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是康巴地區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交易的重要市場。這裡是「鍋樁文化」的發源地,被人們譽為「情歌故鄉」。其中,康定溜溜調最為人們耳熟。
康定有著「打箭爐」的稱呼,這兒人傑地靈,居住著以藏族為主的十幾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是能歌善舞。關於「打箭爐」這個外號,據說也有一段歷史,而康定溜溜調更是歷史悠久,最早追溯到「鍋樁文化」的起源。
傳說,天下局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群雄四起,其中以曹操、劉備、孫權幾人為主,而他們手下的猛將不計其數。劉備手下的諸葛亮更是有著多才多謀的美稱,他料事如神,行兵布陣不在話下,為劉備立下許多的汗馬功勞。
有一次,諸葛亮西徵擒孟獲時,軍情十分緊急,於是便派郭達在康定安爐造箭,製造兵器。郭達不辱使命,他一夜之間造出了三千支箭羽,諸葛亮十分驚訝,同時被郭達的能力折服,他封郭達為自己帳下的將軍,而康定就有了「打箭爐」的稱號,康定的附近有一座山,它的名字以「郭達」命名。
「打箭爐」的名字有很多說法,但是這些說法都奠定了康定是個地理要塞。
康定溜溜調在歷史上也有記載,康定溜溜調離不開「鍋樁文化」。傳說,在滾滾塵沙的草原上,一群穿著裘皮的吐魯番人,他們用西藏語唱著古老的藏歌,他們趕著一群良馬,個個都表現得風塵僕僕。他們穿越大草原,翻過了大雪山,最後來到了雪山腳下的兩江,會聚在一片草灘上。這片地兒水草豐盛,是牧馬打野的好地方,他們一群人在這塊寶地休息了一夜,明天將會走進古老的峽谷棧道,用他們的馬兒換取他們需要的東西。
他們一群人,在這兒用三塊石頭架起了鍋樁,然後用火石點燃火草。火紅的光芒照耀了草原,這些疲憊的吐魯番人,他們把火草放在了鍋樁內的乾柴下,之後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這些吐魯番人本就能歌善舞,他們為了趕走疲憊和明日就能換取東西回家,帶著期待,於是他們圍繞著鍋樁跳起了舞,唱起了歌,而這歌就是有名的「溜溜調」。
說起溜溜調子,我們的腦海中無法形成一首歌曲旋律的概念。但提到《康定情歌》,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哼唱兩句。據說,世界十大情歌之一、入選聯合國一百首世界民歌的中國歌曲《康定情歌》,它就是由古老的溜溜調演變而成。溜溜調有多種唱法,來源於康定雅拉鄉一個漢族村寨的溜溜調則是《康定情歌》的主旋律。
康定溜溜調的歌詞和韻律與《康定情歌》差不多,但是在一些裝飾音和尾音上有著很大的區別。康定溜溜調更能表現出西部的韻味,有著那種難以言喻的悠揚婉轉。
康定溜溜調若是從姑娘口中唱出來,聽起來有種高原的氣息,它音質淳樸,一展原生態的異域風情。有著新鮮、活潑、自由和風趣等特點,感覺完全不同於《康定情歌》。康定溜溜調的演唱者,讓人感覺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因為康定溜溜調唱的是當地民族自己的生活,表達的是他們最為直白的情感。
康定溜溜調是西部地區人們情感的主要表達方式,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傳承意義十分重要。
你可曾知道康定溜溜調屬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