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復甦,很多人選擇外出就餐。圖為在西安市雁塔區MOMOPARK商場內就餐的消費者。本報記者 馬黎攝
西安市雁塔區一商場內張貼著文明用餐宣傳海報。本報記者 馬黎攝
餐桌上,你的一舉一動是否文明?
小小的一方餐桌,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更是中國飲食文化最通俗的表達。2020年4月,省委文明辦發布「文明餐桌」倡議書,倡議講究用餐禮儀,做到文明用餐。
近日,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隨著餐飲業煙火復甦,人們不僅追求味蕾上的享受,更追求健康飲食、文明用餐。在三秦大地,「文明餐桌」正形成一股全民參與的時代新風。
「新餐桌文明」備受推崇
一場疫情的發生,在給人們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健康理念的提升和對傳染病防控知識的掌握。眾多餐飲企業把做好經營場所消殺和餐具消毒等作為重要內容,人們更加注重就餐環境和餐飲安全,吃「口水餐」、鋪張浪費等現象大大減少。
5月17日12時,在「二嬸的院子」西安凱德店用餐的西安市民張光正告訴記者,以前自己經常參加親朋好友組織的聚餐,疫情發生後,就很少再聚餐了。現在出來用餐基本上都是和家裡人一起,大家夾菜時都用公筷。
「即使在家裡吃飯,也習慣於擺上一雙公筷。用公筷不僅不是一種疏遠,反而體現了彼此間的關愛。這次疫情讓人們意識到,許多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就是發生在親朋好友的聚餐中,這給我們以警示教育。」張光正說。
撤去大桌換小桌,餐桌之上擺公筷,明廚亮灶顯誠信。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響應相關部門號召,適應顧客需求,對用餐場所和廚房進行改造升級。在西安SKP、賽格國際購物中心、大悅城等商業場所餐飲區,記者看到不少餐飲店在做好消殺的同時,對餐桌擺放、廚房布局等進行了改進。
小小的餐桌,不僅承載了我們的一日三餐,也是社會文明的延續。如果說拒絕浪費、節儉用餐可以彰顯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傳統美德,是傳統的餐桌文明,那麼以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等為標誌的餐桌文明,則被人們稱為「新餐桌文明」。
「如今,餐桌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餐桌文明』非但不會讓人與人之間生分,反而凸顯了尊重,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張光正說,推行「新餐桌文明」,不僅是為了守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更有利於文明社會長期健康發展。
餐桌禮儀重回尋常百姓家
5月17日,張靜一家人在位於新城廣場的粵珍軒酒店為老人慶祝生日。切蛋糕之前,張靜特意拉住6歲的女兒問:「月月,一會兒蛋糕切好了,你能不能自己先吃?」「不行,《弟子規》裡說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小女孩脫口而出。
一問一答之間,盡顯餐桌文明禮儀。
5月15日晚,長儀路上的東東烤肉店生意非常紅火。「下班了約朋友吃燒烤放鬆一下。咱中國人吃飯喜歡熱鬧,但是我們也會注意不要影響到其他桌的客人。」和朋友一起用餐的西安市民劉瑞說,如今在外吃飯,很少見到消費者在用餐時大聲喧譁、隨意抽菸等行為,即使有,餐廳服務員也會選擇在第一時間進行提醒。
自覺排隊點餐取餐,也逐步成為社會共識。5月18日19時,位於西安市雁塔區的鮑師傅糕點店裡顧客排著長隊,20多人的隊伍拐了好幾個彎。「大家排隊既公平又有秩序,而且在排隊過程中還能通過視頻監控看到後廚的情況,何樂而不為呢。」正在排隊等候的長安大學大二學生王茜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打飯時自覺排隊,就餐時不吵鬧喧譁、不影響他人,用餐後保持桌面乾淨整潔;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單位食堂在醒目位置張貼倡導「文明餐桌 厲行節約」的宣傳卡片和海報,提醒大家做文明用餐的踐行者。
「餐桌文明不僅包括公筷公勺、光碟行動、分餐制等,還包括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教育消費者講究用餐禮儀,養成自覺排隊點餐取餐、不高聲喧譁、不強行勸酒酗酒、不在禁菸區抽菸、不亂丟廢棄物、咳嗽和打噴嚏時捂住口鼻等行為習慣。」省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共同營造潔淨、安全、禮讓、和諧的就餐環境等都是「文明餐桌」的應有之義。
文明餐桌從你我做起
小餐桌上蘊含著大文明。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城市文明的窗口。我們不僅可以從餐桌上看到一個民族的飲食文化,還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品德素養,餐桌反映出的是一個地方的社會風尚。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文明有禮、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明素養,養成文明用餐的習慣,為社會的文明進步重拾舌尖上的美德。」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專家王曉勇說,從個體文明素養和身體健康角度而言,養成良好的餐桌禮儀習慣,不僅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對提升自身文明素養也至關重要。要推進「文明餐桌」實踐行動,必須以個體餐桌禮儀習慣做支撐,否則「文明餐桌」就難以取得實效和長效。
王曉勇認為,文明用餐是內在涵養的一種外在表現,關係到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文明用餐不僅僅只是享用食品,更是一個人的人格塑造,通過餐桌禮儀這一面「鏡子」,可以窺見社會文明的進步。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疫情的發生成為引導人們注重餐桌禮儀的契機,但更長遠的是落實公民教育,從娃娃抓起。」王曉勇認為,首先是政府要積極倡導、強化社會教育;其次是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教育孩子;還有就是學校要將餐桌禮儀課程搬進課堂,讓餐桌文明在孩子心中紮根。
記者手記
守住餐桌上的文明
馬黎
作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我國的餐桌文明由來已久,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節儉用餐、文明用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一些不文明的用餐行為逐漸顯現,一些人隨性點餐、觥籌交錯、大聲喧譁,不僅造成餐桌上的浪費,還破壞了就餐環境和社會文明。
餐桌,不僅承載了人們的一日三餐,還承載了社會文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開始讓人們對餐桌文明予以更多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餐桌文明還關係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公筷公勺」成為標配、「分餐分食」蔚然成風、「光碟行動」深入人心、「拒食野味」成為共識……餐桌文明,已經變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行動。
注重餐桌文明,既能從日常的一舉一動中提升素質,也能有效保障身體健康。隨意點餐,體現的不是豪氣,而是土氣;食用野味,體現的不是身份,而是愚昧;簡約用餐,體現的不是小氣,而是節儉;使用公筷,體現的不是疏遠,而是關懷。對用餐行為正確的衡量與評價,是引導人們自覺踐行餐桌文明的根本。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就餐」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央文明辦多次就開展文明餐桌、使用公勺公筷提出要求。近日,陝西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文明餐桌」實踐行動。這些,進一步提高了全社會對餐桌文明的認識,促進人們形成和保持文明健康的用餐習慣。
希望藉助這股東風,讓我們守住餐桌上的文明,讓餐桌文明成為風尚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