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投行雲集,有兩家撞名,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與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分別被稱作「大摩」和「小摩」,他們與高盛並列世界三大頂級投行,共同瓜分全球金融投資市場。而且近年來,摩根系投行對華爾街的控制力進一步加強,已經有了超越高盛的勢頭。其實「大摩」和「小摩」都來自於同一個財團——摩根財團,我們就聊一聊全球頭號金融大亨——摩根家族。
摩根商行的建立
1835年,一個美國商人喬治皮博迪在英國倫敦幫助美國的馬裡蘭州向英國的十幾家銀行籌集到了近八百萬美元的貸款。隔了一年,也就是1837年,他在倫敦開出了第一家美國公司,專門為政府、大公司以及貴族提供服務,為他們發行債券和股票來籌集資金。
喬治皮博迪由於膝下無子,於是在他晚年的時候物色了一個年輕人,並將自己的全部產業委託於他,這個年輕人就是J.S.摩根(朱尼厄斯 斯潘塞 摩根)。事實上,J.S.摩根本身就是富人家庭出身,他繼承了他父親的財產又加上喬治的產業,可以說得上是如魚得水。而真正讓摩根家族聞名世界的則是他的兒子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
J.P.摩根大學畢業以後就進入華爾街鄧肯商行實習。一次,他在奧爾良的碼頭上遇到了一個因為美國買主破產而被迫半價出售咖啡的船長。J.P.摩根經過自己的實際考察大膽地買下了整床的咖啡。由於當時巴西受到了寒潮的影響,咖啡的產量大減,致使咖啡價格足足漲了兩到三倍,這讓J.P.摩根大賺了一筆。同時也讓他的父親J.S.摩根對他刮目相看,看出了他的商業才能。於是,J.S.摩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對面專門幫J.P.摩根成立了一家摩根商行。而這也就開啟了摩根家族的財富之旅。
摩根家族的崛起
1.承銷戰爭債券,成為全世界的債主
1862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北邊是以林肯為首的美利堅合眾國,南邊是以戴維斯為首的美利堅盟國。由於當時合縱國採用的是「赤字政府」策略,也就是大量發行戰爭債券來補充軍備。隨著南北戰爭的推進,美國政府的赤字越來越大。當時,美國政府找到了摩根家族來幫他們發行債券。摩根家族通過自身在傳媒界的影響力,到處開展一系列慷慨陳詞的愛國主義演講,最後靠著強大的社會關係,摩根家族輕鬆順利地幫美國政府發行了兩億美元的債券。這一次,摩根家族不僅賺到了一大筆的承銷費用,同時也獲得了愛國主義的美名。
隨後,摩根家族又相繼在1871年以聯合承包的方式幫助法國政府承銷了2.5億法郎的債券,折合美元五千萬。而當時,杜邦家族幫美國政府從法國政府手上買過來的大路易斯安那州也才值一千五百萬美元。
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當中,摩根家族又幫無力償還西班牙政府債券的墨西哥政府發行1.1億美元的政府公債並取得了墨西哥的油礦和鐵路權。還幫助經過巴拉圭戰爭的阿根廷政府承銷了近7500萬美元的債券。又在1880年-1899年布爾戰爭期間相繼承銷了近1.8億美元的英國政府公債。
在戰火連連的19世紀和20世紀初,摩根家族就通過幫各國政府承銷債券和公債賺取了一大筆錢。這麼多筆戰爭債以及政府間的公債,足以讓摩根家族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機構。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摩根家族就是全世界的債主。
2. 提供巨額融資,兼併企業,實現控制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進入到了飛速發展階段,數百萬的移民從歐洲來到美國,帶來了技術與資本的爆炸式增長。新大陸全面趕超老歐洲,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躋身強國之林,也催生出美國歷史上第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壟斷企業: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通用電氣公司(GE)、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等,這些名字成為美國的經濟支柱和象徵,影響到今天。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掀起了企業兼併狂潮。J.P.摩根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方式提供巨額融資,並藉此實現對他們的控制權。
到了20世紀。以摩根家族直接控制的金融資本佔全美金融資本的38%,總值近200億美元,另外還有125億美元的保險資產,佔全美保險產業的65%。
工業生產業方面:全美35家主力企業當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其中包括美國鋼鐵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肯尼格特製銅公司、德州海灣公司,大陸石油公司以及通用電氣公司等;通訊業方面:它擁有ITT(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全美電纜,郵政電纜和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等等。
摩根家族的巨大影響力:拯救美國股市
1907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價同比下跌了50%,出現了很多銀行和信託公司擠兌事件。隨著大量州、地方銀行和企業紛紛倒閉,恐慌蔓延到了整個國家,被稱之為1907年大恐慌。
當時,美國還沒有建立起中央銀行系統,並不能有力地幹預市場。J.P.摩根出手救市,迅速召集各大銀行與信託高管與包括洛克菲勒在內的各大家族一道組建聯合財團,負責調配銀行間資金流動入市掃貨,有效地抑制住了股價暴跌。在以摩根為首的多個家族財團有力幹預下,不到一個月大恐慌結束了。然而,美國政府也開始認識到,私人財團力量過於強大,開始逐步遏制大家族。這為五年後美聯儲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摩根家族遭遇歷史轉折點,拆分形成「大摩」和「小摩」
1912年4月,一艘由摩根財團訂購的空前龐大並且豪華的郵輪——鐵達尼號展開首航,從南安普頓出發,目的地為紐約,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船舶,號稱「永不沉沒的夢幻之船」。就像如日中天的摩根家族一樣堅不可摧。然而僅僅四天後,鐵達尼號沉船,這不僅是人類歷史的災難,也成為了摩根家族財富命運的轉折點。摩根財團由此面臨一系列的國會指控,被迫接受調查。J.P.摩根在出庭作證兩個月後離奇喪命,很快美聯儲迅速出殼,逐漸取代了摩根家族150多年的美國央行聖位。
單選|鐵達尼號是陰謀嗎?摩根集團故意製造沉船事件?
之後,美國遭遇大蕭條,股市債市嚴重不景氣,國民經濟也是一片慘澹,失業率超過10%。人民走上街頭,爆發了反華爾街的怒潮。背後的理論依據是當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混業經營格局存在弊端,從而放大了金融風險。
193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要求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以此進一步削弱私人財團力量,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最終迫使J.P.摩根公司放棄了投資銀行業務,選擇轉變為一家單一的商業銀行。1935年J.P.摩根公司徹底關閉了投資銀行部門。J.P.摩根的孫子亨瑞摩根(Henry Sturgis Morgan)與哈羅德(Harold Stanley)帶領公司的投資銀行團隊出走,建立了一家新的證券公司,命名為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摩「,註冊資金和創始團隊全部來自於原J.P.摩根公司。自此,摩根被拆分為J.P.摩根和摩根史坦利。
後摩根時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的金融監管也走向寬鬆。隨著美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擴張,商業銀行開始向投資銀行滲透,很多商業銀行都有著變相的投資銀行部門。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有關條款,從法律上消除了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在業務範圍上的邊界,結束了美國長達六十多年的金融分業經營的歷史。結果是商業銀行開始大規模的從事投資銀行業務,J.P.摩根公司逐步成為全功能銀行。除了商業銀行板塊,陸續增設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而摩根史坦利仍然專做投行業務。從投行歷史來看,後來的J.P.摩根投資銀行分支比摩根史坦利出現得更晚,因此J.P.摩根又被稱為小摩,但綜合實力更強,又被中國同行戲稱為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
2000年,J.P.摩根公司與大通曼哈頓銀行合併成立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大通銀行曾經是洛克菲勒家族財團的金融業務平臺,此後又經過幾次併購。摩根大通的業務遍及五十多個國家,主要在兩個領域內運作。第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三千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
2008年9月,更大規模的金融海嘯席捲而來,全球股市大崩盤引發經濟衰退,華爾街更是哀聲一片,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或者被政府接管,其中包括雷曼兄弟,AIG,美林證券。唯一例外的是摩根大通不僅經受住了次貸危機的考驗,而且趁機低價兼併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惠公司成為這場金融風暴中的贏家。2004年,摩根大通的資產總額1.12萬億美元,僅次於花旗集團的1.19萬億美元。而到了2009年,摩根大通的資產突破兩萬億美元反超花旗兩千億美元。其投資銀行業務追上高盛和摩根史坦利成為華爾街最大承銷商。
IBM前CEO郭士納在自傳中寫道:「誰說大象不能跳舞?幾經金融危機,監管政策調整,摩根公司依然長袖善舞,屹立於世界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