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倍於蘇聯三次採樣總和,嫦娥五號月壤稱重結果出爐!見證歷史

2020-12-21 巔峰高地

嫦娥五號返回器在經歷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以及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之後於12月17日1時59分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當天經直升機、運輸機、公路等多種方式接力運輸後安全抵達嫦娥五號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五院

最隆重的儀式歡迎嫦娥五號回家

12月19日,航天科技五院舉行月球樣品交接儀式,科研人員正式開啟返回器艙門,順利提取月壤樣本貯存容器,隨即在多方共同見證下稱重計量,最終嫦娥五號獲取的月壤樣本重量是1731克,圓滿達成預定兩公斤左右採樣量目標。

從返回器中取出月壤封裝容器

1731克是什麼概念?前不久日本隼鳥二號的採樣量約5.4克,月球-24號是蘇聯月球無人自動採樣最成功的一次任務,獲取了170克月壤,嫦娥五號是其10倍,而蘇聯三次無人月球採樣量總和是335克,嫦娥五號是其5倍有餘。

月壤稱重

嫦娥五號採樣任務之成功有目共睹,那麼為什麼它沒有力爭上遊呢?

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共配置有兩種採樣工具,成功登月後首先啟用的是巖心鑽探機,用於鑽取取樣,這是一種同心管式結構,最內層有包裹月壤的取芯袋。

如此設計的優勢是可以在不破壞月壤層區分布的前提下獲取月壤,有利於更全面的分析月壤結構,鑽頭由特種合金打造,可以擊碎月巖,能夠深入月面下兩米取樣。

嫦娥五號月表鑽取

巖心鑽探機無法擺動只有一次機會,為了增加冗餘能力,結合嫦娥五號著上組合體的設備搭載能力,著陸器安裝了一部四自由度表取機械臂,表取工作被安排在鑽取任務完成後進行。

四自由度機械臂表取採樣

表取機械臂配置有兩部末段採樣器,採樣器甲具備鏟取、挖取、抓取三合一功能。採樣器乙具有淺層鑽取功能,是採樣器甲的備份,用於複雜月面環境的表取採樣,嫦娥五號自始至終並沒有啟用採樣器乙。

表取機械臂的採樣器甲與採樣器乙

表取機械臂設計採樣任務15次,由於著陸區選得非常好,加上嫦娥五號應用的基於機器視覺理念登月控制技術的加持,其落月區域的月面非常平坦,月壤鬆軟程度也非常好,因此表取機械臂只實施了12次採樣任務就提前將表取初級封裝容器裝滿

嫦娥五號表取採樣提前完工

嫦娥五號設計月壤最大採樣量是4公斤,目標是2公斤左右,也就是說上升器具備4公斤重月壤樣本的月面發射能力,軌返組合體也具備4公斤重月壤樣本的月地轉移運輸能力,那麼為什麼重量沒有達到上限呢?

上升器月面發射

因為月壤存在顆粒間隙,如果抓取的都是密實度很高的月壤,那麼重量會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然而四自由度機械臂擁有較大範圍的活動採樣空間,科學家也為了儘可能取得更加豐富多樣的樣品種類,表取月壤中存在小尺寸月巖,這就也會導致間隙的存在。

倒入表取初級封裝容器中的月壤

從嫦娥五號返回器中取出的月壤樣品貯存容器的設計非常類似海軍052D、055兩型驅逐艦配置的CCL飛彈垂直發射系統的構造,二者都是同心筒結構,垂髮是利用同心筒結構排導熱發射產生的廢熱燃氣。

鑽取封裝容器進入月面封裝容器

月壤樣品貯存容器則是利用同心筒結構在有限的空間內同時存貯鑽取與表取容器,鑽取採樣完成後採樣杆直接解鎖將鑽取封裝容器放置於月面封裝容器中,爾後採樣杆擺開為表取封裝容器讓路。

表取封裝容器完成採樣後,機械臂採樣器甲啟用抓取功能將表取封裝容器提取出來,爾後放置於月面封裝容器中鑽取封裝容器的內側,進而合攏月面封裝容器口蓋。

採樣器甲抓取表取初級封裝容器

繼月球-24號無人月球採樣任務之後,時隔44年人類終於更新了月壤樣本,國際同行也紛紛投以期待與讚嘆的目光,唯獨大洋彼岸仍然頤指氣使的想當教師爺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當天,NASA表示,我們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中國探月工程所獲取的數據,以增進我們對於月球的了解,就像阿波羅計劃和阿爾忒彌斯計劃所做的那樣。

嫦娥五號發射當天NASA的回應

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當天,NASA官方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只是轉發了一條阿爾忒彌斯載人重返月球計劃的宣傳動畫。

嫦娥五號著陸地球後NASA的反應

NASA的這些操作至少有兩點拎不清:

CNSA(我國航天局縮寫)共享探月成果的工作輪不到NASA來指指點點,嫦娥工程歷次探月任務成果對外開放力度之大有目共睹,甚至對外開放力度比對內開放力度還要大。

NASA有沒有反思他們在嫦娥二號任務中充當的反面典型?

嫦娥二號

2011年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嫦娥二號在完成月球環繞探測、日地拉格朗日L2點環繞探測後準備對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飛掠探測,此時NASA突然關閉了小行星運行軌道資料庫,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科學共享理念」。

靠山山倒,靠人人倒,最終還得靠自己。在動員全國天文射電觀測力量之後,圖塔蒂斯小行星軌道數據最終被我們精確測算,隨後嫦娥二號在距離地球約150萬公裡處成功飛掠圖塔蒂斯小行星,並獲取了連續成像數據。

嫦娥二號飛掠圖塔蒂斯小行星

除此之外,《沃爾夫條款》、《ITAR禁運條例》對我國航天的限制就更是臭名昭著!

NASA轉發阿爾忒彌斯載人重返月球計劃的宣傳動畫,妄圖給嫦娥五號上眼藥同樣是昏招。

進入21世紀以來NASA先後兩次宣稱要載人重返月球,星座計劃前後歷時6年,兩款戰神火箭先後下馬,繼承星座計劃遺產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中的獵戶座載人飛船前後歷時十餘年至今沒有實現載人首飛,如今SLS載人版火箭首飛更是一拖再拖,隨著時間的虛耗,成本也是水漲船高,即將突破百億美元。

已故星座計劃僅存在於PPT中的戰神5號

反觀嫦娥探月工程立項十六年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五號T1、四號、五號共六次任務六戰六捷,連續成功實施三次月面軟著陸任務,掌握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無人自動化登月控制技術。

嫦娥探月六戰六捷

除此之外,隨著嫦娥五號的完全勝利,突破的核心技術就更是車載鬥量,人類首次無人自動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放眼世界真正做到了獨一無二。

跳躍式再入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返回器

在嫦娥五號之前,服務載人登月任務的新一代載人飛船更是實現完美首飛,掌握了領袖群倫的倒錐體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同時落點精度也刷新了世界紀錄。

跳躍式再入返回軌跡

有人說,人家馬斯克的載人龍飛船、波音公司的CST-100飛船都不需要跳躍說明人家防熱材料性能更高,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短視。

這裡的短視有兩點:

1.載人龍、CST-100都是近地軌道飛船,如果要想承擔深空載人任務就必須應用嫦娥五號、新一代載人飛船所用的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

載人龍飛船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深空載人飛船面臨的問題不僅僅只有防熱,還有過載,如果沒有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那麼再入返回器將有高達17~32g過載,一名極為優異的太空人或飛行員最多只能承受9g過載,而32g過載條件下人類沒有生還的可能。

嫦娥五號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的過載不超過4.8g,遠低於阿波羅載人飛船的7g過載,符合載人標準。

2.嫦娥五號的防熱材料誕生於6年前,即便如此放眼當今世界仍然是世界領先水平。

嫦娥五號應用的防熱材料

大洋彼岸旨在載人重返月球的獵戶座載人飛船使用的是改進自阿波羅指令艙的Avcoat5026燒蝕型材料,材料密度為0.5g/cm,防熱大底成型周期長達半年。

獵戶座飛船防熱大底

嫦娥五號大底結構應用的輕質C-Si-O蜂窩增強防熱材料在相同材料密度下,可以承受更嚴酷的燒蝕環境,且成型周期僅為8天時間

造成這種懸殊的原因在於成型工藝,獵戶座飛船需要人工一個一個蜂窩格子的加注,而我們則是一次性整體加注,正常室溫凝固成型。

這也難怪新一代載人飛船總師張柏楠在接受採訪時不失謙虛態度的表示,我國防熱材料設計應該已經超過了大洋彼岸。

新一代載人飛船負責人評價防熱材料

因為超越的案例不僅僅只有嫦娥五號,更先進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倒錐體返回艙應用了比嫦娥五號還要領先一代的碳基輕質微燒蝕防熱材料,其防熱材料用量更少,防熱性能更高,再入大氣時燒蝕量更少。

這意味著返回艙將有更大比例的重量用於布置載荷以及擴大載員生活工作空間,與之對比獵戶座飛船仍然沉迷於過去的技術裡不能自拔。

著陸地球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

對比新一代載人飛船與獵戶座載人飛船著陸地面後的外觀形貌有很大差別,後者側壁板看起來燒蝕情況比較輕微,而前者看起來有點像燒糊了,這是為什麼呢?

獵戶座飛船返回艙

因為獵戶座飛船側壁板應用的是重量更大的隔熱瓦,而新一代載人飛船應用的則是重量更輕的輕質碳基微燒蝕材料,我們甚至可以在照片中用肉眼看到我國新飛船側壁板的厚薄程度。

航天與航空一樣對減重需求可以說錙銖必較,優劣與否是以更輕的重量滿足使用需求為標準,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那麼隔熱瓦我們能不能做呢?實際上我國對再入隔熱材料的研發十分全面,起初我們也曾打算跟隨NASA的步調研發隔熱瓦,而且也做成了。

在新一代載人飛船之前長徵七號火箭首飛任務中我們曾發射多用途飛船縮比驗證飛行器,從燒蝕情況看與後來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完全不同,這大概就是張柏楠總師所說的此前模仿的隔熱瓦設計。

多用途飛船縮比驗證飛行器

但是發現這種材料距離我們的需求還有一定距離,本著追趕超越的精氣神,毅然決定另起爐灶研發領先一代的碳基微燒蝕防熱材料。

除了防熱材料性能的差異,巔峰高地在上一篇文章中詳細講解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倒錐體返回艙高速半彈道跳躍式再入返回,更是NASA獵戶座飛船迄今為止仍然沒有逾越的高峰。

倒錐體構型設計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

時至今日,大洋彼岸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真誠地大度起來,正視我國航天即將成為世界航天領頭雁這一現實,而不是唯唯諾諾地宣揚自信。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取回樣本進行稱重,5倍於蘇聯三次採樣總和,激動人心
    嫦娥五號返回模塊在經歷了種種的科學計算公式之後,成功地在我國境內著陸。當天經過各種運輸方式,接力運輸之後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嫦娥五號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五院。然後在多方部門和媒體的見證之下對其進行了稱重。嫦娥五號最後帶回地球的樣本重量是1731g。成功完成了之前預定的採集樣本目標。嫦娥五號帶回這些重量的月壤樣本是什麼概念呢?在前不久,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也是帶回了5.4g左右的樣本。多年之前的蘇聯月球24號在月球無人取樣成功帶回170g月壤樣本。現在中國帶回來的樣本是蘇聯的10倍還要多。
  • 一文讀懂嫦娥五號三大亮點|嫦娥五號|月球|中國探月工程|月壤|國旗...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嫦娥五號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中國航天領域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0.5克月巖 來源:北京天文館剩下0.5g則由北京天文館保存,北京天文館原館長朱進表示,「這0.5克月巖終究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中國自己採的。特別期待嫦娥五號月球採樣任務順利,希望以後可以有我們自己探測器帶回的月球土壤或巖石樣本放在北京天文館向公眾展出。」如今,我們已經具備了採集月壤的能力。
  • 嫦娥五號即將發射 採樣返回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原標題:嫦娥五號即將發射,採樣返回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日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下周
  • 月壤中究竟有哪些奧秘?嫦娥5號這次「挖土」竟然改寫了月球歷史
    月壤中究竟有哪些奧秘值得我們如此費力去挖掘呢?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樣本,由月球巖石在遭受隕石撞擊、太陽風轟擊和宇宙射線輻射等空間風化作用後形成,其中有大量的月球巖石碎塊、礦物及隕石等物質。科學家通過研究這些月壤物質,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 嫦娥五號即將升空 「挖土」之旅或可改寫月球歷史
    11月17日,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本次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的採樣返回,把月壤或月巖等寶貴樣品帶回地球,屆時將有望為我國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 「嫦娥五號」帶回2千克多的月壤 終於不再用0.5克來發論文了
    「嫦娥五號」順利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嫦娥五號月球表面採樣與樣本返回12月17日凌晨1點,在與軌道器脫離後,載有嫦娥五號月球車的返回器23天後 ,嫦娥5號順利完成此次神奇之旅,並帶回來 2千克 多的月球土壤。(註:「嫦娥五號」實際帶回多少月壤目前並不清楚,本文以此前計劃採樣的重量來表述)
  • 嫦娥五號最多能帶10公斤月壤,為什麼卻只帶回來2公斤回來?
    嫦娥五號按計劃今日返回地球,最令人期待的便是攜帶的2公斤月球土壤樣本。目前有能力採取月球土壤樣本的國家從原有蘇聯和美國又增加了中國。蘇聯在50年前進行了三次無人登月,共計帶回301克月球土壤樣本,而我國的嫦娥五號一次性可以帶回2公斤土壤樣本,這樣看來我們已經進步很多。但要是知道美國在1969到1972年這四年間一共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共計帶回月球土壤300多公斤,其中阿波羅17號一次性帶回月球土壤110公斤,況且這還是載人登月。
  • 在中國之前,美國和前蘇聯採集了幾次月壤,又帶回了多少月壤?
    歷時23天,嫦娥五號終於在國人的期盼中帶著月球「特產」——月壤,回到了中華大地。曾經毛主席說過「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願望正一步步的實現。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上帶回月壤的國家,並且中國在探月工程的「三部走」——繞、落、回的基礎上更進一步。
  • 快來看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
    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正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即日起持續到12月22日,市民可通過長江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進入「惠遊湖北」免費預約參觀。觀眾走進逸夫博物館,迎面即可看到四個明亮的展櫃靜靜佇立在大廳中央,嫦娥五號落月取土的功臣之一——模擬月壤,為廣大觀眾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低鈦模擬月壤。通訊員徐燕 提供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採樣任務成功後 中國還會到哪些天體上挖土?
    「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目前已經順利完成大部分任務,將返回地球。有了「嫦娥五號」月球「挖土」的成功經驗後,我國是否還會登上其他地外天體進行採樣?被譽為「嫦娥之父」的中國探月工程科學應用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為我們進行了解答。
  • 嫦娥五號,去月球抓把土
    據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林楊挺介紹,利用在月表取得的樣本結合現代分析技術,科學家將解開月球10多億年以來的火山活動和隕石撞擊歷史。如果嫦娥五號的樣本證實10億至20億年前月球仍在活動,這將改寫人類對月球的認知。
  • 嫦娥五號完成「鑽取」採樣及封裝,正進行「表取」
    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設計了鑽具鑽取和機械臂表取兩種「挖土」模式。 「表取」,顧名思義就是從月球表面通過機械臂和機械爪的配合,抓取一部分月壤。而「鑽取」則是要通過特殊的鑽頭,鑽到月表以下兩米左右的位置,把月壤整體取出來。
  • 美國宇航局連發6篇黑洞文章迴避嫦娥五號:贈送月球土壤已不可能
    面對中國嫦娥五號取得的成就,美國宇航局是個什麼樣的態度呢?美國宇航局連發6篇黑洞文章迴避了嫦娥五號。美國宇航局還在同一時間要求工業界研發登月探測器,也試圖拿點月壤樣本回來。看來贈送給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土壤是不可能了。你們覺得要不要送呢?
  • 長徵五號重800多噸 嫦娥五號重8噸 為什麼只挖2公斤月壤呢?
    這不,就有網友質疑:去一次月球那麼難,為什麼長徵五號起飛重量達800多噸,嫦娥五號重量達8噸,卻只挖兩公斤月壤呢?怎麼不多挖點?引言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六次阿波羅計劃,共從月球表面上帶回了總重量約為381.7公斤的月球巖石和其它沙塵等樣本。
  • 嫦娥五號挖掘月壤,重達1731克,是否分享給美方,官方回應
    根據《央視新聞》的消息,12月19日的時候,國家航天局開始了正式交接月壤的儀式,此舉正式宣布,嫦娥五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在交接儀式的現場,探月工程總指揮交接了月壤的證書,其中明確標出,此次挖掘的月壤,重達1731克。隨後,這些月壤會運送到實驗室,按照計劃進行研究工作。
  • 嫦娥五號攜月球樣品成功著陸,對中國航天意義有多大?
    下面我將通過三個維度一一道來。 1、嫦娥五號的月球之旅? 2、嫦娥五號的技術難度? 3、嫦娥五號對我國的意義? 經過眼花繚亂的一系列微操作後,嫦娥要準備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如果直接進入速度高達4萬公裡/小時,速度太大要燒掉,通過打水漂式的再入可以進行有效減速,這是我見過最厲害的「打水漂」。 最後,成功著陸在內蒙古的四子王旗,並帶回來了2公斤月壤。
  • 1731克 嫦娥五號取土不足兩千克 能說明美國送的是假月壤嗎?
    嫦娥五號順利取土歸來,舉國為之振奮,世界很多航天機構也表示了祝賀,他們都想獲得月壤樣本,用作科學研究。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部分網友表明了自己的質疑:說好的2000克,怎麼只取了1731克呢?此外,由於此前胖五首飛和二飛,都出現了一些狀況,科研人員計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整體質量時,也會考慮進去,做好風險把控。以2公斤的採集量來設計嫦娥五號探測器,其總重量就達到了8.2噸。再增加的話,一方面總重量會增加,另一方面體積也會增加,進一步影響到整個設計層面,影響探測器的各個指標,推進器會增加,燃料使用也會變多。
  • 嫦娥五號返回地球時間要多少天 嫦娥5號什麼時候回來
    自動採樣是嫦娥五號任務的核心關鍵環節之一,那麼這臺「月球挖掘機」是如何挖土的呢?  探測器經受住超過100攝氏度的月面高溫考驗,克服了測控、光照、電源等方面的條件約束,依託全新研製的地外天體樣品採集機構,通過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分別採集月球樣品,實現了多點、多樣化自動採樣。
  • 42年前美國送中國1克月球樣本和嫦娥五號採樣都意味著什麼?
    非常自豪的是,對這0.5克樣品進行研究後,中國學者發表了14篇相關研究文章,並推斷出這是由阿波羅17 號飛船採集來的樣品,在參考美國公布的數據後,學者們還把樣品具體到了是什麼編號,並回答了其取自月球的什麼位置,背陽還是背陰?「最終,我們的研究結果讓美國人很信服。」歐陽自遠說。
  • 詩頌嫦娥五號取回月壤
    喜迎嫦娥5號勝利還鄉李殿仁嫦娥乘興返家鄉,備禮省親抬眼量。採得仙巖雲冉冉,拍來玉兔喜洋洋。 賀嫦娥五號成功回收範文鍾凌晨捷報送東風,又見嫦娥進璧宮。客訪星河驚玉兔,船收月壤種桃紅。 賀嫦娥五號著月成功並採樣返回龐盟寂寞嫦娥廣袖舒,萬年苦盼友鄰居。搗研玉兔銷仙藥,伐桂吳剛種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