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魯迅參加泰戈爾生日宴,到一半卻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塗

2020-12-21 溫故知新品文化

魯迅的一生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都有重大貢獻,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因此被認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除去在中國,在國際上他也頗有影響力,尤其是韓國、日本,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東南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而他的精神也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其作品之優秀、名聲之崇高自是不必多說。

魯迅是中國的大師,泰戈爾則是印度的大師,他的一生之中同樣有無數優秀的的作品。其作品對中國現代文學還產生過重大影響,至少對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文豪是如此,《繁星·春便是受飛鳥集影響所寫。他作品、名聲也是無可否認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兩位大師似乎是並沒有什麼干係?

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兩曾見過一面,那是在泰戈爾訪華的時候。對於中國,泰戈爾有著較深的感情,從年幼時期,他便嚮往這個古老又富饒的東方大國。或許是出於自身國內的遭遇也或許是天然的性格,他很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曾寫信怒斥過英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他也曾三次來到中國,聲勢最浩大的一次便是1924年。

他這一次是受蔡元培、梁啓超等人的邀請來講學的,由此中國對此很重視,就連迎接都有五十多位學者等待。且特意讓當時年少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陪同,一邊講解中國的風土人情,一邊擔任翻譯。而正巧泰戈爾來華的時間中有他的生日,當天便舉行了盛大的晚會,中國人待客一向熱情。胡適雖然曾抗議他的演講,但這次也是轉變了態度,出席晚會。

更重要的是,一向不喜歡熱鬧的魯迅先生也來了,算是捧個場。兩個大師之間的見面,他們兩個人又有些相似之處,其實是很值得期待的。然而魯迅沒有待多久,中途就走了,臨走還說了四個字:一塌糊塗。先生絕不是對泰戈爾有什麼意見,他只是看不慣晚會中的場面,儘是阿諛奉承。徐志摩梁啓超等人圍著泰戈爾,說的都是些吹捧的話,看起來不免有些道貌岸然。

相信讀過先生文的人都知道,他看不慣就一定會說出來,自然不會再讓自己待在這裡受折磨。後來魯迅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左有林長民,右有徐志摩,各各頭戴印度帽,徐詩人開始介紹了……說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樣。又提出觀點,捧殺比罵殺更為恐怖,徐志摩等人的行為便是捧殺。

直截了當的指出泰戈爾為什麼在當時的中國受到爭議,因為追捧者的淺薄,因為詩人諸公將他製成一個活神仙。魯迅這是對事不對人,他對於泰戈爾本人是很敬重的,這點同樣可以從他所言看出來。1927年,魯迅在香港演講,曾說:印度除了泰戈爾,別的聲音可還有?沒有聲音的民族中唯一的聲音,可見魯迅對泰戈爾的評價之崇高。

之所以說一塌糊塗是認為如此對待泰戈爾太過庸俗,他不希望一個這樣有價值的人,遭到的待遇是如此的。可惜這兩位大師罕見的相見,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倒是有點遺憾。

魯迅也並非是什麼都罵的噴子,總的來說,他有自己的原則。他罵人其實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太高了,能見到常人見不到的不合理現象。而先生的眼中又容不下這些,所以不能不批,不能不罵。

小編推薦的這本朝花夕拾便是對舊社會、舊勢力的嘲諷和抨擊,透過它,仿佛能看到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過程。它絕對是值得看的好書,初看時覺得驚喜,看完了又覺得太少了!喜歡的別猶豫、別錯過,可以點擊上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卻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泰戈爾第一次訪華時接待工作十分隆重,徐志摩林徽因全程作陪,魯迅也曾出席,但魯迅卻甩下一句「一塌糊塗」拂袖而去,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印度民族運動高潮時期,泰戈爾曾積極投身於反帝愛國運動之中,並在此時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 泰戈爾一生創作十分高產,其中有不少作品被世代傳頌。1913年憑藉《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名聲大噪,並在1924年受邀訪華。
  • 1924年魯迅與泰戈爾參加晚宴,為何吃到一半便拂袖離去?
    甚至總理也稱讚他為「為世界文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天才詩人」,而泰戈爾則一生中與中國有不解之緣,曾三次訪問中國,1924年又與魯迅相見,但相見極不友好,原因何在?Tagol生於1861年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貴族家庭,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兄妹的喜愛。
  • 1924年泰戈爾訪華,魯迅為何在晚宴中途離去,說「一塌糊塗」
    但同樣是頂尖文豪的魯迅,對待泰戈爾的態度卻非常奇怪,當時泰戈爾來到中國訪問,魯迅竟然在招待晚宴上直接揮袖離去,留下了四個字「一塌糊塗」。難道這是對泰戈爾的不屑嗎?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泰戈爾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場面卻非常隆重,幾乎全國的文豪詩人都來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全程陪伴。當時還曾舉辦過一場文學晚宴,在場的都是著名文學家,大家在一起交流文學心得,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同樣身為文學革命先驅者的魯迅先生卻在晚宴上留下了「一塌糊塗」四個大字,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 大文豪泰戈爾訪華,各界名流作陪,魯迅諷刺:中國人是在造一個新神
    1924年,已經名滿天下的泰戈爾受梁啓超和蔡元培的邀請,於當年四月份來到了北京。大文豪泰戈爾要來中國,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中國的文化界。泰戈爾來中國主要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感受中國社會的面貌。而泰戈爾並不知道,在中國文化界,關於他的論戰早已經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大家好,這裡是女神精讀書屋。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1924年泰戈爾訪華的那些事兒。在泰戈爾面前,魯迅應該是晚輩。魯迅比泰戈爾小了20歲,泰戈爾13歲開始寫長詩時,魯迅還沒出生。不同國籍,作品風格不同,但兩人的性格卻頗有幾分相似。泰戈爾是印度的旗手,是一個敢說敢做、敢為大眾發聲的詩人,1913年他更是成為了獲得諾貝爾文學家的第一位亞洲人。
  • 拂袖而去與曲意逢迎|91
    一旁魯迅的臉色卻早已不好看了。夏衍察言觀色,有些為田漢著急,但興頭上的田漢依然談興不減。「看來又要唱戲了。」魯迅低聲對夏衍說。夏衍明顯意識到了魯迅對田漢的這種反感。魯迅說完此話即起身告辭。在座賓主的難堪可想而知。我想,如果當時在場的是胡適,那自然又是另一番情景了。胡適或許會委婉地勸阻或暗示田漢?或許會支開話題?或許也像日本客人一樣洗耳恭聽?
  • 泰戈爾與中國的文化淵源:崇拜中國文化,促進中印交流
    泰戈爾不僅崇拜中國文化,也深深地同情中國民眾。泰戈爾一直熱切期望著訪問中國,這個願望在1924年得以實現。但1924年的中國,正處在社會文化與政治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正經歷意識形態的巨變,中國人正見證著一場偉大的變革。過去,這個古老而僵化的傳統社會一直受儒家文化價值系統所掌控,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爆發,政治訴求轉向激進,人們不再想停留在過去,轉而尋求變革當時的中國。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他回國後,在松坡圖書館和梁啓超組織的講學社處理英文事務,泰戈爾1924年訪華事件,也是由徐志摩負責聯絡和組織的。 泰戈爾的中國行 作為東方詩人,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一經傳開,便在中國引起不小的轟動,翻譯介紹泰戈爾的詩歌成為時尚。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泰國詩人泰戈爾從小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1924年,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不少文壇大咖的陪同下,遊訪了中國。當時的浪漫詩人徐志摩和民國才女林徽因便受邀陪同,並一同擔任泰戈爾的翻譯官。
  • 閆敏:拂袖而去
    「牢騷太盛防腸斷」,「腸斷」我倒是不怕。是實在受不了充膺的基於某種理想的義憤被高高在上的暴力和四處湧動的譏嘲碾壓得粉碎。一兩次也罷,次數多了實在不堪。也許我還太年輕了。 讀到《世說新語·方正》中的王子敬「拂衣而去」篇時,我拍案而嘆,喟然不已: 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 南風不競。」
  • 才女風華絕代,來追求的才俊如過江之鯽,泰戈爾不經意間做了月老
    1924年5月,中國文化界發生了一件盛事,京師轟動: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準備來華訪問。接待泰戈爾的主要負責人是燕京大學英文系主任陳源。怎樣操作才能不落俗套又不至於怠慢到這位飲譽滿全球大詩人呢?陳源著實傷了好幾天腦袋。
  • 開眼界丨張愛玲是插畫家,魯迅是設計師(建議在WiFi環境下閱讀,土豪請忽視)
    如松之盛,1912年魯迅為《天覺報》創刊而作除了會畫畫之外,魯迅還懂得平面設計,他設計的北京大學的標誌至今仍在使用,他曾為自己的著作繪製了很多精美的封面和扉頁,並且引領和幫助了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從1915年起,聞一多擔任過《清華年報》、《清華學報》、《清華周刊》的美術編輯,這些訓練極大地提高了他的美術創作能力。1921年,他為畢業班年刊所作的12幅插圖及扉頁、題圖、裝飾畫等。聞一多1938年參加「湘黔滇旅行團」去往昆明時,途中作了很多風景速寫,可見出其功力。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北京之旅:泰戈爾清華演講 徐志摩現場翻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北京之旅泰戈爾清華大學演講 詩人徐志摩現場翻譯1924年,泰戈爾(右三)在北京與林徽因(右二)、徐志摩(右一)等人合影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印度著名詩人,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24年,泰戈爾應北京大學之邀來華講學並訪問。
  • 「89桌的女兒生日宴」註定「惹火燒身」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1日通報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13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案件,其中蘇州市相城區望亭中醫院副院長倪志敏違規為女兒大辦生日宴89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並被免職。
  • 民國文豪偶像泰戈爾:14歲輟學的豪門公子,因暗戀嫂子成天才詩人
    (《流螢集》)泰戈爾與中國的故事,始於1924年。「中國的朋友」泰戈爾訪華1924年5月1日,清華大學,泰戈爾正在演講,主題是《你們的使命是拿靈魂來給一切事物》。這番話,深深地打動了力推「新詩革命」的胡適,他說:「我過去也是反對歡迎泰戈爾來華之一人,然自泰戈爾來華之後,則又絕對敬仰之。」可見泰戈爾的人格魅力。1924年5月7日,泰戈爾在北京度過了他的63歲生日,為他主持壽宴的,是中國的文化名人、年長他一歲的胡適。
  • 生日宴也不忘秀恩愛?向華強與太太現場眉目傳情,陳嵐裝扮顯老氣
    向華強生日宴會布置而這場生日宴辦的也相當奢華了,到場祝賀的不是明星大咖,就是商業大佬!例如陳怡蓉夫婦、安以軒夫婦、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龍飛等等。雖然向華強已經72歲的高齡,但是身著西裝真的一點都看不來年紀,精神氣兒還是非常足的!
  • 相聲名家馮鞏63歲生日,侯林林曹隨風等愛徒助陣,生日宴接地氣
    日前,相聲名家馮鞏迎來63歲生日,侯林林和曹隨風等愛徒和搭檔賈旭明一起為馮鞏過生日,這兩天,趙本山家常飯引發不少網友熱議。此次,馮鞏的生生日宴也是被贊接地氣,趙本山吃的是應該是帶魚燉粉條,馮鞏吃的是地鍋燉雞貼餅子,老藝術家在飲食方面和普通人也並沒有什麼兩樣。
  •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1913年,泰戈爾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這裡我要額外多說一句,當西方人談論到東方文化或東方神秘主義的時候,他們大概率指的是印度或日本,這個請大家理解,泰戈爾在西方有可能比孔子更加知名。我以前寫《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請關注回看),說到賈伯斯禪修,其實他不應該到印度,他應該來中國,因為禪宗的濫觴在中國。
  • 從六千到一萬五千銀圓,魯迅一年內收入猛增,全靠追回自己的版稅
    1927年秋天,魯迅放棄豐厚的薪資待遇,毅然離開廣州中山大學,途徑香港一路抵達上海。同時,魯迅終於能擺脫封建包辦婚姻的束縛,轉而與自己喜歡的許廣平結合在一起,這時的魯迅可以說是愛情與事業雙豐收。所以,魯迅在抵達上海時的心情必定是對未來胸有成竹,以及開始新的美好生活的小竊喜。1928年,魯迅一年的收入已經達到5971.52銀圓,平均每月497.63銀圓。
  • 絢麗多彩的GUCCI風生日宴
    生日宴中 那麼,如何在生日宴復刻這種極具個性的Gucci style呢?關鍵詞是美簡和Artdeco。這場生日宴的配色是近些年被大眾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的Artdeco濃重色塊,墨綠、薑黃、棗紅被大面積運用到宴會中的裝置藝術上——或祝福的氣球拱門,或舞臺背景圖案上的色塊,或花藝裝飾點睛,這樣的色彩無論用在哪裡都會很出彩~圖文:七瓣雪婚禮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