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君左
通訊員 任倩
「顧渚山面向太湖,充沛的水汽,大片野生茶園向陽生長……」在長興大唐貢茶院,水口小學的陳詩雨正穿著唐朝服飾,講解著家鄉的紫筍茶、金沙泉以及人文自然。
一年前,她讀到一篇關於大唐貢茶院的文章,去「陽崖陰林」尋找古茶樹成了她和幾名同學共同的心願。剛好碰上學校開展的「愛長興·少年說」活動,陳詩雨興奮地加入了學校組織的小團隊,去顧渚山進行一次短暫的研學旅行。奔著「尋茶」而來,跟隨茶聖陸羽的腳步學習「採、洗、蒸、搗、拍、焙、穿、封」八道工序的古法制茶,學茶藝,養心性,孩子們在生動的實踐中了解了紫筍茶的歷史、大唐貢茶院建築特色、植物知識等。
「讓孩子們了解許多課本之外的知識,大自然是個大課堂,社會是個大課堂,讓孩子們到廣闊天地中學習。一次次的研學旅行,孩子們一定會從中獲益。」帶隊老師的心願也漸漸成為現實,當初聽講解的陳詩雨現在成為了大唐貢茶院的小小講解員,介紹著自己眼中的貢茶歷史,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貢茶院,研習茶文化。
像水口小學這樣的「研學旅行」,在長興大地上已經數見不鮮。早在2017年,長興啟動了「愛長興·少年行」未成年人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旅行活動,大唐貢茶院就是首批推出的6家研學旅行基地之一。
此外,學生們可以選擇探秘古生態,在金釘子遠古世界探尋地球歷史變遷的奧秘,可以在中國揚子鱷村了解揚子鱷自然繁育過程;也可以在陳武帝故宮,了解長興這座「帝鄉佛國」的歷史……
如今,研學旅行基地已經增加到11家,涉及傳統文化、歷史、科普等各方面,長興縣也出臺《長興縣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旅行基地考核方案》,對基地實行年度考核、動態管理,並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為了讓孩子們在遊中學到更多、學得更有趣,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等11部門組成的研學旅行工作領導小組,根據各研學旅行基地特色開發研學旅行「紅色課程」,也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今年暑假,佘志傑和同學參加了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參加了《學習英烈強我中華》課程,參觀革命英雄的事跡展示,穿上革命紅裝、走正步、吃紅米飯、住火車營地,回到革命歲月。把許多從新聞、書本中累積起來的零散印象,慢慢組合成清晰的形象。「對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直觀的感受給他的印象更深刻。」佘志傑的家長說,「我們明顯感覺到,研學旅行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他對愛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對自己入少先隊的誓詞有了新認識。」
對孩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學會正確的處世、修身之道,已成為廣大市民對研學旅行的期待。長興進一步挖掘「紅色」元素,將6家研學旅行基地串點成線,形成以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和長興展覽館為起始點的兩條研學旅行主線,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通過打造示範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並向縣外拓展延伸。
各個學校也開展特色活動,如長興一小開展「玩轉長興」,長興實驗小學開展「走讀長興」,把愛國愛家的教育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帶領孩子參觀、體驗長興的名勝古蹟、山山水水,增加熱愛家鄉的情感。截至目前,長興共有20餘所學校,150餘個班次,累計6000餘名學生開展研學活動。
學生們「學不止於遊」,在研學旅行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深度探究,以遊記的形式呈現研學旅行成果,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提高研學旅行實效。
「我們期待學生的每一次研學旅行都能真正做到寓學於遊。」長興縣委宣傳部負責人如是說,未來,「研學旅行」的線路會進一步延長,內涵也將越來越豐富。
編輯 楊君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