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宦官在我國封建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群體。先秦至東漢以前,宦官不全是閹人,自東漢以後,宦官大都由閹人擔任,因為這部分人的特殊性,人們又常常把他們叫做太監。
在一些宮廷劇和人們的一般印象中,宦官沒有幾個好人,例如指鹿為馬的趙高、禍亂宮廷的十常侍、迫害百姓的閹黨頭目魏忠賢等等,這些宦官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仗著君王的寵信大肆幹政,進而造成朝綱不振、民不聊生。歷代王朝都有一些叫得上名號的宦官,比如在清朝,除了有名的大太監安德海之外,還有一位名聲在外的宦官,他就是繼安德海之後慈禧面前的紅人:李蓮英。
可以說歷代王朝都有宦官幹政,不一定都是賢宦,但多爾袞「嗣後太監不許朝參,亦不必排列伺候」的規定,讓清廷從無一例宦官幹政。那麼,李蓮英是如何立足於清廷並獨得慈禧垂青的呢,慈禧身後,李蓮英又是如何存在的呢。筆者試從三個角度加以闡述。
首先,迫於生計和命運,淨身入宮受恩寵,一朝伴在君王側
李蓮英生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原名李進喜,漢族人。由於其父親做生意失敗,迫於生計,其父不得已將李進喜淨身,欲送往宮廷當一名太監。據清宮檔案記載,李進喜7歲淨身8歲入宮(一說是鹹豐七年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當時年齡是13歲。)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鹹豐帝逃往熱河,李進喜陪皇伴駕也在隨行之列。一向乖巧懂事的李進喜得到了懿貴妃(蘭貴人,即日後的慈禧)的青睞。同治六年(1867)年僅19歲的李進喜就升到了二總管的位子。同治八年,時任總管大太監的安德海,因為居功自傲,加上目無皇帝,越權胡為,被山東巡撫丁寶楨處決。李蓮英從安德海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他的下場也給了自己警示,他深知,必須擺正自己和主子的位子,時時刻刻都要揣摩主子的心情和喜好。
慈禧對於李進喜的審時度勢和無微不至的關心表示喜愛,遂給他賜名「蓮英」。隨著大總管安德海的死,李蓮英也隨即被慈禧「扶正」,而此時的李蓮英才21歲。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鹹豐帝死後,慈禧漸漸掌權,朝綱也漸趨腐敗,朝廷上下、民間百姓敢怒不敢言,人們不敢罵慈禧,便把李蓮英隨意抹黑,所以在現在的一些野史裡,李蓮英被描述得十分不堪。那麼,作為慈禧的心腹,李蓮英是不是真如野史描述的那樣呢?其實不然。
其次,縱橫官場,「蓮英」八面玲瓏,統領全宮宦官不驕縱
晚清太監劉興橋曾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回憶說:
「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他倆都互派太監或當面問候……在西苑、頤和園居住的時候,慈禧太后還經常來找李蓮英:『連英啊!咱們遛彎去呀!』慈禧太后有時還把李蓮英召到她的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
作為一個有著極強控制欲和權力欲望的王朝操控者,比起武則天而言,慈禧有過之而無不及。慈禧身邊的宮女太監無數,可是慈禧獨寵李蓮英確實是一個奇蹟,除了李蓮英自己的努力之外,他的善解人意,他的設身處地,都是一個情感脆弱、害怕孤獨老人內心所寄情的爽點,所以李蓮英和慈禧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可以說,在某些時候,兩人已經突破主僕之間的界限,更像是多年的至交。而且李蓮英作為慈禧最愛的寵臣,他沒有選擇遠離慈禧,而是緊緊跟隨在慈禧的身邊,近乎貼身,所以兩人互為「伴兒」已是朝中上下盡人皆知的事情。
伴君如伴虎,雖然慈禧對李蓮英非常信任,而且對他也十分器重,但慈禧身邊一些人卻眼紅,心生嫉妒。面對朝野非議和各種抨擊,李蓮英抵抗住了壓力,至於李蓮英到底如何博取太后信任,沒有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蓮英做事縝密,尤其是對慈禧,一定是圓滑處世、八面玲瓏,所以能在權貴面前風生水起,李蓮英確實並非凡角。
從同治十三年(1874年)到光緒五年(1879年),隨著慈禧權力的日益集中,李蓮英的地位也在節節攀升,26歲的李蓮英從擔任首領大太監到四品花翎總管,別人30年才能得到的官爵,李蓮英17年便得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更是突破世訓祖規,賞李蓮英二品頂戴花翎。縱觀這一切絕非偶然,都源自李蓮英的積累和付出。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慈禧看到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神話破滅之後,不得不攜光緒倉皇西逃,李蓮英依然隨駕在列。雖然是逃命,但李蓮英卻把慈禧伺候的無微不至,而此時光緒身邊一個伺候的太監都沒有。當李蓮英看到光緒的慘狀之後,痛心不已,便把自己的被褥送給光緒。就這樣,李蓮英一路伺候完慈禧便又去伺候光緒。光緒皇帝後來回憶說:「若沒有李安達,朕恐怕活不到今日」。
第三,舊主新亡,年逾花甲仕途求隱退,雖得善終卻身首異處
西逃回朝以後,已過天命之年的李蓮英變得更為謹小慎微,生怕說錯一個字、走錯一步路,他沒有鮮明旗幟地站在某一邊,更沒有依仗自己是太后面前的紅人而飛揚跋扈,他開始變得中庸起來。此時,他想得最多的是退休後的生活。我們知道,古代封建很多宦官都有自己的豪華府邸,雖然由於生理原因他們不會有夫妻生活,但還是象徵性地娶進三妻四妾。但李蓮英卻沒有這般奢華,他的住宅在當時只能算作是中等百姓水平,而且他的一生也只娶了一位妻子,而且此女還是個寡婦,這麼算來,李蓮英算是出於憐憫而收留了這個女人。也許你會說這是李蓮英的圓滑與低調,但從他最後的晚年生活,你也許就不會那麼認為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73歲高齡的慈禧駕鶴西去,跟了一輩子的主子突然沒了,這是李蓮英早就預料到的。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李蓮英自認不會再被重用,何況自己年事已高,隱退的心更加迫切了。慈禧死後,李蓮英向隆裕太后獻還慈禧歷年給他的賞賜,並請求放自己出宮(關於李蓮英出宮,坊間還存在很多種說法,目前尚無定論),隆裕太后恩準了。
替慈禧守孝百日後,這位身在清宮52年的太監,終於離開了皇宮。據歷史文獻記載,出宮以後的李蓮英深居簡出,不與人爭,3年後,64歲的李蓮英去世了。關於李蓮英的死也是疑點重重,有人說他是死於仇敵,有人說他是得了「煙後痢」,還有人說他是死於革命黨人之手,總之學界至今仍無定論。但我們知道,李蓮英棺槨內的屍骸只有頭骨,身體軀幹卻不知去向,有人便猜測是死於非命。但也有一種迷信的說法,認為太監是殘缺之身、「無根之人」,是有辱祖宗容顏的事情,為了有顏面去見自己的列祖列宗,只能留下頭顱,而將不全的下半身予以捨棄,李蓮英身首異處,是不是也屬於這種情況呢,還真不好說。
結語:「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這是李蓮英墓志銘上寫的一段內容。不難看出,作為慈禧第一男寵的李蓮英,但他沒有得意忘形、趾高氣揚,相反,他寬以待人,還經常幫助他人,所以他也深受許多宮女、太監愛戴。
李蓮英是慈禧面前的紅人,對慈禧言聽計從,但並非有些人口中所說大清半壁江山都毀於李蓮英之手,畢竟他不似明朝劉瑾、魏忠賢之輩。李蓮英做事謹慎,並且總替人美言遮羞,所以在筆者看來,「小李子」確實是個幹練敏實、溢美隱惡的好人,您說呢。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品讀,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聯刪;歡迎您的點評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