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在中國流傳極廣的一首詩,火了百餘年,很多人年輕時都背過

2020-12-16 解憂文史

或許你不知道拉賓德拉納特是誰,可一說起泰戈爾,相信你會知道他是迄今為止印度最偉大的詩人、文學家,他於1913年憑藉詩集《吉檀迦利》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亞洲人,從此享譽世界文壇。

當然,獲獎並不是泰戈爾在中國爆火的唯一理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位印度詩聖和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1924年,時值名聲大噪、披著滿身霞光的泰戈爾曾造訪中國,與梁啓超、蔡元培、徐志摩、林徽因等一眾文壇巨匠進行過深刻交流。

泰戈爾熱愛散發著東方魅力的中國文化,但又能夠從容進出西方文明,曾在英國留學多年的他,寫下的大多都是英文詩歌。

今天我們即將欣賞的這首詩的名字就叫做《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泰戈爾中國之行轟動民國,但其文化意義卻影響至今,國內不少大師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而上面這首詩則以鄭振鐸的版本為最佳。

《生如夏花》印·泰戈爾

生命,一次又一次輕薄過

輕狂不知疲倦

——題記

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

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

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

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敗,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

樂此不疲

2

我聽見音樂,來自月光和胴體

輔極端的誘餌捕獲飄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

總有回憶貫穿於世間

我相信自己

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

不盛不亂,姿態如煙

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聽見愛情,我相信愛情

愛情是一潭掙扎的藍藻

如同一陣悽微的風

穿過我失血的靜脈

駐守歲月的信念

4

我相信一切能夠聽見

甚至預見離散,遇見另一個自己

而有些瞬間無法把握

任憑東走西顧,逝去的必然不返

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

頻頻遺漏一些,又深陷風霜雨雪的感動

5

般若波羅蜜,一聲一聲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還在乎擁有什麼

這首詩流傳甚廣,尤其搭配上鄭振鐸先生典雅優美而帶有哲學韻味的文字,那更是風靡大街小巷。小解還記得初中的時候就從文摘上抄錄下了這首詩,並反覆誦讀熟背,至今還記憶猶新,隨便提起一句,滿滿的都是青春的回憶。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同身受。

歌手樸樹還在2003年發布了同名專輯和同名歌曲,歌詞風格與泰戈爾詩頗為相似,可見是一脈相承的。此外,還有數位作家以之為名創作了小說,更有同名電視連續劇的熱播。

這首詩之所以對中國讀者造成如此深刻的影響,得益於泰戈爾在文字之中對死亡展現出的超乎尋常的認知。

正如詩所寫:生如夏花,死如秋葉,不凋不敗,妖冶如火,不盛不亂,姿態如煙。

只有當我們將個別死亡的事實剝離於生命整體時,才會看到生命的脆弱、空虛並感覺到失落、沮喪。可是別忘了,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將生命看得透徹,把生活活出真實,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死亡所存在的過程。

泰戈爾做到了,他以詩人特有的眼光看穿了生命的真諦,所以在他的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生命必須綻放,像夏天的花朵一樣令人著迷,而當其離去時也不必驚慌,就讓它像秋天的落葉一般沉著冷靜,始終保持固有的姿態。

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於泰戈爾那異於常人的詩意稟賦,能夠看到普通人無法顧及的生活,還在於泰戈爾經歷的一切。一生漫長而又短暫,即使生命本身一次又一次的輕薄,即使我們遭遇再多的磨難挫折,多少的離合悲歡,多少的無可奈何,可泰戈爾告訴我們: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自泰戈爾來訪中國後,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很多大師。這首《生如夏花》出自泰戈爾的詩集《飛鳥集》,而《飛鳥集》則啟迪冰心寫下了《繁星·春水》。

徐志摩這樣評價泰戈爾:「他是信仰生命的,他是尊崇青年的,他是歌頌青春與清晨的,他永遠指點著前途的光明。」

相關焦點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泰國詩人泰戈爾從小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1924年,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不少文壇大咖的陪同下,遊訪了中國。當時的浪漫詩人徐志摩和民國才女林徽因便受邀陪同,並一同擔任泰戈爾的翻譯官。
  •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最好流傳最廣的5首詩,你背過幾篇?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最好流傳最廣的5首詩,你背過幾篇?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最好流傳最廣的5首詩,你背過幾篇?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二篇(哲理詩)
    眾所周知,泰戈爾是印度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吉檀迦利》因為深奧難懂,不被我們中國的讀者知曉。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泰戈爾是印度的國寶級詩人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世界近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建樹,享譽世界文壇。1924年,受到梁啓超、蔡元培這兩位中國文學界泰鬥的邀請,泰戈爾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一是為了向中國交流學習不一樣的藝術文化,並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傳遞分享;二是為了體驗中國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這一次他的到來,是中國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成果,許多敬仰他的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大詩人的風採,想去接待他的人非常多。泰戈爾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
  • 當時光已逝,曾經影響了中國一代詩人的泰戈爾詩歌,卻還有人想起
    中國現代詩學發展起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那個時候一位亞洲的詩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走上了世界舞臺。這個詩人就是印度的泰戈爾。鄭振鐸是他的粉絲當時以及後來的中國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詩人們受到了泰戈爾的影響。鄭振鐸、沈雁冰、謝冰心等人,或者與泰戈爾有非同尋常的交往關係,或者發表過評論泰戈爾的重要文章。 其中鄭振鐸是泰戈爾作品的主要翻譯者之一,也是泰戈爾的粉絲。泰戈爾訪華,他表現得最積極。
  • 泰戈爾的詩有多美?讀讀《飛鳥集》就知道了,獨特又清新
    三百多首清秀的小詩,取材於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乃至宇宙。泰戈爾將自然界的一切都擬人化,並賦予靈性。萬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生長與思考,這種因人性化而整理出來的思想碎片,便是「這些零碎的思想,是樹葉沙沙之聲,他們在我的心裡,歡快的低語著」的意蘊所在。讀《飛鳥集》感受最多的是詩人並不是為了寫自然而寫自然,這裡的自然是和人相契合的。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為什麼不是泰戈爾寫的?丨森林精選
    幾年以前,我翻到了鬼腳七的一本書《做自己》,裡面推薦了一首詩,令我大吃一驚。吃驚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推薦,而是他說該詩的作者是泰戈爾。可見網上有一股堅定的力量在保衛泰戈爾對這首詩的創作權。 許多人堅持泰戈爾對這首詩的所有權,依據是《讀者》雜誌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詩,署名是泰戈爾,摘自同年第5期《女子文學》(現改名《女子文摘》)。但據《女子文摘》一位編輯透露,這首詩是從網上弄來的。一些研究印度文學和泰戈爾的學者表示,沒有見過這首詩。
  •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1913年,泰戈爾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這裡我要額外多說一句,當西方人談論到東方文化或東方神秘主義的時候,他們大概率指的是印度或日本,這個請大家理解,泰戈爾在西方有可能比孔子更加知名。我以前寫《智慧財產權簡史》人物篇(請關注回看),說到賈伯斯禪修,其實他不應該到印度,他應該來中國,因為禪宗的濫觴在中國。
  • 偽詩!
    梵無所不在,世界上的男女都是梵的形相。」梵是宇宙的最高本質和最高實在。宇宙萬物皆派生於梵,存在於梵,統一於梵。自然、社會和人都是這一宇宙精神的顯現。泰戈爾喜歡《伊莎奧義》中關於梵的闡述:「它動。它不動。它在遠方。它在近處。它在萬有之內。它在萬有之外。」萬有同源,皆出於梵;萬有一如,皆歸於梵。
  • 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含蘊無窮,句句深情
    李白是盛唐偉大的詩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浪漫奔放、富於想像,更充滿了豪情壯志。北宋文學家曾鞏讚美李白的詩文,「浩浩奔放,萬裡一瀉,末勢猶壯。」歐陽修不僅羨慕他天資獨特,還喜歡太白的詩歌氣魄壯大。至於他的小弟杜甫更是對他仰慕不已,「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下面就分享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含蘊無窮,句句深情。烏夜啼唐代:李白黃雲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 泰戈爾一首充滿禪理的詩,樸樹引用到歌詞中,唱哭了無數的80後
    2004年他發行了第二張專輯,當時還在讀初中,省吃儉用第一時間買來聽,於是聽到了那些震撼人心的《生如夏花》,優美的旋律,以及充滿哲理的歌詞,那都是讓人感動不已。後來讀過了一些外國的詩歌才知道,原來他是引用了印度近現代著名詩人泰戈爾《飛鳥集》裡的詩《生如夏花》,一時之間對於這位詩人立馬有了好感,又馬了很多他的詩集,讀得如痴如醉。
  • 出門8年回家後,我寫了一首關於妻子晚年的詩,流傳至今
    因為宋朝的詩人,無論是辛棄疾、蘇軾、李清照等人,所寫的文字無論在高度和表情上都是後人無法企及的。然而在清代,有一位詩人是特立獨行,即晚清的王國維。說起這位詩人,相信很多人對他不會陌生,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詞可以與宋詞媲美。
  • 夜聽 | 泰戈爾的愛情
    作為詩人,泰戈爾寫過無數的浪漫愛情故事,而有一首著名的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更是在發表之後引起巨大轟動,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愛情詩作。相信你我都聽過,其中一句是這樣傾訴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 泰戈爾飛鳥集賞析第三篇(完結)
    眾所周知,泰戈爾是印度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吉檀迦利》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吉檀迦利》因為深奧難懂,不被我們中國的讀者知曉。反而,泰戈爾的一些短小而雋永的散文詩,文筆優美,靈動,體現出了泰戈爾本人那純真而美好的靈魂,讓我們感動不已。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說到李白我們應該都是很熟悉的吧!李白可以說是唐朝詩壇的頂級文豪,他的作品一出便會轟動整個朝野。而我們更是從小學習他的作品,從小時候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後來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些都是他的經典作品。
  • 王維很肉麻的一首詩不是寫給戀人,而是寫給好兄弟?很多人都誤解了
    也許還會有人想到王維的那首關於紅豆的《相思》,很多人都會十分肯定這首詩是作者寫給戀人的,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首讀來充滿戀愛味道的詩,竟是寫給好兄弟的?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詩仙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狂放不羈,56字寫盡他的自信與傲慢
    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上天入地,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如大江大河,奔湧不息,令人讀來心潮澎湃。李白的性格極度張揚,和他寫的詩一樣,在當時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了一杯烈酒,火辣辣地刺激著人的神經。
  • 白開元:英譯泰戈爾詩歌的藝術特色
    白開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印度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孟加拉語部譯審,曾翻譯多部泰戈爾作品。  為紀念泰戈爾誕辰150周年,5年前我著手翻譯詩人的8個英文集子,即《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情人的禮物》《渡口集》《採果集》和《遊思集》,2010年9月譯完,相繼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根據《桐江詩話》記載,皇祐三年辛卯,黃庭堅的父親黃庶曾邀請了幾位詩友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道:「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於是7歲的黃庭堅便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詩。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真正有意向中國讀者翻譯介紹泰戈爾的是陳獨秀。1915年10月,陳獨秀在《青年雜誌》1卷2期上刊登了《吉檀迦利》中自擬題名為《聖歌》的四首譯詩,由此拉開了中國翻譯泰戈爾詩歌的序幕。按照他的回憶文字,其沒有出版的《泰戈爾詩選》漢英對照本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泰戈爾詩的漢譯詩集,比我們今天通認的泰詩漢譯第一人鄭振鐸於1922年10月出版的《飛鳥集》和1923年9月出版的《新月集》等譯詩集還要早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