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的《山園小梅》,一首絕妙的梅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020-12-16 小話詩詞

《山園小梅》是宋代詩人林逋的一首詩,這首詩該如何解讀呢,知人論詩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法,也就是先把作者生平和詩作背景了解一下。

正所謂「知人論世,知人論詩」,也像《孟子》中說過的那樣「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所以,如果想要把一首詩歌解讀好,就要從作者談起。《山園小梅》原詩如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其人其事

林逋(?-1028年),字君復,錢塘人(今浙江省杭州市)北宋詩人,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據《宋史》記載:

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遊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林逋畫像》·清代·徐浩

林逋是宋朝初年的人,根據《宋史》記載可知:林逋性格孤傲,潔身自好,他喜歡過恬淡平靜的生活,自甘貧困,看淡名利。成年後,林逋遍遊江淮一帶的風景名勝,這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見聞。

大約40歲後,林逋隱居杭州西湖畔的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經常唱和。林逋以湖山為伴,他一直寄情與山水,足跡20餘年不曾踏入城市,布衣一生。

林逋選擇隱逸的生活,與他恬淡的性格有關,他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沒有進入仕途,林逋一生未婚,也沒有後代。他在孤山種植了大量的梅花,莊園裡還養了很多的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梅妻鶴子」林逋繪像

每當有客人前來拜訪林逋時,叫門童子縱鶴放飛,在湖中泛舟的林逋看見飛鶴之後,知道是有客人來了,然後他就棹舟歸來。當時的丞相王隨、杭州郡守薛映、李及等人都很敬佩林逋的為人,又愛他的詩作,都曾來到孤山做客,與林逋詩歌唱和。

見於詩人的清貧的生活,他們都給予了林逋力所能及的幫助,對林逋的生活也很照顧,還為他修建了新宅。林逋交遊廣泛,他與範仲淹、梅堯臣也都有詩唱和。據《宋史》記載:

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廬,清談終日而去。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聞其名,賜予了林逋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資,並詔告府縣要時常關照林逋的生活。林逋並沒有因為這樣的殊榮而去誇耀,他還是過著一如既往的隱士生活。

清代畫家徐浩筆下的林逋繪像

周圍的人勸他進入仕途,都被林逋婉言謝絕,他說:「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由此可見林逋真心嚮往的生活,就是他當下選擇的孤山隱逸生活。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卒,林逋去世。時任朝散大夫侄子林彰、時任盈州(今天津寶坻)令的侄子林彬聽聞叔父林逋去世,同至杭州,為他置辦了喪禮。墳塋就在他生前居住的孤山故廬側。

當地官員也向朝廷上報了林逋的死訊,宋仁宗聽聞林逋去世,嗟悼不已,賜諡「和靖先生」。現杭州西湖孤山面對北山路一側,仍有「放鶴亭」和「林和靖先生墓」,是紀念林逋的景勝。

林逋·《林和靖詩集》·書影

林逋今存詞三首,詩三百餘首。後人輯有《林和靖先生詩集》四卷,其中《將歸四明夜話別任君》、《送丁秀才歸四明》等為思鄉之作。故宮繪畫館藏有所書詩卷。林逋的事跡在《宋史》卷四五七《隱逸傳》中有記載。

通過對林逋生平資料的分析,可以發現,他是以隱者的形象自居的,他寄情於山水間,以梅為伴,可以說隱逸的情懷才是詩人思想中最重要的。

杭州孤山放鶴亭·林逋雕塑像

林逋詩作獲得歷代讚譽

林逋的《西園小梅》在宋朝就得到了很高的讚譽。尤其是詩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人們更是讚譽有加,當時的許多詩詞評論家在他們的詩話、詞話、甚至筆記中對林逋的《西園小梅》都有評價。

宋代汪萃寫過一首《滿江紅》的詞,詞中直接以林逋的的詩歌入詞:「唐宋諸公,誰道得、梅花親切。到和靖、先生詩出,古人俱拙。寫照乍分清淺水,傳神初付黃昏月。盡後來、 作者鬥尖新,仍重疊。

宋代葛勝仲在《洗溪沙·梅》一詞中,也說林逋詠梅傳神:「東閣郎官巧寫真,西湖處士妙傳神。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說:「林逋處士……人稱其《梅花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曲盡梅之體態。

林逋書影繪像

南宋詩人方蒙仲在《和劉後村梅花百詠》中這樣寫到:「吟人寫物例浮誇,未易形容是此花。好事休刊和靖集,一 聯已足自成家。

方蒙仲說的梅花「未易形容」,也就是說要把梅花的形狀和姿態是描摹好,是不容易的事情。林逋運用細膩精巧的筆法,非常傳神地描寫出梅花的神態與神韻,形成了得到人們高度讚賞的詠梅流派

元代詩論家方回《題東平張智卿梅軒嘗以墨梅一幅自隨》說:「大庚嶺頭江南北,生平走遍梅花國。天下梅花詩最難,和靖居士佔第一。」方回給了林逋這首詩高度讚譽:那就是壓倒其他詠梅詩了。

南宋詞人張炎《山中白雲詞》書影

南宋著名詞人、詞學評論家張炎在《詞源》下卷中也說:「詩之賦梅,唯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太白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誠哉是言也!

張炎認為在詠梅方面無能能與林逋相比,他還引用李白讚譽崔顥黃鶴樓題詩的故事,張炎評價:有了林逋的詠梅詩後,後來者就難以做詠梅詩了

從宋至今,對這首詩的研究和評述絡繹不絕。宋元明清主要集中於「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的評鑑。

《山園小梅》詩歌鑑賞

《山園小梅》是宋代詩人林逋的七言律詩,從字裡行間來看,是寫梅花的詩,而且詳盡的描繪了梅的風姿,毋庸置疑,此詩筆筆寫梅花。如果結合詩人生平軼事,再仔細品讀鑑賞的話,就知詩人真正的著力點了。

詩人林逋旨在以梅花寫隱士,所以隱逸思想才是這首詩的重點。詩人是以梅花言志,而這一點往往被忽略掉了。

《山園小梅》一詩表面寫梅,實寫隱士,梅即隱士,一筆一墨無不意在隱士。孔子就曾說過「詩言志,歌詠言」,林逋正是在梅花這一意象中寄託自己的志向和情懷,詩中的梅是林逋隱士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外在表現。所以將這首詩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賞析,就能全面反映詩作概況了。

(一)梅花生長的環境,其實就是林逋隱居的環境先來看開篇兩句「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很顯然這是梅花生長的環境,實際上點明詩人居住的環境。在百花凋零的季節裡,只有梅花不懼嚴寒、傲雪獨立,在孤獨寂寞的小園中佔盡風情,使得眾芳的平庸與梅花的獨特形成對比。

這是詩人用其他的花和梅花作比,梅花傲雪獨立的形象正是詩人孤傲、潔身自好的性格體現。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就是詩中的「佔盡風情」四個字的含義,位於孤山的小園是梅花所處的環境,也是詩人林逋這位隱士的居住之所。

梅花清麗脫俗的風姿和傲寒而立的形象,更是詩人隱士人格的象徵。

林逋詩中多次提及小園,在給侄子林宥的詩中,他寫到:「本無高亮似陽城,但愛松風入耳聲。五畝自開林下隱,一尊聊敵世間名。」可見林逋的這個園子面積只有五畝,就像詩題中說的「山園小梅」那樣,只不過遍植了許多的梅花而已

宋代繪畫《》

林逋隱居孤山小園,對世俗之事並不反感,他有不少身在官場的朋友。對於世俗,林逋始終滿懷包容之心。侄子林宥中進士,他還滿心歡喜地作了《喜侄宥及第》一詩。

小園作為梅花所處的環境,小園也是詩人隱居生活的環境,是一個遠離世俗之氣的地方,守衛自己的一方淨土,這是最理想的隱逸狀態。生活在孤山小園之中的林逋,他的思想和視野並未與世隔絕,他過的不是與世隔絕的生活,這一點很重要

(二)梅花在溪邊月下的絕美,實際上是寫隱士的品德之美接下來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園中梅花在溪邊月下的美麗,實際上還是寫隱士的高潔品德。梅花的美麗姿態和清香吸引人,喻指詩人閒適的隱逸生活狀態和美好的品德。

上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描繪梅花曼妙的姿態。「疏」寫出梅花五葉花朵在枝頭的稀疏之感,詩人欣賞的就是梅花稀疏的狀態,也暗喻出隱者的遠離塵世「車馬喧」的生活狀態。詩人認為真正的隱逸生活應該就是遠離喧囂,歸於淡然恬靜的狀態。

在賞析的時候,「橫斜」這個詞語也是由寓意的,「橫斜」是對梅枝曲折形態的生動描摹,是一種閒適之態,寓指隱士隨意自在的生活狀態:他們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隨心而動,泛舟江上,閒吟閒詠,有梅相伴,有白鶴相伴。仔細一想,這位「梅妻鶴子」的詩人的隱逸生活很是愜意。

「水清淺」說明園中溪水澄澈,道出隱士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與俗人不同。世俗的生活紛繁複雜,而隱士的世界遠離俗世的車馬喧囂,淡泊清淨,如一泓清水。

「暗香浮動月黃昏」這一句寫梅花沁人心脾的清香。梅香喻指隱士的美好品德,隱士的品德之美正如梅花,香氣四溢,打動旁人。「暗」字強調梅花淡雅香氣無跡可尋的微薄感覺,說明隱士品德之美是通過隱士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身邊人的。

「浮動」用通感手法,把詩人賞梅時通過嗅覺感受到的香氣轉移為視覺上的體驗,「浮動」和「暗」字有互相照應,淡淡梅香慢慢擴散,瀰漫在詩人周圍。月下賞梅,梅花的清香撲鼻而來,這是隱逸生活中再美好不過的事情了

吳昌碩畫作《梅花圖》

此句歷來為世人所稱頌,它的美學價值不僅在於表層的「梅意象」的唯美,更在於詩人的審美情趣和對隱逸生活的操守。

詩人寫梅不直接刻畫梅的姿態,而通過寫梅花在水中的倒影、梅的暗香,再通過周圍溪水和月光的環境描寫渲染出來的,這樣就將梅的風韻刻畫的異常精彩了

(三)梅花與隱者一樣,都有迷人的魅力「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這兩句寫梅花對自然生物霜禽和粉蝶的吸引,緊接上兩句隱士道德動人之處,說其道德之美對眾人的吸引。從詩意來看,這又是時間上的遞進,很明顯這是白天時的梅花狀態。

鳥兒也在遠處偷偷地看著梅花和賞梅的詩人,粉蝶也陶醉在梅花的的美麗姿態和清香中。在這裡,詩人顯示出一份孤芳自賞、自得其樂的隱者心態。

「欲」和「偷」這兩個動詞運用非常精彩,賞析的時候要注意。將鳥兒想靠近梅花卻有不敢靠近的神態表現地很傳神。鳥兒偷看與蝴蝶陶醉都說明梅花的風姿綽約是如此令人神往。

梅花與隱者一樣,都有迷人的魅力。世俗之人對隱士高潔人格的慕名也是如此。他們想前來拜訪隱者,卻又不敢輕易地接近。

宋代彭乘的《侯鯖錄》,是一本記述唐、五代詩文、詞以及人物軼事的筆記,在《墨客揮犀》一節中記述了杭州知州李及拜訪林逋的故事:「李侍郎(李及)性清介簡重,知杭州,惡其俗輕靡,不事遊燕。一日微雪,遽命出郊,眾謂當召賓朋為高會,乃獨訪林逋處士,清談至暮而歸。

可見,林逋作為一名隱者的獨特人格魅力,也可見他高尚的情操得到了詩人的讚譽,以至士大夫、文人墨客都會前來拜訪。

(四)林逋隱逸生活,以他人的詩歌唱和「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雖然隱居孤山,但是林逋還是有著廣泛的交際圈的,而相交之人都是與詩人志同道合的高雅之士,雖然隱逸的生活少了城市的喧囂,少了城市的車水馬龍,但是隱居的清靜,隱逸帶來的閒適與自得其樂是城市生活所沒有的。

再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時常能一起吟詩作賦、共賞梅花,亦或泛舟湖中,未嘗不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詩人說「不須檀板共金樽」,這又如何賞析呢?檀板與金樽象徵著權貴,而那些不是詩人的追求,亦或說不是詩人想要的生活狀態。

從今存的林逋詩歌來看,其中如《和梅聖俞雪中同虛白上人來訪》、《送範寺丞仲淹》、《病中謝馮彭年見訪》、《酬晝師西湖春望》、《寄梅室長》、《答謝尉得替》、《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等都是和他人的唱和酬答之作。

梅聖俞是詩人梅堯臣,他清高愛民,以詩著稱於世;範仲淹為政清廉,也以詩文著稱;陳堯佐為人寬厚,是士大夫中的楷模。與林逋唱和的這些人都是以人格操守和詩文著稱於世的,所以詩人說的「幸有微吟可相狎」就很好理解了

蘇軾手跡《書林和靖處士詩後》

總結

林逋《山園小梅》,表面上寫梅花,其實是寫詩人的隱逸之情,全詩是林逋隱逸生活的寫照,詩人以園中小梅自比,抒寫了隱者的生活環境,隱者的審美情趣,人格操守,還寫到他的交往。這是一首表達自己心跡的詩作,透過詩作,可以看到林逋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以及詩人潔身自好的品德

傲寒而立、高雅脫俗的梅花形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美好的寓意,梅、竹、松是「歲寒三友」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梅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而林逋的《山園小梅》可以算的上是第一位直接用梅花寫隱者的人,從此梅花在高雅脫俗、堅忍不拔之外,更成為隱士的代稱

《山園小梅》作為林逋詩歌中的代表作品,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林逋在詩中以梅花自比,他的隱逸思想與與梅花形象相得益彰,這是林逋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賞析的時候要注意這一點。

相關焦點

  • 林逋《山園小梅二首》
    《山園小梅二首》是宋代詩人林逋創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這首組詩突出地寫出梅花特有的姿態美和高潔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作者賦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與梅花的關係達到了精神上的無間契合。 第一首詩開頭先寫梅花的品質不同凡花。頷聯從姿態和香氣上完美地表現出梅花的淡雅和嫻靜。頸聯從霜禽、粉蝶對梅花的態度,側面加強前一聯描繪出來的梅花的美。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在《山園小梅》裡的清幽雅致
    與梅花有關的詩詞我們讀的都不少,其中肯定也有這首《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不是很有意境?這首出自宋朝詩人林逋手中的梅花詩,也是眾多梅花詩中的精品了,於千萬首詩中脫穎而出,《山園小梅》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 回味經典:山園小梅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裡黃賢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
  • 《山園小梅二首》林逋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這是唐詩宋詞品鑑的第162篇詩詞《山園小梅二首》林逋其一
  • 詩詞朗讀: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極真實地表現詩人在朦朧月色下對梅花清幽香氣的感受,更何況是在黃昏月下的清澈水邊漫步,那靜謐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縷縷的清香,使之陶醉。這兩句詠梅詩,在藝術上可說臻於極至,故一直為後人所稱頌。陳與義說:「自讀西湖處士詩,年年臨水看幽姿。晴窗畫出橫斜影,絕勝前村夜雪時。」(《和張矩臣水墨梅》)他認為林逋的詠梅詩已壓倒了唐齊己《早梅》詩中的名句「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 三冬大雪時節至,十首梅花詩逸香
    而關於梅花的詩,佳作紛紛,詩韻流芳,在這裡有十首梅花詩,便是我心頭的最佳之作。第十首 《梅花》宋 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最熟悉的梅花詩,也是通過這首詩讓我們知道梅花獨有的性格與寓意。第九首 《雜詩》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臘梅開時,思鄉正濃。
  • 第一偉人只記得兩句詩,找到全詩後,盛讚作者是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1961年11月6日,毛主席寫信給秘書田家英,說:「田家英同志: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八句給我,能於今日下午交來則最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
  •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
    有盜墓賊以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寶必定極多,於是去挖。可是墳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隻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乃硯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隻玉簪呢?是誰的呢?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林和靖,漢族,奉化大裡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
  • 明代詩人一首永梅詩,頜聯兩句,寫出梅最好的風骨
    」(林逋 《山園小梅》)此句極唯美,寫出了梅姿、梅影、梅香、梅韻,以至後來姜夔自度曲調來詠梅時就用《暗香》和《疏影》作曲名,可見此兩句詩的影響。不過,此兩句詩,雖然姿、影、香、韻都佔全了,但是梅之骨、梅之神卻沒有得到十分彰顯。倒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詩人道出了梅的風神品格,其中一聯不輸林和靖(林逋)。
  • 《山園小梅》二首 從才氣到骨氣(一)
    林逋也是個畫家,所以他寫詩也用了繪畫的技巧。這裡就是「白描」的技法,不去細緻描摹,僅僅點到為止,單說這梅是獨暄妍於小園之中,先給了我們一個大體映像。頷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千古名句,至今猶在傳頌。於林逋當時也頗得文壇大家如歐陽修、蘇軾等人盛讚。那這一聯好在哪裡呢?我且細說來。
  • 春天桃李爭相競放,開出了豔麗的花朵,楊萬裡寫下一首唯美的七絕
    要是再吟誦一首喜愛的詩詞,那就更能夠體會到春天美。古人在描寫春天其實更多的還是表達傷感,我們的文學也是以悲為主,這一點與別西方是不太一樣。詩詞裡的對於春天的描寫也是充滿憂愁,正所謂悲春傷秋,只要到了春天,看到處處百花爭豔,對於詩人來說,卻是要生出許多的憂愁。古人認為春天的美好,只是不過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消失。
  • 楊萬裡很冷門的一首詩,卻把月季花寫得很傳神,堪稱典範!
    草木本是無情物,但在詩人筆下,卻「道是無情卻有情」。梅花傲雪、牡丹富貴、蓮花聖潔,詩人總能通過花的習性、生長規律等,賦予新的含意與象徵,留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詠花詩篇。劉禹錫《賞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林逋《山園小梅》:「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李清照《鷓鴣天·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不勝枚舉。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筆下的一首《臘前月季》,來共同感受一下我國古典詩詞中詠花詩的藝術魅力。說到楊萬裡,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 臺灣詩人楊牧的詩歌《雪止》《黑衣人》《水之湄》賞析
    詩人駕鶴西去,白雲悠悠,遺留詩情在人間。鄙人孤陋寡聞,因為詩人去世,才從媒體上知道臺灣有這麼一位詩人,於是百度詩人的作品,品讀一番。我自異鄉回來為你印證 晨昏氣溫的差距若是 你還覺得冷 你不如把我放進壁爐 為今年楊牧《雪止》描述的梅花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林逋
  • 最經典的一首詠梅詞,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寫出了不一樣的梅花
    那麼說起古詞裡的詠梅名篇,我個人認為詩歌的話,要數王安石的《梅花》,還有林逋的《山園小梅》最具有代表性;詞的話自然是陸遊的這首《卜算子.詠梅》,這首詞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寫得很唯美,也很有韻味,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意,同時也有著深刻的哲理。如此有趣的一首詞,自然是不容錯過,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即使是以前讀過了無數遍,那也是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