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食品添加劑使用常見問題的實證分析

2020-12-0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食藥法苑 ,作者項炳康

食藥法苑

食藥企業及市場監管者的資訊新媒體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

根據《食品安全法》定義,食品添加劑,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包括營養強化劑。與修改前的2009年版《食品安全法》相比,明確將營養強化劑納入食品添加劑管理。在執法實踐中,常見比較棘手的問題主要涉及食品添加劑的帶入、本底等。

01

食品添加劑帶入原則

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規定,食品添加劑合法帶入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終產品被動帶入。是指某類食品按照GB2760-2014 規定不允許使用某種食品添加劑,但由於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添加的配料本身添加了允許使用的上述食品添加劑,以致該終產品被動攜帶了該食品添加劑。舉個例子說明,醬肉按照規定不允許使用苯甲酸,但作為配料使用的醬油可以使用苯甲酸,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醬肉會帶有少量或微量的苯甲酸。依據GB2760-2014第3.4.1條,這類被動帶入須符合四個條件,包括a)據本標準,食品配料中允許使用該食品添加劑;b) 食品配料中該添加劑的用量不應超過允許的最大使用量;c) 應在正常生產工藝條件下使用這些配料,並且食品中該添加劑的含量不應超過由配料帶入的水平;d) 由配料帶入食品中的該添加劑的含量應明顯低於直接將其添加到該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還是以醬肉生產加工為例,依據GB2760-2014,作為配料的醬油苯甲酸最大使用量為1g/kg,因為醬油在終產品醬肉質量佔比很小,那麼相應的醬肉中檢測出苯甲酸應遠低於1 g/kg。在執法實踐中,比較難以判斷是食品添加劑被動帶入與主動添加的混合情況,某些實際違法有添加食品添加劑的不法分子可能會以食品添加劑被動帶入為藉口逃避行政處罰。對於這類情形,執法人員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多方取證辨別,還原事實真相。可以選擇使用的幾個途徑包括:對生產工藝進行細緻調查;要求提供配料表,明確配料佔比情況,假設上述提到的醬油在生產醬肉全部配料佔比中不到5%,那麼終產品醬肉中苯甲酸檢出的最大使用量應大致在1g/kg乘以5%的水平(不是絕對的),如有明顯超出的,應考慮有違法主動添加的可能性;根據終產品的性質,對有無必要主動添加該食品添加劑進行分析,以排除可能,等等。

第二類是配料主動帶入。這類情況相對比較簡單易把握。依據GB2760-2014第3.4.2條,這類帶入是指隨著食品生產加工越來越專業細緻,某類配料可能是專為生產某些食品配套的,雖然該配料按照GB2760-2014規定不得添加某類食品添加劑,但最終產品可以添加該食品添加劑,因該配料是專為終產品使用,GB2760-2014允許該食品添加劑提前添加到該配料中。但有兩個條件,一是食品添加劑在終產品的量符合GB2760-2014規定,二是該配料標籤應明確標示用於該特定食品的生產。

02

「食品添加劑」的本底因素

這裡的「食品添加劑」加了雙引號,是說明這裡所指的不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劑,而是由於本底的原因,食品檢出了與食品添加劑一樣的成分。

關於本底,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均沒有提到。但衛計委曾答覆指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是規範食品添加劑使用的標準,有明確的適用範圍。食品本身天然存在的物質(本底)如天然存在的苯甲酸、鋁等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範疇,不適用於本標準。對食品生產過程中食品添加劑適用情況的監控(即過程監管,如食品生產過程中食品添加劑的投料記錄等)是判斷食品中食品添加劑的適用是否符合標準的最好手段。」從這個答覆,我們大致可以了解本底的概念。其實質是食品中天然存在的,而不是添加的。至於天然存在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種可能:(1)原料本身的天然存在;(2)環境、輔料、包裝材料的遷移;(3)動植物生長過程中代謝產生、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微生物代謝生成。為了保證監管不偏不倚,既不放過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也不讓因本底受到不合理懲處,相關部門當務之急做好風險評估,明確哪類食品容易有本底因素的存在、本底是哪類的物質(與現有食品添加劑一樣成分)、以及本底水平(合理的正常參考值)等。為了方便理解,具體分析二類本底因素。

第一類,鋁的本底因素。根據GB2760-2014,含鋁的食品添加劑(硫酸鋁鉀、硫酸鋁銨)作為膨鬆劑、穩定劑使用。據研究,實際上含鋁的食品添加劑還可以作為固化劑、抗結劑和染色料等使用。比如油炸麵製品、焙烤食品中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以達到膨鬆、穩定的目的。而新鮮海哲由於含水較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需經過鹽加含硫酸鋁鉀(或硫酸鋁銨)鹽漬處理。上述情況只有鋁的殘留量符合標準要求,都是允許的。

2014年5月14日,國家衛計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調整含鋁食品添加劑使用規定的公告》(在GB2760-2014發布之前),從2014年7月1日之後,小麥粉及製品(特殊製品除外,見公告)生產中禁止使用硫酸鋁鉀、硫酸鋁銨。但在此後的抽檢中,小麥粉還是經常被抽檢出鋁殘留,除了一些是因為繼續違法添加含鋁食品添加劑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由於本底帶入。據分析,作為原料的小麥,本底帶入有多種可能性,如種植地土壤中鋁含量、汙染水質灌溉、酸雨的降淋、使用的肥料帶入、機器設備等加工過程中帶入等。從種植到生產加工,各個環節都可能帶入鋁,從而造成小麥粉中鋁的積累和最終體現。可見,鋁本底符合原料本身的天然存在,環境、輔料、包裝材料的遷移這兩類情況。關於如何判斷是主動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還是本底因素,是一種現實判斷難題。2014年6月24日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鋁暴露風險評估報告》,其中提到:「目前我國各類食品中鋁真實的本底含量尚不清楚,也缺乏可能含有鋁的所有食品的消費量數據,因此開展各類食品中鋁本底含量及相應食品消費量調查,以此為基礎進行我國居民膳食鋁暴露量的精確評估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2014年7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於食品中的鋁殘留》的文件,文中專家總結:「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加快推進「我國主要植物性食品及食品原料中鋁本底含量調查」工作,摸清我國小麥粉、澱粉等食物原料的鋁本底水平,為今後監管判定相關食品中的鋁殘留是天然來源還是超範圍濫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類苯甲酸的本底因素。食品添加劑苯甲酸及其鈉鹽作為防腐劑被廣泛用於食品保鮮,GB2760-2014對苯甲酸的使用有限量要求。據研究,自然界許多動植物本身也存在苯甲酸,可以認為是其的天然成分,主要有三個來源:(1)由苯甲醛直接氧化成苯甲酸;(2)植物和微生物體內的苯丙氨酸的代謝降解生成苯甲酸;(3)馬尿酸在乳酸菌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苯甲酸。可見,苯甲酸本底符合動植物生長過程中代謝產生、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微生物代謝生成這類情況。目前常見有可能存在苯甲酸本底因素的食品主要有乳製品、含乳食品、幹紅棗等水果乾品、蜂產品、發酵食物等,在執法實踐中需要審慎分辨。

03

食品添加劑還是調味品

調味品是指能增加食品菜餚的色、香、味,促進食慾,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輔助食品,是食品的一種,能調味味道,一般也有營養價值。而食品添加劑從定義來看不是食品,除了營養強化劑之外一般也不具備營養價值。所以兩者一般是可以清楚區分的,但在少數情況下不排除有混同的情況。比如調味品中的天然香辛料也可以加工成食品添加劑。原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味精歸屬及標識有關問題的復函》(衛辦監督函[2011]998號)指出:味精(穀氨酸鈉)是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列入《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的食品添加劑。味精(穀氨酸鈉)作為調味品生產、經營時,其標籤應當符合相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如作為食品添加劑生產銷售,其產品標籤必須載明「食品添加劑」字樣。

04

食品營養強化劑與食品原料的交叉問題

營養強化劑是指為了增加食品的營養成分(價值)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營養素和其他營養成分,是食品添加劑的一種,本身並不是食品。但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某一食品原料的主要成分與食品營養強化劑的營養成分一致,那麼就構成了食品原料與食品營養強化劑交叉。如乳鐵蛋白是食品營養強化劑,在食品中使用應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的要求,不得超出範圍和限量。而乳清蛋白粉是食品的一種(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其成分主要是乳鐵蛋白,如生產加工食品將乳清蛋白粉作為配料使用,其終產品的乳鐵蛋白含量不受《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限量規制。

05

食品添加劑超標的主觀因素審查問題

在執法實踐中,當事人經常以沒有主動使用食品添加劑、不知情等理由抗辯食品添加劑超標問題。這裡就涉及到對食品添加劑超標進行行政處罰是否需要審查主觀因素的問題。就一般而言,與刑事制裁有所不同的,對行政違法行為的定性原則上無需審查當事人的主觀因素,除非有法律明確的規定。在《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沒有對主觀因素進行限制,因此,筆者認為,當事人沒有主動行為、不知情等不能成為食品添加劑超標的抗辯理由。當然,如前所述,有證據證明是本底因素的除外。

為了進一步論證這個問題,可以以食品添加劑帶入原則為例進行分析。我們看到,當事人提出不知情的抗辯理由,主要是提出在生產加工中沒有投放使用食品添加劑,而是因為作為配料使用的食品原料超標或超範圍使用了食品添加劑,以致終產品出現食品添加劑超標。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不管是終產品被動帶入還是配料的主動帶入,均有條件的嚴格限制,只要不符合條件的規定,就構成違反食品安全標準行為。而這些條件中,沒有任何主觀方面的規定,可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雖然沒有明文規定食品添加劑使用中的主觀問題,但通過這些條款安排,我們是可以推斷出主觀因素不是食品添加劑使用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如果當事人提出配料本身的食品添加劑有問題以致終產品出現問題的,只要是不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帶入規定,一律不能豁免責任,但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作者:項炳康

來源: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發布單位:中國工商出版社 新媒體部(數字出版部)

注重交流執法經驗

關注消費維權動態

同護市場公平正義

共觀市場經濟大潮

權威●專業

半月沙龍微信

①複製「微信號或ID」,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

②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

輸入公眾號「市場監管半月沙龍」,即可找到。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收藏!食品添加劑使用常見問題的實證分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復配食品添加劑常見問題解析
    隨著復配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中應用的越來越廣泛,食品企業對於怎樣規範生產使用和標識復配添加劑也越來越關注,本文列舉了一些復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識和生產過程中的常見問題,供大家參考。復配食品添加劑和含有輔料且輔料本身為添加劑的單一食品添加劑雖然均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食品添加劑,但是不能混為一談。二者的使用標準和標識要求都是不同的。
  • 滷菜行業中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滷菜行業中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一、熟食行業中常見食品添加劑講解 熟食行業是食品添加劑使用的一個泛濫區
  • 為了健康,聊一聊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基本上,幾乎所有市售食品、經過加工的食材,以及飲料、零食等,都含有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有何作用?對健康怎樣?小編特地搜集了一些資料分享給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收藏!33個食品添加劑品種解讀
    33個食品添加劑品種解讀快快收藏起來/01/海藻酸鈣(又名褐藻酸鈣)1.背景資料海藻酸鈣是從海帶(Laminaria)、巨藻(Macrocystis)、泡葉藻/11/L(+)-酒石酸1.背景資料L(+)-酒石酸作為食品添加劑,已列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允許用於麵糊、油炸麵製品、固體複合調味料、飲料以及葡萄酒等食品類別,本次申請其使用範圍擴大到糖果(食品類別05.02)。
  • 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GB2760-2011與GB...
    )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食品夥伴網已經對食品分類系統、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和食品工業用酶製劑的調整分別進行了詳細的對比,詳細內容見GB2760-2011與GB2760-2007標準對比分析之一——食品分類系統、GB2760-2011與GB2760-2007標準對比分析之二——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GB2760-2011與GB2760-2007標準對比分析之三——食品用酶製劑,本次繼續對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
  • 食品添加劑≠違法添加物!關於食品添加劑,這些事你得知道
    ,並且存在生產日期與實際生產日期不符等問題。 這是大多數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實際上,已經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是經過了安全性評價的,按照要求規範使用就不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損害;而且即使一天吃多種食品,也不會造成食品添加劑攝入過量,因為國家在制定添加劑標準的時候,已經按照膳食調查情況確保了合理的攝入。
  • 認識一下常用的食品添加劑(上)
    一、食品添加劑成了「背鍋俠」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敏感並且備受消費者關注的話題,一直站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當食品安全問題曝光時,人們總將食品安全問題歸咎於食品添加劑。有調查顯示,80%的人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是食品添加劑造成的,食品添加劑成了「背鍋俠」。
  • 貴州檢出13批次不合格食品,涉及食品添加劑、重金屬汙染等問題
    鎘是最常見的重金屬元素汙染物之一。《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規定,新鮮蔬菜(葉菜蔬菜、豆類蔬菜、塊根和塊莖蔬菜、莖類蔬菜、黃花菜除外)中鎘的限量為0.05mg/kg,香菇中鎘的限量為0.5mg/kg。
  • 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有哪些危害?主要作用是什麼?
    什麼是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質,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有哪些?食品添加劑在國家規定的用量標準使用,一般是沒有危害的,但是如果過量使用或者是食用過多的含有添加劑的食品,那麼就會對身體有一定的危害了,下面知弗告訴大家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有哪些危害:1.食品添加劑中含有很多的酸性物質,這一類的物質難以吸收並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會給主要的代謝器官例如腎臟、肝臟、膽囊帶來危害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中涉及食品添加劑問題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和判定,其中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293批次,不合格樣品19批次,不合格食品涉及質量指標、微生物汙染、其他汙染物、重金屬等元素汙染物、農獸藥殘留和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指標問題。
  • 食品添加劑之明膠
    1.根據《GB 6783-2013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 明膠》的規定:本標準適用於以動物的骨、皮、筋、腱和鱗等為原料經適度水解所製得的食品添加劑明膠。2.根據《GB 2760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的規定,明膠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而且可以再果酒的加工工藝、葡萄酒的加工工藝中起澄清劑的作用。明膠是由動物不同部位的膠原組織,經部分水解得到的一種動物源性副產品。明膠的清真狀態依據其生產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的屬性來判定。
  • 銷售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法院判處駁回消費者全部訴求
    觀點:消費者認為涉案食品屬於調味麵製品,根據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於嚴格加強調味麵製品等休閒食品監管工作的通知》以及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於調味麵製品在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中食品類別歸屬問題的復函》食藥監辦科函〔2017〕748號的相關規定:調味麵製品歸為方便米麵製品,甜菊糖苷的使用範圍並不包含方便米麵製品,涉案產品為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
  • 聊一聊褒貶不一的食品添加劑問題(Ⅰ)——檸檬酸
    隨著大家對健康越來越注重,食品添加劑這個名詞熱議度也水漲船高。大家都很關注食品添加劑是否對人體有害,今天良仁來談談最常見的食品添加劑——檸檬酸。檸檬酸被稱為第一食用酸味劑,我國GB2760—1996規定為允許使用的食品用酸度調節劑。在食品工業上極廣泛地用作酸味劑、增溶劑、緩衝劑、抗氧化劑、除腥脫臭劑、螯合劑等,其具體用途,不勝枚舉。
  • 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就不安全嗎?
    加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就不安全嗎?02食品添加劑分類及應用按照功能劃分為22個類別,包含常見的著色劑、抗氧化劑、甜味劑、防腐劑、食品用香料、增稠劑等等。
  • 食品添加劑「零添加」,真的就沒有任何添加劑了嗎?
    事實上,食品添加劑並不是妖魔鬼怪,食品添加劑不等於違法添加物,只要按照標準合法適量使用,不僅無礙健康,還會讓食品保鮮、增進口感。而且,即便真的「零添加」,也不等於一定安全。比如:不添加防腐劑,就可能無法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導致食品容易變質。
  • 廣東曝光18批次不合格食品,涉及微生物汙染、食品添加劑等問題
    食品夥伴網訊 3月13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0年第9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組織抽檢肉製品、飲料、速凍食品、水果製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糕點、蜂產品、特殊膳食食品、餐飲食品等9類食品456批次樣品,不合格樣品18批次,檢出生物毒素、微生物、獸藥、金屬汙染物及食品添加劑等問題。
  • 湖北公布24批次不合格食品 涉及微生物汙染、食品添加劑等問題
    另外,湖北威市集商貿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湖北海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大籽全綠葡萄乾檢出黴菌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   黴菌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真菌,黴菌汙染可使食品腐敗變質,破壞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價值,有的甚至會產生毒素。《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蜜餞》(GB 14884-2016)中規定,蜜餞中黴菌的限量為50CFU/g。
  • 食品添加劑,到底能不能食用?
    對於食品添加劑,很多人的概念只停留在色素、防腐劑、香精之類,這些添加劑讓食物呈現出五顏六色、美味可口。但是,食品添加劑還有很多,其中的營養強化劑在生活中更為常見,比如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等等,都是營養強化劑中的一員。
  • 河北檢出17批次不合格食品,其中4批次食品檢出食品添加劑問題
    12月14日,河北省市場監管局發布最新一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抽檢餐飲食品,酒類、糧食加工品,肉製品,乳製品,食用農產品,飲料,食用油、油脂及其製品等8類850批次樣品,檢驗合格833批次,不合格17批次。其中涉及4批次食品檢出食品添加劑問題。
  • 食品添加劑超標!九江一問題醬菜被召回銷毀
    近日,我市某醬菜生產企業生產的某批次醬菜由於食品添加劑超標被市市監局處罰。目前企業已停止生產,對抽檢中發現問題的食品批次,已通過張貼公告、聯繫經銷商召回焚燒銷毀處理。據了解,這家醬菜生產企業位於津晶城工業園內,該企業目前已停止生產,正在查找導致食品添加劑超標的原因。執法人員檢查了該企業貼出的召回公告和銷毀記錄,並對企業生產過程進行規範性指導,幫助企業尋找食品生產安全隱患。與此同時,執法人員重點對食品生產流程、存放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劑的倉庫等進行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