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2020-12-14 女神精讀書屋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泰戈爾

大家好,這裡是女神精讀書屋。

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1924年泰戈爾訪華的那些事兒。

在泰戈爾面前,魯迅應該是晚輩。魯迅比泰戈爾小了20歲,泰戈爾13歲開始寫長詩時,魯迅還沒出生。不同國籍,作品風格不同,但兩人的性格卻頗有幾分相似。

泰戈爾是印度的旗手,是一個敢說敢做、敢為大眾發聲的詩人,1913年他更是成為了獲得諾貝爾文學家的第一位亞洲人。

1924年,泰戈爾接受梁啓超的邀請來到了中國,一時間,文壇極為轟動,泰戈爾剛來到中國就受到中國文壇著名人士的熱烈歡迎,派出了「超豪華」陣容接待他,其中最有名的是:徐志摩、林徽因、梁啓超、梁思成。

魯迅當時雖然沒有親自迎接,但是也觀看了為泰戈爾排練的詩劇,據說這是為了慶祝泰戈爾64歲生日所排,所以魯迅算是去祝壽的吧,但是劇沒演完魯迅卻甩袖而去,並在作品《馬上日記之二》中寫下了「這兩年中,就我所聽到的而言,有名的文學家來到中國的有四個。第一個自然是那最有名的泰戈爾即『竺震旦』,可惜被戴印度帽子的震旦人弄得一榻胡塗,終於莫名其妙而去」這樣一段文字。

他到底是在針對誰?

人們紛紛猜忌並且討伐魯迅,說他是嫉妒泰戈爾得了諾獎,所以才酸溜溜地寫出來這麼一段文字。

魯迅始終保持沉默。

直到1934年,魯迅寫了一篇名為《罵殺與捧殺》的妙文,打臉了造謠者。

他來到中國了,開壇講演,人給他擺出一張琴,燒上一爐香,左有林長民,有有徐志摩,各各頭戴印度帽…… 說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樣,於是我們的地上的青年們失望,離開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離開?但我今年看見他論蘇聯的文章,聲明說他是一個英國統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明明白白絕不至於還糊塗,如果我們的詩人諸公不將他製成一個活神仙,青年們對於他是不至於如此隔膜的,現在可是老大的晦氣。」

面對中國人的膜拜,以及徐志摩還要念上各種歌頌的詩句來烘託他,魯迅自然受不了。 他針對的並不是泰戈爾,而是人們對他的神話。他認為,泰戈爾來中國的意義絕對不是為了聽這些阿臾,而是為了更多的青年人。

但是泰戈爾沒有辜負魯迅的期望,他在清華大學的演講,為無數的青年人士點亮了生命的燈塔。

「我的青年朋友,我眼看著你們年輕的面目,閃亮著聰明與誠懇的志趣,但我們的中間卻是間隔著年歲的距離,我已經到了黃昏的海邊;你們遠遠的站在那日出的家鄉。

我的心伸展到你們的心,你們有我的祝福,我羨慕你們,我做小孩的時候,那時仿佛是東方不曾露白。宇宙暗森森的,我們不曾充分的明白我們自己已經出世在一個偉大的時期裡。

那時期的意義與消息已經顯露在今朝。

我相信現在在世界上有的是人們,他們已經聽著這時期的感召。

你們正可以自負,同時也應該知道你們的責任,如今你們生長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時期裡,我們從我們的苦惱與痛楚的火焰裡隱隱地辯論出這時代的偉大。這苦痛是普遍的,我們還不十分知道前途是何等的光景。

詩歌從來都沒有離開我們,

我們讀詩歌,不是在讀,而是在悟。

用心在體悟,體悟那份空靈、曼妙、共鳴,沉浸在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之中,讓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呼吸著詩中世界的氣息。讓每一次感受都有新的發現,新的不同,新的美妙和其中暗藏著玄機和活力。

今天女神經給大家帶來的是泰戈爾的代表作《飛鳥集》和《新月集》。

《飛鳥集》是文學巨匠泰戈爾的傳世經典,由著名翻譯家鄭振鋒先生翻譯,也是世界傑出的詩集。該作品收錄了泰戈爾300餘首唯美的詩篇,詩中描寫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等事物,泰戈爾的文字富有詩意,格調清新、語言秀麗、想像奇特,散發著濃鬱的抒情氣息。

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爾的筆下合而為一,短小的語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領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讀這些詩篇,如同在暴風雨過後的初夏清晨,推開臥室的窗戶,看到一個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樣清新、亮麗,可是其中的韻味卻很厚實,耐人尋味。

《新月集》是一部兒童詩集,由著名翻譯家鄭振鋒先生翻譯,也是世界傑出的詩集。該作品涉及自然、人生、愛情等主題,文字空靈秀麗,形散神聚,讀來給人一種唯美、浪漫的感覺。泰戈爾因《新月集》被譽為「兒童詩人」。

詩集中,詩人生動描繪了兒童們的遊戲,巧妙地表現了孩子們的心理,以及他們活潑的想像。它的特殊的雋永的藝術魅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純潔的兒童世界,勾起了我們對於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點擊購買:

女神精讀書屋,關注我,每天在這裡和大家準時相約。

相關焦點

  •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卻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泰戈爾第一次訪華時接待工作十分隆重,徐志摩林徽因全程作陪,魯迅也曾出席,但魯迅卻甩下一句「一塌糊塗」拂袖而去,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與林徽因全程陪伴其左右,並擔任翻譯工作。
  • 1924年泰戈爾訪華,魯迅為何在晚宴中途離去,說「一塌糊塗」
    但同樣是頂尖文豪的魯迅,對待泰戈爾的態度卻非常奇怪,當時泰戈爾來到中國訪問,魯迅竟然在招待晚宴上直接揮袖離去,留下了四個字「一塌糊塗」。難道這是對泰戈爾的不屑嗎?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泰戈爾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場面卻非常隆重,幾乎全國的文豪詩人都來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全程陪伴。當時還曾舉辦過一場文學晚宴,在場的都是著名文學家,大家在一起交流文學心得,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同樣身為文學革命先驅者的魯迅先生卻在晚宴上留下了「一塌糊塗」四個大字,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 大文豪泰戈爾訪華,各界名流作陪,魯迅諷刺:中國人是在造一個新神
    魯迅很讚嘆泰戈爾把東方文化傳到西方世界的成就。印度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尚且如此能在世界文壇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中國也一定可以。所以魯迅也想把中國人的文化展示給世界,讓中國發出自己的聲音。 從1924年泰戈爾訪華後,魯迅對泰戈爾的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泰戈爾訪華期間與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等人合影 文|熊輝 1921年10月,林徽因與父親一道回國,告別了倫敦的陰霾和那段與徐志摩欲說還休的感情
  • 1924年魯迅參加泰戈爾生日宴,到一半卻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塗
    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兩曾見過一面,那是在泰戈爾訪華的時候。對於中國,泰戈爾有著較深的感情,從年幼時期,他便嚮往這個古老又富饒的東方大國。或許是出於自身國內的遭遇也或許是天然的性格,他很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曾寫信怒斥過英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他也曾三次來到中國,聲勢最浩大的一次便是1924年。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這一次他的到來,是中國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成果,許多敬仰他的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大詩人的風採,想去接待他的人非常多。泰戈爾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1924年5月8日,北京文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性的事件——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恰逢這天是他的64歲生日。1910年初春,13歲的徐志摩離開家鄉,來到杭州府中讀書,那是極好的中學,走出去很多雅士。魯迅、葉聖陶都曾在此就讀。詩情畫意的南方環境,孕育了徐志摩骨子裡的多情與浪漫。在杭州府中,他結識了鬱達夫。
  • 林徽因和徐志摩寫給對方的詩和信,實在太美!
    林徽因,一位驚才絕豔的才女,於1924年4月23日泰戈爾訪華之際,被當時的上流社會驚嘆「人豔如花」,攜當時名氣頗高的才子徐志摩與泰戈爾同行,繪成一幅松竹海三友圖,在當時被稱為第一才女。其興趣甚廣,作品涉及詩歌,散文,戲劇,建築的方面,業餘創作具有專業水準。後與梁思成結為夫妻,曾參與設計國徽等。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徐志摩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帶著林徽因走進詩書文的殿堂。康橋邊,大街上,公園的長椅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每當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會悉心為她講解。慢慢地,倫敦的冷風無法吹滅徐志摩心中的火熱。雖然他比她大,雖然他剛結婚生子,但是徐志摩還是告白了。告訴她,告訴她,他有多愛她。
  • 徐志摩是渣男嗎?
    電影《無問西東》中,泰戈爾在清華園演講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臺下黑壓壓的傾聽者,虔誠的目光,以及因此而決定人生方向的年輕人,浸染著一股理想主義的青春氣息。而站在旁邊,擔任泰戈爾此次訪華專職聯絡人與翻譯的徐志摩,卻正陷於精神狀態極為複雜的時期。在英國留學期間,徐志摩結識了16歲的林徽因,並很快墜入愛河。
  • 1924年魯迅與泰戈爾參加晚宴,為何吃到一半便拂袖離去?
    甚至總理也稱讚他為「為世界文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天才詩人」,而泰戈爾則一生中與中國有不解之緣,曾三次訪問中國,1924年又與魯迅相見,但相見極不友好,原因何在?Tagol生於1861年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貴族家庭,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兄妹的喜愛。
  • 林徽因與陸小曼:兩個絕代佳人,誰才是徐志摩心口那顆硃砂痣?
    林徽因:徐志摩心口上的硃砂痣1924年,又是一個明媚的春天,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林二人以翻譯的身份張羅一切,忙碌的日子既快速流逝又充滿溫馨,雖然此時的林徽因是以梁思成的未婚妻身份出現,但魂牽夢繞的徐志摩從來就沒有放棄。在徐志摩的字典裡,從來沒有什麼可行,何時須止。
  • 林徽因:魯迅罵她虛偽,錢鍾書冰心寫文諷刺,她是怎麼回應的?
    說起民國時期的才女,林徽因一定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這個大才女不僅長得漂亮,還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她20歲就登臺表演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不僅扮演的是其中的女主角齊德拉公主,全程還是用得非常流利的英文,後來更是有機會陪同泰戈爾遊玩,還擔任其翻譯。
  • 徐志摩最短情詩,全詩48個字,卻讓人難以忘記
    徐志摩一生風流,寫下無數情詩,但是在他的情詩中,最美的還是那一首《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這是1924年徐志摩創作的十八首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創作於泰戈爾訪華期間。
  • 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愛情史,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你知道多少?
    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1920年冬,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 1921年,張幼儀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 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
  • 林徽因到底是綠茶還是女神?錢老一段話將林缺點的表現的淋漓盡致
    林徽因最早接觸到她是因為徐志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肯定很多人都讀過,而第一次接觸林徽因時,就是因為了解徐志摩開始的。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故事並不長,但是人性總是「八卦」的,尤其是「大名人」的八卦,了解到林徽因竟然和三位「大人物」都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故事,那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泰戈爾經典名作:最初的茉莉
    《人間四月天》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泰戈爾訪華,請一襲白衣的林徽因朗誦他的《最初的茉莉》。他說他覺得林徽因如潔白的茉莉般美好,徐志摩做的同聲翻譯。   傍晚, 徐志摩敲開林徽因的家門,把長衫前襟裡的一捧新鮮的茉莉花抖落在林徽因的手心 一言未發,轉身離去。林徽因把茉莉花泡在一碗水中。幾天後,她為茉莉花換了最後一次水。
  • 徐志摩不止3個女人,還有多位紅顏知己,其中一個被泰戈爾稱讚
    (凌叔華)1924年泰戈爾訪華,凌叔華作為學生代表參加接待,同時負責接待的還有林徽因和徐志摩。徐志摩苦追林徽因未果,泰戈爾對徐志摩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徐志摩一生沒有給人做序,只為凌叔華的第一本小說《花之寺》寫了序文。徐志摩和凌叔華並非實質上的戀人關係,但在兩人剛剛相識的半年之內,他們就寫了七八十封信件,幾乎每幾天就有一封。徐志摩因為墜機意外去世後,徐志摩的父親邀請凌叔華為徐志摩寫墓志銘。
  • 徐志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這是徐志摩的一句名言,廣為人知,甚至成為了他一生的註腳。來到人間三十四年,這位浪漫的詩人苦苦尋覓他的「靈魂之伴侶」,兩任妻子張幼儀、陸小曼顯然不是。一代女神林徽因,是嗎?自從 1921 年在倫敦與林徽因初識,徐志摩就開始了對她近乎痴迷的追求,痴戀十年之久,終止他生命消失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