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卻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2020-12-09 騰訊網

「我存在乃是所謂生命的一個永久的奇蹟」———泰戈爾

的確,泰戈爾的一生頗為傳奇。他曾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是浪漫主義詩人,偉大的哲學家。作為一代大文豪,泰戈爾在世時就被許多文人奉為崇拜對象,這其中有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等人。

泰戈爾的浪漫主義詩句常常能為心中布滿迷霧的青年人打開一扇窗,他的詩歌,總能為迷茫的人撥開雲霧,重現滿天陽光。他的寬容與睿智讓許多人找到新的出路,治癒心靈,重新擁抱生活。這些都是人們愛上他的理由。

泰戈爾一生曾三次訪華,第一次是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公開訪華,後兩次據說是因為探望徐志摩。泰戈爾第一次訪華時接待工作十分隆重,徐志摩林徽因全程作陪,魯迅也曾出席,但魯迅卻甩下一句「一塌糊塗」拂袖而去,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出身富貴靠文採名滿天下

泰戈爾出身於商人家庭,兄弟姐妹十四人,泰戈爾是最小的一個。受印度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的泰戈爾家族出現了不少學者和藝術家,而泰戈爾無疑是名聲最響的那位。

由於泰戈爾是家中最小的那個孩子,從小被大家寵愛,但是大家對他並不溺愛。其文學方面的修養最先來自於家庭環境的薰陶,但生性熱愛自由的他並沒有完成學校正規課程的學習。

13歲之後,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等,開始小有名氣。在英國學習法律期間,他還是不忘文學創作,最終改了專業。史詩、往事書、自然、生活等等,都是他戲劇和小說的取材之處。

泰戈爾的詩都是源於對人生深層領悟的真實感受,每一句都富含哲理。語言清麗、意味雋永。在印度民族運動高潮時期,泰戈爾曾積極投身於反帝愛國運動之中,並在此時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

泰戈爾一生創作十分高產,其中有不少作品被世代傳頌。1913年憑藉《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名聲大噪,並在1924年受邀訪華。

獲諾貝爾獎高調訪華

1924年,泰戈爾受蔡元培、梁啓超等人邀請來華講學。泰戈爾到達之時,有50多位中國學者、詩人列隊迎接,林徽因還上前獻上鮮花,可見中國學者對泰戈爾的崇拜之情。

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與林徽因全程陪伴其左右,並擔任翻譯工作。中國學者自發為泰戈爾舉行了盛大的生日晚宴,並排演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當晚梁啓超、梅蘭芳、張群勵等人都在場,大文豪魯迅也趕來了。

但是魯迅先生並不同於其他人,他對泰戈爾沒有崇拜之情,甚至有些敵意,這在事後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多有表現。

在其雜文《罵殺與捧殺》中,批判徐志摩、林長民等人將泰戈爾奉為「神仙」,這大大阻礙了青年學者與泰戈爾之間的距離。在當時是文學界,對於泰戈爾大家有3種態度,一種是「挺泰派」,一種是「倒泰派」,還有一種是「中立派」。

而「倒泰派」的代表人物就有陳獨秀、郭沫若等人,他們曾公開在泰戈爾演講時搗亂,此行為令泰戈爾十分傷心。

而「挺泰派」的代表人物有徐志摩、梁思成、胡適等人,在外人看來,他們對於泰戈爾過分崇拜,甚至有神話泰戈爾的嫌疑,這一切都讓大家對泰戈爾心生隔閡。

在許多人心目中,泰戈爾此次訪華是為了向中國年輕人傳達思想與力量,並非旅行享受或是過一個隆重的生日。所以後人認為,魯迅對泰戈爾訪華一事的抨擊緣於看不慣徐志摩等人如此「諂媚」,很可能引更多國人執迷於此,而並非學問本身。

魯迅為何如此評價泰戈爾

有人說魯迅之所以批判泰戈爾是出於對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種嫉妒,而筆者並不同意這種說法。魯迅先生一生為喊醒沉睡的中國人而努力,雖然幾十年之後仍效果甚微,還是影響了幾代人。

如今,魯迅的文章被深入解讀,對新時代的年青人依然有著很深的指導作用。對於魯迅的褒貶,並不是幾段文字就能概括的。

與其說魯迅的文章是對泰戈爾訪華一事的冷嘲熱諷,不如說是對徐志摩、林長民等人的冷嘲熱諷。在任人宰割的清王朝滅亡之痛還未散去,國人這種近乎「諂媚」的態度著實讓人心裡不舒服。

在魯迅看來,大家對泰戈爾的過分追捧,擺琴、燒香,伴隨左右,這些是徐志摩故意「神化」泰戈爾,這種想法是「愚昧」的,對中國青年是非常不好的影響,因為泰戈爾跟大家一樣只是凡人。

儘管魯迅先生如此不滿此事,也沒能阻止國人對泰戈爾的熱愛,就像他不能喚醒裝睡的國人一樣。但魯迅、陳獨秀、郭沫若等人的行為還是深深傷害了泰戈爾,以至於泰戈爾後來兩次訪華都十分隱秘,只有徐志摩等幾人陪同,也許泰戈爾確實也是喜淨之人。

小結:

文人的脾氣時而刻薄、時而熱情、時而勇敢,常常用一支筆書寫出自己心中的各種情緒,而許多作品真正要表達的東西讀者並不能完全領會。

徐志摩等人將泰戈爾過分「神化」,顯然是加大了泰戈爾與普通青年之間的距離,這也是魯迅說泰戈爾「莫名其妙而去」的真正原因。

這些事在泰戈爾後來兩次訪華中都有了一些體現,也許泰戈爾並非是眷戀虛名之人,探探老友,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國古老而富饒的文化,為其作品添加新的素材,才是其三次訪華的真正原因。

泰戈爾訪華時,徐志摩、林徽因常伴左右,讓魯迅深惡痛絕的「諂媚」行為就在眼前發生,氣憤之下不得不在泰戈爾生日宴舉行到一半之時憤然離場,並寫文抨擊徐志摩等人過分神化泰戈爾,認為此事一塌糊塗,恰恰反應了魯迅的真性情。

相關焦點

  •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甩袖而去:一塌糊塗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大家好,這裡是女神精讀書屋。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1924年泰戈爾訪華的那些事兒。1924年,泰戈爾接受梁啓超的邀請來到了中國,一時間,文壇極為轟動,泰戈爾剛來到中國就受到中國文壇著名人士的熱烈歡迎,派出了「超豪華」陣容接待他,其中最有名的是:徐志摩、林徽因、梁啓超、梁思成。
  • 1924年泰戈爾訪華,魯迅為何在晚宴中途離去,說「一塌糊塗」
    但同樣是頂尖文豪的魯迅,對待泰戈爾的態度卻非常奇怪,當時泰戈爾來到中國訪問,魯迅竟然在招待晚宴上直接揮袖離去,留下了四個字「一塌糊塗」。難道這是對泰戈爾的不屑嗎?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泰戈爾第一次來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場面卻非常隆重,幾乎全國的文豪詩人都來了,徐志摩和林徽因全程陪伴。當時還曾舉辦過一場文學晚宴,在場的都是著名文學家,大家在一起交流文學心得,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同樣身為文學革命先驅者的魯迅先生卻在晚宴上留下了「一塌糊塗」四個大字,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 大文豪泰戈爾訪華,各界名流作陪,魯迅諷刺:中國人是在造一個新神
    魯迅很讚嘆泰戈爾把東方文化傳到西方世界的成就。印度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尚且如此能在世界文壇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中國也一定可以。所以魯迅也想把中國人的文化展示給世界,讓中國發出自己的聲音。 從1924年泰戈爾訪華後,魯迅對泰戈爾的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泰戈爾訪華期間與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等人合影 文|熊輝 1921年10月,林徽因與父親一道回國,告別了倫敦的陰霾和那段與徐志摩欲說還休的感情
  • 1924年魯迅參加泰戈爾生日宴,到一半卻拂袖而去,直言:一塌糊塗
    但其實並非如此,他們兩曾見過一面,那是在泰戈爾訪華的時候。對於中國,泰戈爾有著較深的感情,從年幼時期,他便嚮往這個古老又富饒的東方大國。或許是出於自身國內的遭遇也或許是天然的性格,他很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曾寫信怒斥過英國殖民者的鴉片貿易,他也曾三次來到中國,聲勢最浩大的一次便是1924年。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這一次他的到來,是中國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成果,許多敬仰他的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大詩人的風採,想去接待他的人非常多。泰戈爾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1924年5月8日,北京文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性的事件——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恰逢這天是他的64歲生日。1910年初春,13歲的徐志摩離開家鄉,來到杭州府中讀書,那是極好的中學,走出去很多雅士。魯迅、葉聖陶都曾在此就讀。詩情畫意的南方環境,孕育了徐志摩骨子裡的多情與浪漫。在杭州府中,他結識了鬱達夫。
  • 林徽因和徐志摩寫給對方的詩和信,實在太美!
    林徽因,一位驚才絕豔的才女,於1924年4月23日泰戈爾訪華之際,被當時的上流社會驚嘆「人豔如花」,攜當時名氣頗高的才子徐志摩與泰戈爾同行,繪成一幅松竹海三友圖,在當時被稱為第一才女。其興趣甚廣,作品涉及詩歌,散文,戲劇,建築的方面,業餘創作具有專業水準。後與梁思成結為夫妻,曾參與設計國徽等。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徐志摩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帶著林徽因走進詩書文的殿堂。康橋邊,大街上,公園的長椅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每當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會悉心為她講解。慢慢地,倫敦的冷風無法吹滅徐志摩心中的火熱。雖然他比她大,雖然他剛結婚生子,但是徐志摩還是告白了。告訴她,告訴她,他有多愛她。
  • 徐志摩是渣男嗎?
    電影《無問西東》中,泰戈爾在清華園演講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臺下黑壓壓的傾聽者,虔誠的目光,以及因此而決定人生方向的年輕人,浸染著一股理想主義的青春氣息。而站在旁邊,擔任泰戈爾此次訪華專職聯絡人與翻譯的徐志摩,卻正陷於精神狀態極為複雜的時期。在英國留學期間,徐志摩結識了16歲的林徽因,並很快墜入愛河。
  • 1924年魯迅與泰戈爾參加晚宴,為何吃到一半便拂袖離去?
    甚至總理也稱讚他為「為世界文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天才詩人」,而泰戈爾則一生中與中國有不解之緣,曾三次訪問中國,1924年又與魯迅相見,但相見極不友好,原因何在?Tagol生於1861年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貴族家庭,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兄妹的喜愛。
  • 林徽因與陸小曼:兩個絕代佳人,誰才是徐志摩心口那顆硃砂痣?
    林徽因:徐志摩心口上的硃砂痣1924年,又是一個明媚的春天,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林二人以翻譯的身份張羅一切,忙碌的日子既快速流逝又充滿溫馨,雖然此時的林徽因是以梁思成的未婚妻身份出現,但魂牽夢繞的徐志摩從來就沒有放棄。在徐志摩的字典裡,從來沒有什麼可行,何時須止。
  • 林徽因:魯迅罵她虛偽,錢鍾書冰心寫文諷刺,她是怎麼回應的?
    說起民國時期的才女,林徽因一定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這個大才女不僅長得漂亮,還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她20歲就登臺表演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不僅扮演的是其中的女主角齊德拉公主,全程還是用得非常流利的英文,後來更是有機會陪同泰戈爾遊玩,還擔任其翻譯。
  • 徐志摩最短情詩,全詩48個字,卻讓人難以忘記
    徐志摩一生風流,寫下無數情詩,但是在他的情詩中,最美的還是那一首《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這是1924年徐志摩創作的十八首組詩中的一首,這首詩創作於泰戈爾訪華期間。
  • 徐志摩詩人的浪漫愛情史,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你知道多少?
    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1920年冬,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後,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 1921年,張幼儀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 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
  • 林徽因到底是綠茶還是女神?錢老一段話將林缺點的表現的淋漓盡致
    林徽因最早接觸到她是因為徐志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肯定很多人都讀過,而第一次接觸林徽因時,就是因為了解徐志摩開始的。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故事並不長,但是人性總是「八卦」的,尤其是「大名人」的八卦,了解到林徽因竟然和三位「大人物」都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故事,那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泰戈爾經典名作:最初的茉莉
    《人間四月天》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泰戈爾訪華,請一襲白衣的林徽因朗誦他的《最初的茉莉》。他說他覺得林徽因如潔白的茉莉般美好,徐志摩做的同聲翻譯。   傍晚, 徐志摩敲開林徽因的家門,把長衫前襟裡的一捧新鮮的茉莉花抖落在林徽因的手心 一言未發,轉身離去。林徽因把茉莉花泡在一碗水中。幾天後,她為茉莉花換了最後一次水。
  • 徐志摩不止3個女人,還有多位紅顏知己,其中一個被泰戈爾稱讚
    (凌叔華)1924年泰戈爾訪華,凌叔華作為學生代表參加接待,同時負責接待的還有林徽因和徐志摩。徐志摩苦追林徽因未果,泰戈爾對徐志摩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徐志摩一生沒有給人做序,只為凌叔華的第一本小說《花之寺》寫了序文。徐志摩和凌叔華並非實質上的戀人關係,但在兩人剛剛相識的半年之內,他們就寫了七八十封信件,幾乎每幾天就有一封。徐志摩因為墜機意外去世後,徐志摩的父親邀請凌叔華為徐志摩寫墓志銘。
  • 徐志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這是徐志摩的一句名言,廣為人知,甚至成為了他一生的註腳。來到人間三十四年,這位浪漫的詩人苦苦尋覓他的「靈魂之伴侶」,兩任妻子張幼儀、陸小曼顯然不是。一代女神林徽因,是嗎?自從 1921 年在倫敦與林徽因初識,徐志摩就開始了對她近乎痴迷的追求,痴戀十年之久,終止他生命消失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