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不通:火往上走,寒往下降,《傷寒論》有三個方法

2022-02-06 我和健康的日常

「為什麼有的人常說我怕冷,但又容易上火,即使沒吃上火的食物也會上火,怎麼辦」。這就是我們常見的上熱下寒。

其實人體內也要寒熱對流才是,只有寒熱之間形成對流,熱的地方才不會長期上火,寒的地方也不會長期寒涼。

火向下移需要借肺、胃之氣的下降力量,特別提醒這是往右邊下降的。也許你們會問,這中醫的肝怎麼在左邊啊,解剖可是在右邊,中醫說的是肝氣,是肝的功能,是一個功能系統,不單是那個臟器實質。

中醫是怎麼理解上熱下寒的?是怎麼得來的呢?

上熱下寒在於中焦阻斷,不通所致。

《靈樞·刺節真邪》:「上熱於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為什麼會出現上熱下寒呢?按照中醫上的理論,就是由於中焦不通、陰盛於下、虛陽上浮導致的一系列症狀。

有些朋友不知道中焦是什麼?中焦就是我們的脾胃。我們通常說的補中益氣,補的就是脾胃的氣。這個中焦脾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其他臟腑都要圍繞著它轉,所以中焦一旦出了問題,其他臟腑也都會跟著倒黴。心火要下來必須要經過中焦脾胃這個要道,腎水要上去也必須要經過中焦脾胃這個要道,所以打通中焦要塞是調理上熱下寒的當務之急。

那麼中醫對於中焦不通到底怎麼調理?

首先我們一定要記住一點:上熱下寒並不是你真的陽虛得厲害,而是身體裡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真正陽虛的人全身都會是一片寒涼的跡象,而不僅僅是下半身。因此我們按照我國古代名醫張仲景給的思路: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標又治本。

《金匱玉函經二注》:狐惑病謂蝕上下也,蟲生於溼熱敗氣瘀血之中,其來漸矣,遇極乃發,非若傷寒一日而暴病者也。病發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欠安者,皆五臟久受溼熱,傷其,衛不內入,神不內寧故也。更不欲食,惡聞食臭者,倉廩之府傷也。

我們來看張仲景的方法

第一種甘草瀉心湯:

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氣,張仲景用健脾養胃的原則。

中焦有邪氣怎麼辦?比如溼氣比如積食比如有痞塊,那麼就採用降逆的原則,胃氣以降為和。

上面有虛火又咋整?不怕,就採用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消炎抗菌的方針的原則把上焦的火清掉,還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塊啊結節啊等一切絆腳石掃除。

這個方法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也有涼。不像有的大夫一看見上火就只用涼,結果火暫時去掉了,很快就反攻,而且比上次更猛,頻率也越來越多,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讓患者苦不堪言啊。

第二種半夏瀉心湯和第三種生薑瀉心湯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最後總結一下

這三個瀉心湯都是調理中焦不通、上熱下寒導致的一系列症狀的,那三個方子的區別在哪呢?

如果你上熱下寒伴隨著脾胃虛弱,就用第一種方法;

如果你上熱下寒伴隨著痰特別多,就用第二種;

如果你上熱下寒伴隨著胃寒,就用第三種;

以上就是中醫對上熱下寒的理解以及調理方法,相信中醫的都知道,中醫看病絕不是固定的,而是要根據病情辨證論治,因地適宜因人而異,特別是碰到疑難病症,如果沒有辯證清楚是絕對看不好的,何況中醫本來就有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大家謹記!

猜你喜歡看

相關焦點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其汗法有:解肌發汗法,開腠發汗法。《傷寒論》中以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太陽為諸經之藩籬,太陽病是邪在表,以發汗解表為正法,故治則中推汗法為首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意。 傷寒太陽病表證,因證候有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之分,故治療太陽病同一汗法,有解肌發汗法和開腠發汗法之別,是《傷寒論》汗法中的兩種代表方法。
  • 上熱下寒的根本原因,或是中焦不通!調理方法,已經列出來了
    如果這個時候有外在的病菌入侵人體,就會導致很容易腹瀉不止,而腹瀉就是拉肚子,次數過多就會導致我們的腸道脫水,而我們上半部分的熱就會上造成喉嚨疼或者是鼻子上火,容易咳痰。而造成這個病症的主要原因就是中焦不通,什麼叫中焦不通呢?
  • 中焦不通的疏通方法
    如果說普通的經絡是在四肢上走的兩車道,那麼三焦則是在人體軀幹上走的雙向八車道。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風中夾寒,就叫「風寒」;風中夾熱,就叫「風熱」;若風中兼見燥、溼、火諸氣,則又往往以風字冠於其首,而說明其性質。那麼,《傷寒論》中既以中風、傷寒為病種(證種,又在前邊提到風溫),可見此即有風寒、風熱(無論新感或引動伏邪)所致之病。 若其風不偏寒熱,則為中風。
  • 《傷寒論》的勸讀十則
    見原書文辭深奧,遂加以淺注,或編成歌訣,著《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傳世。「勸讀十則」載於《長沙方歌括》卷首,是陳修園對《傷寒論》辨證精神,及其方劑應用價值與臨床經驗的深入體會,寫成十條「勸讀」原則,告誡後人應熟讀與應用,繼承與發揚《傷寒論》。
  • 「三部六病」專題:論《傷寒論》之厥陰病
    《傷寒論》的病位既不是經絡,也不是臟腑,而是整體病勢的三個層次,即表、裡、半表半裡。一、厥陰病的提綱厥陰病的提綱應為:「厥陰之為病,手足逆冷、脈細、惡寒、肢節痺痛。」《傷寒論》第326條素被稱為厥陰病的提綱條文,其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徐靈胎、柯琴認為,厥陰病提綱證是溫病而非傷寒。陳修園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為本,以陰寒為標,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本,從乎中見。」
  • 上焦火、下焦寒,原因在於中焦不通!(附疏通方法)
    如果說普通的經絡是在四肢上走的兩車道,那麼三焦則是在人體軀幹上走的雙向八車道。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三焦理周身之氣,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首領,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 上熱下寒,根在中焦,中焦瘀阻,艾灸可一氣貫通!上熱下寒,根在中焦,中焦瘀阻,艾灸可一氣貫通!
    中醫常說一句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現代人中,「上火下寒」的人比比皆是,那麼他們都有哪些症狀呢?
  • 中焦不通:嗓子疼、口腔潰瘍、腿腳冰冷、大便不成形,怎麼辦?
    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火一旦不能向下溫煦腎水,那就會聚集在人體的上半部分,那麼人就會容易上火;長痘、嗓子痛、口腔潰瘍、眼睛紅癢、扁桃體炎、頜下淋巴結腫大,臉色發紅,頭熱、頭痛、頭脹、頭暈、頭蒙,甚至血壓升高;中焦不通導致的下寒水不能什,自然就會降。
  • 《傷寒論》中的「但頭汗出」
    導讀:《傷寒論》中述及頭汗的條文共有9處,如但頭汗出、但頭微汗出、頭汗出、額上微汗出、額上生汗等。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有的搞的是速成。很多 的學生就是這樣學成的傷寒論。2到3天就變成一個傷寒論高手。很是讓人瞠目結舌。你看現在的很多的機構也是這樣。比如育嬰,減肥,美容。也許是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這類的機構在培訓時加入了很多的營銷理念在裡面。這樣出來的中醫能好嗎?我一直認為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少數人掌握。中醫要有悟性,是時間的沉澱。三兩天就會了,除非你是天才。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連載】《傷寒論》解讀——11-14條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這三個都是形容詞,形容惡寒、惡風、發熱的特點與程度,其中嗇與淅為互詞,「嗇嗇」是怯冷貌,就是怕冷而不暢快的樣子,「淅淅」形容惡風的程度,好像冷水澆身或是小水濺身的感覺。翕字的本意是雛鳥怕冷鑽進母親的翅膀下取暖,這裡形容病人身熱像是穿衣蓋被過厚而捂出來的熱。「鼻鳴乾嘔」,是風邪上擾,影響肺胃,肺氣不利,鼻塞不通而鳴,風邪幹胃,胃氣不降而上逆則乾嘔。
  • 上熱下寒,根在中焦,中焦瘀阻,艾灸可一氣貫通!
    中醫常說一句話: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現代人中,「上火下寒」的人比比皆是,那麼他們都有哪些症狀呢?
  • 為什麼《傷寒論》中三分之一的藥方含有姜棗?
    張仲景的名著《傷寒論》,共113個藥方,其中竟有35個藥方,用到了姜棗這個組合。 為什麼將近三分之一的方子中,都有姜棗呢? 主要是利用姜棗的搭配來健脾護胃、補中益氣,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
  • 《傷寒論》中哪些經方可以療不寐?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傷寒論》方 ,辨證要點為心悸不寐 ,四肢不溫 ,胸痛氣急 ,怔忡不適 ,脈細或遲。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補益心陽。甘草要重用 ,《傷寒論》原文中甘草用到二兩 ,與牡蠣、龍骨同分量 ,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兩 ),臨床上筆者用到 15~ 20克。
  • 《傷寒論》試解No.166
    305個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本條是攻邪汗、吐、下三法中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針對的是實邪凝結在胃或裡有水飲的病機前提下,機體有自發代償以吐解邪的趨勢,以瓜蒂散協助正氣吐邪。
  • 認為《傷寒論》中芍藥是赤芍的反駁依據
    認為《傷寒論》中所用為「赤芍」者,所持論據主要有三點:1.陶宏景《本草經集注》上有「白而長大,餘處亦有而多赤」數語,很明顯指的白芍,而在其功效主治中,毫不含糊地寫明「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勝膀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補與瀉本來就是一個辯證的概念,「祛邪」即可「扶正」,「扶正」也能「祛邪」。2.
  • 《傷寒論》以脾胃為本
    我們從《傷寒論》的六經辯證角度來看六經病及其代表方劑中與脾胃的關係,從中也可以體悟到《傷寒論》以脾胃為本的理念。        第一太陽病,太陽經脈循行與人體的頭頂、頸項、後背、四肢後側,內連小腸、膀胱、心、腎,也是人體護衛身體的第一層防線。太陽病的辯證提綱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代表方劑是桂枝湯和麻黃湯。
  • 辯證論治「入手」三條路
    辯證論治,在臨床中常要走三條「入手」路:一是「從辯病機入手」的辯證論治:根據「全部脈舌症狀」,先進行「辯證知機」(症—證)。辨清病機之後,再辨方證(類方——方)。事實上,臨床醫生最常走的辯證論治「入手之路」是後兩類,或者「從辯病症入手」,或者「從辯方證入手」。在本質上,這兩種方法中其實都已包含了「辯病機」的內容。但是,要記住,當你面臨疑難病症的時候,最有效的辦法仍然是最笨拙的方法——直接「從辨病機入手」。乃至於針對很多西醫難以解決的疑難病證,中醫的診療則是「只抓中醫之病機,不管西醫之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