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2020-12-16 廉貞文史

泰戈爾是印度的國寶級詩人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世界近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建樹,享譽世界文壇。

1924年,受到梁啓超、蔡元培這兩位中國文學界泰鬥的邀請,泰戈爾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一是為了向中國交流學習不一樣的藝術文化,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傳遞分享;二是為了體驗中國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這一次他的到來,是中國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成果,許多敬仰他的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大詩人的風採,想去接待他的人非常多。

泰戈爾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

徐志摩一開始聽說林徽因的父親要去接待泰戈爾,想著也許有機會可以見到林徽因,便主動申請做泰戈爾的隨行翻譯,蔡元培等人當然欣然同意了。徐志摩學歷極高,有著多年留學的經歷,做翻譯自然不在話下。而林徽因也因為父親是接待團的一員,所以時常跟在泰戈爾身邊學習文學思想,這一次他在泰戈爾面前的出色表現,也被後人記載到他的故事集中。

早在1920年,在國外留學的16歲林徽因就認識了比自己大七歲,已經有了家室的徐志摩,但是她本身並不知情。徐志摩十分欣賞林徽因對文學有著自己的見解,思想上又十分契合,本就對林徽因一見鍾情的他,一來二往,竟然陷入了這段不知名的情愫中。林徽因本來也對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十分仰慕,但在知道了他已經娶妻生子之後,就主動斷絕了來往。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甚至與懷著二胎的妻子張幼儀離了婚,想以此打動林徽因,這在當時造成了不小的轟動,林徽因一度被認為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小三",其實,林徽因最後也沒有接受他的求愛。

自那以後,兩人幾乎不怎麼聯繫,徐志摩時常還會寫幾首略摻思念的詩句送給林徽因,林徽因也一直秉著不冷不熱的態度。所以,徐志摩想通過這次接待泰戈爾,見見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從而使事情再有轉機。卻不知,一個人的存在,已經打破了他的幻想。

先來捋一捋關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這次的接待團裡,梁啓超和兒子梁思成也在,而林長民同梁啓超又是故交,所以,回國之後的林徽因在兩個家長的撮合之下,結識了梁思成,梁思成對林徽因的喜愛,也絕不會低於徐志摩。

三人時常待在一個屋簷底下,這種複雜的關係,讓接待團裡的氛圍都不一樣了。其他人可能沒發現,但在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泰戈爾眼中,這一切仿佛無可遁形。其實也怪徐志摩表現的太過明顯,只要是林徽因在,梁思成不在,徐志摩就格外高興,積極表現,想在林徽因面前大出風頭;只要梁思成來了,徐志摩就不開心了,要麼無精打採,垂頭不語,要麼就稱有事來不了。所幸,梁思成只是在泰戈爾剛來北京的初期接待過一陣子,之後就走了。

後期,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時常在一起討論問題,林徽因與徐志摩一樣,都是泰戈爾的翻譯,三人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泰戈爾臨走時,還寫了一首短詩送給林徽因。

短詩只有三句話: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不難猜測,天空是指徐志摩,大地是指林徽因。徐志摩浪漫又敢於追求愛情,泰戈爾是十分欣賞的,但林徽因是理性的逃避的,所以兩人註定天地相隔。至於中間的風可能是我們這旁觀者,也有可能是他自己吧,對於兩人的無疾而終,只能嘆一聲"唉"!

相關焦點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泰戈爾(中)與徐志摩(右)、林徽因(左) 臺上演戲的徐志摩,據說對林徽因的愛慕之心復發,藉助演戲的掩護,與林徽因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可惜姻緣天定,他們最終還是沒有走到一起。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徐志摩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帶著林徽因走進詩書文的殿堂。康橋邊,大街上,公園的長椅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每當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會悉心為她講解。慢慢地,倫敦的冷風無法吹滅徐志摩心中的火熱。雖然他比她大,雖然他剛結婚生子,但是徐志摩還是告白了。告訴她,告訴她,他有多愛她。
  • 徐志摩為她休妻,苦戀一生,泰戈爾一首短詩,道破兩人結局
    提起林徽因,很多人就會想到她與三個男人旖旎的愛情故事。白落梅曾經《林徽因傳》中這樣介紹她:「 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沒人知道徐志摩在信裡寫了什麼,不過他有一首《忘了自己》,詩裡面寫道: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這首詩為徐志摩的人生留下了註腳,回首過往煙雲,他仿佛仍在康橋的風雨裡等一個人。
  •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卻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我存在乃是所謂生命的一個永久的奇蹟」———泰戈爾 的確,泰戈爾的一生頗為傳奇。他曾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是浪漫主義詩人,偉大的哲學家。作為一代大文豪,泰戈爾在世時就被許多文人奉為崇拜對象,這其中有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等人。
  • 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一首詩,句句情真意切,你可能沒讀過!
    民國時期,才女林徽因與浪漫詩人徐志摩,在許多人眼裡就是「金童玉女」、「才子佳人」的組合,無論是樣貌,還是才情,都極為匹配。可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也沒能走到一起,許多人都說,都是徐志摩一廂情願,林徽因對他根本沒有男女之情,有的只是友情,以及對他的欣賞。
  • 林徽因和徐志摩寫給對方的詩和信,實在太美!
    林徽因,一位驚才絕豔的才女,於1924年4月23日泰戈爾訪華之際,被當時的上流社會驚嘆「人豔如花」,攜當時名氣頗高的才子徐志摩與泰戈爾同行,繪成一幅松竹海三友圖,在當時被稱為第一才女。其興趣甚廣,作品涉及詩歌,散文,戲劇,建築的方面,業餘創作具有專業水準。後與梁思成結為夫妻,曾參與設計國徽等。
  • 徐志摩是渣男嗎?
    但林徽因對徐志摩依舊冷若冰霜,這個「一身詩意」的女子,這個仿佛是愛與美化身的女子,就像蒼穹之上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泰戈爾聽說徐志摩和林徽因曾經相戀,但因為家長包辦婚姻無法再續前緣,寫了一首詩「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 唉」。以下內容摘自《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感謝中信出版社授權發布。
  • 林徽因明明寫了一封分手信,為何堅定了徐志摩離婚的決心?
    徽徽在寫下這封分手信後,林徽因就以最快的速度和父親林長民回到國內。之後不久,她以閃電的速度和梁思成確定了戀愛關係,並在之後不久定了婚。可見林徽因在送出這封信之時,和徐志摩分手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林長民帶著女兒不辭而別,明顯就是為了避免是非。
  •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1924年,泰戈爾接受梁啓超的邀請來到了中國,一時間,文壇極為轟動,泰戈爾剛來到中國就受到中國文壇著名人士的熱烈歡迎,派出了「超豪華」陣容接待他,其中最有名的是:徐志摩、林徽因、梁啓超、梁思成。面對中國人的膜拜,以及徐志摩還要念上各種歌頌的詩句來烘託他,魯迅自然受不了。 他針對的並不是泰戈爾,而是人們對他的神話。他認為,泰戈爾來中國的意義絕對不是為了聽這些阿臾,而是為了更多的青年人。但是泰戈爾沒有辜負魯迅的期望,他在清華大學的演講,為無數的青年人士點亮了生命的燈塔。
  • 徐志摩最短情詩,全詩48個字,卻讓人難以忘記
    徐志摩一生風流,寫下無數情詩,但是在他的情詩中,最美的還是那一首《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這是1924年徐志摩創作的十八首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創作於泰戈爾訪華期間。
  • 徐志摩去世後,他的4個女人:張陸林凌,誰的結局最好?
    徐志摩是個才子,寫過:「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這樣唯美的詩作。徐志摩還是一個風流才子,他的生命中擁有過眾多女人,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和凌叔華,他的生和女人休戚相關,他的死也和女人有莫大關係。
  • 為何不管林徽因兒子怎麼解釋,很多人就是不信這首詩與徐志摩無關
    而在近現代文壇,讓不少看客接受不了的大概是林徽因和徐志摩沒能在一起。男女主角沒能在一起,並沒有擋住大家的一顆「八卦」心。大家總是希望能在兩人的文字中,找到林徽因和徐志摩曾相愛的證據,於是林徽因最經典的詩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一首地地道道的情詩。不管林徽因的獨子梁從誡怎麼解釋,很多人就是不信這首詩和徐志摩無關。
  • 徐志摩為林徽因捧場,不幸飛機失事,五年前寫的這篇散文竟成讖語
    為了聽林徽因的這場演講,大詩人徐志摩於當日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不料,當飛機抵達濟南附近的上空時,突遇大霧瀰漫,飛機觸山而墜落,徐志摩不幸罹難,年僅34歲。當晚,林徽因的心被聽眾的掌聲和鮮花捧上了天,而同時刻,徐志摩雖然心飛到了北平,生命卻重重地砸在了山坳之下。
  • 徐志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多年以後,林徽因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1920年林徽因於倫敦 林徽因的朋友費慰梅女士曾說過:「徽音對徐志摩的回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大家的名字,如雪萊、曼殊斐兒、吳爾芙。
  • 「卞之琳」他寫過一首詩、只有四行,但常有人發表成千上萬字評論
    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國內有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叫做「新月派」,這個流派因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較大而得名,徐志摩就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們的活動陣地,先後是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新月》月刊、《詩刊》季刊。
  • 和徐志摩曖昧,和林徽因爭風吃醋,這位民國大才女的人生才叫彪悍!
    所以懂這個道理的林徽因拒絕徐志摩,嫁給了梁思成;同樣懂這個道理的凌叔華,做了徐志摩的紅顏知己,卻嫁給了徐志摩的好友陳西瀅。 有人說:什麼文藝女,她們都是心機女,一邊享受著詩人的浪漫與激情,一邊嫁給了別人。 如果說林徽因是心機女,很多人是不會同意的,但是說凌叔華是心機女,人們卻很認同。
  • 徐志摩的一首詠嘆調,字斟句酌,開篇就美如圖畫
    下面介紹徐志摩的一首詠嘆調,字斟句酌,開篇就美如圖畫。這首詩是徐志摩的早期作品,於1923年發表在《時事新報》上,後來收錄在徐志摩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當中。當時徐志摩正剛剛歸國,他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新月》詩集的興趣,組織發起了新月社,同年又加入文學研究會,也是他正式開始詩歌創作。這首詩意蘊優美、字斟句酌,不愧為一篇難得的佳作。
  • 泰戈爾在中國流傳極廣的一首詩,火了百餘年,很多人年輕時都背過
    當然,獲獎並不是泰戈爾在中國爆火的唯一理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位印度詩聖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1924年,時值名聲大噪、披著滿身霞光的泰戈爾曾造訪中國,與梁啓超、蔡元培、徐志摩、林徽因等一眾文壇巨匠進行過深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