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當下非常流行的一種養生方式,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被稱為角法,主要用來吸血排膿,以達到調理目的。現在的拔罐方式更為科學,所用器具也更為乾淨,調理的效果也變多了,拔罐也就成為了很多人樂此不疲的養生方式。
拔罐的好處概括而言就是防病,具體來說,在於祛邪氣、通經絡。如今在夏季,體內最多的邪氣就是溼邪,拔罐可祛溼,能減輕脾胃壓力。經絡不通是疼痛以及多個疾患的源頭,拔罐疏通經絡,也就緩解了疼痛以及更多問題。
每次拔罐以後,會有神清氣爽、一身輕鬆的感覺。但有個困惑一直讓拔罐的人不理解,也就是拔罐後皮膚上出現的顏色。每個人拔罐後,後背上出現的顏色深淺並不一樣,有人深,有人淺,也有人是紅色,有人是紫色。這些不同的顏色,是怎麼形成的,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拔罐後形成的不同顏色,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拔罐的位置。身上不同部位的血液和脂肪密集程度不同,比如後背上拔罐,肉比較多,顏色就會深一點,腿上拔罐由於肉少,顏色就會淡一點。
其次是拔罐的力度不一樣,拔罐主要就是用了熱脹冷縮的原理,力度不同,拔罐時留下的痕跡也就不一樣。不同的技師或者不同的場合拔罐,後背出現的顏色都會不同,力度越深,顏色自然也就越深。
以上兩種因素,和自身的疾病沒有關係,只要沒有損傷到皮膚,顏色深淺倒也無所謂了。不過,第三個因素就和健康有關了。身體內的疾病不一樣,拔罐時留下的顏色也會不同。
皮膚顏色紫黑,暗示體內有血瘀。血瘀的人,中氣不足,平時說話有氣無力,經常感到勞累,膚色偏暗,皮膚上經常會看到老年斑,舌頭髮紫,伴隨胸悶,肢體易麻木。平時可用當歸、生地等調理,活血通絡。
顏色發紫可看到斑塊,說明體內寒氣重,或者脾胃寒溼。其表現為胃怕寒,一有寒氣侵蝕,就有拉肚子,消化不良,有脹氣等。寒氣的位置不同,表現的問題也不一樣,寒氣集中於頭部會頭痛,集中於關節則有關節痛,集中於肌肉則有肌肉酸痛。散寒以泡腳為主,可用艾葉泡水,配合拔罐。
顏色發紫但以點狀為主,多半為氣滯血瘀,和一般的血瘀有所不同,身體表現偏向於氣滯為主。一般有腹脹、噯氣、肋骨痛。還有人會有情緒上的症狀,整天悶悶不樂,精神抑鬱,感覺心中有氣發不出來,經常會感到喉嚨裡有東西。在調理時,要避免情緒波動,保持愉悅樂觀情緒。
如果拔罐後,皮膚有了溼疹,或者皮膚上有了水泡,這樣的人多屬於敏感體質,並不適合拔罐。同時,一些已經有疾患的人,在拔罐前應問清楚自己能否拔罐。
拔罐作為一種傳統的養生方式,其好處是不言自明的。拔罐後皮膚上的顏色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但和身體內疾患關係最為緊密。根據不同的顏色,可以大致判斷出內在問題,也算是額外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