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人生職業生涯分3個十年,不同的十年應該有不同的人生。距離2019年還剩下兩個多月的時間了,心裡難免感慨光陰快的讓你猝不及防,很想記錄些東西,因為這是我職業生涯的第十年了。
非常感謝運動醫學部落的各位朋友,創立這個公帳號至今有5個年頭,我現在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開後臺,看看你們的留言,整理下好文章分享給你們。儘管我只是一名很普通的物理治療師,但是每天看到不少人閱讀我寫的東西,內心甚是激動。感恩一路有你們,所以我今天想談談作為一名物理治療師,我的第一個十年。當然,這篇文章只是我個人職業生涯的所見所想,不作為任何方向指引,望君共勉而已。
2009年國內物理治療逐漸萌芽,那一年我在工傷康復醫院開始接觸康復。家裡人當時非常反對我從臨床醫學專業變身為康復師,那時大部分人不懂康復是什麼。工作的第一年裡我被稱呼最多的是按摩的、扛大腿的、送蠟的(當時的醫院開展蠟療,我每天都要給病人做蠟療)。
2019年身邊的人都知道我是做康復的,都稱呼我黃醫生,黃老師。遇到哪裡骨關節疼痛、運動損傷都會第一時間發微信問我。康復這十年,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儘管我不是家人心中的臨床醫生,但是我每天都幫助了許多人,我熱愛著康復師這份職業。
2009年作為康復新人的我對徒手治療非常渴望,那時我們每天練習pnf,bobath療法等等,整個行業都是以神經康復技術為主。2011年我到了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發現物理治療還有另一片天地—骨科康復,我瘋狂痴迷於關節鬆動術、肌內效貼布等技術。在三甲醫院工作多年後我發現很多案例即使我用盡所學仍達不到理想效果,於是我每年都自費外出學習參加培訓班,那時國內的康復技術培訓比較缺乏,不過很幸運的是每次都認識不少有理想有見地的朋友。我看到了體制外運動康復的崛起,我看到了人們對康復的需求,我也發現了國內康復技術的滯後。2019年我創辦了動作家學苑,旨在為前沿的康復技術提供一份良好土壤,讓專業人士擁有更好的技術去服務病患。
2009年康復以促通技術為主流,2019年沒學過十八般武藝都不好意思說是做康復的。
《解剖列車》的引進打開了國內康復人的視野,原來筋膜的世界這麼神奇,康復思路不再只關注哪裡疼痛治療,肌力訓練不僅僅是簡單的器械抗阻訓練,拮抗鬆弛術、內臟筋膜手法,功能性訓練、動作控制、肌動學等成了新寵。康復技術的關注也從肌肉骨骼到神經肌肉控制、到顱骶椎、到身心靈。
2009年康復只存在於二甲以上的醫院,形式也多是理療、針灸推拿;2019年康復主要範圍有神經康復、骨科康復、疼痛康復、兒童康復、產後康復、心肺康復、老年康復等。2009年很多人沒接觸過康復,2019年很多人願意自費去康復,單次治療上千元以上比比皆是;2009年人們病痛了才去康復,2019年部分醫院開展了體醫結合,「健身房」進了醫院;康復醫療更是市場藍海,康復醫院、康復門診、運動康復工作室遍地開花。
從事物理治療十年,康復成了我的愛好,我用康復技術獲得了他們的尊重,康復也成了我的事業。這十年裡我也曾迷惘,不知道職業生涯該怎麼走;這十年裡我也對康復環境失望過,為什麼康復不被認可和支持;這十年裡我也曾放棄過,我17年離開了醫院,開始了創業,最終還是圍繞康復發展;這十年裡我也曾彷徨過,對未來充滿恐懼,如今我每天像打了雞血般,帶著團隊開闢不一樣的康復人的道路。
時尚大師安迪·沃霍爾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網際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發聲、展現自己。2019年10月22日晚上8點,我們首次開創以康復為主題的訪談欄目《婷婷康復說》邀請各位一起聊聊物理治療的十年,聊聊康復路上的迷惘,聊聊康復技術的發展,聊聊網際網路+康復的未來。
本次活動分為線下及線上直播的方式,線下僅限20人,參加線下的朋友將有機會與嘉賓們提問交流。線上觀看方式直接在公眾號:運動醫學部落首頁點擊專欄訂閱進入直播間。具體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