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路上這條弄堂「別有洞天」,據說杜月笙曾在這裡「金屋藏嬌...

2020-12-23 騰訊網

漫步上海街頭,

總會不經意地被某棟建築吸引,

這些上了年月的建築背後還可能隱藏著

一段段令人著迷的歷史,

今天介紹的是位於復興中路的復興坊。

復興中路,東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長3494米,以陝西南路為界,東段屬於黃浦區,西段屬於徐匯區。復興中路在1943年以前名為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是法國人在上海設立法租界時,以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將軍「辣斐德」的名字命名的。

復興中路553弄復興坊,建於1927年,原名辣斐坊,1949年後,改名為「復興坊」,2005年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復興坊」外觀

復興坊的入口很不顯眼,騎樓門洞與其他石庫門建築沒太大區別,穿過之後卻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筆直的弄堂兩旁是大片三層混合結構的聯體別墅,清水紅磚牆面,整體風格統一。

弄內共有樓房95幢,為新式裡弄建築。這裡有總弄堂,還有分叉出去的支弄,每棟建築底層為天井、客廳、廚房,二、三層為臥室,天井外是矮圍牆和小鐵門。每家人水、電、煤、衛生設備也都配齊,還有小巧的花園和曬臺,居住在這裡安靜舒適。

復興坊建成初期,居住在這裡的多屬中產階級,家裡除了傭人之外,還會養一個黃包車夫。黃包車夫帶著車一起被僱傭,白天來家裡「上班」,晚上就帶著車離開主人家。因此復興坊弄內的總弄堂非常寬敞,邊上停一輛車絲毫不會影響中間的正常通行。

住過復興坊的名人不少。復興坊1號是曾任司法部長史良的故居;廖仲愷夫人何香凝曾在弄內的8號居住;上海灘大亨杜月笙也與這裡有過交集,據說杜月笙的四姨太姚月蘭也曾居住在此。

復興坊1號 「史良舊居」

復興坊1號,之前住過學貫中西的書畫家沈邁士,他去北平任教後,主人換成了大律師史良,房屋兼做住宅和事務所。

史良,中國婦女運動領導人,著名法學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首任部長。

史良自1931年開始在上海擔任律師,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被捕。1937年,離開上海去武漢、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在上海的六年間,史良就居住在復興坊1號,門口的大理石銘牌為證。

復興坊8號 何香凝舊居

何香凝,廖仲愷夫人,民主革命家,畫家。自1927到1937年,一直居住在弄內8號。在此設立並領導中華婦女抗敵後援會,進行抗日救亡活動。上海淪陷後,何香凝的抗日活動受到嚴密監視,她離開復興坊,遷居香港。1960年,何香凝被推舉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開創由女畫家執掌畫壇「帥印」之先河。

復興坊8號的「何香凝舊居」,與復興坊1號的「史良故居」是同排建築,風格相同。三層磚混結構的連體樓,外牆採用大面積清水紅磚,大門上建有凸出牆體的倒V字形水泥遮掩棚,可防雨防曬,因樓樓聯體,兩家的遮掩棚變成了倒W形的,很有韻味。

還有一個人,大眾知名度更高——上海灘青幫老大杜月笙。這裡的16號,曾是杜月笙和第四房太太姚玉蘭的婚房,而且他們還是「租房結婚」——杜月笙娶第四房夫人姚玉蘭時,曾遭到二太太和三太太的聯合反對,無法把姚玉蘭帶進家門。後來三太太私下同意了這門婚事,於是在1929年,杜月笙就在「辣斐坊」租房和姚成婚。

這位四太太還有一位著名的閨蜜——「冬皇」孟小冬,1936年孟小冬來滬巡演,據說就下榻在復興坊16號的閨蜜家。

復興坊18號曾住過一位醫學博士,據說當年宋子文在上海的時候得了闌尾炎,就請了這位醫生去開刀,手術成功後宋子文還送上了豐厚的大禮,想來這位醫學博士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

復興坊18號正門

18號邊門

1949年以後,「辣斐坊」改名為「復興坊」,隨後房屋管理部門對房屋進行了多次修繕,曾在1978-1977年左右進行屋面、外牆大修,並在以後的日常維修保養中,對損壞嚴重的地面、門窗等進行了修繕。

復興坊內隨處可見的綠植

如今,居住在此的居民雖沒有往日的如雷貫耳,但隨處可見的綠植、安靜乖巧的貓咪,無不彰顯出復興坊就如其昔日的名字Lafayette Terrace一般,讓人感到舒適愜意。

END

相關焦點

  • 「記憶」復興中路上的這些「名人坊」,你知道嗎?
    在這段長度僅874米的馬路上,聞人賢達猶如左鄰右舍般密集:復興中路455號,派克公寓;512號,劉海粟故居;517號,馮玉祥舊居,柳亞子也來借居;518號米丘林公寓;553弄復興坊,何香凝、史良上世紀30年代在此生活;573號,錢鍾書圍於此城;608號……今天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故居建築吧。
  • 從復興中路文化廣場、陝南邨出發去復興西路衛樂精舍、玫瑰別墅
    原創 本地老洋房 外灘以西 來自專輯Citywalk行攝活動記錄這是源源組織的第三次Citywalk行攝活動,和第二次一樣,風雨無阻,當我們集中在復興中路、陝西南路口「文化廣場」老牌坊下,小分隊裡,年紀最長的李老師告訴大家,這裡對她和Susan來說太熟悉不過了,因為改革開放初期
  • 任復興中路清冷如畫,掩不住奧迪e-tron濃烈科技範兒
    作為上海曾經的法租界一部分,復興中路曾經還名叫Route Lafayette,花園洋房、石庫門裡弄是這裡的特色,歷史風貌與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優雅的居住環境,它曾讓這些聞人賢達駐足:復興中路512號,劉海粟故居;517號,馮玉祥故居;518號,米丘林公寓;553弄復興坊,何香凝、史良上世紀30年代在此生活;573號
  • 上海有腔調的64條馬路,儂儕逛過伐?
    12、高郵路(復興西路-湖南路)photo via 小紅書用戶@可愛夾馨雖然只有200多米,但是這條路上的歷史文化與故事確仍然是令人感慨的。在這裡,你可以深切地尋找到老上海的味道。這條富有貴族氣息的馬路上坐落著孫中山故居,歐洲鄉村式小洋房永遠將舊時光的滋味保留在了鬧市之中。18、宛平路悄悄隱匿在繁華的徐家匯商圈附近,沿途多為住宅,透露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安逸平靜。
  • 上海弄堂蒙太奇
    弄堂裡還留下了幾口井,那是租界未通自來水之前的「遺物」。井圈加蓋上鎖,每周四大掃除那天才由居委幹部鄭重其事地開啟,供居民取水衝洗弄堂。沿街面的房子稍許精緻點,門面略顯高敞,過去都用來開店,時過境遷,門柱上依稀還有些模糊的字跡讓我們知道它的前身是醬坊或棺材店。比「裡」稍許高檔一點的弄堂叫作「坊」,在我們這條崇德路上就有錦繡坊、華寶坊等。
  • 【海上記憶】復興中路512號,劉海粟的家
    這一切,就發生在復興中路512號。2如今閉上眼睛,劉蟾還能立刻回想起童年居所的樣子:復興中路512號,是一幢紅磚外牆的四層樓法式花園住宅,由上海的實業家朱葆山建造。20世紀30年代,劉海粟租下這裡後一直住到1994年去世。原先,屋子的一樓是汽車間和廚房。二樓的左側是餐廳。餐廳中央是一張西式大餐桌。
  • 上海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這樣逛,才是這些馬路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條富有貴族氣息的馬路上坐落著孫中山故居,歐洲鄉村式小洋房永遠將舊時光的滋味保留在了鬧市之中。  18、宛平路  是上海著名的傳統住宅區,17號曾是比利時領館,70號曾是杜月笙公館。如今這條500米不到的小馬路已經搖身一變上海最in小馬路之一,一路都是時髦的餐廳酒吧和咖啡館,簡直是潮人必打卡之地。
  • 跨越了五個世紀的福建中路,儂逛過伐?
    在這裡,噹噹當,曾開出了上海第一輛無軌電車。。。。。。1920年代福建中路福建中路的歷史沿革首先,阿拉從《上海黃浦區地名志》的簡短記載中,來尋覓福建中路的起源、演變、發展軌跡。11672年在今福建路橋附近築一石閘,稱老閘。
  • 淮海中路1273弄:新康花園和愛滋拉
    史書上僅僅記載著他家和亞伯拉罕家是姻親(his mother, Flora Abraham),後面還有驚奇,姻親很重要。今天說具體的四個「新康」,喝口茶,慢慢說:新康大樓 :江西中路264號 新康路 :現在的沙市二路 新康花園 :淮海中路1273弄 新康公寓 :復興中路1360弄新康大樓目前整修完成一部分,「外灘·中央」項目一部分。
  • 從此淮海中路、東湖路口再無空地
    這一年南北高架路南段工程開始熱火朝天動遷、定向爆破和施工,一部上海電視臺《記錄片編輯室》拍攝的著名記錄片《大動遷》將市中心一段(老)成都北路到重慶北(南)路的舍小家為大家的真實故事呈現出來。而在淮海中路黃陂南路的太平橋地區,1996年5月,香港瑞安集團與上海盧灣區政府籤署了《滬港合作改建上海市盧灣區太平橋地區意向書》,後來這裡變成了新天地,人工造了一個太平湖。
  • 淮海中路-新天地地區精品商務樓宇掠影之六:復興SOHO
    真正的高雅是雋永的,即便歷經許久年代,也能保持那份優雅和從容,淮海中路-新天地便是如此。這裡不僅包含了紅色搖籃中國共產黨、團中央誕生地,也有人們常說的上海最美、最有味道的一條街的貴氣與時尚。這裡有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有新舊文化的更迭,這些都滿滿承載著海派文化的濃厚情節。
  • 一起躲進這18家弄堂裡的咖啡店,在上海的初夏時節忙裡偷個閒~
    在熱鬧的淮海中路上,誰也想不到這扇鐵門裡的弄堂裡藏著一家那麼可愛的咖啡店吧!Ani的位置可以說是很好找了~在pokepoke店旁的小弄堂裡,堂口的貼門上就貼這ani的指示牌~往深處走也能看到明顯的標註Ani的指路標~
  • 商藝無界,在老上海霞飛路上演「文藝再復興」
    在這裡,弄堂小巷與高樓大廈和諧相依,上海方言和各國語言交互成奇妙樂符,美學、商業、藝術……各種奇思妙想激流湧動。中國的時尚中心在上海,上海的時尚中心在淮海路。 上海有句老話:「上海寧歡喜兜兜淮海路。」 從霞飛到淮海,改變的是稱謂,不變的是獨屬於這條街的迷人風情。
  • 76條文藝馬路 65個商業街區,總有一款適合你
    小怪之前槓上相機去拍過啦,真的美哦~這裡的櫻花有粉色和白色的,小怪覺得,白色的櫻花高雅,粉色的櫻花浪漫~交通:地鐵4號線南浦大橋站Part 2: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上海有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彰顯著這座城市關於傳承和理想的決心。
  • 魔都最贊的6條徒步路線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世紀初,在一個北風凜冽的寒夜,馬勒那多病而又美麗的寶貝女兒躺在軟綿綿的席夢思上,做著甜甜的美夢……首席公館正對東正教堂的新樂路上坐落著一幢恢宏大氣的白色洋樓,有著高聳的圍牆和漆黑的鐵門,在大門上清晰的印著幾個鎏金大字——首席公館酒店。它的前身曾是舊上海青幫教父杜月笙的公館。
  • 杜月笙過世前曾出現這一事件,有人說是不好的「徵兆」
    在舊時的上海灘,甚至是現在走在上海的街道上,總免不了會發現杜月笙的痕跡,他一生威名赫赫,叱吒上海灘,最後病是令世人嘆息,但是在杜月笙去世之前,曾經出現過一個徵兆,後來果然他的病情迅速惡化。但是當到了地方,杜月笙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大房子其實只是一棟小型的公寓,而且杜月笙所住之處也只佔了一個小小的樓層,可是杜月笙拖家帶口,總共30多人根本住不下這裡,只好另選別的地方。如果只是房子的問題,那還不算什麼。
  • 自嘲「檸檬精」的年輕人們,弄堂藝術節上準備好一起酸了嗎 | Alley Art Festival
    ADD: No.198, RenMinZhong Road, Zhuji City | Chang Nongtang Commercial Street          諸暨市人民中路這裡有創意滿滿的手工藝品,刺激眼球的街頭藝術各色各樣的美食,衣著時髦的青年 在弄堂藝術節,六九集加入檸檬夜市
  • 杜月笙黑白通吃,卻怕這個「通緝犯」,一句話讓杜月笙主動道歉
    其中,最叱吒風雲的人物莫過於青幫頭目杜月笙。然而,一物降一物,即便杜月笙再怎麼黑白通吃,他都很害怕一個人,甚至因為他的一句話、兩封信而嚇得手忙腳亂。王亞樵從秀才走向斧頭幫頭目這號人物不是別人,正是電影裡常見的斧頭幫幫主王亞樵。為何杜月笙如此害怕他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先了解這個王亞樵。
  • 上海弄堂的區別
    阿拉屋裡向所在個弄堂,勒造個辰光因地制宜,好像有得幾個老闆佮股,乃末只好是爛泥老卜吃一段、揩一段。有得前後客堂個,有單邊或兩邊廂房個,而旁邊一條弄堂裡向就只有前後客堂,嘸沒廂房了。當然,儕是用馬桶搭仔煤爐個。每日天大清老早,家主婆拉拿煤爐拎到弄堂裡向去升火,搿個辰光是火星亂舞,煙霧升騰。還有,「糞車是我伲個報曉雞,多少市聲由此起。」
  • 上海這條網紅馬路紅了百年,除了武康大樓,還有太多老上海的故事
    這條路安靜、雅致,還帶著點歲月薰染出來的滄桑,梧桐婆娑,名人故居雲集,刷爆朋友圈的精緻小店隨處可見。淮海中路1850號武康大樓要說到「顏值擔當」,就非「武康大樓」莫屬了。道路兩旁種滿了法國梧桐,匯聚了各式各樣的老式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