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有「糧心」的 廣西新聞網
World Food Day
正在或者已經吃過午飯的你,
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今天(10月16日)是
「世界糧食日」
2020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
「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
行動造就未來。」
如今,
在中國的各個城市,
人們在家門口就能品嘗來自全國
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
但你是否知道,
數量充足、種類豐富的食物背後,
凝結了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
俗話說,「一粒米需要7斤4兩水的滋養,一碗飯相當於吃下三四叢稻子」,糧食來之不易,關於糧食,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受。在這個物資豐富的年代,對於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來說,早已體會不到曾經那些飢餓年代的痛苦體驗。而老一輩人在提起「飢餓」時,難忘的故事還是頗多的。近日,廣西新聞網記者採訪了幾位市民,他們憶苦思甜,感慨要珍惜當下。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與糧食之間的故事。
一粒米好比天上的一顆星
家住桂林的李爺爺今年75歲,曾是一名小學老師,他對飢餓深有體會。他說,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只要是豬能吃的人就能吃;山上的野果還沒熟,就被人爭相摘了去;野菜只要不刺喉嚨,就大把往嘴裡塞。「我們那時候,看見一粒米就好像看見天上的星星一樣開心,即使吃白米飯,都覺得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記者得知,身為教師的李爺爺在退休前,常在課堂上提起這句話。於他而言,憶苦思甜會時刻警醒自己,不管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有利於保持自己的本心。他時常在食堂與學生一起進食,他告訴學生,生活條件雖越來越好,但要明白今天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應該懷揣著最初的「糧心」。
2020年春季,李爺爺在犁地,為種植花生做準備。李爺爺供圖
說起糧食的話題,老一輩人不約而同地回憶起糧食匱乏的六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糧食成為了市民生活中最大的問題,如何才能不餓肚子,是大家每天考慮最多的事。70歲的於奶奶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是家中長姐,為弟妹們尋找吃食的重擔,落在了她的身上。於奶奶說:「秋天的蚱蜢、泥鰍是最肥的。把這些東西放火裡一烤,那可比現在的燒烤美味。」但於奶奶不捨得吃這些東西,她常吃榆樹皮裹腹,她說榆樹皮下面的汁水是甜的,比野菜還好吃。今天的於奶奶,珍惜碗裡每一粒米飯,並時常叮囑家中晚輩不要浪費糧食。
為了讓孩子們吃上最放心、最天然的大米,於奶奶與家人種植了兩畝地水稻。於奶奶供圖
貧窮的年代,吃一頓飽飯便是一般人家最大的奢望,對他們而言,雖苦盡甘來,但節省的習慣伴隨他們一輩子,他們珍惜糧食,不僅因為糧食寶貴,也是他們對那段歲月的尊重。
當糧食不再是稀缺品後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6384萬噸,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廣西全區糧食產量為1332萬噸。
種類豐富、價格合理的糧食任顧客挑選 廣西新聞網實習生 易心一 廖玉貞 攝
記者發現,當糧食不再是稀缺品後,年輕一代的廣西人很少有人需要為溫飽發愁,生活條件的改善帶來的是飲食觀念的不同,他們更為注重食物的味道與品質。姜小姐是南寧市興寧區的一名房產銷售,她告訴記者,自己每天早上都會泡一杯燕麥當作早餐,中午點一份減脂外賣,通常是三明治和沙拉,晚上自己做一頓飯,主食一般是各種粗糧。「27歲之後我就很少再吃大米了,雜糧有營養又可以減肥,平常可能我爸媽吃米飯,我就自己煮些黑米吃。」
姜小姐平時吃的三明治,大多是全麥麵包、雞胸肉和其他配菜 姜小姐供圖
莫負「糧心」
「我經常跟女兒說,工作太辛苦了,要吃點好的、有營養的,最重要就是不要浪費。」陳先生是60後,家裡兄弟姐妹4人,算是「挨著餓」長大的。他對記者說,時代變了,他不會要求女兒像自己一樣節儉,但不能浪費還是很重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條件改善了,廣西人對於食物的尊重依然烙印在心中。
假期的時候,陳先生與妻子回老家,幫父母下地幹農活。陳先生供圖
「我爺爺跟我說過,他們那個年代,家裡正月蒸的饅頭髮糕,一吃可以吃一個星期,過節時才能吃點肉,所以他們格外盼望過年。」唐志是廣西民族大學大二的學生,從小就聽爺爺講從前的事情,因此他對食物一直抱有敬畏之心。唐志一直奉行吃多少打多少的原則,在和朋友外出聚餐時,吃不完的食物,他都會提醒大家打包帶回去。
唐志的爺爺將近70歲,但仍不肯歇下,他在家中種植大量沃柑。假期,唐志常主動去地裡幫忙。 唐志供圖
糧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我們感懷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付出,驚嘆於「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穫,也不要忘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美好品德。每一粒糧食都應該有它的歸屬,不僅是在世界糧食日,每一天,我們都要給予糧食足夠的珍惜和尊重。
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節約糧食、杜絕浪費
用一點一滴的行動
造就未來
最後 留一個小小的問題
今天,你吃完了嗎?
推薦閱讀
● ● ● 來源:廣西新聞網記者 張曉微 廖玉貞(實習) 易心一(實習)
原標題:《廣西人,我們都要有「糧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