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藝術家趙炎:做這行要知進退懂敬畏有文化

2020-12-17 大眾網

  做這行要知進退懂敬畏有文化

  還是記憶裡那副樂呵呵的笑模樣,還是記憶裡寬容謙和的態度……相聲藝術家趙炎今年迎來了他從藝五十周年,前不久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為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研討會和慶祝演出,出現在活動現場的他雖然快70歲了,但依然是觀眾記憶裡的模樣,讓人倍感親切。

  聊慶典

  更是一次對傳統的呼喚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趙炎和馬季先生搭檔,演出了《吹牛》《五官爭功》《吃的研究》《我慣著他》《求名心切》等作品,並獲得「十大笑星」的稱號,圈內外的影響力自然不容置疑。

  此次舉辦研討會和慶祝演出,依然能夠看到他的「好人緣」,姜昆、趙連甲、李金鬥、李增瑞、李立山、李偉建等著名相聲演員和眾多後生晚輩都出現在研討會現場。當天晚上在民族宮大劇院舉行的《火火的年代火火的心——相聲名家趙炎從藝50周年慶典晚會》更是熱鬧,郝愛民、王謙祥、李增瑞、馮鞏、李金鬥、李建華、劉偉、戴志誠、鄭健、武賓、付強、賈旭明、李丁、董建春、金霏、陳曦等老中青相聲名家悉數登場,歌唱家殷秀梅也跨界而來,高歌助興。

  如此大規模的慶祝活動,在相聲同行中並不多見。起初,趙炎也是有些抗拒的,「我本來覺得沒有必要這麼做,大家對我的人品和藝術是什麼樣心裡都有數,幹嗎還要在會上表達?就害怕變成好人好事品評會。」但在團裡看來,這次活動不僅是紀念他從藝五十周年,更是一次對傳統的呼喚。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的相聲表演,從成立之初就區別於其他團體,以表演清新文雅見長,在侯寶林、馬季、趙炎等幾代相聲名家身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對趙炎藝術生涯的研討也是希望能夠為年輕人樹個標杆,讓這種表演風格更好地傳承下去。

  讓趙炎欣慰的是,研討會不僅是對他個人藝術的總結,與會的曲藝相聲表演藝術家和評論家們都在學術上有所表達,關於相聲表演藝術應該堅持怎樣的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那麼多人能來參加這個活動往小了說是對我的情感,往大了說其實還是對相聲事業的重視。」

  憶生涯

  恩師馬季親自給他改名

  總結自己從藝五十周年,趙炎提到了「感謝、感恩、感動」三個詞,其中他最強調的就是對恩師馬季的感恩,「可以說沒有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從趙炎相聲表演藝術生涯的起步到巔峰,以及時至今日的「莫道桑榆晚」,都能看到馬季先生的影子。從小就是文藝骨幹的趙炎,17歲就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起了拖拉機手,後來又憑藉著自己的文藝天賦成為建設兵團的文藝骨幹,並在1975年的一次演出中吸引了馬季的關注。當時求賢若渴的馬季,專門前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演出一個多月,演得嗓子都充血了,就為了能跟當時兵團的司令說,調動趙炎和姜昆到說唱團。

  可是誰承想姜昆一下就找到了,趙炎卻已經調到位於廊坊的石油部管道局,在運輸公司大修車間汽修部當工人修電瓶。因為沒鬧明白他去了哪裡,人在東北的馬季還安排團裡的工作人員到前門廊房頭條、二條去找他,找了一圈才知道他在河北廊坊。為此,馬季又前往河北廊坊去找石油部管道局的領導調動他。前前後後折騰了一大圈,這才算是把他調回了北京,正式成為中國廣播說唱團的一員。一位名家前輩,為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如此勞心、費力,在今天似乎很難想像,但這就是那一代人對於藝術的執著。

  馬季先生不僅把他調回了北京,還為他鋪好了發展的道路。為了讓年輕人儘快地成長,當時團裡安排「老帶新」,馬季乾脆自己來帶他,「為了一個年輕人能夠儘快地成長,他總是不遺餘力地下功夫、想辦法」。趙炎原名趙殿燮,馬季為了能讓他火起來,還親自給他改了兩個火的「炎」字。

  馬季和趙炎師生合作,兩人一主一副,一逗一捧,應該是以老師為主。但馬季覺得趙炎嗓子好、形象好,就希望發揮他的長處給他更多的空間展示。他們做《吹牛》這個相聲,就被設計成「子母哏」,給了捧哏演員更多地發揮空間。後來他們的作品中,就有很多都是「子母哏」,一代笑星就這樣成長起來。「這樣的恩師你怎麼能不記得他?不感恩他?」趙炎說著說著就激動了。作為新時代的相聲演員,馬季不喜歡曲藝行裡磕頭拜師的老一套,因此直到1990年,趙炎才和姜昆等人以一場「謝師會」的演出正式拜馬季為師。

  談創作

  相聲創新離不開生活

  在馬季先生突然去世後,人們很少能在電視上看見趙炎。他有些苦澀地說,因為老師去世的太突然,自己有一段時間確實無法接受,也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從未捨棄自己熱愛的這門藝術。雖然現在在電視上出現得少了,但趙炎在線下的演出、授課並不少,一年下來在全國各地的演出能有一百多場,也培養了幾位徒弟。

  面對當下盛行的網絡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趙炎直言雖然也有人找他直播和帶貨,但他還沒琢磨明白,需要好好消化消化,「我不排斥新媒體,你排斥它,它就會拋棄你。」他還鼓勵年輕人不要放過這樣的機會,要敢於往外闖,基礎是不能忘了創作,「馬季老師跟我們說,一個真正的相聲演員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做飯,你推出了一個好的作品,下一部作品還要能夠接得住,這很難,但還是要努力。」

  說到創作,趙炎對當下有些相聲演員熱衷於上網搜集段子,用網絡段子拼湊作品的做法不以為然,「相聲要創新就不能離開生活。」他說,他們當年一年到頭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舞臺演出,另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深入生活,還有三分之一在創作排練。

  現在很多年輕人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在趙炎看來甭說一個演員的成長,就是一個好作品的出現都需要長時間的磨合。他說,群口相聲《五官爭功》從最初的創意到登上春晚舞臺被全國觀眾看到就用了兩年時間。《五官爭功》原本是一個對口相聲,但在一次次的表演中,馬季發現自己一個人同時扮演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有些忙不過來,趙炎幫他分擔了一些也不行,後來隨著馮鞏、王金寶、劉偉的加入,一人演一個器官,變成了群口相聲。這樣的結構安排不僅讓表演變得鬆弛自然,也讓主題更加鮮明,也為它成為經典之作奠定了基礎。

  從第一次央視春晚就參加的趙炎,說不上來自己參加了多少次春晚,他只希望將來自己能在相聲學術理論方面有所建樹,「現在相聲行業發展受制於理論方面的欠缺,應該在這方面多做努力。」他還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人從事這個行業,要知進退懂敬畏有文化,不能沒有取捨光想著讓觀眾怎麼樂。

  本報記者 牛春梅

  【編輯:房家梁】

相關焦點

  • 趙炎:相聲沒有一夜暴富,但有紅線和底線
    「當下網絡直播相聲很熱鬧,我不排斥網絡直播這一方式,只是這缺少與觀眾互動的單向表達方式我不太適應。」12月10日,趙炎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談到當下相聲生態時如是說。1951年出生於北京的趙炎寄語青年演員:要有工匠精神、幹一行愛一行,要有精益求精、認真負責的態度,這樣最終才可能在專業領域做到出類拔萃。
  • 人,要知深淺,懂進退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則要依賴其人際關係的質量。」所謂掌局者,往往就是人際高手。而人際高手,就是讓人舒服。知深淺,方可心中有數;懂進退,才能冷暖自度;有分寸,方能行為有序。
  • 相聲名家演出忘詞,再次應驗郭德綱名言:相聲藝術家是熬出來的!
    我想大家都知道,郭德綱和主流相聲圈一直不對付,主流相聲認為郭德綱離經叛道,郭德綱看不起主流相聲的虛偽。當年郭德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表示相聲藝術家是熬出來的。然而就在前段時間發生一件事生,再次應驗了這件事。
  • 相聲名家馮鞏63歲生日,侯林林曹隨風等愛徒助陣,生日宴接地氣
    日前,相聲名家馮鞏迎來63歲生日,侯林林和曹隨風等愛徒和搭檔賈旭明一起為馮鞏過生日,這兩天,趙本山家常飯引發不少網友熱議。此次,馮鞏的生生日宴也是被贊接地氣,趙本山吃的是應該是帶魚燉粉條,馮鞏吃的是地鍋燉雞貼餅子,老藝術家在飲食方面和普通人也並沒有什麼兩樣。
  • 知恥,敬畏,自律!(深度好文)
    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知恥才能遠辱。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知羞恥,明是非,然後才會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最可怕的事,他們從不會為自己的醜惡行徑感到臉紅。做出了,有損道德的事,還振振有詞,強詞奪理,不停地為自己的醜惡行徑辯護,一點羞恥感都沒有。知恥,方能守正,知恥才能自尊。做人,就要知恥。心中有了恥辱感,是非在心中,善惡在行間,做人才會守底線,做事才會知進退。
  •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活躍在舞臺上的相聲藝人,並不多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能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並不多。當時,侯寶林馬三立和其他大師們已經沉默了,等待黑暗時期的過去。至於像馬季和唐傑忠等名將,主要精力不在相聲這個舞臺上,我就不詳細說了。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時刻。
  • 人生三件寶:知恥、敬畏、自律!
    古語云:「唯有知恥,才有自尊。」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有了這份羞恥之心,我們做了錯事便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知恥的人,行為有規範,不會出大格;不知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可能幹。知羞恥,明是非,然後才會立大志,才能做大事,才可成大器。
  • 「名家相聲大會」精彩紛呈
    今天,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帶著他的相聲團隊來到美麗的金海湖畔,亮相「東方美谷」奉賢,在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為奉賢人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名家相聲大會」,讓奉賢區的曲藝愛好者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奉賢區委宣傳部部長向義海在演出現場為馮鞏頒發了九棵樹藝術家委員會的聘書。
  • 鄭爽八字:七殺逞兇咎由自取.願: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願: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藝術作品中程咬金的三板斧別是「劈腦袋」、「鬼剔牙」、「掏耳朵」。鄭爽作為藝人,精湛演繹的奧秘大概也有三招。「一白眼、二嘟嘴、三賣萌」,招招見血,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憑藉此三招,再加上「爽言爽語」的表達方式。頂級流量不在話下。獲獎提名更是蜂擁而至數不勝數。
  • 《易經》:知時、知人、知進退,水鏡先生令人嘆為觀止的行止智慧
    曾經在網上瀏覽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在《三國演義》這部經典名著中,到底誰才是這眾多智囊中的第一名,在一般人想來,這肯定是非諸葛亮莫屬啊。網圖因此之故,所以水鏡先生被網友們評為《三國演義》一書中最智慧的人,因為他能知時、知人、知進退,也符合人們心目中對古代那些隱士高人們的崇拜,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那些隱士高人們都是可以做到
  • 烹一席文化盛宴,迎美好新年 線上線下結合,融媒形式呈現,2021山東...
    線上和線下結合,文藝和新聞結合,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新年文化盛宴,讓2021山東新年文藝晚會呈現不一樣的精彩。2021年元旦期間,由省文聯主辦,省戲劇家協會、省音樂家協會、省曲藝家協會、省舞蹈家協會、省雜技藝術家協會承辦的2021山東新年文藝晚會歌舞、雜技魔術、相聲、戲曲專場相繼精彩亮相。
  • 四十年最好的四十段相聲,這不光是相聲,也是時代印記
    說多了,本文要說的其實還是相聲。 此外,這段相聲背後的「皮包公司、三角債」等元素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意場,是一個很有時代感的相聲。 27、笑林李國盛《學播音》 這段相聲改編自傳統相聲,但其植入的新鮮內容極其有時代意義,要知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幾位播音員在當年的知名度很高
  • 相聲大賽明星展演,曲協大佬臺下開顏
    郭德綱說相聲有句經常說的話:「說點兒電視上不讓播的」,可事實上老郭可沒少上過電視,而且他能在電視上說的相聲也不是沒有,而且還都很經典。比如,2005年年底,郭德綱有兩段經典相聲就上了北京衛視,一段是《我要幸福》,另一段則是《西徵夢》。這可是老郭在當年最走紅的段子。
  • 飯圈文化入侵相聲圈,你怎麼看?
    生日過完了,後援會在粉絲要求下公開了具體帳目,卻被懷疑做假帳,引發了一些人不滿。有粉絲找後援會管理者理論,不料這些粉絲卻被管理員懟了回來,甚至被踢出了群。後援會打完這撥「出頭鳥」,粉絲逐漸平靜下來,然而後援會隨後所發的一條動態又將這次矛盾繼續升級,粉絲在評論中細數後援會「不作為」的種種,雙方你來我往,秦霄賢粉絲內部之間的爭執迅速擴大化了。
  • 細數歷年春晚經典相聲小品帶你回憶曾經的快樂(1983/84)
    春晚的節目形式多種多樣,但最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非相聲小品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年來經典的相聲小品。1983年是第一屆春節晚會,這屆晚會晚會沒有專門的主持人,由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劉曉慶主持
  • 又一相聲名家辦專場,眾弟子齊送祝福,合作20年成就行業佳話
    日前,相聲界可以說是喜事不斷,令很多觀眾應接不暇,相聲名家王謙祥、李增瑞合作60年專場,相聲名家趙炎先生從藝50年研討會和演出專場,「金口傳技藝,鬥米報師恩—相聲名家李金鬥先生傳承相聲藝術」專場,青年相聲演員孟鶴堂、周九良合作十周年專場,而相聲名家郭德綱和于謙老師合作20年專場也是如期而至
  • ​【薦讀】人,要知深淺,懂進退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細緻地思考:學校學習的科目,他有沒有特別喜歡哪些學科,有沒有特別不喜歡什麼學科?比如搭積木、拼圖、看繪本,這些事情都不喜歡嗎?一個媽媽曾經分享了她的故事:她說:「沒上小學之前,我兒子很優秀的,自己看書都能看一個多小時,自己玩拼圖,能玩上半天,特別專注!唉,就是上了小學,一做學校的功課就不行了。」
  • 對「敬畏」神性品質的感悟
    「敬畏」是一個難得的神性品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都是詮釋對我們對天地父母要由衷升起敬畏之心。對不知道的事情常持敬畏之心,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形態,每個人都要為自己人生負起全責。人類心中有大我、無小我,就可承載天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因為接受國家的庇護、家庭父母的恩典、社會大眾的付出而得以生存——我們享受著一切布施,但並沒有去同樣回報世界、回報社會、回報大眾的恩典!
  • 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中國式幽默,讓你感受中華語言魅力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陸芳10月8日19:30,《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決賽第七場在中央電視臺CCTV-3綜藝頻道開賽。七天的比賽中誕生了不少題材豐富、寓意深刻的優秀作品,奉獻了一場高規格的喜劇盛宴。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贊道:「許多作品用『中國式』幽默,讓觀眾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魅力。
  • 人的一生要牢記三件事:一知進退,二識深淺,三懂取捨
    但當你費盡艱辛到達高處,何去何從?須知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立於巔峰,那時又該如何?老先生可以說是我的人生導師,從他身上學到了太多東西,他告訴我:「人生從來都是高低起伏,故要知進退、識深淺、懂取捨。」童瑤在34歲,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事業、愛情雙豐收。在高低起伏的人生路上,本就是一個不斷進退的過程,須知進退自如需要眼光,更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