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20萬億生態圈背後:反壟斷與算法收割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邦哥推薦:反壟斷,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關於對自然壟斷的調查,經濟學家分歧很大。如何界定壟斷?反壟斷的標準是什麼?難道「大即原罪」嗎?反壟斷到底是支持創新者,還是打擊了創新者?Facebook、谷歌、騰訊、阿里等巨頭製造的市場集中,是提高了經濟效率,還是損害了社會福利?

來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媒體圈結合螞蟻暫停上市事件,掀起了一場反壟斷輿論風暴。

新財富一篇文章《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指出:「通過近年5000億-6000億元規模的投資併購,騰訊與阿里巴巴分別構築了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5年間膨脹了10倍。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萬億元;深圳300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1萬億元;A股總市值10萬億美元。騰訊與阿里的資本能量,甚至已能與一座一線城市比肩。【1】」

很多人深感網際網路巨頭給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對他們的市場支配力量以及引發的財富集中效應感到擔憂。

在歐美國家,反壟斷調查猶如懸在Facebook、谷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騰訊、阿里是否會面臨類似的監管與調查?

反壟斷,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話題。行政性壟斷,在經濟學界早已形成共識,已無需討論。但是關於對自然壟斷的調查,經濟學家分歧很大。

如何界定壟斷?反壟斷的標準是什麼?難道「大即原罪」嗎?反壟斷到底是支持創新者,還是打擊了創新者?Facebook、谷歌、騰訊、阿里等巨頭製造的市場集中,是提高了經濟效率,還是損害了社會福利?

反壟斷,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複雜的經濟學問題。本文從美國反壟斷簡史的角度,以經濟學原理解析自然壟斷與反壟斷法。

本文目錄

一、糊裡糊塗的反壟斷

二、雙雄對決的學術戰

三、算法時代的收割者

糊裡糊塗的反壟斷

1890年,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反託拉斯法》誕生。這部被譽為「經濟憲法」的法律,是政治鬥爭的產物。

19世紀最後20年,美國財團發明了託拉斯組織,聯合同類大型企業,一致行動主宰市場和控制價格。這導致嚴重的二元經濟【2】,內核是託拉斯及大型企業經濟圈,外圍是圍繞著內核形成的大量激烈競爭的小企業及困苦的底層工人。

1904年,美國各經濟部門的託拉斯組織掌握的資本總量高達204億美元,其中1/3的資本掌握在7家大託拉斯的手中。1910年,託拉斯在美國一些工業部門的生產中所佔比重如下:紡織工業為50%,玻璃製造業為54%,棉布印染業為60%,食品製造業為60%,釀酒業為72%,金屬工業(不包括鋼鐵)為77%,化學工業為81%,鋼鐵工業為84%【3】。

在外圍,大量中小企業主、農場主、工人階級被託拉斯擠壓了生存空間,處於被社會淘汰的邊緣。底層農民、小企業主、反壟斷黨、聯合勞動黨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託拉斯運動,如格蘭奇運動、綠背紙幣運動、無政府主義運動,試圖打破鍍金時代沉悶的政治空氣。

所以,這部應政治訴求而生的法律,缺乏足夠的法理論證,顯得「簡陋」。該法第二條規定禁止「壟斷」和意欲壟斷的陰謀。但是,無論是該法的正文還是附件,都沒有給出「壟斷」的確切含義,或逐條指明哪些行為是被禁止的。

立法者謝爾曼認為具體標準應由法官來判斷:「我們很難通過對法律詞彙的定義,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商業聯合中畫出一道精確的線來。在每一個個案中必須要留給法庭去決定其是否合法。」

當然,這是美國判例法的慣例。但謝爾曼也承認反託拉斯法「並沒有宣布一項新的法律原則,僅僅是將那些老的、廣為人知的普通法原則授予了我們複雜的州和聯邦的司法機關。」

這部法律的出臺似乎只是為了平息民憤,以至於此後十幾年幾乎成了一紙空文。當時有人這麼評價這部法律:「該法案本身,除了平息了人們提起反託拉斯之訴訟——任何訴訟——的呼聲外,什麼事情也沒有做,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

諷刺的是,《反託拉斯法》出臺後,託拉斯組織反而快速崛起。1904年美國共有318家託拉斯,其中93%是1890年該法出臺後產生的。

同時,還出現過一些離奇的判決。1895年,第一個反壟斷案是著名的美國聯邦政府訴奈特公司案。當時,美國精製糖公司試圖以交換股份的方式整合包括奈特公司在內的四家大公司,這四家公司控制了美國精製糖產業98%的份額。美國聯邦政府將奈特等公司告上法庭,官司打到最高法院。

大法官認為,四家公司控制了絕對的市場份額,這種行為構成了壟斷。但關鍵問題是,《反託拉斯法》僅適用於貿易及商業領域,不適用於生產領域。

這部法律的全稱是《保護貿易及商業以免非法限制及壟斷法案》,沒有涵蓋生產、製造或工業領域。最終,法官裁決以8:1判決政府敗訴。

這個判決出來後,當時所有製造領域的託拉斯組織都免於《反託拉斯法》的制裁。相反,工會組織和工人罷工反而成為反壟斷的目標。當時工人聯合起來罷工、要求加工資等一致行動,被認為是一種壟斷行為,工會組織被認為是壟斷組織。

1894年,普爾曼罷工拒絕運輸郵件,聯邦政府以「限制貿易罪」將罷工領袖尤金·德布斯起訴到最高法院。結果大法官依據反託拉斯法判處德布斯有罪。

從1890年到1897年,最早的13個被認定為違反《反託拉斯法》的案件中,有12個是針對勞工組織的。從1890-1900年的18起反託拉斯案件中,沒有一起託拉斯遭到解散。

如此,這部由政治因素催生的法律,又變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進而引發更為激烈的社會對抗。

在那個大激蕩的歲月裡,威廉·麥金萊總統締造了經濟繁榮,被譽為「繁榮總統」。但是,民間普遍卻認為,麥金萊總統是資本家的傀儡,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漢納的孩子」。當時有一個著名的實業家叫馬克·漢納,他在伊利湖地區從事開礦、制鐵和造船事業,以操縱選舉而聞名,他有個綽號叫「政治老闆」。漢納一手扶持麥金萊當上州長,而後又成功競選總統。

1901年,麥金萊總統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繼任成為了總統。麥金萊遇刺讓羅斯福深刻感受到美國社會暗流湧動、危機重重。作為共和黨的改革派,羅斯福一上臺便舉起大刀砍向託拉斯。他試圖來個「斬首行動」以正視聽,指示聯邦司法部對北方證券發起反壟斷訴訟。

北方證券什麼來頭?北方證券掌握了包括北大西洋鐵路、昆西鐵路、芝加哥鐵路在內的世界上最龐大的鐵路網絡。其背後金主是華爾街大佬摩根和洛克菲勒。

老摩根在寓所裡聽到了這個壞消息後氣急敗壞。老摩根怎麼也想不到,這位曾經得到他支持和資助的年輕政治家,上臺第二年就對自己開刀。

老摩根請了全美一流的律師團隊與羅斯福一戰到底,官司最終打到聯邦最高法院。19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們以5:4的判決裁定該公司違反了《反託拉斯法》。

這個案件被稱為「20世紀美國反託拉斯壟斷的第一槍」,大大扭轉了聯邦最高法院對託拉斯的態度。此後,羅斯福一口氣發起了44個針對大企業的法律訴訟,其中25起勝訴,成功解散了牛肉託拉斯、石油託拉斯等。人們因此稱呼羅斯福為「託拉斯馴獸師」。

羅斯福之後,民主黨人威爾遜總統籤署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和《克萊頓法》,完善了美國的反壟斷法律體系。

1918年,聯邦政府指控芝加哥貿易協會固定價格行為涉嫌壟斷。最終地方法院並沒有判處被告違法,而是讓聯邦政府與貿易協會達成和解。當時布蘭代斯大法官在這個案子中使用了合理規則。所謂合理規則,就是判斷一項限制是否違法,要考慮該行為的所有事實,而不僅僅是規模大。後面,很多法官都援引了這個案例以及合理規則來裁決。

到此為止,美國反壟斷法主要打擊固定價格、排他行為、限制競爭等非正當競爭行為。但是,由於法學界對壟斷缺乏嚴謹的界定,在具體的裁決中,法官並不能完全遵循合理規則,有時仍舊陷入「大型企業有罪推論」的慣性思維。

1937年,聯邦政府對美國鋁公司、加拿大鋁公司以及它們的64名相關股東高管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的行為多達140項。第二巡迴上訴法院的著名法官勒尼德·漢德,只用了一種非常簡單的辦法就認定被告有罪,那就是被告市場份額的佔有率超過90%。

他指出:「90%的市場份額足夠構成壟斷;60-64%的市場份額是否構成壟斷還有疑問;而33%的份額則確定不會。」

「大即原罪」?法學界對此爭議巨大,又一無所知。反壟斷工作亟需經濟學家的專業支持。

雙雄對決的學術戰

1936年,聯邦反託拉斯局才僱傭了有史以來第一位經濟學家。但是,該局經濟學家在反壟斷案件中的作用局限於數據搜集和訴訟支持。波斯納法官在1971年曾經有過如下描述:「如今(司法部反託拉斯)局裡的經濟學家們是律師們的女僕,一直受到忽視」。

直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們(哈佛學派)開始關注反壟斷領域,並在反壟斷工作中快速建立了影響和權威。

哈佛大學梅森教授及其弟子貝恩,吸收了張伯倫和羅賓遜夫人的壟斷競爭理論,提出了著名的產業組織理論——結構主義。這個理論認為,市場結構決定市場績效。貝恩考察了1936-1940年的42個美國樣本製造業,得出的結論是集中度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貝恩還檢驗了20個美國製造業的進入壁壘和利潤的關係。結果高壁壘條件下的平均回報率明顯地高於低壁壘。

哈佛學派的研究相當於論證了「大即原罪」,指出大型企業利用高壁壘及市場集中優勢獲得超額利潤,阻礙技術進步,降低市場效率;同時,告訴政府及法官,看一個企業是否涉嫌壟斷,只需要看市場結構——市場集中度的高低、企業數量多少及規模大小。

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非常符合美國司法部門的胃口,被稱為「反託拉斯法經濟革命的第一聲禮炮」。這一理論大肆滲透到反壟斷立法與司法裁決中。

1965年,哈佛學派的唐納德·特納教授成為助理司法部長。他吸引了一批年輕的經濟學家加入反壟斷工作。在他的推動下,1968年司法局頒布了《合併指南》——「是由一組經濟和政策專家與司法部反託拉斯局的職業律師共同制定的,其中蘊含著產業組織分析框架」。

實際上,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存在嚴重缺陷。這一理論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嚴密的邏輯推理及數學論證。大型企業一定會降低經濟效率和阻礙技術創新嗎?

經濟學家託馬斯•迪洛倫佐曾經在《國際法律與經濟評論》上發表過一篇重要文章。這篇文章指出整個19世紀80年代,實際GDP增長率為24%,而當時有據可查的壟斷行業產出的實際增長率卻高達175%。

大型企業組織還大大降低了產品價格。卡內基鋼鐵將鋼軌價格從1875年的160美元/噸降至近25年後的17美元/噸;洛克菲勒在1897年將精鍊石油價格從30多美分/加侖壓低到5.9美分/加侖;北方證券的鐵路網絡極大地拓展了五大湖區工廠的銷售市場,促進美國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商品價格大幅度下降;到20世紀20年代,老福特發明了流水線,將汽車的價格在短時間內降到了平民價格,從此汽車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大型企業為何高效?

古典經濟學家一直認為,自由市場是資源高效配置的唯一方式。1931年,還在倫敦經濟學院就讀的羅納德·哈裡·科斯,獲得了一筆獎學金,前往美國研究工業結構。科斯發現,美國大型工業企業實施了有效的管理(泰勒革命),其內部的經濟效率非常高。他敏銳地察覺到,企業內部的組織計劃,與自由市場一樣都是有效率的。他引入了交易費用將其觀點寫成了著名的《企業的性質》(1937)。後來,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經濟學家認可了企業及一般經濟組織的內部效率。這一理論相當於否定了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

七十年代開始,美國陷入滯脹危機,新自由主義崛起,芝加哥學派的「經濟效率至上」的思想開始流行。施蒂格勒、德姆塞茲、波斯納等經濟學家的研究告訴聯邦政府及法官,判斷一家企業是否壟斷,主要看經濟效率,而不是哈佛學派提倡的市場份額和集中度。

隨著信息產業開始興起,芝加哥的績效主義掀起了「反託拉斯革命的第二次浪潮」,在新技術時代與哈佛學派的結構主義激烈交鋒。具體表現在兩個著名案件中:

一是1974年聯邦政府訴AT&T案。

訴訟理由是該公司存在利用從電子設備獲得的壟斷利潤補貼其網絡的行為;阻止MCI或者其他運營商連結到本地製造商,並通過拒絕購買非貝爾供應商的設備,從而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

這個官司打了將近十年,AT&T於1982年同意了接受司法部的裁決方案。兩年後,這家美國最大的電話通信公司被依法拆分為7個大型的區域性電話控股公司,其只保留了長途電話業務以及貝爾實驗室和西電公司,規模和銷售額均被削減了80%。

人們普遍認為對AT&T的拆分推動了通訊領域的競爭與創新。不過,人們很快反應過來,打敗壟斷的力量並非反壟斷,而是技術創新——正在爆發的信息革命。貝爾系統解體後,移動通信系統的創新在不斷削弱貝爾系統基於有線通信的自然壟斷。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這樣寫道:「貝爾體系的解體,向人們清楚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迅猛發展的技術革新,並不需要依賴於壟斷的力量。【4】」

第二個案件是1969年聯邦政府訴IBM案。

訴訟理由是壟斷或企圖壟斷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系統的市場,尤其是商業設計的電腦;通過降低價格阻止競爭對手進入該產業以及引進新產品、減少其他公司產品的吸引力等。

這是一個曠日持久的官司,一打就是十幾年。當時,芝加哥學派對反壟斷司法行動的影響在增加,聯邦司法部和最高法院的反壟斷思維處於轉型期,判決一時難以抉擇。

IBM辯稱,政府是在懲罰成功者,而不是在懲罰反競爭行為。政府的所作所為,是對預見到計算機革命的巨大潛力並通過自己「高超的技術、遠見和產業」來統治該產業的企業進行懲罰。IMB還指出,它在美國銷售電子數據程序產品和提供勞務中所得的收益份額並不是像政府聲稱的那樣佔據市場的壟斷地位。它所佔據的市場份額在1961年為56.4%,1968年為54%,到了1972年,則下降到了40.7%。

1982年,裡根政府的反託拉斯局負責人威廉·巴克斯特決定以「沒有必要」為由撤銷這一訴訟。他的解釋是,與電信業不同,計算機行業是無管制的,承受著市場競爭的強大壓力。他認為,這一產業本質是競爭的,政府重組計算機市場的企圖,可能不是促進而是損害經濟的效率。

與AT&T相比,IBM是幸運的。

在「大即原罪」與「效率至上」的競爭中,後者贏得了更多的支持。芝加哥學派的波斯納被裡根總統任命為聯邦第七上訴法院法官,他將其在《法律的經濟分析》中的效率原則引入到反壟斷案件中。他說:「如果失敗者不出局,成功者反而受到懲罰,哪怕市場上還有足夠數量的企業在競爭,這種競爭也只不過是人為的、造作的。【5】」

1992年司法部與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發布《企業橫向合併指南》基本放棄了結構主義思想,而以合併前後的經濟效率作為判斷基準。

方興未艾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擊潰一切壟斷者。芝加哥學派告訴世人,沒有真正的壟斷,沒有永久的壟斷,唯有不斷前行的技術浪潮。

算法時代的收割者

1983年以後的反託拉斯局的組織架構中顯示,經濟學家與律師處於同等地位。此後,美國反壟斷工作進入了經濟學家主宰的理性階段。

到這裡,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反壟斷法的觀點發生了轉變。最初,他們根據庫爾諾模型支持反壟斷法,但如今他們中不少人轉向反面。比如,弗裡德曼認為,反壟斷法弊大於利。科斯也說:「我被反壟斷法給煩透了。當價格上升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壟斷;當價格下降的時候,法官就說這是掠奪性定價或者說是傾銷;當價格不變的時候,法官又說這是一種價格勾結。法官到底想怎麼樣呢?」

所以,從80年代開始,反壟斷工作更少地糾結於那些似是而非的「壟斷」——市場佔有、攫取超額利潤、掠奪性定價、傾銷,將目標更多地轉移到大型企業的非法競爭,比如固定價格、捆綁銷售、限制競爭等。

正如波斯納法官所說:「企業謀取或保持壟斷利潤的真正的單邊行為,是欺詐專利局或是炸毀競爭對手的工廠。而欺詐和暴力一般而言又會受到其他法規的充分懲罰。【5】」

比如著名的聯邦政府訴微軟案。訴訟理由是微軟公司利用其在作業系統領域的壟斷優勢,強制捆綁銷售其應用軟體;司法部要求將微軟一分為二。最後,小布希政府決定不再試圖拆分微軟公司,而是禁止微軟的搭售行為,同時要求微軟確保Windows軟體和非Windows軟體的兼容性。

微軟案的結果再次說明,反壟斷調查與壟斷本身並無太大關係,它針對的是非法競爭行為。越來越多法學家及經濟學家相信,壟斷的問題應該交給自由競爭,技術創新解決壟斷,法律解決非法競爭。

然而,隨著Facebook、谷歌等網際網路巨頭的崛起,有些人對巨頭們的超級市場支配能力感到擔心。

Facebook穩坐全球社交龍頭地位,旗下坐擁Instagram和WhatsApp兩員社交大將。Facebook日活用戶為15.9億,月活用戶為24.1億,分布全球主要國家。

谷歌在全球搜尋引擎及行動作業系統中佔據統治地位。在美國,谷歌搜尋引擎市場份額高達86.4%,在歐洲,則是91.4%。谷歌安卓系統,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中佔據85.9%的絕對份額。

Facebook和谷歌的市場支配力可能超過歷史上的北方證券、標準石油、電話電報公司等巨頭。

這時,「大即原罪」的思想又開始流行起來。今年8月初,美國兩位參議員試圖推出一項稱為《壟斷威懾法案》的新法案。若法案通過,Facebook、蘋果等科技巨頭,可能面臨嚴厲懲罰——美國市場營收15%的罰款。

最近十多年來,歐美國家對網際網路巨頭的反壟斷指控,最多的一項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這一指控似乎是「有罪推論」。

其實不然,網際網路巨頭的市場支配地位,存在一定的非正當性——控制私人數據。

數據本是用戶的一項私人資源,數據所有權也就是一項私人權力。但是,網際網路巨頭沒有採用分布式系統,私人數據被中心化的資料庫壟斷。所以,網際網路巨頭的市場支配地位,其實是對私人數據的支配優勢。在算法時代,私人數據極可能被巨頭以「大數據」之名濫用。

近些年,Facebook因此屢受國會調查。Facebook捲入數據濫用醜聞,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英國公司被曝以不正當方式獲取8700萬臉書用戶數據。隨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對臉書展開調查。

在聽證會上,一名議員質問創始人扎克伯格:「Facebook是否在竊聽用戶說的話」?扎克伯格婉轉地回答:「我們允許用戶上傳分享自己拍攝的視頻,這些視頻的確有聲音,我們也的確會記錄那些聲音,並且對這些聲音進行分析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扎克伯格其實百口莫辯。Facebook存有用戶的私人數據,同時根據個人數據匹配相應的信息。這就涉及兩大問題:一是偷錄用戶私人信息;二是以算法方式控制(匹配)信息。在美國,這種行為涉嫌侵犯個人隱私,控制言論自由。在大選期間,還可能涉嫌幹擾大選,威脅美國民主政治。

最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3比2的投票結果批准了和解協議。和解的代價是,Facebook繳納50億美元的罰款——美國政府對科技公司開出的最大罰單。

近期,中國官方強調,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不得開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二選一」、商譽詆毀、裹挾交易等違法違規競爭行為,或依託算法推薦、人工智慧和大數據薈萃分析進行的「隱形」不正當競爭行為。

以價格歧視為例,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1920年《福利經濟學》按照價格歧視程度,分為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三級價格歧視【6】。其中,一級價格歧視,也叫完全價格歧視,同一商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買家都採用不同的價格。

美國1936年出臺的《羅賓遜帕特曼法》是一部針對價格歧視的法律。這部法律規定,確定價格歧視違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同一個商品針對不同消費者採用不同售價;二是這種行為對競爭構成破壞或給消費者造成損害。可以看出,這部法律禁止的是一級價格歧視。

通常,企業是無法做到一級價格歧視,而存在一級價格歧視往往是因為所有客戶的私人數據被無償支配。所以,反對一級價格歧視並不是反對價格歧視本身,而是其背後的非法行為,如大數據殺熟背後的濫用私人數據。

亞馬遜是網際網路大數據殺熟的「始作俑者」。2000 年,亞馬遜針對同一張 DVD 碟片施行不同的價格政策,新用戶看到的價格是 22.74 美元,但如果是算法認定有購買意願的老用戶,價格則會顯示為 26.24 美元。如果刪除 Cookie,價格馬上又回落。很快這種策略被用戶發現並投訴,亞馬遜 CEO 貝索斯公開道歉,說這僅僅是一場實驗,也承諾不再進行價格歧視。

我在《算法,即剝削》一文中分析了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殺熟,就是網際網路平臺利用控制私人數據的支配優勢,藉助算法對每個用戶實施「一級價格歧視」,最大限度地榨取每個用戶的「消費者剩餘」。

再看螞蟻的問題。馬雲嘲諷《巴塞爾協議》是老人俱樂部。但是,螞蟻的槓桿率遠遠超過了《巴塞爾協議》的監管要求。或許,馬雲認為,螞蟻的大數據風控比銀行的統計學風控更據優勢,可以突破這一監管的槓桿率。

但是,馬雲忽略了一點,螞蟻之所以具備大數據銀行的算法優勢,是因為其免費地掌控了數億用戶的私人數據,佔有對私人數據的支配優勢。螞蟻能夠成為「巨象」,正是利用算法支配私人數據。理論上,螞蟻可以利用算法實施完全價格歧視,最大限度地攫取每一個用戶的「交易剩餘」。當每個用戶的財富天秤都向螞蟻傾斜,違約率定然會上升,螞蟻構築的護城河反被算法吞噬,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這就是算法時代的價格歧視,對金融系統構成的威脅。

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確立了市場最優效率的條件,即私人邊際收益=社會邊際收益。什麼意思?這個等式的意思是「沒有人能夠佔他人的便宜」。當一個國家確立這樣一種公正的法律時(制度是內生變量),經濟是最優效率的,理論上是沒有外部性的。

在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巨頭強制性地免費佔有了私人數據,這就意味著私人邊際收益>社會邊際收益,即網際網路巨頭佔了私人的便宜。這定然引發外部性,損害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如果短時間內無法用技術的手段將私人數據私有化,那麼就必須將網際網路巨頭置於聚光燈下。這就是反壟斷法的作用。

如今,「反託拉斯法」被經濟學家比喻為「交通警」。正如薩繆爾森所說,反壟斷法在今天的意義,也可能唯一的意義就是:使用一部簡單的法令來震懾這些大企業,提醒人們關注和監督這些大企業、明星企業的一舉一動。

參考文獻:

【1】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陶娟,新財富;

【2】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二卷),斯坦利·L·恩格爾曼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經濟學,保羅·薩繆爾森,人民郵電出版社;

【4】美國聯邦反託拉斯法百年,李勝利,法律出版社;

【5】反託拉斯法,理察·A.波斯納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福利經濟學,庇古,商務印書館。

相關焦點

  • 算法時代的反壟斷風雲
    新財富一篇文章《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指出:「通過近年5000億-6000億元規模的投資併購,騰訊與阿里巴巴分別構築了10萬億市值的生態圈,5年間膨脹了10倍。相比之下,上海市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總市值為2.8萬億元;深圳300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11萬億元;A股總市值10萬億美元。騰訊與阿里的資本能量,甚至已能與一座一線城市比肩。
  • 阿里、騰訊、順豐被頂格處罰,反壟斷「第一槍」釋放什麼信號?
    未申報被處罰12月1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公告,表示將對阿里旗下的阿里巴巴投資、騰訊控股的閱文集團、順豐旗下的豐巢網絡進行頂格處罰50萬元。其中阿里和銀泰,兩者在零售的線上和線下已有多年合作經驗,為了加強線下的控制,阿里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從2014年開始,通過三次投資收購了銀泰超過70%的股權,成為後者的控股股東。
  • 阿里騰訊豐巢三家被反壟斷處罰代表了什麼信號?
    就在今天,官方宣布對阿里騰訊豐巢三家公司進行了反壟斷處罰,各罰50W。萬萬沒想到,最後是三家一起背水實際上,騰訊阿里兩家涉及反壟斷我能預料到,阿里收銀泰,閱文收新麗都好理解,但豐巢我沒有想到。你IE大家覺得不好用,你不去提升產品,卻利用作業系統優勢搞捆綁,那你這個就觸及反壟斷。同樣的,騰訊在通訊社交領域有優勢甚至有撼山易撼騰訊難的說法,但這也是自己把握機遇自我奮鬥沒什麼好說的。可新麗的劇並不比別人好看,演員也不受大眾歡迎,但背靠巨頭優勢和閱文的IP資源,就是能死命給大家推,那這個就觸及反壟斷。
  • 騰訊、順豐、阿里被處罰!反壟斷邁出關鍵一步,這又意味著什麼?
    騰訊、阿里、順豐被罰在如此局面之下,網際網路產業的壟斷問題,終於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近日,我國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對阿里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以及閱文(騰訊旗下)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順豐旗下)收購中郵智遞股權的行為作出了處罰。
  • 阿里等三巨頭被頂格處罰!反壟斷風暴下,沒有什麼大到不能倒
    感謝網友金石道人來稿反壟斷這把刀,終於落下了。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出手,《反壟斷法》發威,被拿來開刀的,是阿里投資、閱文集團和豐巢網絡。它們的背後,正是阿里、騰訊和順豐。以阿里為例,新財富曾做過統計,阿里巴巴從2014年至今年報披露的重大股權投資,金額合計3958億元。在一張號稱「最全阿里投資概念股」的表格中,與阿里存在股權關聯的公司總市值高達4萬億。
  • 阿里和騰訊背後的一群人
    10年前的阿里和騰訊在在中國網際網路起步的道路摸著石頭過河,有夢想有實力卻難免遇到現實的問題,自然而然背後難免少不了的就是我們所謂的天使投資人和實力合伙人,馬雲和馬化騰作為創始人為公司尋求風投資金也是必然的事情,那麼阿里和騰訊背後的那些投資人和合伙人到底是誰?今天我就給大家挖掘一下他們背後的那群人。
  • 阿里、閱文、順豐攤上事!反壟斷頂格處罰50萬,釋放什麼信號?
    文 | 金衛阿里、閱文、順豐攤上事兒了!三起反壟斷案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主要負責人介紹,此次處罰的三家企業包括阿里巴巴投資、閱文和豐巢網絡,其中阿里巴巴投資是阿里巴巴集團開展投資併購的主要實體,閱文是騰訊的控股子公司,豐巢網絡是順豐的關聯公司。
  • 美團市值一度突破1.1萬億元!禁用支付寶,硬槓阿里!「阿美鬥」背後...
    這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8月6日美團點評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市值盤中突破1.3萬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1萬億元。2、「阿美鬥」背後是騰訊與阿里的暗戰這次關於支付的摩擦中,只有美團和餓了麼在隔空掐架,但它們各自背後的騰訊和阿里卻始終沒有發聲。美團、阿里、騰訊這三家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反壟斷加碼騰訊系4家公司波及 閱文、騰訊跌超3%
    12月14日消息,社區團購受質疑,反壟斷加碼,網際網路巨頭集體走低,美團跌3.6%,閱文跌3.35%,騰訊跌3%,阿里跌2.86%,京東、網易等下跌。12月11日,人民日報刊文,對火熱的社區團購作出點評,提到「掌握著海量數據(603138,股吧)、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
  • 平臺反壟斷動真格!阿里閱文豐巢被罰,它們做錯了啥?
    根據公告,豐巢與中郵智遞2019年的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且兩者2019年的營業額均分別超過4億元人民幣,達到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屬於應當申報的情形。隨即,阿里開始對其進行新零售改造,銀泰百貨的數據系統和阿里資料庫正式打通。在阿里的支持下,銀泰與南京中央商場成立新零售合資公司,並收購西北地區百貨品牌「開元商城」。2018年,持股比例進一步上升。在這期間,陳曉東曾多次表達過對阿里的認可。
  • 阿里與騰訊的2019:馬化騰比馬雲更像「退休」
    當前全球公司市值排行榜:沙特阿美石油公司1.87萬億美元蘋果公司1.36萬億美元;微軟公司1.23萬億美元;谷歌公司9860.67億美元;,那個榜單上的統計截止時間為12月20日,當時阿里市值為5700億美元,可見在短短20天裡,阿里的市值上漲了超過300億美元。
  • 再次反超騰訊!阿里以5.6萬億港元,成中國最值錢的網際網路公司
    大家看出的邏輯點也幾乎都是一致,那就是進入2020年之後,阿里巴巴的對手都成長了起來,阿里電商利潤還首次出現了下滑,大家就抓住這個點來吐槽阿里。但還別說,阿里巴巴現在的對手可不止騰訊京東、還有拼多多和美團都阿里的壓制。所以,之前大家看衰阿里是正常的。可事實上呢?
  • 歐盟新的《數字服務法》,對網際網路平臺的推薦算法動手
    谷歌、阿里、騰訊和蘋果等公司,已經已然有了跨領域壟斷的趨勢,對此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關注這些科技巨頭的發展。特別是一些歐美國家,已經把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反壟斷問題提上來日程,不過針對壟斷這一全球性難題,哪怕是它們也沒有一套合理的規定。特別是網際網路科技相對於其它傳統行業來說,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行業,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 監管邁出網際網路反壟斷第一步,網際網路巨擘上演大跳水
    相較於歐洲的十年反壟斷,中國反壟斷,雖遲必到。進行控制和加強監管的背後,是每個人的利益所在,也是數字經濟綜合發展的智慧考量。恒生科技指數一度跌超6%,阿里、京東、騰訊、美團等集體低開低走。截至11月10日港股收盤,美團-W股價大跌超10%,京東-SW跌近9%,阿里跌超5%,騰訊跌超4%。4家巨頭一天合計蒸發市值超過8800億港元。
  • 阿里攜易居,騰訊入貝殼,房產交易平臺戰事升級
    具體而言,阿里將和易居聯合組建合資公司,以推出線上房產交易平臺(天貓房產),首期投資金額為50億,阿里佔股85%,易居佔股15%;阿里還藉此機會增持易居股份,通過增發配股和可轉債兩種形式,坐穩易居第二大股東之位。從阿里與易居的交易結構和業務布局來看,很難說不是衝著貝殼以及它背後的第二股東騰訊(00700.HK)而去的。
  • 前有3Q大戰後有阿里、閱文、豐巢被罰,網際網路反壟斷案的反思和啟示
    2014年10月,歷時4年的「3Q大戰」(騰訊與奇虎 360 之間的訴訟戰)終審落幕,這被認為是網際網路首起反壟斷案,2020年12月14日,阿里、閱文和豐巢因收購案未申報,被市場監管總局分別罰款50萬元,相關新聞隨即上了熱搜,再次引發市場討論。
  • 禁用支付寶硬槓阿里 「阿美鬥」背後,誰在暗戰?
    來源:央視禁用支付寶硬槓阿里 「阿美鬥」背後,誰在暗戰?近日,美團曾宣布禁用支付寶,由此在網絡上引發了爭議。一時間,兩大行動支付巨頭之間的較量再度拉開了帷幕。這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美團雖正面硬槓阿里,但網友的意見也不得不聽。果然兩天後支付寶又神秘回歸美團支付頁面,但藏進了摺疊區,而美團月付則佔據最顯眼的C位。據悉,這不是王興第一次讓支付寶「下崗」,2016年、2018年有過兩次用戶反映美團點餐曾短暫無法使用支付寶支付。8月6日美團點評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市值盤中突破1.3萬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1萬億元。
  • 阿里小蜜算法團隊在尋找
    阿里妹導讀:阿里小蜜的算法專家們最近在義大利都靈籌備一場國際數據挖掘競賽。
  • 阿里、京東、騰訊紛紛被國家點名,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寒冬將至」
    紛紛被點名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當中,涉及到電商、京東、出行、外賣、社交等等幾乎都和阿里,騰訊有關係。阿里和騰訊在幾十個領域都有競爭往來,有競爭並不是壞事,相反還能促進行業的成長。但是這種競爭隨著範圍的不斷擴大,開始「拉幫結派」,集結各自的勢力。
  • 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出爐 為什麼沒有阿里、騰訊和京東?
    入圍門檻突破200億元根據榜單顯示,民營企業500強的營業收入總額是30.17萬億元,增長了5.85%;資產總額是36.96萬億元,增長了6.78%;稅後淨利潤1.39萬億元,增長了8.06%。入圍門檻達到202.04億元,突破了20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6.1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