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的擴展,有以北京為代表的環線模式,一圈圈地往外攤大餅,也有深圳的多中心模式,鹽田、羅湖、福田和南山各有自己的中心,本區居民如無特別需要,基本都能在本區域解決就業和生活問題。
武漢呢,算環線城市還是多中心城市呢?
地理上來說,武漢和深圳一樣,先天性的就應該是一個多中心城市,漢口,漢陽和武昌原來各有自己的經濟和商業中心,但可惜的是,由於武漢開發區過多,且產業集中於一處,逼得很多漢口,漢陽人必須跨區去光谷上班,地理上本來可以多中心,但人為地搞成了環線城市。
2018年出臺的武漢2035規劃裡似乎放棄了原來的攤大餅模式,而吸收了國外先進的片區概念,城市的擴展不再以離三環線遠近作為優先發展的條件,而是在郊外建立一個個片區,片區中心作為該區域的經濟和商業中心,產城一體化後,該區域的大部分居民無需每天跨區上班,這樣就能減少主城區和開發區的交通擁堵問題。
所以,新規劃裡給武漢規劃了10個副中心,分別是:
黃陂-宋家崗和武湖;礄口-漢江灣;江岸-諶家磯;漢陽-四新;武漢經開-沌口;武昌-南湖;洪山-楊春湖;光谷-魯巷和豹澥10個副中心裡,三環內6個,三環外4個。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10個副中心的現狀吧,並推測10年後哪些副中心會真正實現。
首先讓我們看看城市副中心都有哪些特點和功能吧:
城市副中心位於城市的外圍地區,與城市中心區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在城市的某一局部空間範圍內具有相對的中心區位優勢。不是城市核心區的簡單重複,追求的不是核心區的微縮效應,而是核心區的互補效應,副中心建設的初衷不在於營造「小而全」的服務中心,而在於構築富有特色的服務業新高地城市副中心需對周邊具備輻射和帶動作用
武漢已初步具備城市副中心功能的區域
很顯然,10個副中心裡只有沌口和魯巷大致符合要求,畢竟沌口和魯巷是兩個開發區的行政中心,再加上建設時間早,如今都已具備一定規模了。
另外的5個三環內的副中心,楊春湖雖然有武漢火車站加持,但地理位置太偏(非交通要道,基本屬於死角位置),一直不溫不火。南湖和四新都是同樣的問題,區域主要以住宅開發為主,缺乏產業匯集,諶家磯也是位置太偏,漢江灣則是老工業基地很難轉型。
三環外的其他3個副中心中,武湖還是個普通小城鎮模樣,豹澥雖然有光谷扶持,但也人氣不足,宋家崗相對來說規劃和建設得更好,但也同樣缺乏產業支持。
簡單地說,就是這10個副中心中,除了沌口和魯巷外的其餘8個,都還沒成氣候,現階段自己都還需要主城區輻射,離作為真正的地區中心去輻射周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0年內誰會最終成功呢
光谷的魯巷當然最有可能,成功可能性98¥,其優勢是距離武昌中心比較遠,能夠自成一派獨立發展,且有光谷的產業和人口支持,成為副中心應該是必然的結果。
沌口的話可能性也是非常大(80%),但和魯巷比起來,沌口的輻射能力稍弱,這和其產業有關,武漢經開多以國有企業為主,屬於一個相對較封閉的體系,自然對外界的照顧能力就不強,這方面參看同為鄰居的江夏區和蔡甸區的發展就很清楚了。
南湖和四新要成為副中心不容易(50%),需要重新開始對這兩個區域進行定位和規劃,處於沌口和漢陽的中間,商業比不過漢陽,產業又玩不過沌口,四新的特色是什麼呢?同樣對於南湖來說,雖然周邊沒有其他副中心,但地理位置的劣勢讓其很難輻射到武昌老城區和江夏新城區。
楊春湖的地理位置無解(40%),新洲人,青山人會願意將其作為中心嗎?很難,即使通往武漢火車站的諸多地鐵建成,楊春湖估計也很難成為地區的中心。
漢江灣的問題則在於礄口是否要和東西湖聯合起來發展(50%),光依靠礄口,漢江灣這個副中心很難發展起來,如果和東西湖聯手,或許有成功的希望(但問題是這會削弱吳家山的許多光芒,東西湖會願意嗎)
諶家磯和武湖,都依賴於長江新區是否能夠批准,批准了,由於有大片土地,武湖的前途會比諶家磯還光明,但如果沒批准,諶家磯還是有希望成為地區中心的(70%),畢竟長江新城還在,但武湖將只會還是黃陂區的一個普通街道而已。
宋家崗成功的可能性越60%,能成功在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臨空中心,可以輻射孝感、黃陂和東西湖,且市裡也開始主導宋家崗的項目建設了,不好說的地方在於國家級臨空能否批准(如果不批准,湖北省武漢市能夠協調好孝感黃陂和東西湖的產業關係),其相關的交通項目能否順利完成,如果一切順利,宋家崗作為臨空副中心的成功概率將達到90%以上。
各位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