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大型銀行提出了新要求。業內專家認為,未來,大型銀行要發揮「頭雁」作用,下沉服務重心,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2019年12月,中國工商銀行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工行小微客戶節」,發布了「萬家小微成長計劃」,全面推出以「融資+融智+融商」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務2.0,致力於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加快自身經營轉型。未來,作為國有大型銀行的一員,工行將如何增強小微客戶金融獲得感?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方面又有何新舉措?《金融時報》記者日前對工行副行長胡浩進行了專訪。
《金融時報》記者:近一年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所緩解,但仍有部分小微企業表示金融獲得感不強。造成小微企業這種感受的原因是什麼?工行計劃如何解決?
胡浩:在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下,目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有所緩解,貸款總量快速增長,客戶覆蓋面顯著提升,融資成本有所下降。但面向小微客戶的全面、綜合服務仍相對缺乏,仍然存在小微客戶滿足感和獲得感不強的問題。2019年,我們到小微企業比較集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浙江、深圳實地調研走訪,通過與當地政府、監管機構、企業家們的面對面交流,了解到小微企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也需要覆蓋經營、管理、投資等在內的綜合服務。
工行舉辦小微客戶節,是金融系統第一次為小微企業打造專屬節日,希望在小微企業自己的節日中,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實惠、更有溫度的綜合金融服務。
在小微客戶節上,工行啟動了「萬家小微成長計劃」,首批將選取1萬家小微企業,助力企業技術、品牌、產品、服務升級,支持構築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為實現上述目標,工行將為客戶建立專門的成長檔案,配備專屬金融顧問,制定專項發展計劃。安排季度上門服務,通過「實地問診」,力求解決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痛點、難點;實施半年復盤,評估實施方案階段性成效,並相應調整發展策略;安排年度「體檢」,與客戶共同總結經驗,分析不足,助力小微走上適應產業和市場變化的科學發展之路。
工行計劃用三年時間,扶持一批小微企業成為細分行業的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小微企業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成長為中型企業。發揮「三個一批」企業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千行百業、千千萬萬小微企業共同成長,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強大的活力與動力。
與此同時,工行還針對廣大小微客戶需求,全面升級普惠金融服務,推出以「融資、融智、融商」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務2.0」,把小微客戶節的關懷和溫暖送到廣大小微客戶身邊。在融資服務方面,在原有三大產品線基礎上,推出一批服務小微的新融資產品。在融智服務方面,向小微客戶全面開放「工行智慧」。在融商服務方面,持續發揮工行在機構、客戶方面的優勢,幫助小微客戶實現商業拓展。
《金融時報》記者:相對於小微、民營客戶,大企業客戶給大銀行帶來的綜合效益更高,那麼,工行做普惠金融的動力何在?如何防控風險?
胡浩: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支持好、發展好小微企業,不僅是應對當前經濟挑戰,實現經濟穩中向好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市場機遇看,小微企業是一片藍海。小微企業從初創、成長到壯大的過程中,蘊藏著信貸資金、資本市場以及財富管理等業務機會,涵蓋對公和個人幾乎所有種類金融服務需求。工行從服務工商企業和老百姓起家,與各行各業小微企業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繫。可以說,工行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和小微企業共擔風雨、共同成長的過程。在工行大力支持下,許多小微企業逐步成長為如今優秀的大中型企業。所以,小微金融有市場,工行「做小微才有大未來」。
防控小微金融風險,關鍵是管理與技術「兩手抓」。
一要真做小微。對小微業務風險,不僅要有清醒認識,更要有勇氣面對、有能力解決。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在摸爬滾打中、在實踐探索中練就的。實踐證明,工行有些二級分行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很強的小微金融經營能力。二要做真小微。在客戶選擇上正本清源,嚴格遵守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監管標準,聚焦真正的小微企業。在產品創新上堅持小額化方向,走零售化發展道路,堅決遏制「名小實大」、管理套利現象。三要實現真正轉型。堅定不移把數字科技應用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開發出市場容量更大、品牌效應更強、風控效果更好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支持信貸資源向實體經濟智能、高效、精準投放,讓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滋潤的地方。
《金融時報》記者: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並強調要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工行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方面有何新舉措?
胡浩:關於如何傳導中央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並保持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我有以下兩個基本觀點:第一,當前許多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商業銀行通過階段性利率優惠、取消收費等方式,努力控制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十分必要。第二,普惠業務要在堅持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其核心在於風控。
就工行而言,我們多措並舉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一是「讓利多一點」。認真落實銀保監會「七不準」「四公開」「兩禁兩限」相關要求,取消了所有與小微企業貸款相關的收費。2019年以來,全面梳理、排查並有效遏制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中借貸搭售、轉嫁成本等違規收費行為,發現問題後,立查立改,應改盡改,嚴肅問責。同時,將定向降準、小微貸款利息減免增值稅等優惠及時向小微企業傳導,確保中央利民政策措施落實、傳導到位。截至目前,小微客戶比年初增加15.7萬戶,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穩中有降。2019年,工行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52%。
二是「運營成本低一點」。通過「線下做專」和「線上做活」,實現集約化運營和批量獲客,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
三是「風控好一點」。按照數據驅動、智能監測、動態調整、可持續發展理念,將信貸決策從「經驗依賴」向「數據依賴」轉化,打造全產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信貸智能化管理機制。例如,利用專業的大數據應用方法和更精準的大數據風控模型,全方位描繪客戶畫像,動態管理客戶風險,提升風控質效,實現可持續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近年來,金融科技在破解小微融資難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工行在數字普惠發展方面有哪些計劃和布局?
胡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沛新動能的同時,深刻改變金融格局和生態。工商銀行始終堅持以技術變革引領銀行再造,逐步奠定了在國內同業中的科技領先優勢,為普惠金融等各類金融服務深度科技賦能。
就數字普惠領域而言,工行順應「數字中國」和「信用中國」建設深度疊加的創新變革趨勢,重點圍繞「一個中心、雙輪驅動、三大產品線、四項突破」發展路徑,持續推動普惠金融數位化轉型升級。
一個中心,就是以數位化轉型為中心,進一步紓解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工行將堅定不移地把數字科技應用作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利用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解決好小微企業信息難獲取、信用難衡量問題,支持信貸資源向實體經濟智能、高效、精準投放,讓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滋潤的地方。
雙輪驅動,就是要通過線上線下協同,構建一站式、立體化、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網絡。普惠金融發展既要勇於創新突破,善於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又要腳踏實地,勤修內功,真正立足小微企業需求,扎紮實實做好基礎服務。我們將發揮產品、服務、渠道等資源優勢,打通線上與線下,整合業務與科技,拓展普惠服務廣度和深度,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質效,助力小微企業健康成長。
三大產品線,就是順應「數字普惠」趨勢,持續創新完善高品質、深受客戶和市場喜愛的普惠金融產品。經營快貸方面,繼續深化與政府、企業、平臺等機構合作,打造更全面的客戶信用畫像,拓寬服務覆蓋面。在網貸通方面,持續完善企業「資產資料庫」,打造數位化「資產憑證」,支持企業資產快速、靈活變現。在數字供應鏈融資方面,將融資服務嵌入產業鏈採購、生產、銷售等交易場景,以金融力量賦能產業發展。
四項突破,就是從綜合服務理念、生態場景、流程渠道、科技架構四個方面,對普惠金融業務進行改造升級。一是從「單一貸款提供商」向「綜合服務提供商」突破。圍繞客戶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全面、更便捷、更有溫度的綜合金融服務,提升客戶獲得感和滿意度。二是從「單一場景」向「共享生態」突破。搭建普惠金融開放平臺,打造協同共建、開放共享的普惠金融發展新生態。三是從「產品中心」向「客戶中心」突破。立足全集團視角,構建「信息共享、流程聯動、渠道協同」的服務體系,既要成為客戶身邊的銀行,更要成為客戶心中的銀行。四是從「電子銀行」向「智慧銀行」突破。持續加快智慧銀行(ECOS)建設,推進普惠金融科技架構數位化、智能化、開放化轉型升級,為普惠金融提供「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