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等5城率先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還需再建200個區域性中心城市?

2020-12-21 嶽陽日報客戶端

區域性中心城市首次被提及是在4年前。

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遊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多點」是指城市群之外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教授參與了《綱要》的討論,並對綱要中空間布局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綱要》明確長江經濟帶在三大經濟群(長江三角洲、長江中遊和成渝三個城市群)之外,還有『多點』,這個『多點』指的就是城市群之外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同年12月23日,在國務院批覆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並在第二節「建設和諧宜居智慧城市」中,明確提出「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嶽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

自此,區域性中心城市正式浮出水面。但是,自國務院文件中提到了5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之後,這一概念再沒有出現過。未來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區域發展中是一個什麼地位?區域性中心城市對區域協調發展將起什麼作用?國家是否應給予區域性中心城市重點支持?

區域性中心城市在《綱要》提出後為何未受到重視?

作為一份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綱要》在2016年6月下旬已下發到沿江11個省市,但全文至今未正式對外公布。

「因為是機密文件,未對外發布,所以很多人看不到《綱要》的具體內容。」肖金成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4年以來,《綱要》確立的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大多有了新進展。其中「一軸」中的上海、武漢、重慶,已經晉升為國家中心城市;作為長江經濟帶「兩翼」的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公路運輸通道,其中滬瑞高速公路沿線的運輸量佔長江經濟帶運輸總量的16.2%,滬蓉高速也佔到9.95%,兩條高速路在互聯互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三極」的長三角、長江中遊和成渝三大城市群的規劃也已分別得到國務院的批准。相比之下,「多點」似乎被淡忘。

「《綱要》提出,『支持城市群之外地級城市的發展,構建中心城市帶動、中小城市支撐的網絡化、組團式格局』,非常明確地支持城市群之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設。《綱要》提出重點支持城市群之外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就表明了區域性中心城市與城市群之間的關係。」肖金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提出之後,他負責長江經濟帶城鎮化與空間布局專題研究,調查發現長江經濟帶有一大塊區域在三大城市群之外,多數都是欠發達地區,所以就提出通過支持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這就是「多點」的來歷和含義。

肖金成在調查中發現,在三大城市群之外,有50個左右地級市,地級市政府的所在地不僅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但規模都不大,輻射帶動能力都不強。為此,其課題組還擬定了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名單。如江蘇的淮安、徐州、連雲港,安徽的蕪湖、安慶、阜陽、亳州,江西的上饒、贛州、宜春,湖北的宜昌、襄陽,重慶的萬州,四川的達州、巴中、廣元等。雲南、貴州地級市的中心城區幾乎都在其中。

既然名單都出來了,為何沒有後續推動?「後來國務院批准的城市群規劃,範圍都很大,上述提到的城市,絕大多數都在城市群範圍內。國家發改委曾組織過對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研究,國家也不斷推出京津冀、大灣區、長三角等國家重大戰略,國家發改委不斷地接受新的規劃編制任務,支持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就沒有提上日程。」肖金成說。

其實,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在2016年已經有所啟動。2016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覆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並在第二節「建設和諧宜居智慧城市」中,明確提出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嶽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和服務鏈,形成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節點。

但是,在這5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名單公開之後,便很少看到有關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內容。

大都市200公裡以外需要區域性中心城市新動能

我國目前共設有293個地級市,由於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些地級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地級市發展最好的當屬廣東省。目前廣東省下轄地級市最多,有19個,而且不少地級市經濟發達。比如,佛山市2019年GDP突破了萬億,達到10751.02億元;東莞市緊隨其後,達到9482.5億元。除了這兩個地級市,其餘17市2019年GDP之和就有3萬多億。

但是西部省份就不樂觀了,青海省地級市數量最少,2個地級市和 6個自治州,共8個地級行政區。2019年青海全省GDP僅有2965.95億元,僅為佛山市的28%,全國排名倒數第二。而青海省的GDP中,省會城市西寧市就佔了全省近一半的比重,可見該省地級市的貢獻寥寥。

為化解區域不平衡矛盾,近年來我國相繼推出了城市群和都市圈。

城市群,簡而言之,是由若干大都市以及圍繞大都市形成的都市圈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城市密集區。一般來講,城市群是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用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副司長周南的話說,城市群已經成為人口居住和就業創業的城鎮密集區,也支撐著一個國家參與國際競爭。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至今,國務院共批覆10個城市群規劃,加上《京津冀協調發展規劃綱要》,共計11個城市群(見資料連結)。但是反觀已經批覆的蘭西城市群,肖金成認為似乎與理論上城市群概念相去甚遠,「希望通過城市群規劃使這一地區經濟更發達一些,從中反映了規劃者和當地政府一種良好的願望。」

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核心、以1小時通行時間為半徑的經濟區域,是城市群形成的前提。一般來講,多個相鄰的都市圈共同構成城市群,但都市圈並不必然形成城市群。

由於有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覆蓋,那麼,再推出區域性中心城市是不是有點多餘?

「不多餘。一般而言,都市圈一般輻射半徑100——150公裡,很難超過200公裡。那200公裡之外的地方怎麼辦?雖然我國現有城市群已經覆蓋了一部分地級市,但是全國還有很多不在城市群範圍之內的地級市,這些地級市怎麼辦?」肖金成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在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依然需要新動能,這個新動能就是要通過支持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加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經濟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201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綜合承載能力。

「中心城市」概念遂引發廣泛關注,各方對此解讀不一。有人認為「中心城市」就是指的大都市、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省會城市,但是,肖金成理解此處所講的「中心城市」主要是指區域性中心城市。

「我國的地級市不是城市,而是一個行政區,根據我的研究,地級行政區的範圍一般是1萬至3萬平方公裡,人口規模在500萬人左右,這樣的範圍需要一個中心城市來支撐、引領和帶動,因為如此的區域範圍和人口規模,才能支撐一個規模較大的城市。城市具有一定規模,才能聚集和發展產業,也才能吸引高素質人才。」肖金成說。

我國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超大城市、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

實踐證明,一些城市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和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對經濟要素更具吸引力,因為人和企業都願意去。因此,當一個城市的人口發展到500萬、1000萬,就具有了虹吸效應(指周邊的要素向大都市快速集聚,不需要政策扶持也會快速發展)。

但是,城市規模過大,會發生交通擁堵、生活成本上升、生態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對此,肖金成認為,「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並不是越來越好,恰恰是地級行政區需要有規模較大的城市來引領和帶動發展,因此,應支持區域性中心城市集聚產業,吸納人口,擴大規模,增強其對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並在空間規劃中有所體現。」

在他看來,我國未來的兩大區域空間形態,一是城市群,二是城市群之外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引領的地州市。城市群由若干城市人口300萬以上的核心城市以及由其輻射帶動的都市圈所構成,提高核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帶動力,推進一體化水平,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包括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在內的地級行政區發展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多數城市的人口可發展到100萬,發展成為II型大城市;一些人口稀疏的地區,其中心城市的人口50萬人左右,發展成為中等城市。通過中心城市的發展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和農村的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目前我國共有近300個地級市,一部分地級市已被城市群所涵蓋,成為城市群的一部分,其中心城市也已蛻變為功能性城市。但是,城市群之外尚有200個地級市,肖金成建議,「將地級市的中心城區發展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應成為新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著力點。未來,200個區域性中心城市+15個城市群(覆蓋100個地級市),就是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王紅茹)

資料連結:

相關焦點

  • 主官訪談|西山區:奮力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中樞門戶區
    主持人:奮力開啟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新徵程是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的重大主題,西山區作為主城核心區,如何在新徵程中找準發展方向、突出發展優勢?王忠:市委圍繞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目標,從更好發揮城市整體優勢和提升綜合競爭力出發,統籌謀劃了各縣區的主導功能定位,其中對西山區提出了雲南政治中心服務承載區、山水都市品質區、現代服務業活力區三大功能定位。
  • 主官訪談|東川:走好「轉型路」建成滇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2020年,創新組建36個造林合作社,吸納3000餘名脫貧群眾深度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脫貧雙贏;完成林業生態建設營造林任務9.88萬畝,其中,種植花椒4.7萬畝,退耕還林3.58萬畝,人工造林1.6萬畝;啟動實施20.66億元的林業生態修復PPP項目,初步建成以小江兩岸綠色生態走廊為基石的「綠色屏障」。
  • 五華將建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
    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五華發展的遠景目標:五華將建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完善,城市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科教創新先行區、現代服務業引領區地位更加凸顯;區域城鄉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現代化都市綜合服務能力和輻射帶動力明顯提升,區域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營商環境、生活質量、群眾健康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藍地綠山清水秀成為普遍常態,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昆明市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
    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建,8條國內鐵路交匯,5條國際鐵路出境,長水國際機場通航100多個國內城市和40多個國外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超過4000萬人次,連接國內、聯通世界的交通樞紐地位日益凸顯。國際對外交往更加頻繁,對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入境人員實行72小時過境免籤,與五大洲3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保持友好交流關係,7個國家先後在昆設立總領事館,英國、法國、義大利等15個國家在昆設立籤證中心。
  • 城市定位刷新,哪裡才是赤峰樓市黑馬區域?蒙東區域性中心城市
    「赤峰是蒙東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以有色金屬、能源化工、商貿物流和文化旅遊為特色,生態宜居的文化名城,是東北 - 華北結合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旅遊服務中心,也是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內涵的宜居城市。」
  • 南寧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加強文化旅遊規劃與其他規劃的有效銜接,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要強化項目帶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文化、旅遊、健康、農業、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要注重精品打造,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強化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和開發利用,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打造具有南寧特色的城市文化旅遊名片
  • 五華區舉行「四個集中」活動 為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
    」啟動儀式,集中發布了五華區未來發展的政策導向、產業規劃、營商環境等相關政策、措施,集中簽約一批合作協議,集中舉行啟動和開工儀式,集中下派「三支隊伍」,不斷謀劃跨越轉型升級,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紮實推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著力形成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的強大合力。
  • 五華 奮力開啟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
    高品質核心區建設新徵程...
    會議回顧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工作,審議通過了《中共昆明市五華區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研究部署了今後一個時期及2021年任務,動員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接續奮進再出發,開拓創新促跨越,奮力開啟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高品質核心區建設新徵程。  「十三五」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
  • 程連元:凝聚和激發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強大正能量
    會議強調,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大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抓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最大限度凝聚和激發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強大正能量。要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慎終如始、再接再厲,全面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確保奪取抗疫鬥爭全面勝利。
  • 肩負使命埋頭苦幹 奮力開啟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新徵程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就全會報告和市委關於制定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肩負使命、奮力拼搏、埋頭苦幹,奮力開啟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新徵程,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勝利而努力奮鬥。
  • 超10個城市角逐國家中心城市 昆明也在爭但希望有點小
    昆明將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實際上,早在2017年,昆明市就明確提出力爭到2030年基本建成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的目標,著力打造區域性國際綜合樞紐、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健康之城」三大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 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為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作出新貢獻
    本報訊(記者劉復)12月18日,南寧市召開2020年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按照2020年廣西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工作部署,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推動南寧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建設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 嶽陽環球融創文旅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正式籤約 共建嶽陽城市美好
    8月7日,嶽陽市人民政府與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創」),在嶽陽南湖賓館就加強深度合作展開積極洽談,並正式籤署《嶽陽市環球融創文旅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暨文旅未來城項目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
  • 誰是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名單或早已「圈定」,濟青未入圍
    在中國的城市體系,是層級分明的,作為我國城鎮體系層級的「塔尖」,被稱為「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國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9座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再次一級的城市,官方稱為 「區域中心城市」,是指具有重要區域意義的省會城市及副省級城市。中央以文件形式正式公布的區域中心城市有瀋陽(東北)、南京(華東)、武漢(華中)、深圳(華南)、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其中成都、武漢、西安已於2016至2018年分別升級為國家中心城市。
  • 【嶽陽市】攜630個職位2252個崗位 嶽陽組團來長沙「招賢納士」
    12月19日,嶽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武與副市長李為,率120家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攜630個職位2252個崗位來到長沙,在湖南人才市場舉辦「四海攬才」(長沙)大型招聘會,並發布安家補貼、信用擔保、政府獎勵等多項「人才新政」,面向全國招賢納士,助推嶽陽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 2020年南寧市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召開 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
    12月18日,南寧市召開2020年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按照2020年廣西文化旅遊發展大會工作部署,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全面落實強首府戰略,推動南寧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建設區域性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 湖南省區域性醫療中心內分泌專科聯盟在南華附一醫院成立
    紅網時刻衡陽11月23日訊(通訊員 程聰 記者 譚倩) 11月21日,湖南省區域性醫療中心內分泌專科聯盟成立大會在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由該院內分泌科牽頭,區域內25家市縣級醫院將聯盟組建「專科醫聯體」航母。
  • 歷時3年,萬科在城市中心造了一座城!
    萬科HBC匯隆中心作為北站商務核心區最中心的首個入市商務類產品,項目集龍華約200米地標式甲級寫字樓、LOFT、商業為一體,實現了城市資源、政策資源、產業資源的互通互聯,這場關於北站商務價值的「宴席終於掀開了罩子」。
  • 各地紛紛布局 誰將成為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中國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培育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各大城市紛紛布局——  誰將成為首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指導意見》提出:利用5年左右時間,指導基礎條件好、消費潛力大、國際化水平較高、地方意願強的城市開展培育建設,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國內、輻射周邊、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帶動形成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使其成為擴大引領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引擎。
  • 「4個全球中心城市」+「5大都市圈」!投資機會在哪?
    每五年一個規劃已經成為中國目前社會經濟及城市規劃布局的最頂層設計,2020年是中國編制「十四五」規劃的關鍵時期,它將成為2021-2025年中國未來五年的國家發展綱要。2019年年底,國務院就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還專門召開了專題會議,其重要性顯然是比較靠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