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M文獻 | 通過可穿戴技術,重新審視靶心率區間

2021-02-14 武體體能

圖2:這位女運動員正確地佩戴了心率胸帶,剛好在她的運動胸罩下面。有些女性甚至更喜歡把胸帶塞在運動胸罩下面,這也是合適的。

心率胸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3)。它們需要通過一些練習來有效地獲取心率信號(尤其是對女性而言),因為它們必須非常舒適並靠近心臟(心率胸帶的佩戴示例見圖1和圖2)。然而,一旦佩戴好胸帶,它們就可以準確地監測心率,並可與三導聯心電圖的心率記錄數值相媲美(3)。因此,當對心率的準確度要求很高時,胸帶往往是心率監測的首選。例如,如果客戶在鍛鍊期間需要使用心率精確監測運動強度或遵循運動專業人員的預定目標,建議使用含電極的胸帶。當進行有氧運動時(如:使用跑步機、室內自行車或橢圓機時),光學腕帶心率監控也被認為是相對準確的(4,5)。然而,由於胸帶(電極信號)與腕帶(光學信號)的技術差異,光學腕帶心率計的準確度可能變化很大(6),導致心率被低估或高估的數值高達每分鐘30次(7)。因膚色較深、BMI(身體質量指數)較高和不同的身體活動類型所導致的錯誤率可能較高(4)。包括手腕或手臂的過度活動或不規律的動作(如拳擊、有氧運動、循環或重量訓練)均可導致腕帶心率計的數值出錯。此外,如果腕帶心率計佩戴不舒適(或太緊),也可能發生測量錯誤。儘管存在這些局限性,腕帶心率計仍提供了一種大致不差的測量心率的方法。因此,腕帶心率計仍有其實用性,可以回顧性評估總體的運動強度情況(比如一周內),以查看客戶是否達到了他們的運動目標。

理解最大心率以優化技術

最大心率通常用於制定運動處方,為訓練設定靶心率區間,並使用這些目靶心率區間來監控訓練強度。儘管通過最大有氧運動能力測試(也稱為VO2Max測試)可以測出最大心率,但這並不總是可行的。此外,健身專業人士可使用「次級運動測試」來估算最大心率(1)。然而,由於簡單和方便操作,許多健康和健身專業人士包括私人教練、團操教練和運動生理學家,都使用年齡預測最大心率方法(APMHR)得出估計值。最常使用的心率估算公式是APMHR =220 - 年齡(1)。然而,在更廣泛的人群和更大的年齡範圍內,業已推導出一些其他的公式(1)。重要的是要記住,計算得出的最大心率是實際最大心率的估計值,實際最大心率可以高出或低於計算值12-15次/分鐘(8)。

大多數可穿戴技術使用這種心率估算公式(APMHR = 220 - 年齡)作為默認設置(9),即這類設備要求用戶輸入年齡或生日,然後使用年齡計算APMHR。不管是最大心率是通過測量還是預測得出的,目標心率的計算方法都是一樣的:目標心率 = 最大心率(測量或預測值)x期望的運動強度百分比。

一旦測量或估算出最大心率,就可以使用心率監測設備有效地監測運動強度。儘管APMHR通常是大多數可穿戴健身技術設備的默認設置,但許多設備允許用戶輸入自主測量得出最大心率值。例如,大多數Polar™設備允許用戶輸入測量的最大心率值,以便更準確地測量運動過程(10)。此外,管理大多數Fitbit品牌設備的Fitbit手機端應用程式允許用戶進入他們的帳戶設置(在心率區間下)並輸入自定義的最大心率,比如測量的最大心率值(9)。同樣,管理大多數Garmin品牌設備的Garmin Connect™手機端應用程式允許用戶進入設置、用戶配置文件和心率區間以輸入最大心率(11)。如果可能的話,一旦運動專業人員測量出客戶的最大心率,他們應與客戶合作以確保將該測量值輸入可穿戴技術裝置中。

雖然這種基於APMHR計算目標心率的方法很常見,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除了不能準確計算運動強度的可能性之外,藥物作用也會影響到最大心率的估算,如β-受體阻斷劑,它會在休息和運動期間改變心率(1)。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運動心率也會受到影響(1)。因此,考慮到客戶的一般健康狀況、年齡、健身水平和身體活動習慣,目標心率應由健康或運動專業人員計算得出(1)。此外,訓練的心率區間可根據醫療提供者(如初級護理醫師或心臟病專家)給出的數值進行計算。目標心率通常計算為一個範圍值,即訓練區間。許多設備都有設置自定義訓練區間的選項(9、11),這些區間可以在運動專業人員的幫助下創建。

理解運動強度以優化技術

測量心率的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信息:(a)以每分鐘心跳數為單位的實際心率,(b)最大心率的百分比(通常是估計最大心率的百分比,除非已測量最大心率並將其輸入設備中),或(c)達到的特定「訓練區間」或運動強度。遺憾的是,基於最大心率百分比的特定「訓練區域」或運動強度在不同裝置之間差別很大,並可能不同於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定義的運動強度(見表1)。例如,美國運動醫學會將中等運動強度定義為最大心率的64%到76%(1)。這類似於Fitbit定義的有氧區間(最大心率的70%到84%),Polar™定義的中等強度區間(最大心率的70%到80%),以及Garmin定義的區間3(最大心率的70%到80%)的上限範圍。儘管這些差異很小,但重要的是要了解這些目標心率區間在不同設備之間並不一致,也不一定符合美國運動醫學會關於心肺運動強度的分類。運動專業人士如ACSM認證運動生理學家(ACSM-EP)或ACSM認證臨床運動生理學家(ACSM-CEP),有助於幫助客戶根據ACSM建議正確地解釋其心率區間。如前所述,許多設備都有設置自定義訓練區間的選項(9、11),這些區間可以在運動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優化。

ACSM指的是美國運動醫學會;CDC指的是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可以選擇在訓練期間以多種方式監測運動強度。例如,瓦特(功率)和/或速度可與心率結合使用,以更詳細地記錄訓練過程。高端設備能夠測量(或整合來自其他技術的信息)單車騎行速度/功率或跑步速度。雖然瓦特(功率)和/或速度可以直接反映運動表現,但心率可能會受到過熱或脫水等因素的影響。例如,與較冷的環境相比,高熱環境中相同絕對負荷下的目標心率更高。脫水也會導致特定運動負荷下的心率高於水合狀態下的數值(15)。與恢復良好狀態下的訓練相比,過度訓練還可能導致休息和運動時的心率升高(16)。因此,將目標心率與其他運動表現指標結合使用可以幫助客戶最大限度地提高運動表現,同時也有助於降低熱病、脫水或過度訓練的風險(1)。

利用儲備心率優化技術

儲備心率法也被稱為Karvonen公式法,是健康和健身專業人士為客戶設定目標心率的最準確的方法(1)。使用最大心率百分比法計算運動處方時,低估或高估理想心率以達到健身目標的可能性較大。與單獨使用最大心率計算運動期間的目標強度相比,儲備心率法同時使用最大心率(測量或估計值)和靜息心率來計算目標強度。使用儲備心率計算目標心率的公式如下:目標心率=(最大心率-靜息心率)x期望的運動強度百分比+靜息心率。

儘管大多數新技術裝備不使用儲備心率來計算運動強度,但運動期間的心率測量與運動處方結合使用仍將有助於客戶達到規定的運動強度。美國運動醫學會(1)將運動強度用儲備心率百分比定義如下:

・極低強度,<30             

・低強度,30-39            

・中等強度,40-59            

・高強度,60-89           

・最大次級強度到最大強度,≥90

然而,一些可穿戴技術確實能夠將心率區間設置為儲備心率的百分比(11),並且許多技術能夠輸入心率絕對值來自定義訓練區間(9,11)。也可以在運動專業人員的幫助下,將這些基於儲備心率百分比計算得到的心率絕對值輸入可穿戴設備以創建對應的訓練區間。

使用可穿戴技術測量心率的最佳實踐

1.確保設備收集儘可能多的信息

年齡。大多數設備都會要求輸入年齡,因為這是估計最大心率值(或估計儲備心率)的主要部分。

您的生日(以及當前日期)。如果未直接輸入年齡,則設備可以使用生日和當前日期來計算年齡。

靜息心率。有些裝置可能需要輸入靜息心率。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是計算儲備心率的一個組成部分。確保按照指示準確測量靜息心率。

運動期間的實際最大心率。許多可穿戴技術依賴於使用預測公式來估算最大心率,但有些設備可能會讓佩戴者完成一項測量最大心率的健身測試。如果可能的話(如果健身專家和/或醫生允許鍛鍊者參加最大強度的運動),請完成此測試並確保設備收集到此信息。

自定義心率區間。自定義心率區間可以在某些設備中進行修改。這使得運動專業人員可以規定心率區間,作為在訓練期間監測運動強度的一種方法。

2.確保設備佩戴正確。胸帶和腕帶心率計都需要佩戴舒適。確保遵循特定設備的所有操作指引。佩戴的越好,設備的準確性越高,尤其是腕帶心率計。

3.了解您的心率計的局限性。您的設備是使用最大心率還是儲備心率來確定訓練區間?該設備是如何確定最大心率的?

4.了解您的設備如何定義訓練區間的。例如,美國運動醫學會將中度運動強度定義為最大心率的64%至76%(1)。這類似於Fitbit定義的有氧區間(最大心率的70%到84%),Polar™定義的中等強度區間(最大心率的70%到80%),以及Garmin定義的區間3(最大心率的70%到80%)的上限範圍。

結論

儘管胸帶比腕帶的光學監測更準確,但使用胸帶或腕帶心率計是一種很好的跟蹤運動強度的方法,無論是在訓練期間還是在訓練結束後。跟蹤運動強度是FITT-VP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運動處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可以幫助客戶對運動強度進行必要的調節。如果不對運動強度進行跟蹤,客戶最終可能會在不適當的訓練區間進行運動,而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改善。隨著心率監測技術越來越容易獲得並被許多人使用,這是健身專業人士將運動訓練知識與客戶已在使用的技術結合起來以幫助優化運動處方的絕佳機會。

監控運動強度很重要,這樣客戶就知道他/她是否達到了訓練目標。使用新技術進行心率監測很有幫助,健身專家可以幫助優化可穿戴設備中的心率參數。其中一個參數包括儲備心率(最大心率減去靜息心率),而不是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用來監測有氧運動強度的預測最大心率百分比。此外,採用不同技術的各種可穿戴設備,都可以實現心率監測。客戶偏好或預算可能決定其選擇。無論如何,當與健身專業人士的運動處方結合使用時,這些設備可以有效地支持客戶監測訓練強度。

Source:Jennifer L. REVISITING HEART RATE TARGET ZONES THROUGH THE LENS OF WEARABLE TECHNOLOGY.  ACSM's Health & FitnessJournal, 2019, 14.

參考文獻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10th ed.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8.

Kenny WL, Wilmore JH,Costill DL. 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6th ed. Champaign (IL): HumanKinetics; 2015.

Laukkanen R, Virtanen P.Heart rate monitors: state of the art. J Sports Sci. 1998; 16(4):3–7.

Shcherbina A, Mattsson CM,Waggott D, et al. Accuracy in wrist-worn, sensor-based measurements of heartrate and energy expenditure in a diverse cohort. J Pers Med. 2017;7:3.doi:10.3390/jpm7020003.

ThiebaudR,FunkMD,PattonJC,etal.Validityofwrist-wornconsumerproductstomeasure heart rate and energy expenditure. Digit Health. 2018;4:1–7.

Gillinov S, Etiwy M, WangR, et al. Variable accuracy of wearable heart rate monitors during aerobicexercis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7;49(8):1697–703.

Benedetto S, Caldato C,Bazzan E, Greenwood DC, Pensabene V, Actis P. Assessment of the Fitbit Charge 2for monitoring heart rate. PLoS One. 2018; 13(2):0192691.

Bayles MP, Swank AM. ACSM’s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1st ed. Philadelphia (PA): Wolters Kluwer;2018.

Fitbit Website [Internet].San Francisico (CA): Fitbit. [cited 2018 August 5]. Available from:https://blog.fitbit.com/heart-rate-zones/.

PolarTM Website [Internet].Bethpage (NY): Polar. [cited 2018 August 5]. Available from:https://support.polar.com/us-en/support/Maximum_Heart_Rate__HRmax.

Garmin Website [Internet].Olathe (KS): Garmin. [cited 2018 August 5]. Available from:https://www8.garmin.com/manuals/webhelp/vivoactive/EN-US/GUID-A6B45717-C27D-42F4-A8B2-4CB88F1A3B83.html.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 Website [Internet]. Atlanta (G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 [cited 2018 August 5]. Available from:https://www.cdc.gov/physicalactivity/basics/measuring/heartrate.htm.

PolarTM Website [Internet].Bethpage (NY): Polar. [cited 2018 August 5]. Available from:https://support.polar.com/us-en/support/tips/Polar_Sport_Zones.

Garmin Website [Internet].Olathe (KS): Garmin. [cited 2018 August 5]. Available from:https://www8.garmin.com/manuals/webhelp/vivosmarthr/EN-US/GUID-A8716C0B-B267-4C42-B45F-B9C7928BCA19.html.

Saltin B. Aerobic andanaerobic work capacity after dehydration. J Appl Physiol. 1964;19(6):1114–8.

Achten J, Jeukendrup AE.Heart rate monitoring: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Sports Med.2003;33(7):517–38.

轉載自小泥巴團隊

原創: Jennifer L 

編譯:iPerform

相關焦點

  • 可穿戴技術發展史回顧
    硬體再發明(公眾號:newhard) 編譯整理  可穿戴技術可能是當今科技產業裡最為多產的潮流。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科技網站Mashable日前就對該領域的發展史進行了回顧:  你或許不會知道,可穿戴計算設備背後的技術可以說是為了在賭場裡作弊而誕生的。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一些發明家製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設備,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  從那之後,可穿戴技術的研發還維持在較小的規模。除了計算器腕錶在80年代的流行,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 通過體熱獲取能量的柔性屏 可穿戴設備或將永不斷電
    作者:葉迎森­  美國北卡羅納州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宣布,他們已經成功研發出一種全新的獲取能源的技術,據悉這項技術通過獲取人體體溫來獲取能量。預示未來一些可穿戴設備可以做到永不斷電。­  這項技術的原理是採用液態金屬的混合物面結合了剛性與柔性的特點,有效的傳導能量,並且這種熱電設備還能設計出各種外形,智能手錶、手持式照明、一些隨身攜帶的醫療設備等。­  柔性設備能夠更好地接觸皮膚,穿戴在身上也相當舒適。­  研究團隊指出指出:「液態金屬的另一優勢是自愈性,即便某處連接斷開了,它也能夠重新連接上,設備可以繼續工作」。
  • 可穿戴技術設計10大原則
    可穿戴技術也將把網際網路的強大力量帶入我們從事的一切事務之中。」  用戶將來使用可穿戴設備的原因當然就是這些設備有著重要作用,而且能解決很多問題。以下就是可穿戴技術設計時遵循的10大原則,也是可謂可穿戴技術能夠著力解決的10大問題。  1、為人們解決經常性問題  戴上這種設備之後,用戶就可以解決一些實質性的、經常性的和容易清楚表達的問題。
  • 四大國際證照—ACE,ACSM,NASM,NSCA
    同時,ACE將大部分的收入所得用於更新運動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的慈善事(如:通過ACE考試的學員,每個月都會收到從美國郵寄過來的體適能最新研究雜誌)。雖然其他三大認證都有CPT證照,但是ACE-CPT的IFT整合訓練模式適應於各種不同人群的需求,對於私人教練而言,可以通過IFT整合訓練模式(功能-健康-體適能-運動表現)的步驟判斷會員目前身體功能處於何種階段,要完成何種訓練量才能進階到下一個階段,任何訓練量的改變都是基於嚴謹的體系指導,更加有助於提升大眾身體健康水準。
  • 生活中用到的可穿戴傳感器的類型有哪些?
    【IC交易網】可穿戴電子設備是指具有集成電子技術或其他提供智能功能的計算設備的紡織品和服裝。這些智能紡織品增強了創造力,智力,溝通能力,記憶力和身體感官。該定義不僅適用於服裝,還適用於可以穿在身上的所有物品。一旦與電子技術相結合,例如手錶,帽子,襯衫和眼鏡,都可以構成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廣泛領域。
  • 您見過可穿戴的呼叫鈴嗎?
    很多國外醫院使用可攜式可穿戴呼叫鈴系統取代了傳統的牆上呼叫顯示屏,認為可穿戴呼叫鈴系統對優化工作流程和增進護患關係有一定的優勢。可穿戴呼叫鈴系統的使用方法病區在每張病床床頭均安裝患者呼叫終端,並配置6隻腕錶作接收終端, 由責任護士上班時佩戴。
  • [2020.Vol.187]室內SVOC暴露:重新審視真皮途徑
    室內SVOC暴露:重新審視真皮途徑SVOC exposure indoors: fresh look at dermal pathways摘要:本文通過皮膚暴露途徑對室內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SVOCs)進行了批判性研究。首先,它表明,假設存在熱力學平衡,在集中趨勢下,室內表面和溼巾上的SVOCs豐度可以由氣相濃度很好地預測。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該設備通過一種低成本製造方法,將剛性、柔性和液體材料均勻地集成一起,並結合材料、化學和力學方面的技術,使其具有卓越的延展性、自癒合性、可回收性和可重構性。這一可穿戴電子系統的性能可以在健康、醫療、科技等許多領域得到應用。
  • 應用虛擬實境實時檢測眼部活動的柔性,無線的眼周可穿戴電子設備
    中英標題應用虛擬實境,實時檢測眼部活動的柔性,無線的眼周可穿戴電子設備Soft, Wireless Periocular Wearable Electronics for Real-timeDetection of Eye Vergence in a Virtual Reality toward Mobile Eye Therapies圖文導讀電子封裝和圖像處理技術的最新進展為基於光學的可攜式眼動追蹤方法提供了思路,但是技術和安全問題限制了可穿戴設備的實現。
  • 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指引
    儘管對可穿戴設備或可穿戴技術還沒有完全一致的權威定義,但基本有一個共識,即穿戴設備或可穿戴技術是指可以佩戴在人身上,能夠實現一種或多種功能的智能化產品或系統。隨著5G、6G技術、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AI)的發展,可穿戴設備作為便捷的終端,具有重大的發展前景和市場,也可能成為智能終端的「大結局」。
  • 2020第二屆智能可穿戴技術大會在京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30日,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智能可穿戴技術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兵器裝備研究所《輕兵器》雜誌社承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八研究所、東華大學、北京晶品特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耐德佳顯示技術有限公司、青雲文創(北京)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第二屆智能可穿戴技術大會在京舉辦。
  • 生活派 復古並不是一種倒退,而是前進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新審視
    復古並非是歷史的倒退,恰恰相反,復古是歷史前進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新審視。所謂重新審視可以解讀為用現在甚至是未來的眼光來重看過去的事物。即擦掉你頭腦中對已有事物的既定印象,以一種當下乃至超前的姿態來重新認識這些舊物。古語有云「溫故而知新」,便是這個道理。哲學上認為事物的發展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 可穿戴的ECMO,你見過嗎?「IP創新贏」
    它技術先進,價值不菲,通常用於對重症患者的治療,目前主要依賴進口。在我國正致力於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替代的今天,已有用於更早期治療的可穿戴ECMO開始了專利布局。今天,小贏就帶你了解一下!在說可穿戴ECMO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ECMO的工作原理、發展歷史和核心部件。ECMO的工作原理ECMO是將靜脈血流泵出來,通過人工肺排出二氧化碳進行氧合,最後通過靜脈(靜脈-靜脈模式)或者動脈(靜脈-動脈模式)將含氧血液輸回體內[1]。下圖是以靜脈-靜脈模式ECMO為例示出的ECMO工作原理。
  • 雷射誘導石墨烯泡沫生成可伸展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這是一種同以前明顯不同的可伸展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到自供電可穿戴設備,但卻是非常重要的,Cheng說到,這一研究小組和合作者打算聚焦在發展可穿戴器件的傳感器上,當工作在氣體傳感器和其他可穿戴器件中的時候,我們經常需要整合這些器件同可供電的電池集成在一起.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使得我們有能力實現具備自充電能力的傳感器,而不需要電池的幫助.
  • 智能可穿戴設備氣密性防水檢測設備在智能穿戴上的應用
    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一類設備的總稱。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理念的推動下,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外部發展環境相對來說還是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我國經濟發展是平穩的,穩中有增,GDP增長指數也穩定保持在6個百分點以上,人均的收入水平也在穩步提高,社會購買力持續高漲。並且隨著黨的十八大召開後,國家對於高新技術發展非常重視,大力提倡「科技強國」。從各地方政府對技術產業的扶持便可看出。
  • 「可穿戴空調」,不用電也很涼爽
    密蘇裡大學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空調」。除降溫外,該裝置還具備血壓監測等功能。據美國techxplore.com網站1月6日報導,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可穿戴空調」。士兵們裝備這種防水透氣裝置後,可以防止中暑或減輕疲勞感。
  • 我想給你推薦這20款可穿戴
    有人樂此不疲,自然就有人覺得索然無味,而且這也讓很多人對智能可穿戴的未來產生懷疑,難道這就是傳說中智能可穿戴的全部?不過分誇大智能可穿戴的作用,對於它的未來同樣也不可小覷,這些手環只是智能可穿戴起步前期的一點嘗試。
  • 電子皮膚——最牛的「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智能設備已經普及開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腕帶等,不過要說最牛的「可穿戴設備」,應當非「電子皮膚」莫屬! 在人們的印象中,硬體通常都是堅硬且有一定形狀的,而電子皮膚卻是像皮膚一樣柔軟的硬體,可被加工成各種形狀,用途十分廣泛。比如,它能依附在設備表面充當外衣(比如機器人外衣),還可以應用在遭遇嚴重皮膚創傷(比如燒傷或皮膚疾病)的人體修復手術中。這種新型人造皮膚可以感受外界壓力、溫度等的變化,並通過電路向我們的大腦發送信號,從而產生近乎真實的觸覺。其靈敏度之高,甚至可感知到20毫克螞蟻的重量!
  • 康奈爾可拉伸傳感器可重新定義軟機器人和虛擬實境技術
    該傳感器可以參與實現軟性機器人系統應用,並可能助力增強現實技術,因為軟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讓增強現實用戶感受到與現實世界類似的感覺。該技術還有其他應用,研究人員目前正致力於將該技術商業化,用於物理治療和運動醫學。他們的工作建立在之前Rob Shepherd實驗室創建的可拉伸傳感器工作的基礎上。
  • 可穿戴設備最全盤點
    而在現實中,佩戴者通過「腦電波頭盔Insight」,也能夠操控玩具飛、輪椅等東西。 1966年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索普和香農等人研製出了歷史上第一個智能穿戴設備——一款置於鞋內的用於輪盤賭的計算機。 由此開始,到1997年第一屆國際可穿戴計算機學術會議召開之前的30年間,智能穿戴設備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