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一生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都有重大貢獻,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因此被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除去在中國,在國際上他也頗有影響力,尤其是韓國、日本,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東南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而他的精神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其作品之優秀、名聲之崇高自是不必多說。
魯迅是中國的大師,泰戈爾則是印度的大師,他的一生之中同樣有無數優秀的的作品。其作品對中國現代文學還產生過重大影響,至少對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文豪是如此,《繁星·春水》便是受《飛鳥集》影響所寫。他作品、名聲也是無可否認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兩位大師似乎是並沒有什麼干係?
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兩曾見過一面,那是在泰戈爾訪華的時候。對於中國,泰戈爾有著較深的感情,從年幼時期,他便嚮往這個古老又富饒的東方大國。或許是出於自身國內的遭遇也或許是天然的性格,他很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曾寫信怒斥過英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他也曾三次來到中國,聲勢最浩大的一次便是1924年。
他這一次是受蔡元培、梁啓超等人的邀請來講學的,由此中國對此很重視,就連迎接都有五十多位學者等待。且特意讓當時年少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一邊講解中國的風土人情,一邊擔任翻譯。而正巧泰戈爾來華的時間中有他的生日,當天便舉行了盛大的晚會,中國人待客一向熱情。胡適雖然曾抗議他的演講,但這次也是轉變了態度,出席晚會。
更重要的是,一向不喜歡熱鬧的魯迅先生也來了,算是捧個場。兩個大師之間的見面,他們兩個人又有些相似之處,其實是很值得期待的。然而魯迅沒有待多久,中途就走了,臨走還說了四個字:一塌糊塗。先生絕不是對泰戈爾有什麼意見,他只是看不慣晚會中的場面,儘是阿諛奉承。徐志摩梁啓超等人圍著泰戈爾,說的都是些吹捧的話,看起來不免有些道貌岸然。
相信讀過先生文的人都知道,他看不慣就一定會說出來,自然不會再讓自己待在這裡受折磨。後來魯迅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左有林長民,右有徐志摩,各各頭戴印度帽,徐詩人開始介紹了……說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樣。又提出觀點,捧殺比罵殺更為恐怖,徐志摩等人的行為便是捧殺。
直截了當的指出泰戈爾為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受到爭議,因為追捧者的淺薄,因為詩人諸公將他製成一個活神仙。魯迅這是對事不對人,他對於泰戈爾本人是很敬重的,這點同樣可以從他所言看出來。1927年,魯迅在香港演講,曾說:印度除了泰戈爾,別的聲音可還有?沒有聲音的民族中唯一的聲音,可見魯迅對泰戈爾的評價之崇高。
之所以說一塌糊塗是認為如此對待泰戈爾太過庸俗,他不希望一個這樣有價值的人,遭到的待遇是如此的。可惜這兩位大師罕見的相見,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倒是有點遺憾。
魯迅也並非是什麼都罵的噴子,總的來說,他有自己的原則。他罵人其實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能見到常人見不到的不合理現象。而先生的眼中又容不下這些,所以不能不批,不能不罵。
小編推薦的這本朝花夕拾便是對舊社會、舊勢力的嘲諷和抨擊,透過它,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過程。它絕對是值得看的好書,初看時覺得驚喜,看完了又覺得太少了!喜歡的別猶豫、別錯過,可以點擊上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