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是印度的國寶級詩人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世界近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建樹,享譽世界文壇。
1924年,受到梁啓超、蔡元培這兩位中國文學界泰鬥的邀請,泰戈爾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一是為了向中國交流學習不一樣的藝術文化,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傳遞分享;二是為了體驗中國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這一次他的到來,是中國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成果,許多敬仰他的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大詩人的風採,想去接待他的人非常多。
泰戈爾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
徐志摩一開始聽說林徽因的父親要去接待泰戈爾,想著也許有機會可以見到林徽因,便主動申請做泰戈爾的隨行翻譯,蔡元培等人當然欣然同意了。徐志摩學歷極高,有著多年留學的經歷,做翻譯自然不在話下。而林徽因也因為父親是接待團的一員,所以時常跟在泰戈爾身邊學習文學思想,這一次他在泰戈爾面前的出色表現,也被後人記載到他的故事集中。
早在1920年,在國外留學的16歲林徽因就認識了比自己大七歲,已經有了家室的徐志摩,但是她本身並不知情。徐志摩十分欣賞林徽因對文學有著自己的見解,思想上又十分契合,本就對林徽因一見鍾情的他,一來二往,竟然陷入了這段不知名的情愫中。林徽因本來也對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十分仰慕,但在知道了他已經娶妻生子之後,就主動斷絕了來往。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甚至與懷著二胎的妻子張幼儀離了婚,想以此打動林徽因,這在當時造成了不小的轟動,林徽因一度被認為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小三",其實,林徽因最後也沒有接受他的求愛。
自那以後,兩人幾乎不怎麼聯繫,徐志摩時常還會寫幾首略摻思念的詩句送給林徽因,林徽因也一直秉著不冷不熱的態度。所以,徐志摩想通過這次接待泰戈爾,見見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從而使事情再有轉機。卻不知,一個人的存在,已經打破了他的幻想。
先來捋一捋關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這次的接待團裡,梁啓超和兒子梁思成也在,而林長民同梁啓超又是故交,所以,回國之後的林徽因在兩個家長的撮合之下,結識了梁思成,梁思成對林徽因的喜愛,也絕不會低於徐志摩。
三人時常待在一個屋簷底下,這種複雜的關係,讓接待團裡的氛圍都不一樣了。其他人可能沒發現,但在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泰戈爾眼中,這一切仿佛無可遁形。其實也怪徐志摩表現的太過明顯,只要是林徽因在,梁思成不在,徐志摩就格外高興,積極表現,想在林徽因面前大出風頭;只要梁思成來了,徐志摩就不開心了,要麼無精打採,垂頭不語,要麼就稱有事來不了。所幸,梁思成只是在泰戈爾剛來北京的初期接待過一陣子,之後就走了。
後期,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林徽因與徐志摩一樣,都是泰戈爾的翻譯,三人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泰戈爾臨走時,還寫了一首短詩送給林徽因。
短詩只有三句話: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不難猜測,天空是指徐志摩,大地是指林徽因。徐志摩浪漫又敢於追求愛情,泰戈爾是十分欣賞的,但林徽因是理性的逃避的,所以兩人註定天地相隔。至於中間的風可能是我們這旁觀者,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吧,對於兩人的無疾而終,只能嘆一聲"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