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經典穴位圖畫版:膽經(上),學食療養生,大家都能當醫生

2021-02-09 彩雲長在

1.瞳子髎:目之精華在瞳子,故稱目珠為瞳子。穴在目外角骨髎中,故以為名。系膽經小腸經與三焦經之會穴。有清熱散風,活絡明目作用。

2.聽會:會指會聚。耳主聽覺,穴當耳前,以其主治耳聾氣閉,針此可使聲音得以會聚,故名之。有清熱散風,通關開竅作用,是治療耳疾的常用穴。主治耳聾,耳鳴,齒痛,牙關不利,痄腮,口眼歪斜。

3.上關:與下關相對而言,本穴在顴弓之上,故名「上關」。系膽經,三焦經和胃經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作用。方治頭痛,耳聾,耳鳴,口眼歪斜,齒痛等證。

6.懸釐:釐指長度。穴在耳廊外斜上角,外角不及髮際。懸於頭部,與懸顱分曲角上下之別,差之毫厘,相隔如山。又釐者裡也,雙足履步,本穴司前腦之陽力,貫於足而能生履,故名之。有散風清熱之功。

7.曲鬂:曲指拐彎,穴在耳前角彎處,故名之。系膽和膀胱經之會穴,有通關開竅,清熱散風之功。主治頭痛連齒,頰頷腫,口噤。

9.天衝:天即指頭,衝意為通。本穴功能在通,主治頭痛風病,反張悲哭,狀與天相衝,故名之。系膽經和膀胱經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作用。

10.浮白:淺表為浮,色白應肺。該穴主治肺疾。如發寒熱喉痺,咳逆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針之有祛痰平喘之效,因名之。系膽與膀胱經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作用。

11.頭竅陰:竅指孔。五臟屬陰,皆開竅於頭。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該穴主治目疾,耳聾,鼻塞,咳逆,口中惡苦等。因名之。系膽,膀胱,三焦經之會穴,有通絡清熱之功。

12.完骨: 耳後起骨如城廊之完備,拱衛腦府,中藏神系,通於耳目,故名:「完骨」。本穴適當其處,因名之。系膽與膀胱經之會穴,有疏風活絡,清熱明目作用。

15.頭臨泣:泣,哭無聲,人當哭泣之前,必先鼻腔連額酸楚,然後潸然淚下。本穴正處上液之道,酸楚臨此,而涕淚俱下,故名之。系膽,膀胱經與陽維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之功。

16.目窗:窗,通孔。本穴為目力精華匯聚之所,猶室之有窗以通光明,故名之。系膽經和陽維脈之會穴,有通絡明目之功。

17.正營:正是正確,營指營氣,營氣是與血共行於脈中之氣,富於營養。本穴在頭部三行五穴之中,能為腦正確地輸送營氣,故名之。系膽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之功。

18.承靈:承,即承受,穴當元神所居之頭頂,本經經氣承目窗,正營而來,與通天,百會相鄰,凡此諸穴俱關神識,因名「承靈」。系膽經與陽維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作用。主治頭痛,眩暈,鼻衄,鼻淵。

19.腦空:空指孔,指凹陷。穴當腦戶之旁,挾玉枕骨下陷中,故名之。系膽經和陽維脈之會穴,有清熱散風作用。

20.風池:池為淺意,本穴為風氣入腦之要衝,池喻為經氣通過表淺之處,為風之所匯,故名之。系膽經,三焦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有疏風解熱,清頭開竅之功,為明目益聰的重要腧穴。

21.肩井:井喻經氣深聚之所,穴在肩上陷中,適當缺盆上,大骨前,故名之。系膽經,三焦經,胃經和陽維脈的會穴,有通經活絡,豁痰開竅作用。本穴針感較強,針刺不宜過深,以免發生暈針和氣胸。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沙的微信公眾平臺。如果你喜歡穴位養生。想要學到更多的中醫養生知識,請加入:

穴位密碼1每天學習群 184221189

穴位密碼3每天學習群 82716593

穴位密碼5傷寒學習群 273819936

穴位密碼6每天學習群 136590148

相關焦點

  • 看經典穴位圖畫版:督脈,學食療養生,大家都能當醫生
    5.懸樞:通上連下為樞。17.腦戶:出入通行之處為戶。本穴居於枕外粗隆上緣,是腦氣出入之所,故名之。23.上星:高處為上,星喻本穴。中醫有鼻通天氣,目比日月之說。又該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諸疾,因而名之。有清腦利竅,疏通血脈之功。
  • 關於膀胱經和膽經穴位的解說療效:
    大腿到臀部這段由兩條經絡來管理——膀胱經和膽經,膀胱經主管代謝水分,膽經負責代謝油脂,如果這兩條經絡阻塞不通了,體內的水液和油脂代謝不出去,堆積此處便形成贅肉,顯得臃腫。經常按摩從臀部到腳外側這段膀胱經線路,從上到下,按摩時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時痛感越小。
  • 膽經堵,全身都堵,一個穴位暢通全身之氣!
    在祖國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中,有一個穴位如同身懷絕技的掃地僧,雖不顯山露水,卻暗藏深厚功力。
  • 【土郎中養生】敲膽經的最佳時間 敲膽經有副作用
    敲膽經的副作用對於膽經經絡和穴位,除了循環於頭部的某些穴位因為自己針刺不方便,沒有針刺過,幾乎凡是手能針刺到的膽經穴位,我都針刺過。許多穴位我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膽,奇恆之府,內寄少陽之火,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二經取決於膽」。這是傳統中醫書籍上的記載,結合現代醫學疾病,對於膽和膽經的認識,我有一些更多的體會。
  • 這個穴位,調節膽經氣血,四兩撥千斤
    在祖國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中,有一個穴位如同身懷絕技的掃地僧,雖不顯山露水,卻暗藏深厚功力。它就是位於我們肩膀上的肩井穴。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為什麼肩井穴有如此美譽?這要從它所屬的足少陽膽經說起。
  • 膽經堵,全身都堵!一個穴位暢通全身之氣!
    膽經堵,全身都堵! 一個穴位暢通全身之氣 在祖國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中,有一個穴位如同身懷絕技的掃地僧,雖不顯山露水,卻暗藏深厚功力。
  • 膽經堵,全身堵!艾灸這一穴位可疏通膽經淤阻,關鍵還能緩解膽囊結石
    中瀆穴就是專門清理這個臭水溝的一個穴位,古人將治法隱藏於穴名之中,以傳承其效驗,真是用心良苦,令人讚嘆。 中瀆穴屬足少陽膽經,位於大腿外側,膝橫紋上5寸處,取穴時先直立垂手,中指尖處為風市穴,風市穴下2寸即是。所以,要確保膽的健康,就要經常敲打中瀆穴,每天來疏通這個「臭水溝」,防止淤阻。
  • 一個穴位通膽經,暢通全身之氣
    在祖國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中,有一個穴位如同身懷絕技的掃地僧,雖不顯山露水,卻暗藏深厚功力。它就是位於我們肩膀上的肩井穴。
  • 身體側面的痛苦,都找膽經
    膽經循行(點擊看大圖)膽經從外眼角的瞳子髎穴開始,沿著頭部側面、脖子側面、上身側面、大腿小腿側面,一直走到腳側面,在第四腳趾上的足竅陰穴結束。因此,關於膽經的「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路新宇老師概括得很經典:「凡是身體側面的痛苦,都要調理膽經。」
  • 腿部穴位——陽陵泉穴
    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陽陵泉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陽陵泉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靈樞》,足少陽膽經的第34個穴位。該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主要治療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 偏頭痛是膽經不通,頭頂痛是肝經淤堵、前額痛是胃經........
    若以手按著使口能合,其處牽動者取穴。(大家邊看邊找穴喲)角孫。角,耳也,腎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收引之氣。孫,火也,角為之水,則孫為之火也(腎之子為肝,肝之子為火),呵呵,有沒有看懂呢,我來解釋一下啊,就是此穴因為正好的耳尖處,它是膽經;三焦經和小腸經的交會穴,即可補腎又可滋陰去火呢。頭痛,牙痛,耳鳴;腮腺炎等很多問題,就可以找我們這個角孫穴呢。
  • 絕骨穴,補骨生髓的穴位;醫生說:常用於三種情況
    絕骨穴也叫懸鐘穴,是足少陽膽經這條經脈上的一個穴位,具體在小腿的外側面,外踝尖上3寸的位置,在腓骨的前沿。補肝腎的方式很多,有中藥,有食療,有穴位。在穴位中,絕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絕骨穴是髓會。是主管著骨髓的穴位,針刺、艾灸、按摩絕骨,都可以起到補骨生髓的作用。
  • 膽經不通,全身都堵!刺激這個穴位,可立即疏通!
    這是膽經出問題了。《黃帝內經》說膽經是,提到「甚者面微有塵」。膽被稱作「中精之瘵」,是藏膽汁的,膽汁味苦,黃綠色的,能排洩到小腸助消化,主要代謝油脂。如果老是情緒不好,肝膽之氣就會鬱住,膽汁不能正常排洩,會影響消化,沒食慾,嘴裡發苦。日子久了,油脂不能正常代謝,附在皮膚表面,會出現臉色偏黃,面微有塵。同時額頭兩側膽經循行處也會長痘。
  • 一文弄懂足少陽膽經45個穴位位置圖
    足少陽膽經分布於人體頭側面、胸腹側面、下肢外側中部及第4趾,循行45個穴位,首穴為瞳子髎,末穴為足竅陰。
  • 膽經不能隨便敲,敲錯反傷身
    近年來,隨著中醫經絡等理論的逐漸普及,流行起一種時髦的健身方式:敲膽經。門診上也經常見到這樣的患者,在給醫生敘述病情的時候,說他怎麼樣健身、敲膽經如何如何。有些患者敲膽經,確實身體的病症有所緩解和改善,但是同樣的健身方法,還有些患者鍛鍊之後卻出現明顯的不適,比如「頭暈、噁心、身體發熱、乏困無力、煩躁、失眠、月經不調」等等,還有其它一些頭面部上火的症狀。
  • 回顧三焦經的七個穴位,開啟足少陽膽經的第一個穴位,瞳子髎
    關衝是井穴,多用於昏迷急救催醒,也可點刺出血洩熱用於發燒;中渚是輸穴,善治外經病,常用於手指、手臂疼痛、屈伸不利,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等;陽池是少陽經陽氣聚集的地方,經常按摩能暖身,也能調節寒熱,用於感冒;外關是三焦經的絡穴,通陽維脈,對感冒怕冷發熱很有作用;支溝是經穴,除治耳疾外,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肩髎是治後肩部疼痛、肩袖損傷以及肩周炎的穴位
  • 臀部穴位——居髎穴
    【導讀】居髎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少陽膽經。 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 膽經堵,全身都不通,養生要從通暢膽經開始
    中醫認為,膽在子時(晚上11點~次日凌晨1點)最先啟動,身體其他十一條正經受膽經啟動而開始它們的運動。因此,可以說,「膽經堵,全身都堵」,故養生要從通暢膽經開始。首先,膽為清淨之府,膽之汁主藏,膽之氣主洩,故喜通不喜塞。但膽氣很「嬌氣」,偏偏最易堵塞,尤其遇到外寒時,很容易瘀滯不通。
  • 最全經絡高清動圖,所有穴位都在!再也不怕找不到穴位了!傳瘋了~
    中醫養生保健,最重要的不是學會艾灸,而是了解自己的經絡穴位,哪個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這個器官相關的經絡穴位就會舒服。但是,怎麼才能準確找到身上的經絡和穴位呢?今天為大家找齊了最全的經絡高清動畫圖,人體所有穴位都在!先收藏,再群發!再也不怕找不到穴位了!任脈位於正前胸,心臟脾胃行不通;上連乳腺下子宮,萬一不通變老翁。
  • 腹部穴位——京門穴
    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京門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京門穴 (GB25 Jing men)出《脈經》。別名氣府、氣俞。屬足少陽膽經。腎之募穴。在側腰部,章門後1.8寸,當第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