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紅、蒼青、酡顏、月白、十樣錦、遠山如黛、青梅煮酒、橋下春波……
如果你也被這些美麗的名字打動,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進入一個神秘美好的世界,叫作:
所謂中國傳統色,是中國人定義顏色的方式,更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然而傳統色散漫難尋,僅可在史籍、詩詞、佛典、醫書中窺得片語,其色譜更無系統傳承。長此以往,傳統色之美逐漸遺失在故紙碑刻之中。
痴迷於色彩的文化學者郭浩和故宮文創設計師李健明,拉上中國審美的集大成者——故宮,一起做了件大事兒。最終完成這本以時間為軸、以文物為依託,展現中國傳統色色彩體系的著作。
此書一出,填補了中國傳統色彩領域的部分研究空白。對國人乃至後人來說,也是一次恢宏的「審美教育」。要知道,在兩位作者為中國傳統色正名之前,傳統色「姓甚名誰」這事兒是有些混亂的。染色工藝啊、服裝禮制啊、文學意象啊,什麼名字都有,更別說精確色值了。正因如此,前兩年大火的《延禧攻略》才會引發是莫蘭迪色還是傳統色的爭論。
兩位作者所做的,就是把語焉不詳的中國傳統色講清楚,把它們的故事整理明白,推廣給大眾。
郭浩對古籍資料進行發掘整理,在文字上為傳統色建立了譜系;李健明則要根據整理出的文獻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故宮文物中找到對應色彩,在視覺上為傳統色建立了譜系。
兩人相輔相成,把每種顏色的色名與色值兩相對應,互為考證。比如圖片上這種綠,名叫「碧山」,其CMYK和RGB色值在書中都有標註。這樣一來,中國傳統色便得以「自證身份」,逐漸成為國人約定俗成的共識,慢慢普及開來。
他們還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設計了「二十四節氣色」色卡,隨書贈送,方便你隨身攜帶。無論是設計師、繪圖師、服裝搭配師、攝影師等視覺工作者,還是對色彩表達感興趣的人,都可以輕鬆獲得同款顏色,學習配色、收穫靈感、盡情發揮。
我們不希望大眾對中國傳統色的認識,只是在網上打開一篇相關文章,感嘆兩句「好美」就結束了。清 · 雍正 雍正款胭脂水粉彩花蝶小碗
清 月白色暗花綢串玻璃珠朵花紋學士盔
清 · 乾隆 掐絲琺瑯番蓮紋冰箱
清 珊瑚翡翠吉慶有餘盆景
清 金城花鳥屏(局部)
這些手繪圖都是以故宮文物實物為參考,一點點臨摹出來的。作者之一的李健明依託專業美術功底,在提取顏色時會儘量還原文物本身的顏色,把文物的色彩之美淋漓盡致地呈現,每一張都是藝術品級別的好看。
解讀文物顏色時,會根據物候特徵,從起、承、轉、合四種顏色的角度解讀。比如立春這天,搭配的文物是雍正年間的淡黃釉瓶,分黃白遊、松花、緗葉、蒼黃四色。每種顏色的出處皆有講究。
拿蒼黃舉例。《墨子·所染》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也變。」春之初立,一切都在生長變化,以蒼黃形容,取其不確定之意,很合襯了,我們今天說的「倉皇」也出自於此。蘊含著語言和意境美的中國色彩
中國在很早就確立了色彩結構,以黃、青、赤、黑、白五色為正色,與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聯繫。融合了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觀念,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色彩文化。每個顏色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宿命,無一不蘊含著對生活的體悟、漢語的美感。因此作者們在解讀時,也帶著一種詩意的心情和語言。
比如「東風解凍」這一物候(屬「立春」節氣),對應四種顏色:天縹、滄浪、蒼筤(láng)、縹碧。承之「滄浪」,說的是我心悠悠。不信你在春日時節,去蘇州吃一碗好面,再去滄浪亭把腳浸到水中試試;轉而「蒼筤」,筤是竹子的意思,再沒有比「竹初生」更能代表春天的了,春日之美,盡在此色;合乎「縹碧」,縹碧是大色,或出現在宮苑的瓦上,或出現在江河的水裡,或出現在李後主的詩「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
令人瞬間想到了林妹妹那句經典的「偷來梨蕊三分白」,其精妙形象、對語言的把玩,頗有幾分異曲同工。
比如大雪的三候——「荔挺出」。據《本草綱目》記載,荔是一種草,在北方叫作馬蘭草。馬蘭草大概在5月中旬開花,6月花謝,到了11月已經枯黃。為什麼它會作為大雪時的物候?「我們又找了資料,發現馬蘭草根鬚髮達,可以用來做刷子。而只有到了11月以後,馬蘭草枯黃了,根莖才最旺盛,最適合做刷子,此時去挖馬蘭草的草根是最好的。」用這種貼近生活的方式,我們的文化才能活下來,而不是死在書上。先是把該季節相關的顏色有個總括式介紹。
再針對每個物候,解讀其「起承轉合」四色。
書末附有顏色色值目錄和參考文獻,供你快速翻閱和進一步研究。
開本設計,可完全平攤,方便閱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