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歡迎你來聽
現在是北京時間2018年2月3日周六晚凌晨,我在下班回家的滴滴車上,來扯一扯我的心靈路程和回答一下大家的Q&A。
作為一個「非典型」心態的big four staff,我儘可能正能量的給您掏心窩子,但是也請相信,我每一個回答和分享都是錯的。
記得在進big four之前,純棉老師曾苦口婆心的多次跟我說:
「工作再忙一定要和男朋友搞好關係,不然你就只剩下工作了。」
(小編:老闆說他真的沒說過)
於是我謹遵師命的在工作不滿一年就分了個手。
我的醫生媽媽千叮嚀萬囑咐:
「一定要按時作息吃飯,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
就在剛剛,我格外聽話的點了個深夜外賣,並約了個明早9點的私教課。周日就一天睡那麼多幹嘛,起來嗨啊。
的確,我圈子裡絕大部分都是energetic的朋友,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和體力,喜歡競爭,熱衷賺錢,心大樂觀,天生適合高強度和有挑戰性的工作。
就比如我共事過的券商同事,曾經堅持工作到生育的當天,每周飛來飛去還能擠出時間陪老公看電影陪孩子上培訓班。
再比如,我的四大美女同事,在幾個年審之餘還讀了一個全日制的中大研究生(不是part-time,也不是MBA哦)。
還有我在澳洲自己開事務所的朋友,你無論在深夜幾點找他請教問題,發現比你早三個小時的時差,但人家一直都online。
這種workaholic精英走入社會,與創業,華為,網際網路,券商,投行等等的工作簡直是無縫銜接,沒啥好嘮嗑的,咱也學不來。
我的「非典型」就在於,我曾經是一個從小到大作息規律,循規蹈矩,喜歡對生活有掌控感的人。
從我實習開始,但凡聽說我前二十餘年來必須11點躺下睡覺的同事,反應如出一轍,「寶寶你入錯行了吧」。
所以看到純棉老師發給我大家的question list,「是什麼動力讓四大的奧迪特在年審天天加班到12點之後」,「會所工作適合是什麼性格的人」,「四大的實際工作量是怎樣的」,「四大出差的頻率真的那麼高嗎?」,「四大工作身體吃的消嗎?」
覺得是多麼似曾相識的問題啊,你們真的是三生有幸,碰到我這麼體貼又不專業的answerer ,來(擼個袖子),讓我將你們的七竅玲瓏小玻璃心擊個粉碎。
﹀﹀﹀﹀﹀﹀﹀﹀﹀﹀﹀﹀﹀﹀﹀﹀﹀﹀﹀﹀﹀﹀﹀﹀﹀﹀﹀﹀﹀﹀﹀﹀﹀﹀
►Q1:
「是什麼動力讓四大的奧迪特在年審天天加班到12點之後?」
「四大的實際工作量是怎樣的?」
「四大出差的頻率真的那麼高嗎?」
「四大工作身體吃的消嗎?」
►A1:
哎呀,也不是天天吶,大概也就一周六天凌晨以後吧。
也不是就年審吧,如果你入了IPO的坑,就算在非peak season,持續幾個月的常態的了。出差嘛,見下圖。
↓↓↓
我能如此輕鬆的說出以上這段話,不代表我的內心已經波瀾不驚了。
我從不覺得這些熬夜和一些無畏的堅持是什麼可貴的勳章,但他們的確是我的經歷,也將成為我的資歷。
在剛工作的第一個年審,從簡單的實質性測試程序做起,單調而無趣的抽憑發函工作時常讓我內心狂吼,我是個985的高材生啊!
不適應的熬夜和壓力促使我負能量爆棚,邊哭邊吐槽邊打底稿變成我一段時間的常態,第一個年審下來胖了整整10斤,皮膚也差到不行,因為久坐勞累腰疼背疼,抵抗力差,發燒生病,一個人進過幾次深夜急診。
記得純棉老師還笑話我說:「還好每一次都倒在一個大城市。」
(小編:這個鍋我們老闆不背)
很不好彩的是,年審過後緊鑼密鼓地又接了一個IPO項目,出報告前連續通宵的兩個夜晚,終於成為壓死美少女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開始做各種職業性格測試,投簡歷,找作,認真考慮過考研,出國留學。
我原以為在big four我就到此一遊了,但人生的奇妙就在於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在真的去不同行業面試和進行選擇過程中,我發現,的確,我沒有辦法從四大繁瑣和嚴密的審計程序偷懶,沒有辦法左右客戶對定數出報告的時間需求,暫時甚至很長時間沒有辦法完全的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在接觸更多的行業和看到更多的工作以後,反而更了解自己,漸漸找回了畢業後選擇這樣一份工作的初衷。
相比於勞累,我更不能忍受做銷售的業績壓力和卑躬屈膝,也害怕做網際網路產品的靈感枯竭無頭緒,行政會計類工作的日復一日簡單重複明顯不適合我,於是我開始調整自己,慢慢的接受現實。
有研究表示,在某一個工作崗位上堅持1-2年後會進入一個自我舒適區。在工作的第二年,我大概也在慢慢的走入自己的舒適區。
這種舒適並不是真的身體或者工作的舒適(看到我的日常出差安排和被幾個項目同時追殺的時候,依然分分鐘頭疼想摔電腦),而是因為熟練和了解而漸漸產生熱愛,找到能夠促使我繼續從事這份工作的動力所在。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開始,因為人手不夠,我開始獨立單挑項目或者在大項目中擔任主力,工作量double。
但挑戰性也激發了我的多巴胺。
我開始吸取上一年慘痛的經驗,卸下了手機上所有的娛樂軟體,在可控的範圍內早睡早起,擠出時間健身長跑和boxing,既發洩掉壓力也保持身材,強身健體養膚。
第二年的年審中,我可以做完幾乎全部科目的審計底稿,draft報告,直接和經理合伙人過問題,熟悉IFRS準則和GAAP準則轉換。
當我站在大型企業CFO面前,有底氣的說服他接受我的審計調整時候,當我意識到自己有了sense,看報表能夠敏銳分析到成本數據有問題的時候,當我把注會書學到的複雜科目的分錄都在實際中運用的時候,我能夠感知到自己在飛快的進階。
江湖人言四大是好跳槽,其實並不是因為這個牌子,大概是因為每一個big four baby都是這樣,一步一步千錘百鍊積累起來的實力和技能,還有抗壓能力吧。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艱辛,我能看到大家這些戰戰兢兢的問題背後,想求證的是自身承受能力和工作難點的契合度,選擇一個行業也決定了你大體的生活模式。
如果你是一個對於事業的成功有渴望和追求的人,無論你進入的是哪一個行業,你都會抱著一顆不甘落後上進的心,面臨各樣的取捨和不易。
那讓你害怕和恐懼的不是進不進入big four的問題,而是逃脫象牙塔,來到一個需要負重前行的real world呢!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能滿足於歲月靜好的朋友,你會更自由,很多經歷能免則免,開心就好。
﹀﹀﹀﹀﹀﹀﹀﹀﹀﹀﹀﹀﹀﹀﹀﹀﹀﹀﹀﹀﹀﹀﹀﹀﹀﹀﹀﹀﹀﹀﹀﹀﹀﹀
►Q2:
「事務所需要什麼性格的人?」
「工作的強度和對於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高嗎,還是已經有固定的套路?」
►A2:
從基層的associate做起,能幹,認真,細心,乖巧,不糾結的佛系小朋友總是比較討喜的。
但如果你不是,也沒有關係。我也曾經一直想要迎合事務所的風氣,做一個乖巧安靜聽話的同事,但後來發現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狗改不了吃屎。
一個team的人出項目會長期工作出差在一起,我會因為自己的一些小堅持而和上級有爭執,但都不重要,工作順利完成他們還是喜歡我的。
Be yourself, do not fake it。因為這樣你自己也很爽。
如果你有一些自己的小個性,Keep it,那是你的tag。
但最後能在事務所走的長遠的,一定是目標極其明確,足夠自律的人。
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很高,四大現在也在逐步研究財務機器人,財務是可以被AI替代的,審計暫時不能.
如果你一直在機械的做事沒有問題要解決,那你要考慮是不是你有問題了。
﹀﹀﹀﹀﹀﹀﹀﹀﹀﹀﹀﹀﹀﹀﹀﹀﹀﹀﹀﹀﹀﹀﹀﹀﹀﹀﹀﹀﹀﹀﹀﹀﹀﹀
►Q3:
「四大的員工平均多少年會跳槽,都跳槽到什麼樣的公司做什麼樣的工作?」
「職業發展道路是怎樣的?」
「沒有研究生學歷直接去四大,會不會成為你在四大晉升或跳槽之後的阻礙?」
►A3:
離職年限:眾數是3,平均數大概在2-4年。
有繼續做乙方的,去券商,投行,諮詢公司的都不少; 有去甲方企業做CFO,財務經理的;也有去自己開事務所的,出國念書的,無外乎都是大流去向。
四大內部不在乎學歷,比學歷更重要的是CPA證書。
在我看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選擇肯定要有的,但只要選擇了,就只顧走自己的就好了,別人的路也沒有啥參考意義。
計劃嘛,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但只要努力了,就肯定會有收穫,我很堅信賈伯斯connecting the dots的說法:
總有一天那些散亂的點會連成線,一直通往你想去的地方,至於什麼時候到不過時間的問題了,但是我必須要去創造這些dots,不然我的人生連不起來呀。至於這些dots到底是不是我預期時間預期的位置,從長遠來看,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
►Q4:
「事務所的工作氛圍是扁平化,還是等級森嚴呢?」
►A4:
Big four華南區的老闆大部分都是香港人,所以比較趨同於港企的企業文化。
在工作和生活中其實還是有等級的,不要把外資企業的企業文化想得過於完美哦。
﹀﹀﹀﹀﹀﹀﹀﹀﹀﹀﹀﹀﹀﹀﹀﹀﹀﹀﹀﹀﹀﹀﹀﹀﹀﹀﹀﹀﹀﹀﹀﹀﹀﹀
►Q5:
「即將去水房工作的人想問。。。事務所潛規則真的那麼多嗎?」
►A5:
咦?好氣哦,你說我有顏有馬甲線有身材的,怎麼就沒有碰到這種事呢!!!
大概是因為事務所陰盛陽衰,男性都很稀缺吧哈哈!要不你去無秘,知乎搜搜吧,說不定有很多八卦猛料,只是我沒興趣沒時間去沒了解。
﹀﹀﹀﹀﹀﹀﹀﹀﹀﹀﹀﹀﹀﹀﹀﹀﹀﹀﹀﹀﹀﹀﹀﹀﹀﹀﹀﹀﹀﹀﹀﹀﹀﹀
新年快到了,堅信peak season也會很快過去的,8、9、10月淡季一到我就又可以休假,去世界各地撒歡了。
祝福大家以喜歡的方式獲得自己更喜歡的生活,難得生而為人不折騰勇敢一下,下次為人不知道是何世咯。
非常感謝純棉老師的邀稿,希望不久之後能夠取得另外一種身份來分享不一樣的故事。
咦~外賣小哥終於送來了我的深夜沙拉,開心!
<end>
本文原創 喜歡請點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老闆說每多一次轉發
小編的工資加五毛錢)
The more we share,the more we have.
© Copyright
僅代表作者觀點 | 盡情轉發 |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