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6月22日,閔行區融媒體中心「雲上之路」攝製組正式在雲南香格裡拉和保山兩地展開援滇專題系列的拍攝、宣傳報導工作。
6月24日,在保山採訪的攝製組來到了瓦房鄉徐掌村,見證徐掌小學新教學樓和籃球場的啟用,其背後的故事,記者李威將給您娓娓道來。
講述人:閔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威
我們清晨出發,沿盤山公路一路而上深入到怒江大峽谷大山腹部,伴著大雨,路面變得愈發顛簸,前行的路也被大霧遮擋起來。經過近兩個小車程,我們來到了海拔兩千多米的隆陽區瓦房鄉徐掌小學。
徐掌小學所在的瓦房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主要是白族和彝族。徐掌小學的120多位學生,全是少數民族孩子,其中大多數還是留守兒童。
我們看到的徐掌小學,周邊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是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希望搖籃,也承載著徐掌村孩子們成長進步的希望。但長期以來,校舍條件落後的問題一直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6月24日這一天,徐掌小學全體師生,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在閔行區援滇扶貧幹部的牽線下,由閔行企業家楊其根等愛心人士,出資建造的新教學樓和籃球場正式啟用。
看著眼前全新的計算機教室、體育室,圖書閱覽室、音樂室和科學實驗室,孩子們歡呼雀躍 !這幢三層樓高的教學樓,和籃球場總投資超過170萬元。從圖紙設計到通過驗收,工期長達1年多。曾經徐掌小學只有一棟矮小的磚木結構教學樓,學生平均校舍面積和運動場面積,遠低於當地義務教育階段的平均水平,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運動器材、圖書、樂器,苦於沒有相應配置的使用教室,只能閒置。
在綜合教學樓啟動儀式過後,我採訪了六年級的學生林少奇。他表示,自己看到學校有這樣新的變化,特別特別開心,自己的學習環境改變了,他會更加努力的學習。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靠自己的學習成績走出大山,學更多的本領然後再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做自己的貢獻。
五年級的小男孩兒李樹洲特別喜歡打籃球,他一直站在籃球框下面看每個細節。他說自己以後想去NBA參加比賽,有了這個籃球場之後,他會不停練習,讓自己在籃球技藝上變得更加厲害。
徐掌小學的瓦房鄉中心學校校長王子典說,閔行區的援建幫扶就像大山裡的一場「及時雨」 ,「之前這個籃球場用我們當地人的話說是一個牛汪塘,水牛夏天熱了趕到塘子裡來,不太衛生,你看現在就是上海這邊給我們捐助了以後,改成了綜合樓跟運動場,已經達標了,下一步可以申報優質均衡了。 」
我採訪了閔行區民營企業家楊其根。他2018年初次來到徐掌村時,被這裡艱苦的生活條件和孩子們上學的環境所震撼,也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孩子們、為當地的發展儘自己所能。
所以在之後的兩年裡,楊其根連續六次來到徐掌村,每一次都深入進行實地考察研究,然後想相應的辦法。這次楊總帶著他的團隊來,不僅是完成徐掌小學綜合教學樓的啟用儀式,同時他還帶來了愛心結對幫扶困難學生的助學基金,還有15斤糯玉米新品種的種子。
正是因為上海的對口支援、精準扶貧,閔行區援滇幹部們的不斷努力和社會愛心人士的無私奉獻,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路越來越寬廣,這是徐掌村的希望,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
本文為閔行融媒體中心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記者:李威
編輯:周俊 何婷婷
↑保存圖片-打開抖音
和我們一起抖吧↑
猜你喜歡
△
△
△
△
原標題:《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 扶貧日曆雲上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