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神作」《漢密爾頓》: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

2020-12-26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我們基本上是用3天拍完一部電影,我們合作默契,畢竟都在戲裡磨合一年多了。」——米蘭達(圖最右者)


手拿10美元的米蘭達


  160分鐘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拍攝版在Disney+上線後,IMDB評分9.1,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6。


  為了將《漢密爾頓》搬上舞臺,編劇、作曲及主演林-曼努爾·米蘭達籌備了6年,讓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演員們通過嘻哈說唱的音樂形式講述幾位美國開國元勳的歷史。「當你看到黑人和棕色人種的表演者講述我們國家的起源時,它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米蘭達說。


  傳記可以用嘻哈來演繹?


  2008年,米蘭達去墨西哥旅行,他想在休假時讀一本很厚的書,就順手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大部頭——《亞歷山大·漢密爾頓》,2004年出版、羅恩·切爾諾著的人物傳記,一共818頁。


  米蘭達讀漢密爾頓的傳記時,他突然覺得「很懂這個人」。因為書中記載的漢密爾頓離開加勒比海地區,然後來到紐約接受教育的經歷,「就是在寫我爹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故事。這讓米蘭達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共鳴。並且,米蘭達是音樂劇的死忠粉,尤其是嘗試將歷史搬到舞臺的那種音樂劇。他讀這本書時,想到很多位著名的說唱嘻哈歌手,他覺得這本書完全可以由一個嘻哈故事來演繹。


  回到紐約,米蘭達邀請原著作者羅恩·切爾諾去看自己創作的音樂劇《身在高地》。演出結束的後臺,米蘭達告訴切爾諾,正在讀他的書,嘻哈歌曲不知不覺就從頁面裡浮現出來了,這會是自己下一部音樂劇。


  第一首歌在白宮唱火


  當28歲的米蘭達覺得美國首任財政部長的故事可以改編成音樂劇時,他為這部劇創作的第一首歌是關於漢密爾頓的身世,後來成為全劇的開場曲《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這首歌寫了一年時間。


  2009年5月,米蘭達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邀請參加「詩歌、音樂和演講之夜」。他本來是被要求表演獲得託尼獎的音樂劇《身在高地》中的一段曲目,但米蘭達卻臨時改為剛創作完成的那首4/4拍饒舌歌曲。美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被用嘻哈的方式唱出來,白宮內的政要們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一個野種/孤兒/蕩婦生的蘇格蘭人後裔/冥冥之中降生於加勒比海的不毛之地/骯髒破落/一貧如洗/如何成長為一名才子/一代傳奇……」當米蘭達站在臺上用rap演唱完的時候,臺下的歐巴馬夫婦帶頭起立鼓掌。當晚米蘭達的表演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瘋傳。米蘭達意識到「是時候寫出一部音樂劇了」,兩年時間寫好了兩首歌曲後,他開始加快創作速度。


  46首歌,不給觀眾喘息時間


  現年40歲的米蘭達成長於上世紀90年代,那是美國嘻哈音樂的一個黃金時期,他創作的《漢密爾頓》中有爵士、靈魂樂、R&B,以及傳統百老匯音樂劇曲目,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嘻哈元素。


  他給劇中每個角色配以不同嘻哈風格以符合人設,喬治·華盛頓(美國首位總統)饒舌的時候是一板一眼,像個節拍器一樣,因為那種風格和他的思考方式很相似,都是完全遵照節拍的。但是拉法耶特(第一位志願參加美國革命的法國貴族)則有一個琢磨的過程,他最開始的饒舌非常簡單,有點像80年代初期的饒舌節奏,但是到了後來,他的節奏非常瘋狂,是正常歌唱的兩倍甚至三倍速度。


  《漢密爾頓》與其他音樂劇最大的不同在於,段與段之間不用純對白進行銜接,全部用歌唱的形式貫穿其中,全劇共有46首歌曲,160分鐘的時長几乎一氣呵成,語速之快,歌詞量之大,不給觀眾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二次受邀白宮表演


  2015年1月,《漢密爾頓》在著名的紐約公共劇院首演,票被一掃而空,並且加場的票也已售罄。紐約公共劇院藝術總監奧斯卡·尤斯蒂斯不止一次將米蘭達比作莎士比亞,「在《漢密爾頓》中,米蘭達所做的與莎士比亞在他的歷史劇裡所做的一樣,都將普通民眾的聲音提升為詩歌。莎士比亞提升為抑揚五步格詩,而米蘭達則是提升成饒舌、嘻哈、R&B,通過詩化的語言把榮光賦予到人民身上,自莎士比亞之後,沒有人像米蘭達一樣做得這麼好。」


  2015年3月,當時的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拉沃恩·歐巴馬在社交媒體發文:「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我們都在白宮東翼等著你。」時隔6年,米蘭達再次收到歐巴馬邀請,率《漢密爾頓》劇組到白宮表演部分曲目,為演出造勢。


  首演半年之後,《漢密爾頓》登上了百老匯舞臺,依舊火爆,一票難求。


  攝像機在表演者間移動


  此次在Disney+上線的音樂劇《漢密爾頓》是2016年6月在紐約百老匯的理察·羅傑斯大劇院拍攝的,共拍攝了3天,其中有2天是拍攝了日場和晚場兩場不同的演出,這也是初版卡司們的最後一次演出。


  音樂劇官方拍攝的導演是託馬斯·凱爾,指導過音樂劇《身在高地》、歌舞片《油脂》等,在舞臺表演轉化為音響語言方面很有經驗。


  3天的現場拍攝時間中,其中的1天使用了多臺攝像機,超過100個麥克風被用來錄製現場版,音樂劇裡有13首關鍵歌曲在演出過程中被拍攝,斯坦尼康、起重機和攝像機在表演者之間自由移動。這種「沉浸式」的展現舞臺藝術的拍攝方式,有著前排VIP坐席都無法企及的優勢——演員服裝質感及布景設計的細微呈現;特寫鏡頭和靜止時刻強化了歌曲的親切感;靈活的攝影技術使劇中有爭議的「內閣之爭」高潮戲氣氛更加激烈;大量廣角鏡頭和俯拍鏡頭運用加重了大事件的厚重感,例如結尾那場致命的決鬥,為渲染戲劇衝突,採用了最主觀的機位。


  受疫情影響,百老匯將關閉至2021年1月3日前。而Disney+上線的官方拍攝版本《漢密爾頓》應該是除了在劇場外,這個藝術對觀眾的最好呈現了。紐約公共劇院的資深工作人員傑裡米·麥卡特曾評價:這是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我們都不應該錯過。


  漢密爾頓是誰?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頭像就印在10美元鈔票上。他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是喬治·華盛頓的參謀長,也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憲法》起草人和籤署人之一。但在這些榮譽之前,他出生在加勒比海地區,帶著私生子稱號的恥辱長大,移民到美國後,他憑藉自己的決心和智慧,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音樂劇《漢密爾頓》就是講述這位開國元勳政治生涯的故事。


  (新京報記者 滕朝)



  轉自: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漢密爾頓》: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
    因為書中記載的漢密爾頓離開加勒比海地區,然後來到紐約接受教育的經歷,「就是在寫我爹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故事。這讓米蘭達產生了強烈的精神共鳴。並且,米蘭達是音樂劇的死忠粉,尤其是嘗試將歷史搬到舞臺的那種音樂劇。他讀這本書時,想到很多位著名的說唱嘻哈歌手,他覺得這本書完全可以由一個嘻哈故事來演繹。  回到紐約,米蘭達邀請原著作者羅恩·切爾諾去看自己創作的音樂劇《身在高地》。
  • 我們這一代最好的音樂劇,揭秘9.6分神作《漢密爾頓》
    2015年1月20日,該劇首次在紐約公共劇院亮相,半年之後登上百老匯的理察·羅傑斯大劇院,為百老匯賺取了6.5億美元票房,直到疫情導致該劇在今年3月中旬停映。2016年,《漢密爾頓》曾橫掃託尼獎,拿下11座獎盃。有評論者評價該劇:「在我有生之年,還未看到有一部音樂劇能像《漢密爾頓》這樣如此迅速地影響美國文化」。
  • 表面激進內裡保守:百老匯「神作」《漢密爾頓》呼應美國現實
    2016年託尼獎頒獎典禮上,《漢密爾頓》破紀錄地獲得了16項提名,最終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11項大獎,可謂百老匯的傳奇之作。 當有色人種飾演美國國父,《漢密爾頓》回應當下美國現實? 這齣華麗的舞臺劇以美國「國父」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標準的「美國夢」的故事。
  • 足以載入史冊的華麗音樂劇——《漢密爾頓》
    點擊播放 GIF 1.0M《漢密爾頓》(Hamilton)是美國百老匯的一臺音樂劇,上映後口碑極高,票價很高卻一直一票難求。這在影史上,算是最昂貴的一宗「購買已製作完成作品」的交易。《漢密爾頓》舞臺上下都在創造著歷史。隨後迪斯尼投入1000萬美元製作電影高清攝錄版,並計劃2021年上映,將《漢密爾頓》作為年度重點宣發。不曾想到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美國政府的消極應對讓影院開門遙遙無期,迪斯尼決定通過自家流媒體平臺上映《漢密爾頓》電影版。
  • 漢密爾頓的音樂劇
    很多人去美國百老匯就是為了看他。在紐約RicharRogers劇院,音樂劇的製作完成、密封並準備出售。迪士尼以7500萬美元的高價購買,原計劃於左右發行。是啊,你沒搞錯,在劇院裡。這對歐巴馬夫婦兩次去百老匯,並邀請創意團隊在白宮演出。歐巴馬與主唱rap。米歇爾·歐巴馬夫人大加讚揚。「《漢密爾頓》是我一生中最令人震驚的藝術作品。屢獲殊榮,創造新紀錄。
  • 漢密爾頓一部音樂劇
    醜聞傳了出去,漢密爾頓受到政敵的瘋狂抨擊。這段婚外情幾乎毀了漢密爾頓的職業生涯。美國最後一樁公開決鬥的主角也是他。漢密爾頓在和政治對手伯爾的決鬥中,中槍身亡。但林聚聚偏不,反而唱了一首他從未公開演出的曲子,也就是後來《漢密爾頓》的開場曲。後來歐巴馬對林聚聚說:當時你跟我們觀眾說「我接下來要表演一手關於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饒舌」我們都說:「這能行?
  • 迪士尼將把音樂劇"漢密爾頓"拍成電影
    時光網訊 知名音樂劇《漢密爾頓》主演、編劇和原創詞曲林-曼努爾·米蘭達在其社交媒體宣布,迪士尼將製作此劇的電影版本,百老匯原班人馬全回歸,2021年10月15日上映。  與大銀幕常見的音樂劇翻拍電影不同,《漢密爾頓》電影將使用原班主演在紐約理察·羅傑斯劇院(即該劇百老匯上演的所在地)舞臺上表演的影像素材,對其影視化。
  • 過去的歷史,今天的敘事:音樂劇《漢密爾頓》暗含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漢密爾頓》於2015年2月在百老匯首演。在2016年託尼獎頒獎典禮上,它破紀錄地獲得了16項提名,最終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11項大獎,可謂百老匯的傳奇之作。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不僅創作了該劇,而且出演了主角漢密爾頓。因為其過人的才情,他被國內粉絲親切地稱為「林聚聚」。
  • 音樂劇新裡程碑《漢密爾頓.Hamilton》,嘻哈展現美國父傳奇生平
    2020電影版音樂劇有哪些看點說起今年大熱的音樂劇電影《漢密爾頓.Hamilton》,不得不先說說它的編劇兼主演:Lin-Manuel Miranda,在憑藉此劇成名之前,他只不過是在好萊塢演演小角色的演員而已,他出演過《蒂莫西的奇異生活》,2015年成名後也拍了幾部電影如《演講辯論社》、《新歡樂滿人間》、《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
  • 經典重燃,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紐約綻放
    Lin-Manuel Miranda 打造的經典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這次在紐約理察羅傑斯劇場又綻放了,官方高清錄製。這部劇很受歡迎,但這次它的宣傳海報看起來有點省事。用嘻哈重構美國國父的故事,這是古典與現代又一次巧妙地觸碰。開場到結尾,全是說唱、歌曲貫穿,要不怎麼說是歌劇呢。沒看過的人或許覺得吵,慢慢聽下去,我們希望能從中了解更多的知識,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美國文化的載體。
  • 非音樂劇迷怎麼看《漢密爾頓》?
    自2015年首演以來,它迅速成為了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最大的音樂劇,橫掃葛萊美獎、普利茲戲劇獎、奧利弗獎、託尼獎等一系列獎項,並屢次受邀到白宮演出。毫不誇張地說,《漢密爾頓》早已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文化事件。然而,對於不了解音樂劇的觀眾來說,這些概念仍然十分陌生。因此,我們回到這部音樂劇本身。
  • 音樂劇電影《漢密爾頓》對迪士尼意味著什麼?
    毫無疑問,《漢密爾頓》是美國最成功的一部音樂劇。自2015年首演以來,《漢密爾頓》從外百老匯殺到百老匯,叫好又叫座。不僅得到評論界一邊倒熱捧,各大獎項拿到手軟,一舉將次年11座託尼獎收入囊中,更創下了美國音樂劇的票房記錄,在美國各地以及全球巡演場場爆滿,售價幾百美元的門票甚至得提前幾個月預定。原聲專輯更在Billboard排行榜上連續呆了整整246個星期。
  • 音樂劇《漢密爾頓》製作揭秘紀錄片,與電影版同一天上線
    新京報訊 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電影版將於7月3日在Disney+上線,而據外媒報導,音樂劇創作原班人馬出鏡拍攝了一部《漢密爾頓》的幕後紀錄片《凱利·卡特的〈漢密爾頓〉深度揭秘》,這部紀錄片也將於本周五和官方電影同步上線。
  • 《漢密爾頓》口碑大爆,給了中國音樂劇市場什麼啟示?
    本周五上線Disney+的百老匯音樂劇電影版《漢密爾頓》,在海內外獲得了清一色的好評。影片在MetaCritic均分也高達90(計入44個評價),顯示為今年評分第二高的電影——排名第一的是91分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音樂劇大電影《漢密爾頓》曝新預告 7.3全球首映
    音樂劇大電影《漢密爾頓》曝新預告 7.3全球首映 時間:2020.06.29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Esther
  • 漢密爾頓百老匯收藏
    漢密爾頓手錶公司(Hamilton Watch Co.)的最新時計系列(與戲劇或其歷史題材無關)被稱為百老匯。該系列包括三個具有三個不同動作的模型,其設計靈感來自紐約市的天際線和著名的劇院區的街道。皮帶上的漢密爾頓百老匯自動日曆該公司表示,漢密爾頓百老匯手錶是對漢密爾頓品牌在美國的起源的致敬,其名稱源於1890年代發布的第一批漢密爾頓懷表系列,即百老匯有限公司。
  • 《漢密爾頓》:一部偉大的音樂劇,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
    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如果誕生在今天,未必能有這樣的成績:拿11座託尼獎,平均票價800美元眾人仍趨之若鶩,把富裕白人的高雅娛樂推至大眾層面;它憑一己之力扭轉保守百老匯的語言和語境,終於把這架老馬車推到了新世紀。《漢密爾頓》電影版海報1.
  • 最賺錢音樂劇《漢密爾頓》主人公:美國金融體系的建立與世紀之爭
    Disney+選擇在這天上線了他們花費7500萬美元天價版權費,才拿到的現象級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方攝影版。在隨後的這個獨立日假期裡,這部官攝又成為了現象級的電影產品,引發了全世界文化界和金融界熱議的浪潮。
  • 據說這是一部「讓人們變賣房產、抵押孩子買票來看都值得」的神作
    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攝版在本月初登陸Disney+,該片一路獲得好評,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IMDb9.1分,就連豆瓣上也獲得了9.6的高分。早在2015年初登百老匯的《漢密爾頓》時,就被紐約時報劇評人稱為「讓人們變賣房產、抵押孩子買票來看都值得」的神作。上演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更是打敗諸多人們耳熟能詳的百老匯名劇,如《獅子王》《劇院魅影》《悲慘世界》《媽媽咪呀》等,登上熱搜榜榜首。
  • 豆瓣近2萬人打滿分,百老匯導演如何花2年時間,將音樂劇剪成電影
    已經好久沒在豆瓣看到過9.6分這樣近乎滿分的「神級」電影了,那就是今年七月上映的歷史題材歌舞劇《漢密爾頓》。《漢密爾頓》是百老匯音樂劇剪輯成電影的新型嘗試,與以往的劇場錄像不同。音樂劇除了轉場和換服裝等必要環節,是不可能存在補妝或者突然喊停重來的。投入到角色中的演員自然也不可能自行擦汗,而這一細節卻增加了表演的現場感。那種大汗淋漓的感覺,隨著那些特寫鏡頭,將看電影的觀眾帶回了百老匯現場。電影《漢密爾頓》還有一個小彩蛋,那就是男主演在說臺詞的時候不小心噴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