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2021-01-13 中國軍網

海軍士官學校官兵在安徽省金寨縣這片紅色土地上開展教育扶貧,用知識的力量幫助群眾「拔窮根」——

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本報記者 歐 燦 陳國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陳 列

【新聞回放】2016年4月24日下午,習主席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考察脫貧工作時,來到農家院落同村民們進行親切交流。聽說村民陳澤申的孫子即將高考,習主席詳細詢問了孩子的學習情況。他說,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打開地圖,距離安徽省金寨縣最近的海岸,也在千裡之外。

曾幾何時,對於生活在大別山腹地的貧困群眾來說,山的那邊還是山。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山裡人的夢想。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而今,走進金寨縣燕子河鎮龍馬村採訪,記者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海』,就在山邊!」

「村民們所說的『海』,就是海軍士官學校援建的這所海娃希望小學。」站在學校寬闊的操場上,金寨縣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周玉梅動情地講述起海軍官兵的扶貧故事。

習主席在金寨縣考察時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近年來,海軍士官學校在開展對口幫扶工作時,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指示要求,始終堅持「扶貧必扶智」,不斷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幫助老區改善基礎教育條件。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談起脫貧攻堅,海軍士官學校政委韓德明感慨地說:「扶貧,既要翻越眼前有形的大山,更要翻越貧困群眾心中無形的大山。」

何謂「無形的大山」?家住龍馬村的金寨縣政府工作人員餘蕾感受很深。她在習主席考察過的大灣村掛職鍛鍊,村裡貧困戶陳澤申中年喪子,老伴又因病去世,只有孫子與他相依為命,家中十分困難。面對生活的重壓,陳澤申一度迷信「風水」,兩次找來「風水先生」,希望通過調整家中大門朝向、在院裡砌屏風牆來改變「運勢」。然而,陳澤申家中的光景並未因此改善,日子反而越過越窮。

轉變,始於脫貧攻堅這場硬仗。2014年,縣、鄉政府利用互助資金為陳澤申家裡安裝了光伏發電板,每年增收幾千元,又向他傳授養殖技術,幫助他發展黑山羊養殖。

短短幾年,日子越過越好、幹勁越來越足的陳澤申認識到:靠「風水」不如靠奮鬥。

2016年,陳澤申迎來兩件喜事:一是習主席考察時在他家院子裡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二是他的孫子考上了大學,家裡出了個大學生。

「是黨中央、習主席的關懷改變了我的命運。」陳澤申告訴記者,2017年,他摘掉了「貧困帽」。如今,孫子大學畢業後留在合肥工作,真正走出了大山。

陳澤申的境況之變,是金寨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習主席考察後的4年多時間,這裡的一個個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當地幹部介紹,這些年軍地攜手支援老區,在改善硬體設施的同時,深入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和教育投入力度。貧困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和知識技能上呈現出的新氣象,令人欣喜。

「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理解更深了,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了,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更重視了!」韓德明信心十足地說,翻越了落後觀念這座大山,貧窮這座大山就不再可怕。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在龍馬村採訪,記者看到,一處山坡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一棟以藍白兩色為主色調、海軍特色濃鬱的二層教學樓引人注目。

這是燕子河中心小學大巖教學點。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海娃希望小學。

「在這裡就讀的孩子都是附近村子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貧困學生。」回憶起往日辦學的艱辛,退休教師紀宏璋感慨萬千。過去,這個教學點基礎設施落後,校舍簡陋,交通不便。每逢雨雪天,坡陡路滑,老師需要一趟趟往返接送學生。

教育,關係著山裡孩子們的未來。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金寨縣建成。受制於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水平,多年過去,金寨縣的基礎教育條件依然相對落後。

越窮的地方,教育往往越落後;教育越落後的地方,群眾就可能越窮——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主席擲地有聲地宣告: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到金寨縣考察時,習主席再次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習主席考察後不久,海軍士官學校官兵走進大別山深處,與金寨縣燕子河中心小學籤訂《扶貧幫困協議書》,籌措經費用於改善該校大巖教學點硬體設施,並將教學點命名為海娃希望小學。

建校舍、擴操場、修馬路……留守兒童看到了新的希望。2017年9月10日,海娃希望小學落成。那一天,附近的村民吹起嗩吶、敲起鑼鼓,排起幾百米長的隊伍,迎接親人解放軍。

此後,海軍士官學校又陸續為海娃希望小學建起計算機教室、閱覽室,配備廚房設備等,並組織燕子河中心小學老師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學校黨委領導還帶頭與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幫助孩子們打開走出深山的大門。

山海茫茫,心向遠方。有的人走出大山,是為了去看大海;有的人回到大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看到大海。

程靜是海娃希望小學的一名老師。2018年,聽說海軍在她的家鄉援建海娃希望小學後,她毅然放棄外地待遇優越的工作,到海娃希望小學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部隊幫助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教學條件,我們更有責任把家鄉的孩子培養好,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程靜說,教學點規模雖然不大,但開設有計算機、英語、體育和音樂等多種課程,還能進行遠程網絡教學,讓山裡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程靜把軍旅歌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設置成自己的手機鈴聲。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她的心頭總會泛起陣陣漣漪。

山與海還遠嗎?看著自己的學生快樂成長,程靜驕傲地說:「也許,真的不遠了。」

「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2016年4月24日,習主席從北京到合肥,一下飛機,就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金寨縣紅軍廣場。

「當時還下著雨,習主席冒雨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還瞻仰了紅軍紀念堂,參觀了革命博物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講解員楊曉璐介紹,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前,習主席不時駐足凝視,並詢問有關細節。

在這次考察中,習主席深情地說,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扶智,還要扶志,只有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志向,才能徹底斬斷『窮根』。」海軍士官學校政治工作處主任孟龍對此感觸頗深。他說,知識技能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是教育扶貧的一體兩翼。有了知識,孩子們才能走出大山,走向遠方;不忘初心,孩子們才能心懷家國,心有所向。

漫步在海娃希望小學,濃鬱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與「海軍藍」相得益彰。這裡的老師和前來幫扶的海軍官兵,常給孩子們講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講海軍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講發生在金寨的一個個紅色故事。

「海娃希望小學的宣傳畫都是我們學校學員畫的,一幅畫講述一個海軍故事。」孟龍介紹,海軍士官學校注重將紅色文化和海軍元素融入海娃希望小學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們從小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國防意識。

「這名女兵叫郭燕,是我們學校的畢業學員,這個小女孩是在葉門的華僑……」在海娃希望小學教學樓的走道裡,戰士王鵬正在給孩子們講解牆上的宣傳畫。

一個家國故事,埋下一粒紅色種子。採訪中,海娃希望小學學生皮健宏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人民海軍艦艇全譜》。皮健宏是師生眼中的「小軍迷」,對書裡的武器裝備如數家珍。「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艦載機飛行員,保衛藍色國土。」皮健宏說。

紮根金寨這片紅色沃土,海軍士官學校的師生也收穫著成長。2017年9月,海軍士官學校在金寨縣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學校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和主題教育,多次組織開展現地教學,運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引導官兵傳承紅色基因。

「回到老區,就回到了人民軍隊的紅色故土;從老區走向大海,大家更懂得了為什麼出發、要去向何方。」海軍士官學校學員四大隊大隊長沈正平是土生土長的金寨人,談及老區的發展,他滿懷信心地說,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山裡孩子像他一樣走出大山,守護祖國的萬裏海疆。

相關焦點

  • 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 扶貧日曆雲上行
    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 扶貧日曆雲上行 2020-06-26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青年教師劉冬坤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
  • 大山裡託起「奧運」夢
    夏開嶽朋友圈的支教隨筆:「在大山裡託起『奧運』冠軍夢!12月,我帶著新會邊檢站的一份關心一份牽掛一份關懷,與燦傑兄(同樂中心小學數學老師)一同來到古宜鎮中心小學和體育中心,輸送2位從大山裡走出來的體育健兒,與奧運冠軍陸永師兄李教練、宿管韋伯詳細了解縣城小學的訓練和生活情況,希望未來的市、省以及國家賽有你們的一席之地!」
  • 對生活絕望的張桂梅,卻給大山裡的孩子帶來了真正的希望!
    或許對於張桂梅來說那些日子是自己人生裡最幸福的一段時光了吧!從不讓班裡的學生輟學,到改變一群人的」命運「在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的時候,張桂梅看到學生中有許多的雲南麗江大山裡孩子讀著讀著就輟學了。那時候還是初三班主任的她把自己的工資生活費用來留住自己班裡那些輟學的學生,張桂梅說那時候自己能做的就是不讓自己班裡的任何一個學生輟學,確實她做到了,一開始她的想法是「我的出現就想救人,救一個算一個啊,救一個是一個。
  • 大山裡的女孩(當代詩歌)
    #當代詩歌#文/孫業廣(江蘇宿遷)她是大山裡的女孩提出很多老師無法回答得問題放學了離家十多裡地山路無人接送憑自己一雙腳每天早出晚歸一天聽完四節課獨來獨往寒來暑往小學六年級很快畢業家住的小山村只有十幾戶人家她是唯一,一個讀完初小六年女孩小升初最艱難的問題鄉鎮裡有一所不完整初中離小山村二十多裡路隔著兩條河流
  • 大山裡動聽的旋律
    梁史卓攝一 傍晚,建在山腰的歸述小學安靜下來。空中霧氣瀰漫,與遠近寨子的嫋嫋炊煙連在一起。這樣飄著香氣的人間煙火,那樣真實,溫馨。林金趙喜歡這種時刻。大山擁抱著的村寨,層層疊疊的茶園,還有一聲聲嘹亮的雞鳴,像是給剛剛過去的一天做著總結。
  •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凡人歌|大山裡的築夢人 2020-12-16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海一實驗」一年級學業素養測評-期末集「福」,海娃樂翻天!
    這個期末,海娃們也通過集「福」的方式,開展期末闖關活動,讓我們一起看看,孩子們上演了一場怎樣的集「福」挑戰呢!近幾年來,中海逐步建立起「學校特色、中海風格」的考試體系,著力培養有理想、有情懷、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
  • 大山裡動聽的旋律(決勝2020)
    大山擁抱著的村寨,層層疊疊的茶園,還有一聲聲嘹亮的雞鳴,像是給剛剛過去的一天做著總結。這一刻,林金趙站在校園圍欄邊,雙手捧著陶土色的壎,放到唇邊。他手指靈巧地觸碰著壎上的小孔,悠遠、綿長的聲音便從壎裡傳了出來。那聲音穿過山林,穿過炊煙,仿佛還能夠穿過歲月。
  • 大山小調:一個山村小學的音樂實驗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新華社南昌9月10日電 題:大山小調:一個山村小學的音樂實驗  新華社記者閔尊濤、彭昭之、羅晨  「叮叮叮……」  鈴聲響起,嚴田小學五年級學生李嘉婷和同學們收好課本,拿出口風琴,熟練接上吹管,來到隔壁的音樂教室。
  • 郜林姜至鵬孫可給大山裡女子足球隊上了堂特殊足球課
    在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大山深處的莽林小學,有一支女子足球隊。一群可愛的小女孩,她們從擁有一個自己的足球這樣的小夢想開始,在支教老師的引導下走近足球,感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 當俞敏洪遇見「大山裡的小詩人」:探索鄉村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現場音】詩歌課現場煙霧縹緲的林中,正在採菌子的奶奶像縮在土裡的石頭。這個是非常溫暖的畫面。太棒了,奶奶在那採菌子的樣子在森林中像一塊石頭一樣,又顯示奶奶的堅韌不拔,好厲害。就是從小如果只在城裡長大的孩子,很難造出來這樣的句子。看不到森林。【解說】腳踩泥土、背靠山林,孩子們圍坐在田間,以大山為課堂,讓詩由心生。
  • 世界兒童日,一起看看大山裡的那些花兒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起看看大山裡的那些花兒 風鈴叮噹,書聲琅琅,寧靜的大山裡書香縈繞。 世界兒童日到來之際,深入大江南北的偏遠山區學堂,在時代的景深中觸摸個體溫度。 昔日的山區學校,教師留不住、學生往外流,而隨著教育政策的紅利釋放,山區孩童物質生活改善、文化生活日漸豐富。即便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教師精心備課,隔屏不隔愛,山區兒童停課不停學。 教育的清風越過山嵐,沁潤了山區孩子的心田。
  • 小積分奏響大山深處的美妙旋律
    高培村中心小學的「希望工程快樂音樂教室」,飛出一陣陣美妙的旋律,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正伴隨著悅耳的琴聲,跟著建設銀行邀請來的音樂老師練習聲樂。優美的歌聲、清脆的笑聲、動聽的樂聲在校園裡響起,在大山深處迴蕩。
  • 90後特崗教師陳紅:大山深處點亮希望之燈
    河北省平山縣孟家莊鎮元坊小學90後特崗教師陳紅—— 大山深處點亮希望之燈 當年的陳紅,最希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現在,孩子們的渴望依然真實而迫切。 陳紅在課堂上給他們放北大、清華的校園風景片,教室裡沸騰了,學生們說:「怎麼能有這麼好看的學校!」 有個平時挺害羞的小姑娘,站起來說:「老師,我以後要去北京念大學。」其他孩子就哄地笑了起來,大家覺得北京是很遙遠的地方。
  • 開學季超時空對話:大山裡的科技超人招募令
    開學季超時空對話:大山裡的科技超人招募令 2020-09-09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娃成鬼畜,《吐槽》把自己捧黑,黃聖依終於憑《鬢邊》元神歸位
    除了二奶奶最近劇情裡又多了一位很虎的女性角色,名叫古大梨,聽聽這名字就足夠漢子了,而古大梨的人設就是女版座山雕實打實的女土匪,真是厲害了。再看看扮演古大大的,居然是咱曾經的七仙女黃聖依,不得不說黃聖依這次的突破真的是有的。古大梨人如其名一登場就十分吸睛。
  • 生態護林員堅守大山四十餘載:「深山是充滿希望的」
    董小臘凝視大山 吳拯 攝中新網湖州1月12日電(施紫楠 錢嵐 沈婷婷)凌晨5點,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國有林場的光耀林區薄霧籠罩,巍峨而靜謐。山腳下一間低矮的平房裡,護林員董小臘身穿迷彩服,腰系柴刀,佩戴巡防員紅袖章,攜帶水壺和乾糧準備上山。
  • 大山裡的「速度與激情」
    這是這座內陸大山裡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長板速降大賽,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選手於山間馳騁,讓這座大山迴蕩起極限運動的潮流和激情。「這裡風景非常美麗,坡度也合適,很有挑戰性。」25歲的加拿大選手拉塞爾是第二次來到天柱山參加比賽。這裡吸引他的不僅有彎道超越的快感,還有周邊的秀美風光。
  • 大山裡的晨跑者……
    逆流而上的盤山公路往裡盤旋延伸,便進入了連綿起伏的大山當中……大山的腳下,是鎮政府所在地。在這個小鎮上,活躍著一群戶外愛好者。給原本美麗的澤雅小鎮上又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來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單位,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但為了一個共同的愛好,奮然前行,享受戶外的一番獨得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