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術發展史回顧

2021-01-11 搜狐網

  

  硬體再發明(公眾號:newhard) 編譯整理

  可穿戴技術可能是當今科技產業裡最為多產的潮流。從動作追蹤健身腕帶,到谷歌眼鏡,再到Oculus Rift,許多業界知名的廠商都紛紛加入到了這個曾經非常小眾的領域。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科技網站Mashable日前就對該領域的發展史進行了回顧:

  你或許不會知道,可穿戴計算設備背後的技術可以說是為了在賭場裡作弊而誕生的。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一些發明家製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設備,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

  從那之後,可穿戴技術的研發還維持在較小的規模。除了計算器腕錶在80年代的流行,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可穿戴技術或許值得欽佩,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並不實際,也絕對稱不少友好。在新千年之後,可穿戴設備的樣子終於開始接近於我們最愛的科幻電影,這項技術才真正開始了發展。

  

  1961年:可穿戴計算機?

  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Edward Thorp在他第二版的賭博指南《Beat the Dealer》當中寫道,他成功地使用自己製作的可穿戴計算機在輪盤賭當中作了弊。Thorp和聯合開發者Claude Shannon發現,自己的設備在賭局當中可以為佩帶者帶來44%的優勢。

  1972年:George

  為了在二十一點當中取得優勢。Keith Taft發明了一款用腳指頭操作的可穿戴計算機George。在這款設備的「幫助」下,發明者在一個周末就輸掉了4000美元,隨後George便被打入冷宮。

  

  1975年:計算器腕錶

  世界上首款手腕計算器Pulsar在1975年年末正式發布,並隨即流行開來。福特總統據傳對售價3950美元的限量版Pulsar產生了興趣,這讓媒體激動不已。不過福特表示,那不過是一個家庭玩笑。

  1981年:計算機背包?

  當時還是高中生的Steve Mann把一部6502計算機連接到了一部帶鋼架的背包上,來控制攝影裝備。這款設備的顯示屏是一塊連接到頭盔上的相機取景器。Mann日後在可穿戴計算和計算機攝影領域也取得了許多的成就。

  

  1984年:終結者預言?

  《終結者》上映。在這部電影當中,機器人所看到的現實世界圖像上被加入了一層計算機界面,這似乎和谷歌眼鏡如今的理念有些相似。

  1987年:數字助聽器

  首款數字助聽器在這一年問世。但由於體形過大,續航又太差,這類設備並未獲得成功。

  

  1994年:可穿戴無線攝像頭

  在發明了可穿戴計算機背包的13年後,Steve Mann製作出了一款可穿戴無線攝像頭,並開始將圖像上傳至網絡,直到1996年。許多人都把Mann看作是首位「lifeblogger」(用圖片記錄生活並將它們上傳至網絡的人)。

  2000年:藍牙耳機

  首款藍牙耳機在這一年問世。

  

  2002年:Poma PC

  Xybernaut Poma可穿戴PC問世,售價1500美元。這款設備就像是把磁帶錄音機綁在了頭上,其機身重約300克。

  2003年:C-Series

  Vitatron C-Series是世界首款完全數位化的起搏器。有了這款設備,醫生可以在18秒內下載好病人的信息。

  2006年:Nike+iPod

  耐克和蘋果聯合推出了Nike+iPod,一款允許用戶將自己的運動同步到iPod當中的運動套件。耐克隨後還推出了數款帶有iPod專用口袋的服飾。

  

  2007年:Fitbit

  Fitbit由James Park和Eric Frienman兩人所成立。據Park透露,生產上的困難好幾次都差點把這家公司拖垮。直到2009年,Fitbit才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產品。

  2009年:W200

  W200可穿戴計算機由Glacier Computers所發布,設計初衷主要是讓用戶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獲取大量的信息,同時又能空出雙手。這款設備具備防水能力,重約280克。

  

  2012年:Pebble

  Pebble智能手錶這一年在Kickstarter上籌得了1000萬美元,而該項目的籌款目標原本只有10萬美元。

  2013年: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在2013年面向開發者發布,並開始受到媒體的大量關注。與此同時,這款設備還引發了公眾對於隱私的熱議。谷歌眼鏡可通過語音識別和側面的觸控板來進行控制。(Eskimo)

http://it.sohu.com/20140514/n399547820.shtml it.sohu.com true 搜狐IT 硬體再發明 http://it.sohu.com/20140514/n399547820.shtml report 4434 硬體再發明(公眾號:newhard)編譯整理可穿戴技術可能是當今科技產業裡最為多產的潮流。從動作追蹤健身腕帶,到谷歌眼鏡,再到OculusRift,許多業界知名

");}

相關焦點

  • 回顧:IFA 2016電子展最佳可穿戴設備
    在今年的IFA 2016大會上,除了有很多PC、手機之外,還有不少亮眼的可穿戴設備,比如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以及VR設備等等。我們一口氣回顧一下今年IFA 2016帶來了哪些值得入手的可穿戴產品。Fitbit Charge 2和Fitbit Flex 2
  • 可穿戴技術設計10大原則
    可穿戴技術也將把網際網路的強大力量帶入我們從事的一切事務之中。」  用戶將來使用可穿戴設備的原因當然就是這些設備有著重要作用,而且能解決很多問題。以下就是可穿戴技術設計時遵循的10大原則,也是可謂可穿戴技術能夠著力解決的10大問題。  1、為人們解決經常性問題  戴上這種設備之後,用戶就可以解決一些實質性的、經常性的和容易清楚表達的問題。
  • 2020第二屆智能可穿戴技術大會在京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30日,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智能可穿戴技術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兵器裝備研究所《輕兵器》雜誌社承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八研究所、東華大學、北京晶品特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耐德佳顯示技術有限公司、青雲文創(北京)動漫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第二屆智能可穿戴技術大會在京舉辦。
  • OPPO拍照手機發展史回顧 就這麼深入人心!
    那麼今天就來回顧一下OPPO拍照手機這些年的發展史吧。OPPO是在2008年以首款「笑臉手機」A103正式進入手機領域,而進入智能機領域則是2011年OPPO首款全鍵盤智慧型手機X903的上市。此後OPPO在手機拍照功能上可謂一路開掛,推出了不少「黑」科技。
  • 可穿戴設備呈「拉鏈入侵」趨勢,正「由表及裡」進軍人體
    實際上,Dermal Abyss相當於一種新型的可穿戴設備。隨著時代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穿戴設備不僅是有笨重外形並且讓使用它的人看上去怪異的設備,而是正在呈現「拉鏈入侵」趨勢,逐步完成對人體「由表及裡」的「入侵」過程,最終植入體內,成為人體的一部分。
  • ACSM文獻 | 通過可穿戴技術,重新審視靶心率區間
    大多數可穿戴技術使用這種心率估算公式(APMHR = 220 - 年齡)作為默認設置(9),即這類設備要求用戶輸入年齡或生日,然後使用年齡計算APMHR。不管是最大心率是通過測量還是預測得出的,目標心率的計算方法都是一樣的:目標心率 = 最大心率(測量或預測值)x期望的運動強度百分比。一旦測量或估算出最大心率,就可以使用心率監測設備有效地監測運動強度。
  • 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指引
    摘要:鑑於可穿戴設備或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和價值,本文從可穿戴設備的選擇專利保護的好處、如何將可穿戴設備進行專利保護以及、怎樣才能找到具有專利代理資質的律師事務所和代理公司等幾個方面對可穿戴設備的專利保護給出了指引建議。關鍵詞:可穿戴設備;專利;保護。
  • 物聯網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效用
    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技術並不能算是完整意義上的新技術。可穿戴智能設備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86年,近視眼鏡在那一年成功的幫助近視者看清楚遠距離事物。在20世紀中有很多製造商推崇將新技術應用在手錶和鞋子上,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真正的實用性。
  • 「可穿戴空調」,不用電也很涼爽
    密蘇裡大學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可穿戴空調」。除降溫外,該裝置還具備血壓監測等功能。據美國techxplore.com網站1月6日報導,美國密蘇裡大學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可穿戴空調」。士兵們裝備這種防水透氣裝置後,可以防止中暑或減輕疲勞感。
  • 智能可穿戴設備氣密性防水檢測設備在智能穿戴上的應用
    智能可穿戴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一類設備的總稱。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理念的推動下,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外部發展環境相對來說還是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我國經濟發展是平穩的,穩中有增,GDP增長指數也穩定保持在6個百分點以上,人均的收入水平也在穩步提高,社會購買力持續高漲。並且隨著黨的十八大召開後,國家對於高新技術發展非常重視,大力提倡「科技強國」。從各地方政府對技術產業的扶持便可看出。
  • 可穿戴設備最全盤點
    20世紀80-90年代,隨著計算機軟硬體和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來自多倫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耐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施樂歐洲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可穿戴計算機原型。
  • 可穿戴設備市場:華為甩開小米、蘋果?
    據悉,在目前的市場中,可穿戴產品不僅廣受年輕消費者好評,也受到了很多兒童、老年人的歡迎。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國內可穿戴市場開始持續高速增長。2017年,國內可穿戴市場增速就超過了30%,市場規模更是達到了260億元。到了2019年,國內可穿戴市場規模增長至406億元,延續了此前市場高速增長的態勢。
  • EMPORIO ARMANI進軍智能可穿戴領域
    首推HYBRID SMARTWATCH智能複合腕錶系列 米蘭2016年10月25日電 /美通社/ --  年輕、現代品牌Emporio Armani今日推出Emporio Armani 智能可穿戴產品Hybrid Smartwatch智能複合腕錶系列,正式進軍可穿戴領域。
  • 印刷電子技術新突破 應用於智能穿戴領域
    更具體一些,是指基於傳統的印刷方法製造電子器件與系統的科學與技術。大面積、柔性化、易於批量化、低成本、綠色環保等是其優點,這與矽基微電子產品形成強烈對比。  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開發出可以穿戴的設備,我們稱之為「智能穿戴式設備」,如眼鏡、手套、手錶、服飾及鞋等。縱觀近年來各類消費電子大展,智能穿戴設備已經成為展會最大的亮點,其風頭遠超智慧型手機和各類平板產品。
  • 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監護你的健康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李燕京) 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幾年前便出現了,但是由於監測精度不盡如人意,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如今,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此類產品的監測精度不斷提高,逐漸受到養老、醫療甚至是汽車等不同領域的關注,各種新應用也被層出不窮地開發出來,可穿戴健康監測設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 可穿戴設備:新互動,增強感知與生物測量
    從長遠看來,部分可穿戴設備將從被動感應與顯示功能發展到諸如服裝機器人等更加主動的角色。此外,我們還預計可穿戴技術將快速演進,以支持新型可穿戴設備,並在諸如智能手錶之類的成熟領域內改進功能特性。這些技術演進領域包括觸感織物、新型顯示屏技術、改進後的電池與可印刷電子產品。
  • 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怎樣的?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 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可穿戴設備十大企業,全球知名的有這些
    自從2007年推出首款超小型運動監測器以來,Fitbit教會了整個行業如何去設計現代化及易用化的智能可穿戴設備;Fitbit最早實現了將可穿戴傳感器和智慧型手機無線「配對」的技術,從此消滅了早期可穿戴運動監測設備上的種種導線;Fitbit第一個想到了「任務系統」來督促用戶鍛鍊,將枯燥的運動-監控-統計變成了近似遊戲方式的激勵機制,大大增強了用戶粘性。
  • 可穿戴本周鋒聞:8款創意新品 手錶Or手環,這是個問題
    iWatch和微軟可穿戴設備的傳聞繼續,還新增了一個「第三者」——魅族也要做手錶了,此外Android Wear不再延續Android的開放策略,不允許廠商定製界面。iWatch方面蘋果CEO庫克暗示其可能會支持語音消息功能,類似於「手腕上的微信」;微軟的可穿戴設備之前傳聞是一款智能手錶,不過最新的消息是它可能更像一款智能手環,內置11種傳感器,計劃今年10月推出。魅族要做智能手錶的消息傳出,來源是其在官微上放出一張手錶及手機宣傳海報,附上文案「貌似這才是手機最重要的功能…」。
  • 生活中用到的可穿戴傳感器的類型有哪些?
    【IC交易網】可穿戴電子設備是指具有集成電子技術或其他提供智能功能的計算設備的紡織品和服裝。這些智能紡織品增強了創造力,智力,溝通能力,記憶力和身體感官。該定義不僅適用於服裝,還適用於可以穿在身上的所有物品。一旦與電子技術相結合,例如手錶,帽子,襯衫和眼鏡,都可以構成可穿戴電子設備的廣泛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