的資源。
董彥嶺認為,一個城市的強不能只靠空間,「『腦』和『體』的工作中,要多做『腦』的工作,省會經濟圈中,濟南就是這個『腦』。」
濟南作為省會,先天集聚了大量教育文化醫療資源,具有成為區域中心城市的硬體。而就黃河流域而言,濟南本身的經濟規模雖然不是最大,但濟南周邊的中等城市、衛星城發展狀況較好,濟南應該利用好這一優勢,實現各城市之間的分工協作,產業、生態、科技、教育、文化等協同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