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鋒芒畢露,還是平淡低調?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2020-12-14 小潮老師的文學世界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

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北宋慶曆六年,三十三歲的蘇洵進京趕考失利,回家鄉之後寫了一篇《名二子論》,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簡單說明了他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取名的內涵。

先講蘇軾,「軾」的含義是車廂前供人倚靠扶手的橫木。「軾」的功能是用來憑靠、瞭望,蘇洵藉此鼓勵兒子蘇軾要遠瞻前方,眼光長遠。名與字相關,所以蘇軾的字又叫子瞻,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不過「軾」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凸露在外面。因此蘇洵在文章裡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軾啊,我擔心你鋒芒畢露從而惹禍上身啊!」

小兒子蘇轍,自幼與蘇軾個性不同。「轍」的含義是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他的字是子由,「由」有踐行的意思,依循著車轍而行。蘇洵認為天下的車子都循轍而行,雖然人們不會把功勞算在車轍上面,但是一旦有車翻人傷,也不會去追究車轍的責任。因此他認為,蘇轍的一生能夠免於災禍。只能說知子莫若父,蘇洵早年的預判,使得兄弟倆一生的發展和結局都在冥冥之中有了定數。

嘉佑二年,蘇軾、蘇轍兄弟二人由川入京,參加禮部會試。在考試中,蘇軾拔得頭籌,備受歐陽修等公卿大臣的讚賞。其實蘇轍也一樣很有才華,此次考試,兄弟倆同列進士高等。但二人性情完全不同,蘇軾性情外露,直言直語,比他小三歲的蘇轍反倒老成持重。

蘇軾評價弟弟的文章「氣宏而淡泊」,與其為人相似,不願被人所知,然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總之就是低調、內秀、有實力。其實老成持重並不等于謹小慎微,蘇轍幾次在歷史上的重要「出鏡」都令人震撼。

嘉佑六年八月,兄弟倆在京參加仁宗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仁宗出策問「賢良方正,能言極諫」,即才能出眾、品行端正,又能夠以正直的言論向皇帝提意見。其他應試者包括蘇軾在內,都寫得中規中矩,言辭婉轉,只有蘇轍的這篇《御試製科策》一呈上去,立刻引起滿朝巨大爭議。為啥?無他,這小兄弟太敢寫了!

洋洋灑灑一大篇,中心思想就是列舉出仁宗的幾大缺點,什麼怠於政務,聲色犬馬(寫這一條時,還一連列舉歷史上六個昏君來警示仁宗)、濫用民財等等,最後得出結論:當朝皇帝執政能力欠缺。

仁宗當時已經五十多歲了,被一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如此不留情面地批評,臉上能掛得住嘛!何況許多批評也有點言過其實。朝堂上的大臣們立刻開始站隊,以覆考官司馬光為首的一派堅決力挺蘇轍,以初考官胡宿為首的大臣,則認為蘇轍對聖上不恭,堅決要求罷黜,兩派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

關鍵時刻還得皇帝發話。仁宗不愧為大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心胸寬廣,他倒是從蘇轍的文章裡看到了其為國為民的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皇帝最終拍了板:

吾以直言取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

結果蘇轍沒有遭受罷黜,最終被列入四等。四等並不算低了,因為宋代制科考試最高等才是三等,那麼在這次考試中唯一一個考入三等的是誰呢?沒錯,就是他哥蘇軾。作為大宋開國一百多年,唯二的考入三等的人才(另一個是吳育),蘇軾從此聲名遠揚,風光一時無兩。

明代《錢公良測語》裡說,「天下之禍不生於逆,生於順。」人越是在得意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般的謹慎。蘇洵早年在《名二子書》裡對蘇軾的擔憂,就隱含了這一辯證思想。

蘇軾才華橫溢,鋒芒畢露,且嫉惡如仇,遇不平之事,常寫詩諷刺,早已為人暗中嫉恨,如此這般「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終於在日後為自己招惹了巨大的禍患。

元豐二年,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到任後照例向朝廷進謝上表,就在這篇《湖州謝上表》裡,他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新法諸多流弊的不滿。當時朝中局勢已變,王安石二次罷相,退隱江寧,新法已成為神宗親自部署的國策。御史臺官員李定等人藉此機會,接連上書彈劾蘇軾,認定蘇軾攻擊朝廷。此事引發神宗震怒,蘇軾隨後被押解至御史臺監獄,歷年所寫詩文被一一列舉,審查有無「諷政」內容,御史李定等人慾置蘇軾於死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以為命不久矣,寫下遺詩轉交給弟弟,「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心急如焚的蘇轍自知人微言輕,他決定向皇帝打感情牌來營救兄長。他隨即冒死上書,願意削去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臣早年失怙恃,唯兄軾一人,相須為命」,字字懇切,情真動人。兄弟倆的詩文和奏摺先後被送至神宗案前,加上王安石、太皇太后等人的通力求情,蘇軾終免一死,被貶謫至黃州。蘇轍也因連累遭貶至筠州,且五年之內不得升調。兄弟二人同進同退,患難中的真情令人動容。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的轉折點,對他的一生影響巨大,但也使他得以從此在文學方面開拓了一番新天地,至今為後世所景仰。而蘇轍在仕途上的境遇正好跟蘇軾相反,他不似哥哥那般早早就平步青雲,而是一直在基層摸爬滾打了二十幾年。自神宗去世後,蘇轍開始步入了事業的全面輝煌期,短短七年,就由一個小小縣令升任至副宰相的位置,名副其實的國家領導人。這讓我想起我們東北一句俗話:「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倒炕。」

蘇轍有這樣的成績,依賴於他的政治智慧和才幹。他做事嚴謹務實,且能切中利害。當初王安石為相時推行「青苗法」,蘇轍年紀雖輕,卻能敏銳地審察出其中弊端,他將這裡面的危害告訴王安石,幾句話就改變了宰相的心意。後來司馬光為相時,又想盡廢王安石之法,恢復差役法,又是蘇轍指出其中的利害關係,他站在百姓的立場上給出中肯的建議,可惜司馬光沒有聽取。

蘇轍為人低調穩重,入仕後從不張揚,比蘇軾更有謀略、城府,他非常懂得趨利避害的道理,可他同兄長蘇軾一樣,懷揣的是一顆兼濟天下、為國為民的忠心,寧肯得罪宰相、太后,也要盡一個言官的職責。

蘇轍曾寫下一首《種蘭》,此篇為歷代詠蘭詩的名篇: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草,叢倚修筠午蔭涼。欲遣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他既感嘆「蘭生幽谷無人識」,也讚美蘭的孤芳自賞、嚴寒不凋,他以蘭作喻,透過蘭花來展現自己的人格襟抱,以及「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格。

新黨重新得勢後,蘇軾兄弟再度幾遭貶謫。蘇轍去職離京,謫守汝州,蘇軾則拖著老邁的病體,攜家帶口、千裡迢迢奔赴嶺南,一路上竟連接朝廷幾道誥命,被一貶再貶,最後被貶至荒涼苦地海南。所幸他浪漫的詩人天性以及超凡豁達的人生態度,使他常常能「苦中作樂」,頻頻留下名垂青史的佳話。

蘇軾去世後,蘇轍長期在潁州隱居,他已閱盡了世間百態,世事洞明,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他閉門不出,將最後的時光都用於讀書著述,所感所悟皆寄託於詩中。蘇轍為人,正如其詠蘭詩所展現出來的那樣,空谷幽蘭,遠離汙濁,從不取媚於人,保全自己美好的品格,有獨特的精神品性。他雖不似哥哥蘇軾那般在文學史上如日如光,卻憑藉實力穩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千百年來「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我是愛詩、愛笑、愛生活的小潮,請關注我噢

相關焦點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宋代大文豪蘇軾,是個對宋代詞壇影響深遠的大詞人。他的詞一改之前婉約之風,豪放快意,煥然一新,獨樹一幟。蘇軾認為,無論是風景還是詠古,傷情還是愛國,都無不可入詞。詞應該和詩一樣,包羅萬象,隨心而詠。這個子由,正是他的親弟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便是他們一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蘇軾與蘇轍,與其說是兄弟,不如更像知己,二人兄弟情深,又同是文壇大腕,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少見。
  • 蘇軾晚年被貶海南,跟兄弟蘇轍合力寫下一首詩,成為經典傳頌千年
    漫漫人生路,難免起起落落,但有一個人一生波折,可以說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這個人就是大文豪蘇軾。《蘇轍續東坡題扇贈姜唐佐詩》宋·蘇軾/蘇轍生長茅間有異芳,風流稷下古諸姜。適從瓊管魚龍窟,秀出羊城翰墨場。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東坡眼力長。
  • 蘇軾最平淡的一首詞,寫出平生最快樂的時光,最後7字耐人尋味
    狀元郎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緊隨其後,被皇帝欽點為榜眼,探花章惇後來官至宰相。蘇轍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績,也不容小覷。另外,除了蘇軾和蘇轍之外,還有一對兄弟同時進入前十名,即北宋理學家程頤和哥哥程顥,他們分別是第四和第六。據說,狀元本應該是蘇軾,歐陽修批閱試卷的時候,發現一篇絕妙好文,誤以為是學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免被同僚說閒話,就把這份試卷放在第二名。
  • 蘇軾用這7句詩,說盡了人生事
    蘇軾有很多詩是因為他弟弟蘇轍而寫。五年前,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曾到過澠池縣,同宿僧舍,在牆壁上題詩。五年後,蘇軾外出做官,又要經過澠池縣,弟弟蘇轍為他送別,想起澠池舊事,頗為感傷,並發出了偶然還是必然的疑問,蘇軾以詩作答。 人的一生,輾轉各處,像什麼呢?正像到處飛的鳥類,偶爾在雪地上留下腳印。到處飛是鳥的命運,因此是必然,而在雪地上留下腳印則是偶然的行為。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他讀完蘇軾的考卷後,讚嘆不已,以至於後來還特意向蘇軾要了以前的文章來看,這一看倒是驚訝到了歐陽修:「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 蘇軾除夕之夜睡不著給蘇轍寫首詩,短短幾句,安慰無數失意人
    思念弟弟蘇轍寫下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千古絕唱。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欣賞蘇軾在除夕夜睡不著給弟弟蘇轍寫的一首詩《守歲》。「守歲」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整夜燈火通明,一家人坐在一起守歲,迎接新的一年到來。這一首五言古詩,是蘇軾在除夕夜思念弟弟蘇轍,因此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寫出了除夕守歲的場景。寫除夕的詩不少,蘇軾這首詩看似言語平淡,卻被後世奉為經典。
  •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蘭花詩,怎麼都有一個共同點
    今天我們選了兩首詩詞,作者是蘇軾蘇轍兄弟,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歌詠蘭花的。《題楊次公春蘭》蘇軾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這首詩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寫的,蘇轍沒有他的哥哥蘇軾出名,但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中秋夜朗誦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蘇軾懷念子由的,子由就是蘇轍的字。蘭花本來是生長在幽深的山谷裡,沒有多少人認識它的。但是有些喜愛蘭花的人就到深山裡去尋找,並將它們移栽到自己的庭院裡,以好每天和這樣的君子打交道。
  • 蘇軾除夕夜睡不著給蘇轍寫首詩,短短幾句,安慰世間多少年少失意
    到了除夕,蘇軾自然也是忍不住要寫幾句的,於是便有了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守歲》。守歲又叫熬年夜,是春節的一個傳統,吃過年夜飯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等待著新年的到來。蘇軾的這首詩則是除夕夜他睡不著、感慨萬千之下給蘇轍寫的:《守歲》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 蘇軾雨夜被驚醒,思念弟弟蘇轍寫下一首詞,開篇7字就是經典名句
    提起大文豪蘇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學生時期肯定都背過他的詩詞,蘇軾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這些頭銜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都很厲害,但是蘇軾的一生過得卻並順利。當年蘇軾跟弟弟蘇轍一起考中進士,兩個人十分開心,都開始幻想一同入朝為官,一同為國家效力的的美好情形,但是天不遂人願,兩個人的命運卻是一個比一個坎坷,他們的一生都是飽經辛酸的苦難一生。
  • 蘇轍生活不順寫詩向哥哥撒嬌,蘇軾心疼回詩安慰,竟成千古名篇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並稱「三蘇」,在唐宋八大家裡,這一家人就佔了三個位置,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蘇家三父子當年可謂是風光無限。蘇軾的才名我們不必多說,他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站在蘇軾背後的男人:相約共度餘生,然而遺憾失約
    其中的「三蘇」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合稱,這三人中,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這三蘇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唐宋文學史之中最富有才華的一家人,且這一家人在後世之中都頗負盛名,深受文人墨客的欣賞。而其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蘇軾和蘇轍之間,手足情深的兄弟情。
  • 蘇軾半夜睡不著,詩興大發給蘇轍寫首詞,衝著開頭7字便值得一讀
    在很多人眼裡,真要稱得上接近完美的,應該是北宋一哥蘇軾。論才華,他是個全才,詩、詞、散文、畫、書法樣樣精通,所以宋神宗才會很驕傲地表示:論才華蘇軾可能不如李白,論學識李白就不如蘇軾了。論人生境界,蘇軾也確實很有格局,半生被貶,起點那麼高,摔得那麼狠,卻照樣能過好一生。
  • 蘇軾最通透的詩作,一個比喻道出人生本質,錢鍾書將其凝練為成語
    比如同寫廬山,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用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將廬山的壯美寫到淋漓盡致,又用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瀑布的險絕寫到登峰造極,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則用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出他的觀察思考,又用一句
  • 蘇軾非常經典的一首律詩,開頭一句引人深思:人生到處何所似?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一生最真實的寫照,嘉佑六年,蘇軾在與蘇轍的和詩中,對於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開頭便是引人發問的深思:人生到處何所似?和子由澠池懷舊宋代: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蘇軾的「枯澹」———藝術風格論
    至宋,「平淡」開始大規模地進入文人視野,不論是創作實踐還是理論總結,「平淡」都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歐陽修提倡「以閒遠古淡為意」 ,梅堯臣提出「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澹難」 、「因吟適情性,稍欲到平澹」 ,都明確以自然衝淡為至美。處於時代風氣之中的蘇軾,亦以其敏銳的藝術鑑賞力提出了以「枯澹」為美的藝術風格論。
  • 出人頭地、明日黃花……和蘇軾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蘇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他正是主考官,批改文章的時候看到後大吃一驚,蘇軾文章可以說鋒芒畢露,針砭時弊,切中要害,歐陽修對他很是讚賞,後來和人交往時不自覺地就說出了這句話,要給蘇軾讓一讓路,好讓他大展才華。可以說,正是歐陽修這個文壇領袖的公開讚賞和支持,使得蘇軾名聲大震,為他順利進入仕途掃清了不少的障礙。
  • 詩人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和子由澠池懷舊》宋·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佛教徒,但他的一生畢竟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 蘇軾被貶後寫的中秋詞,引起了千古共鳴,讀完令人感慨萬千!
    但要說哪首中秋作品最為膾炙人口,相信大家都認同的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過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不是這首詞,而是蘇軾的另一首中秋詞《陽關曲·中秋作》。值得一提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以他與弟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從而圍繞中秋明月展開了想像和思考,表達出他對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願。《陽關曲》中,蘇東坡則與七年未見的蘇轍久別相逢,兩個人終於開始了同賞中秋月。
  • 900多年前的春節,蘇軾給蘇轍寫了這首詩,讀後您想守歲到幾點?
    無論是吃年夜飯,貼春聯,拜年還是壓歲錢,樣樣都有講究,件件都是風俗,而這年味最濃的還是除夕的守歲夜。關於守歲有太多的傳說,從西晉開始到現在,這個傳統至少有1700年的歷史。守歲時萬家燈火通宵不滅,叫做「燃燈照歲」。但是要一夜不睡覺,其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要和瞌睡作鬥爭,所以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在心裡嘀咕:今年守歲到幾點呢?
  • 蘇軾最不該被忽視哲理名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一詩歌,可以說是蘇軾最富有人生哲理的宋詩之作。尤其是前四句讀來非常精彩,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人生在世所經歷的點點滴滴。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