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研究論文,發現兼具上皮和間質表達譜特徵的前列腺基底幹細胞

2020-12-2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MedX-仁濟醫院幹細胞中心朱鶴研究員和高維強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IF=11.9)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Identification of a Zeb1 expressing basal stem cell subpopulation in the prostate,該工作揭示了前列腺基底細胞的異質性,發現了一群兼具上皮和間質表達譜特徵、高表達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調控基因的前列腺基底幹細胞亞群,並報導了EMT誘導轉錄因子Zeb1在基底上皮細胞正常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為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博士研究生王雪。

在美國統計數據表明,前列腺癌發生率在男性腫瘤中佔第一位,死亡率為第二位。在中國隨著飲食和生活習慣西化,前列腺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如圖1)。前列腺腫瘤患者輕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重則嚴重危及生命,因此,科研和臨床工作者對前列腺腫瘤的研究及治療工作,刻不容緩。研究表明,腫瘤的形成過程和正常器官的發育過程有許多相似之處,也為科研基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多種疾病小鼠模型的構建,很大程度上有利於體內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為臨床用藥,預防與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圖1 腫瘤統計數據(數據來源CA Cancer J Clin.2019;69(1):7-34;CA Cancer J Clin.2016 ;66(2):115-32)

在解剖學上,小鼠前列腺上皮包含4對組織分葉,前葉,後葉,背葉和腹葉。研究證實,小鼠前列腺組織的後葉和背腹葉跟人前列腺組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嚙齒類動物實驗表明前列腺上皮組織在剝奪雄激素之後,因上皮細胞大量凋亡而管腔皺縮,當恢復雄激素之後,細胞增殖,組織再生,該過程可以重複達30次。這提示前列腺上皮組織含有幹細胞,是研究幹細胞生物學的一個很好的模型。前列腺上皮組織正常幹細胞的識別,轉錄表達譜解析及潛在的腫瘤起源細胞的研究至關重要。

前列腺上皮細胞主要含有3種細胞類型,基底細胞,管腔細胞及少量神經內分泌細胞。同時,基底上皮細胞在多種上皮組織中被認為是含有幹細胞的上皮細胞類型。然而,前列腺基底上皮細胞具有異質性(如圖2),其中的幹細胞亞群和其分子特徵尚不清楚。

圖2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前列腺基底上皮細胞的異質性

高維強/朱鶴團隊通過利用螢光報告小鼠和譜系示蹤技術,揭示了在前列腺基底上皮細胞層存在一個Zeb1陽性表達的細胞亞群。在單細胞水平上證實了Zeb1陽性表達的基底細胞亞群可以自我更新、能形成腺管狀形態的前列腺組織,具有分化成管腔、基底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研究發現Zeb1陽性表達的管腔上皮細胞極有可能是一群腫瘤來源細胞,促進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這一研究結果首次證實了Zeb1陽性表達的基底幹細胞亞群,與臨床前列腺腫瘤的發生及進展有著緊密的相關性。為前列腺腫瘤的臨床診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296-y

 


相關焦點

  • 單細胞測序揭示前列腺管腔細胞的再生潛能
    單細胞測序揭示前列腺管腔細胞的再生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3 14:31:00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Charles L.
  • 發現前列腺自我再生機制!
    Sawyers說道,他也是近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 相反,他說,幾乎所有在激素剝奪治療後仍然存在的細胞都有助於前列腺的再生。這些細胞大部分是腔細胞,它們形成中空器官的內部。這些發現對醫生如何看待前列腺癌治療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前列腺的細胞圖譜 研究人員是在一項名為單細胞RNA測序(scRNA seq)的強大技術的幫助下發現這一現象的。
  • Nat Genet|前列腺幹細胞身份及其參與前列腺腫瘤的起始
    高棟研究員之前構建了前列腺類器官培養體系(Cell, 2014),為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平臺。近年來,前列腺幹細胞的研究集中在前列腺的基底細胞、去勢條件下的前列腺幹細胞,以及近側端的前列腺細胞。但很多研究結果存在巨大的爭議,發現生理狀態條件下的前列腺成體幹細胞成為前列腺研究領域的巨大挑戰。
  • 研究發現能夠再生肺泡的呼吸道上皮幹細胞
    研究發現能夠再生肺泡的呼吸道上皮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30 19:59:21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Harold A.
  • 到底什麼才是成體幹細胞?
    日本廣島遭受原子彈爆炸事件之後,人們開展了多項實驗,用輻射小鼠建立模型,進行對抗白細胞減少的骨髓移植研究。這種治療性骨髓移植技術使得科學家們減少了對限制性環境(通過異體骨髓挽救血細胞的生成)的關注,轉而研究有形實體物質HSC的特性。同時,人們開發出替代性定量分析方法(脾臟病灶形成分析)來檢測活體中的HSC;隨之又開發出多種體外分析法,用以檢測克隆性HSC和譜系限制型祖細胞。
  • 角膜幹細胞的分化特點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正常角膜上皮組織中位於角膜緣基底的幹細胞不表達角蛋白K3是角膜緣幹細胞的特性之一。並且原代培養的角膜緣幹細胞不表達角蛋白K3,是因為角膜上皮細胞在培養條件下喪失了表達角蛋白K3的能力。中科博生。
  • 中北大學在Cell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中北大學青年教師梁君飛在國際著名期刊iScience(Cell子刊)上發表題為《Ultra-High Areal Capacity Realized in Three-Dimensional Holey Graphene/SnO2Composite Anodes》的研究論文。
  • 諾獎風向標:WNT信號通路重要研究成果!
    最近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探究,並將相關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表達Myog基因的成肌細胞中Wnt/β-catenin信號途徑通過調節Nephrin基因的表達調控成肌細胞的融合過程。他們在表達Myog的成肌細胞中特異性敲除β-catenin基因,發現小鼠會出現成肌細胞融合過程的缺陷,但不會影響細胞的遷移和增殖。
  • Nature:到底什麼才是成體幹細胞?
    同時,人們開發出替代性定量分析方法(脾臟病灶形成分析)來檢測活體中的HSC;隨之又開發出多種體外分析法,用以檢測克隆性HSC和譜系限制型祖細胞。上述成果使得人們對HSC的界定特性及其激發的細胞分化層次產生了共識。 HSC屬於稀有細胞,它本身極少發生分裂(即「靜止」),這是因為DNA複製帶有變異的風險。
  • 植物維管形成層的幹細胞組織者被發現,由高水平生長素決定!
    」的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擬南芥根系中的細胞譜系追蹤和分子遺傳學方法,發現了擬南芥維管形成層的幹細胞組織者,並且與根尖靜止中心類似,都具有局部高水平的生長素信號,和都表達了WOX基因家族的基因,但是也有不同點,即以動態方式存在。因此,該研究表明雖然維管形成層在植物分生組織中具有獨特的功能,但該組織的幹細胞組織者與根和芽分生組織的組織者具有共同特徵。
  • 植物幹細胞:兩個明星基因的「星星」相「吸」
    距離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憲省團隊第一次發現STM蛋白與WUS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已經過去了整整8年。8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該團隊關於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調控機制的成果。
  • 兩篇Nature論文揭示促進造血幹細胞生長的突變會導致白血病和心...
    如今,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總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和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兩個研究團隊各自發現了一組遺傳性基因變異,這些變異會增加造血幹細胞在人的一生中積累這些基因突變的風險。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兩篇Nature論文中,論文標題為分別為「Inherited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risk affect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和「Inherited causes of clonal haematopoiesis in 97,691 whole genomes」。
  • 研究發現,幹細胞這3大特性可改善肝炎和肝硬化的進程
    2020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是為紀念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這位B肝病毒發現者,並向公眾、醫學界、政府部門等宣傳有關肝炎的預防、篩查和治療知識。科學發展至今,醫學界仍無法根治肝炎和肝硬化,臨床上急需開發新的防治手段。
  • Nature |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毛囊幹細胞來源二三事
    同時,作者們對重建的3D細胞譜系進行分類和重新著色。作者們發現,在毛囊發育過程中,預期膨大毛囊幹細胞位於毛囊上部,主要形成前膨大區室結構,但在形態發生過程中對其他基底區室結構沒有太大的貢獻。總的來說,通過長時程的活體成像作者們發現:1)縱向對齊的毛囊細胞在三維空間到二維空間上的映射會形成同心圓的基底層基板結構;2)上皮細胞中只有基底層的細胞對於毛囊幹細胞的形成具有貢獻;3)成為未來膨大毛囊幹細胞(Bulge stem cells)的細胞主要來自於基板周圍的上皮基底細胞;4)三維的圓柱形區室來源於二維基板同心圓結構(圖2);5)未來的膨大毛囊幹細胞形態發生過程中並不參與其他基底層區室的形成
  • 新視角綜述: 從物理學角度解構腫瘤和炎症的發展過程
    此外,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表型的獲得和腫瘤幹細胞(CSC)或腫瘤幹細胞-樣表型的誘導均與腫瘤復發和藥物耐受性相關。 上皮-間質轉化會顯著改變腫瘤細胞的力學特性,因為上皮-間質轉化後腫瘤細胞的肌動球蛋白細胞骨架和細胞骨架的剛性、細胞-細胞間的粘附連接均顯著降低,這有助細胞的轉移和侵襲。
  • 研究人員針對人類皮膚衰老提出新的見解
    他們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繪製了單細胞解析度的人類皮膚全面衰老路線圖,並發現生長控制轉錄因子的幹擾是人類皮膚衰老的主要特徵。科學家們首先從一組不同年齡的健康女性捐獻者身上獲得了眼瞼皮膚樣本。形態分析顯示,老化過程中,表皮厚度、真皮-表皮交界處的卷積和真皮膠原蛋白密度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