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常見的生理現象,據說出汗好處多多,即排毒又潤膚,因而有人為自己汗液多而感到沾沾自喜。但大汗淋漓就一定好嗎?非也。有些出汗現象是在提醒你:你的身體出現問題了!
天一熱就愛出汗,尤其是胖人,一動一身汗,渾身難受。這樣的天氣,能約出去吃飯的都是「生死之交」啊,冒著烤熟的危險和朋友出去「出汗」,哦不,是吃飯。
結果一吃飯就大汗淋漓,像被水衝洗過一樣。汗水黏黏的、有異味,還會弄髒衣服,出汗的時候人也不舒服。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設法不出汗、少出汗,吹空調、不運動、用止汗露…...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排汗是人體調節體溫、排洩代謝廢物、維持皮膚酸性的途徑。出汗通常與人體的溫度有直接的關係,而人體溫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疾病。
氣溫太高、運動之後都會出汗。正常情況下,一個成年人每天出汗在0.5升以上,天氣炎熱或者劇烈運動後,可以達到2升。出汗可以使體溫下降,保持恆溫,這種出汗是對身體有益的。
主動出汗能加快人體的體液循環和代謝過程,將體內堆積的毒素排出。
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地抵禦病毒、細菌和真菌;它能進入細菌的細胞膜,對其進行分解,抗生素更為有效。
當人體運動並達到一定強度時,脂肪便會燃燒轉化成熱量和水,通過汗液排出體外。
而由於出汗的過程是從毛孔中排出汗水,人體表面分泌的油脂和雜物也會一同排出。可以消除皮膚上的粉刺和痘痘。
汗液中含有的抗菌肽能有效地抵禦病毒、細菌和真菌;出汗能有效地增強自身免疫力,提高抗菌抗病毒的能力。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應,也是維持體溫恆定的重要環節。出汗有主動和被動之說,因運動產生的排汗是主動出汗,因為天氣、環境、情緒和心理變化造成的出汗為被動出汗。
被動出汗時,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千萬要小心,快來對照看看,你一定想不到!
汗從哪裡出,病從哪裡來!
頭上愛出汗,我們稱之為頭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所以平時儘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女人尤其要每天睡飽,否則容易陰虛、肝陽上亢。每天衝泡枸杞茶,有平肝功效。
若伴隨肢體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身體發熱,舌苔厚而黃膩,是脾胃有溼熱的表現,應注意清淡飲食。
如果平時鼻子愛出汗,說明你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從西醫理論看,你的免疫力也多半很低,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你每天用雙手或工具敲打雙腿。其中,重點是多次敲打,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你身體上肺經分布的部位,通過這樣適當的刺激達到調理肺經的目的。
頸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說是你的體內脾胃失和。常伴心悸氣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黃等症狀。此為憂思久慮,使心脾兩傷所致。
調治宜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宜食用龍眼、荔枝、紅棗,可將排骨500克,枸杞子10克熬湯食用。嚴重者,用人參歸脾丸治療。應避免憂思過度,要保持樂觀情緒,並適當鍛鍊。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過旺盛,多半是你的汗腺直徑過大。如果汗液氣味很大,是因為你的飲食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中醫認為腋汗為心陽不足,汗液失固,於心經所巡之處。
飲食也要清淡,少鹽少香料,多吃水果、蔬菜。宜多食番茄、紅蘋果、紅棗、胡蘿蔔等食物,也可用蓮子10顆,桂圓10顆,大米250顆煮粥食用。經常按摩兩腋窩和手臂外側。
如果你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時,手心或腳心容易出汗,中醫覺得你多半是脾失運化、脾胃溼熱,而且血虛。可食用銀耳、小麥、牛奶、枸杞子、鴨肉等滋陰之品。少食羊肉、雞肉、蝦、草魚等性溫傷陰食物和韭菜、辣椒、花椒、胡椒等辛辣物。
若手足心多汗且伴隨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多屬於腸道內有積便的熱證,可服用通便藥。宜清胃熱,食用冬瓜湯、芹菜、西瓜、梨,不吸菸飲酒。
若手足出汗多而黏,不思飲食,小便短赤,為脾胃溼熱內阻,可服用清胃熱的中藥,如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等。宜食用小麥、豆腐、綠豆、黃瓜。
手足汗出而四肢不溫,食納減少,為脾胃氣虛所致,宜食用土豆、紅薯、山藥、茯苓、大棗、牛肉。
背部汗腺分布很少,所以背部愛出汗說明你的身體陰陽虛弱,已經極度疲勞。因此需要保證充足睡眠,飲食要豐富、有營養,以滋陰補陽為主,女人還可以早晚做15分鐘瑜伽冥想。
多多注意自己身上出汗的部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