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 扶貧日曆雲上行

2020-12-15 澎湃新聞

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 扶貧日曆雲上行

2020-06-26 20: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6月22日,閔行區融媒體中心「雲上之路」攝製組正式在雲南香格裡拉和保山兩地展開援滇專題系列的拍攝、宣傳報導工作。

6月24日,在保山採訪的攝製組來到了瓦房鄉徐掌村,見證徐掌小學新教學樓和籃球場的啟用,其背後的故事,記者李威將給您娓娓道來。

講述人:閔行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李威

我們清晨出發,沿盤山公路一路而上深入到怒江大峽谷大山腹部,伴著大雨,路面變得愈發顛簸,前行的路也被大霧遮擋起來。經過近兩個小車程,我們來到了海拔兩千多米的隆陽區瓦房鄉徐掌小學。

徐掌小學所在的瓦房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主要是白族和彝族。徐掌小學的120多位學生,全是少數民族孩子,其中大多數還是留守兒童。

我們看到的徐掌小學,周邊青山環抱,綠樹成蔭,是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希望搖籃,也承載著徐掌村孩子們成長進步的希望。但長期以來,校舍條件落後的問題一直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6月24日這一天,徐掌小學全體師生,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在閔行區援滇扶貧幹部的牽線下,由閔行企業家楊其根等愛心人士,出資建造的新教學樓和籃球場正式啟用。

看著眼前全新的計算機教室、體育室,圖書閱覽室、音樂室和科學實驗室,孩子們歡呼雀躍 !這幢三層樓高的教學樓,和籃球場總投資超過170萬元。從圖紙設計到通過驗收,工期長達1年多。曾經徐掌小學只有一棟矮小的磚木結構教學樓,學生平均校舍面積和運動場面積,遠低於當地義務教育階段的平均水平,來自社會各界捐贈的運動器材、圖書、樂器,苦於沒有相應配置的使用教室,只能閒置。

在綜合教學樓啟動儀式過後,我採訪了六年級的學生林少奇。他表示,自己看到學校有這樣新的變化,特別特別開心,自己的學習環境改變了,他會更加努力的學習。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靠自己的學習成績走出大山,學更多的本領然後再回到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做自己的貢獻。

五年級的小男孩兒李樹洲特別喜歡打籃球,他一直站在籃球框下面看每個細節。他說自己以後想去NBA參加比賽,有了這個籃球場之後,他會不停練習,讓自己在籃球技藝上變得更加厲害。

徐掌小學的瓦房鄉中心學校校長王子典說,閔行區的援建幫扶就像大山裡的一場「及時雨」 ,「之前這個籃球場用我們當地人的話說是一個牛汪塘,水牛夏天熱了趕到塘子裡來,不太衛生,你看現在就是上海這邊給我們捐助了以後,改成了綜合樓跟運動場,已經達標了,下一步可以申報優質均衡了。 」

我採訪了閔行區民營企業家楊其根。他2018年初次來到徐掌村時,被這裡艱苦的生活條件和孩子們上學的環境所震撼,也讓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孩子們、為當地的發展儘自己所能。

所以在之後的兩年裡,楊其根連續六次來到徐掌村,每一次都深入進行實地考察研究,然後想相應的辦法。這次楊總帶著他的團隊來,不僅是完成徐掌小學綜合教學樓的啟用儀式,同時他還帶來了愛心結對幫扶困難學生的助學基金,還有15斤糯玉米新品種的種子。

正是因為上海的對口支援、精準扶貧,閔行區援滇幹部們的不斷努力和社會愛心人士的無私奉獻,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路越來越寬廣,這是徐掌村的希望,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

本文為閔行融媒體中心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記者:李威

編輯:周俊 何婷婷

↑保存圖片-打開抖音

和我們一起抖吧↑

猜你喜歡

原標題:《為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 扶貧日曆雲上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他說,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打開地圖,距離安徽省金寨縣最近的海岸,也在千裡之外。 曾幾何時,對於生活在大別山腹地的貧困群眾來說,山的那邊還是山。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山裡人的夢想。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
  • 走出大山再回到大山 重返家鄉只為書聲琅琅
    「我也是山裡的孩子,知識讓我有了走出大山的能力,更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韋君玉是這樣回答的。   這算得上「現身說法」。韋君玉是大瑤山中一名語文教師,也是從大瑤山走出的女大學生,她選擇回到大山,是想為山裡的孩子們教授知識、傳遞希望。
  • 拼多多創新電商扶貧新模式:現代農園進大山,「農地雲拼」直連1200...
    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依託「農地雲拼」等技術創新體系,截至2019年底已經直連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累計帶貧人數超100萬。作為眾多參與脫貧攻堅的社會力量之一,今年,拼多多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紮根農業、服務農民,助力決戰脫貧攻堅。10月17日,拼多多母公司——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作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獲頒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 「走出大山看世界暨城鄉娃娃手牽手公益活動第三季」正式啟動
    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供圖 共青團樂山市委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日前,由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團委、共青團樂山市委主辦的「走出大山看世界暨城鄉娃娃手牽手公益活動第三季——扶智勵志行」啟動儀式在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舉行。
  • 「峭壁上的芭蕾」助壯鄉孩子走出大山
    盧思炎不但來到了夢寐以求的馬山中學,還參加了多項國際賽事,通過體育的方式走出了大山,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我第一次出國是去印度參加比賽。我覺得韓國和日本的小姐姐攀巖速度可猛了,她們的巖感很好。」盧思炎興奮地跟記者分享她出國比賽時的所見所聞。馬山縣曾是廣西南寧市的深度貧困縣。
  • 「我的扶貧故事」熊敏:堅守大山,只為鋪平孩子出山的路
    33年來,我把家搬到學校裡,在白雲生處大山之間教書育人。我的信念是堅守大山深處,讓孩子們能走出大山去讀書,找到屬於他們的希望,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過上幸福生活。我把滿腔的熱血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所摯愛的教育事業,把心融入校園,用愛溫暖學生,用情感化家長,在教育扶貧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 侗族姑娘吳鳳英:以樂築夢 助力侗鄉兒童走出大山
    中新網貴州從江10月26日電 題:侗族姑娘吳鳳英:以樂築夢 助力侗鄉兒童走出大山  作者 瞿宏倫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高增鄉,有一支名為貴州從江雲上侗寨小歌隊,歌隊由16名平均年齡在9歲的侗族孩子組成。  自2014年成立以來,歌隊的高光時刻是2019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
  • 扶貧用速度制勝 王老吉帶領貴州大山人致富
    生活在城市裡面的人們衣食豐足,而那些生活在大山裡面的農民或許仍然面臨艱苦的條件。而中國的扶貧事業推進,就是為了令這一部分貧困地區的人增收致富,通過各種各樣的扶貧項目帶動當地人脫貧,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而我們熟悉的王老吉,也位列其中。
  • 為了讓貧困女孩昂首走出大山,張桂梅究竟有多「拼」?
    全國第一所公辦免費女子高中,12年累計讓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入大學,學校本科上線率、一本上線率穩居雲南省麗江市前茅……63歲的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創造了這個大山裡的教育奇蹟。    談起「女高奇蹟」,張桂梅說:「這是老師學生拼搏出來的。我們不拿出這樣拼的架勢,孩子們怎麼和外麵條件好、基礎好的孩子比?」
  • 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新華社昆明1月2日電題: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新華社記者字強烏蒙之巔,金沙江畔,雲南省會澤縣脫貧攻堅戰正酣。寒冬時節,會澤縣新城易地扶貧搬遷二期安置小區裡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搬遷群眾來來往往,有的抬沙發,有的拆行李,有的搬大米油鹽,有的收鍋碗瓢盆……此時,73歲的李粉英唱起了山歌:「搬進新城過得成,年輕人搬來能打工,學生搬來能讀書,老人搬來不愁吃,幸福日子萬年長……」悠揚的歌聲在小區裡迴蕩,鄉親們熱烈地鼓掌。
  • 龔思友:走出大山,擁抱幸福
    得益於國家的扶貧政策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傾心幫扶,我家已實現脫貧,同時我也順利上了大學。西安村是息烽縣境內西望山脈深處的一個小村莊,山高坡陡,道路蜿蜒曲折,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鄉親們接受教育程度有限,有的鄉親一生在瘦薄的土地裡拼命「刨食」,但生活依然清苦。對我而言,貧窮是刻入骨子裡的記憶,走出大山,是我一直最渴望實現的夢想。但從懂事開始,我家就是低保政策重點照顧戶。
  • 出走大山的姬松茸 成央企產業扶貧「代表」
    (央廣網張棉棉、實習記者陳慧)從「桂西屋脊」岑王老山深處,到人們的餐桌,姬松茸翻越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的數重大山,帶給浪平鎮的11戶47人貧困村民希望。  中國電信集團自2015年8月開始,對廣西面積最大的縣田林縣進行定點幫扶,姬松茸這樣走出大山的「代表」,正是七項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的一個項目。
  • ...軍校與56所鄉村學校的「教育共享」——送給大山孩子們的「禮物」
    在吉首矮寨鎮民族完全小學,為了讓孩子們中午能吃頓飽飯,校長田川精打細算,開設了2元錢的營養午餐,一年收費500塊。讓他沒想到的是,有的孩子拿著繳費通知單回家後,就再也沒回過學校。家訪時,他才知道,家長覺得經濟壓力太大,寧願讓孩子上山打柴,也不讓再去學校了。家長們說:「撈不到錢,還得往外賠錢,虧本買賣,不幹不幹。」
  •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王 勇攝(人民視覺)整潔明亮的校舍映著藍天白雲,寬闊的操場上是孩子們奔跑的身影。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青年教師劉冬坤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
  • 「閬苑仙品」閬中市區域公共品牌助力農產品上行
    在《說文解字》中,「閬」字的解釋是高大的門,閬中因四面被形如高門的大山環繞而得名。儘管閬中有著豐富的農特產品,如春見耙耙柑、佘家溝李子、白糖蒸饃等,但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產業品牌化不足等原因,導致這些農特產品優質不優價、缺少銷售渠道、難以走出大山。
  • 企業踐行社會責任 勇挑「扶貧攻堅」重擔|精準扶貧讓孩子走出大山...
    通過校園招聘、校企合作、精準扶貧訂單班等形式,中天城投物業在11年間,為1043名學生照亮了遠山深處的鄉村夢想,點亮了千餘家庭的生活希望。龍廣生是「中天物業精準扶貧訂單班」的一員,來自貴州深度貧困縣黃平。加入公司後,金融BL東區資深工程技師雷振興成為了他的師傅,手把手的帶這個孩子實踐學習。這批「精準扶貧訂單班」的孩子,家庭條件都很困難,龍廣生也不例外。11歲那年,孩子的父親永遠離開了,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母親不得不去外省打工。
  • 《故宮日曆(親子版)》珍藏大涼山彝族少年的最美記憶
    庚子金秋(2020年10月13-16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金鳳臺藝術基金與山一公益,第二次在大涼山喜德縣拉克鄉中心校,與彝族孩子們一起體驗古琴,溫習論語,「雲遊」故宮,在鏡頭中發現生活的美,在創作中無盡的想像。我們一起接觸美、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
  • 浙江農博會線上線下聯動拼多多助力柴達木「家鄉好貨」雲上行
    走出可可西裡,翻越崑崙山,進入柴達木盆地,這裡有最烈的陽光,和獨具特色的高原農特產品。11月20日至24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浙江省援青指揮部把來自海拔2800米高原的枸杞、藜麥、羊腿、土蜂蜜、牛肉乾和礦泉水搬到了2020浙江農業博覽會東西部扶貧協作專區的海西展館。
  • 銀聯POS機變身大山孩子詩歌集,去年刷爆朋友圈的詩歌POS機今年又來了
    2020年,類似這些來自鄉村留守家庭,甚至是剛剛脫貧的大山裡的孩子,一次次帶給大城市的人們不少驚喜與驚訝。無論是足球、音樂,還是歷史考古,這些孩子們出眾的才華和蓬勃的朝氣,讓人萌發想像:說不定,他們可以是未來的音樂家、明星運動員或者歷史學家。但在他們背後,山裡的孩子得到音樂、體育、藝術的教育的條件卻依然十分匱乏。
  • 四川「雲端」足球隊:學生2700米「雲端」踢足球 架起走出大山橋梁
    為了豐富大山裡孩子們的課外生活,熱愛足球的曲比史古從網上自學足球訓練教程指導孩子們練習足球。2017年,在愛心公益組織的幫助下,瓦吾小學如今的足球場被建造起來,開啟了孩子們的足球夢。【同期】(瓦吾小學校長曲比史古)而且我發現他們的天賦很好,山裡的孩子,他不光是身體素質強,柔韌性也很棒,他的意志力也特別的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