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街頭,
總會不經意地被某棟建築吸引,
這些上了年月的建築背後還可能隱藏著
一段段令人著迷的歷史,
今天介紹的是位於復興中路的復興坊。
復興中路,東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長3494米,以陝西南路為界,東段屬於黃浦區,西段屬於徐匯區。復興中路在1943年以前名為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是法國人在上海設立法租界時,以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將軍「辣斐德」的名字命名的。
復興中路553弄復興坊,建於1927年,原名辣斐坊,1949年後,改名為「復興坊」,2005年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復興坊」外觀
復興坊的入口很不顯眼,騎樓門洞與其他石庫門建築沒太大區別,穿過之後卻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筆直的弄堂兩旁是大片三層混合結構的聯體別墅,清水紅磚牆面,整體風格統一。
弄內共有樓房95幢,為新式裡弄建築。這裡有總弄堂,還有分叉出去的支弄,每棟建築底層為天井、客廳、廚房,二、三層為臥室,天井外是矮圍牆和小鐵門。每家人水、電、煤、衛生設備也都配齊,還有小巧的花園和曬臺,居住在這裡安靜舒適。
復興坊建成初期,居住在這裡的多屬中產階級,家裡除了傭人之外,還會養一個黃包車夫。黃包車夫帶著車一起被僱傭,白天來家裡「上班」,晚上就帶著車離開主人家。因此復興坊弄內的總弄堂非常寬敞,邊上停一輛車絲毫不會影響中間的正常通行。
住過復興坊的名人不少。復興坊1號是曾任司法部長史良的故居;廖仲愷夫人何香凝曾在弄內的8號居住;上海灘大亨杜月笙也與這裡有過交集,據說杜月笙的四姨太姚月蘭也曾居住在此。
復興坊1號 「史良舊居」
復興坊1號,之前住過學貫中西的書畫家沈邁士,他去北平任教後,主人換成了大律師史良,房屋兼做住宅和事務所。
史良,中國婦女運動領導人,著名法學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首任部長。
史良自1931年開始在上海擔任律師,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被捕。1937年,離開上海去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在上海的六年間,史良就居住在復興坊1號,門口的大理石銘牌為證。
復興坊8號 何香凝舊居
何香凝,廖仲愷夫人,民主革命家,畫家。自1927到1937年,一直居住在弄內8號。在此設立並領導中華婦女抗敵後援會,進行抗日救亡活動。上海淪陷後,何香凝的抗日活動受到嚴密監視,她離開復興坊,遷居香港。1960年,何香凝被推舉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開創由女畫家執掌畫壇「帥印」之先河。
復興坊8號的「何香凝舊居」,與復興坊1號的「史良故居」是同排建築,風格相同。三層磚混結構的連體樓,外牆採用大面積清水紅磚,大門上建有凸出牆體的倒V字形水泥遮掩棚,可防雨防曬,因樓樓聯體,兩家的遮掩棚變成了倒W形的,很有韻味。
還有一個人,大眾知名度更高——上海灘青幫老大杜月笙。這裡的16號,曾是杜月笙和第四房太太姚玉蘭的婚房,而且他們還是「租房結婚」——杜月笙娶第四房夫人姚玉蘭時,曾遭到二太太和三太太的聯合反對,無法把姚玉蘭帶進家門。後來三太太私下同意了這門婚事,於是在1929年,杜月笙就在「辣斐坊」租房和姚成婚。
這位四太太還有一位著名的閨蜜——「冬皇」孟小冬,1936年孟小冬來滬巡演,據說就下榻在復興坊16號的閨蜜家。
復興坊18號曾住過一位醫學博士,據說當年宋子文在上海的時候得了闌尾炎,就請了這位醫生去開刀,手術成功後宋子文還送上了豐厚的大禮,想來這位醫學博士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
復興坊18號正門
18號邊門
1949年以後,「辣斐坊」改名為「復興坊」,隨後房屋管理部門對房屋進行了多次修繕,曾在1978-1977年左右進行屋面、外牆大修,並在以後的日常維修保養中,對損壞嚴重的地面、門窗等進行了修繕。
復興坊內隨處可見的綠植
如今,居住在此的居民雖沒有往日的如雷貫耳,但隨處可見的綠植、安靜乖巧的貓咪,無不彰顯出復興坊就如其昔日的名字Lafayette Terrace一般,讓人感到舒適愜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