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穴位——陽陵泉穴

2021-02-12 中醫食療養生

【導讀】陽陵泉穴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按摩陽陵泉穴具有治療肩周炎、落枕、膝關節炎、腰扭傷等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陽陵泉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

陽陵泉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靈樞》,足少陽膽經的第34個穴位。該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主要治療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陽陵泉穴名解】

出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別名:筋會穴,陽陵穴。

1、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溼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溼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陽陵泉穴的功能特性】

穴義:膽經的地部水溼在此大量氣化。

特異性: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散熱吸溼後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降濁除溼。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陽陵泉穴位位置圖】

陽陵泉穴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側,膝關節下方的外側有一個高點(腓骨小頭),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個凹陷。)

陽陵泉穴:膝蓋外側有一個小骨頭(腓骨小頭)


【按摩陽陵泉穴位的作用】

1、治療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痺、下肢癱瘓、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痺、坐骨神經痛、腰腿疲勞、踝扭傷,肩周炎,落枕,腰扭傷,臀部肌肉注射後疼痛;

2、緩解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膽囊炎、肝炎,膽結石,膽絞痛,膽道蛔蟲症,習慣性便秘;

3、緩解治療其高血壓病、遺尿、肋間神經痛。

肩痛陽陵收--解決肩膀痛等疾病

肩膀很痛的話找陽陵泉。陽陵泉的位置其實就是在足三裡的外側,就是剛才找足三裡穴的方法,無名指指端的位置就是足三裡,這個小指指端的位置就是陽陵泉,大家不用擔心自己到底找的位置準備不準備,擔心找不準的話,就把面積按大一點,有益無害,不可能有任何的副作用。


【按摩陽陵泉穴的手法】

1、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按壓兩小腿的陽陵泉穴;

2、兩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防治膝關節炎、膝冷痛、鶴膝風、老寒腿、下肢不遂、癱瘓等。

【陽陵泉穴的取穴方法】

患者應側臥或仰臥,陽陵泉穴位於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陽陵泉穴治療扭挫傷】

首先是按壓法重力按壓,按壓5,6分鐘,然後可以用皮膚針敲打(因為它是實症),也可以出點血,這個時候也可以灸,艾灸可以讓瘀血消散,能緩解很多疼痛。

【陽陵泉穴的生理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陽陵泉穴的主治疾病】

半身不遂,麻木,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如果扭傷後疼的比較厲害或者是全身性的表現,可以配上手上的合谷穴,腳背的太衝穴。這兩個穴位是我們人體的四個關口,能夠舒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配用這樣的兩個穴位,再加上筋匯——陽陵泉,這樣能比較快的把體內的風寒之邪、氣滯血瘀等等從我們四肢末端把它們消散趕走。為什麼刮痧從上往下,而且是單向的不能來回刮,就是要把病邪往肢末端趕,最後達到從四關把它趕出去。

【陽陵泉穴的現代研究】

1、膽囊炎、結石症:據報導針刺本穴可使膽囊收縮,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對奧狄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2、調整腦血流量 :實驗研究,針刺本穴可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

3、肝脾臟疼痛:有報導陽陵泉透陰陵泉,強刺激,治療肝脾臟疼痛療效好。

4、落枕、肩周炎:針刺本穴治療落枕、肩周炎療效好。

| 中醫食療養生|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藥物是飲食,最好的療效是堅持。


相關焦點

  • 治療膝關節炎、腿抽筋的穴位——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筋之會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    【穴位含義】膽經的地部水溼在此大量氣化。    (1)「陽陵泉穴」。「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
  • 腿部穴位——伏兔穴
    按摩伏兔穴具有治療腰椎間盤突、腰痛腿疼、腰肌勞損等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伏兔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伏兔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出自《靈樞·經脈》,足太陽膀胱經的第33個穴位。該穴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主要治療便秘,洩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 ,腰痛。
  • 冬季艾灸腿部穴位 就是再養命
    對靜脈來說,肌肉收縮產生的壓力是血流動力之一,腿部靜脈回流就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縮,把小腿照顧好,就等於在身體下部加了一個「泵」,可助心臟一臂之力,堪稱人體「第二心臟」。人體50%的神經、血管、血液都在雙腿,小腿上還分布著60多個穴位,足三陽經、足三陰經這六條重要經絡也從小腿經過,是人體的交通要道,維持著氣血的上下通達、循環往復。
  • 腿部常用的五個保健穴位,艾灸這五穴位對身體有什麼幫助與作用
    發現很少有朋友去艾灸腿部或者說艾灸腿部的時候,大家可能就認識兩個穴位,一個是足三裡穴,一個是湧泉穴。除了這兩個穴位之外,腿部還有哪些重要穴位呢?咱們把腿部常見的幾個保健穴位,給大家說一說。咱們先說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它在小腿外側,犢比一下三寸,脛骨前緣一橫指。這個足三裡穴的大家都知道是調理腸胃病證,下肢疾病包括體虛,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足三裡穴進行一個艾灸。
  • 腿部穴位——鶴頂穴
    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鶴頂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鶴頂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奇穴。別名,膝頂穴。【鶴頂穴位位置圖】鶴頂穴屬於經外奇穴,鶴頂穴的準確位置位於膝上部,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
  • 腿部穴位——豐隆穴
    按摩豐隆穴有治療頭痛、眩暈;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癲狂;下肢痿痺等作用。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豐隆穴位位置圖、按摩手法及作用。【豐隆穴的名解】豐攏、豐隆,象聲詞,為轟隆之假借詞。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傳來的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轟隆有聲,故名豐隆 。
  • 臀部穴位——居髎穴
    【導讀】居髎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足少陽膽經。 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 腿部穴位——築賓穴
    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築賓穴位位置圖、按摩手法及作用。【築賓穴名解】別名:陰維脈郄穴。1、築賓。築,通祝,為慶祝之意。賓,賓客也。該穴名意指足三陰經氣血混和重組後的涼溼水氣由此交於腎經。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涼溼水氣(足三陰經氣血在三陰交穴混和後既無熱燥之性亦無寒冷之性),性同肺金之氣,由此傳入腎經後為腎經所喜慶,本穴受此氣血如待賓客,故名。2、陰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為腎經之穴,同時又為陰維脈之穴,而三陰交穴傳入本穴的氣血較為細少,如從孔隙中傳來一般,故為陰維脈郄穴。
  • 養腿就是養命,必灸的10個腿部穴位.記得收藏!
    1、引火下行 冬季寒冷多夾雜乾燥,艾灸後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每次艾灸要兼顧腿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也叫引血歸源(湧泉),可清虛降火,緩解灸後上火。陰虛的話,更要多灸腿部的三陰交、太溪、湧泉。 4、解決手腳冰冷 冬季寒氣凝重,連帶著身體寒氣也加重,而寒則凝,氣血凝滯就傳遞不到四肢,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而艾灸腿部穴位可以化解寒氣、促進氣血循環,解決手腳冰涼。
  • 墨菊有約:伏兔穴的作用
    伏兔穴也是我們身體很重要的一個穴位了,這個穴位對於我們人體也是比較重要的,當然了,在生活中經常按揉伏兔穴這個穴位對於我們的養生和保健也是很有幫助的了,但是許多人對於伏兔穴的位置和功效還不是非常的了解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伏兔穴的定位。經穴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外側,髂潛上棘與髕骨外緣的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處(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轉子—膝中為19寸)。
  • 血海穴.養生穴位解析
    取穴方法2: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取穴方法3: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膝蓋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張開,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 臉部穴位圖 按什麼穴臉上不長斑
  • 每日一穴【陰市穴】,降血糖要穴
    【取穴方法】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在髕骨外上緣上3寸,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的連線上取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匯聚本穴後循胃經下行梁丘穴,氣化之氣則上行天部。
  • 腿痛,可能是你的膽經在痛,趕緊疏通這兩個穴位吧~
    陽陵泉穴,陵,意味著丘陵、土堆。原來,陽關穴下傳的經水和膽經膝蓋以下部位的陽熱之氣交匯,在陽陵泉的位置,經隨脾土物質上揚、吸水氣後而沉降,固化在穴周圍,形成了土堆。也就是說,這個穴位可將水溼之氣固化、沉降下來。由此可見,它和環跳穴一樣,都是治理膽經水溼的重要穴位,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 穴穴位順口溜+十二穴位位置與作用,看一遍就懂!
    1、合谷穴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摩法:用手掌面貼於體表穴位上,轉動按摩2分鐘;貼膏藥法:擦淨皮膚,取活血止痛膏半張貼於穴位上,2天後取下。停1天可再貼。(皮膚過敏者不能用)。中脘穴與足三裡穴同用,可提高輔助治療胃病的效果。8、足三裡。足三裡穴的取穴是這樣的:可以在膝蓋外側的凹陷處向下四指並在脛骨外側的交點處就是此穴。
  • 生了病想做艾灸,如何配穴?六大配穴法,搞定配穴難題
    艾灸的配穴是根據病症的需要,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加以配伍艾灸的方法。艾灸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之間的關係,配穴要做到少而精,主次分明。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艾灸的效果。艾灸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裡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後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 這10大腿部穴位,必灸!
    (1)引火下行:最近很多灸友反饋艾灸後上火的情況,因為冬季寒冷多夾雜乾燥,艾灸後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每次艾灸要兼顧腿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也叫引血歸源(湧泉),可清虛降火,緩解灸後上火。(4)解決手腳冰冷:最近也有很多灸友反饋手腳冰冷,是因為此時外界寒氣凝重,連帶著身體寒氣也加重,而寒則凝,氣血凝滯就傳遞不到四肢,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而艾灸腿部穴位可以化解寒氣、促進氣血循環,解決手腳冰涼。三、10大腿部穴位,養身少不了!
  • 養腿就是養命,10個大腿部位穴位必須了解
    (1)引火下行:冬季寒冷多夾雜乾燥,艾灸後容易出現上火的現象,所以每次艾灸要兼顧腿部穴位,把上半身的火氣引到腳上,也叫引血歸源(湧泉),可清虛降火,緩解灸後上火。(2)潤肺濡腸: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與肺腑相對應的反射區,且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此,艾灸通過經絡傳導刺激,能達到促進氣血循環、調節臟腑的功能,滋潤乾燥的臟腑以及器官。
  • 10大腿部穴位!99%的人不知道
    對靜脈來說,肌肉收縮產生的壓力是血流動力之一,腿部靜脈回流就主要靠小腿肌肉收縮,把小腿照顧好,就等於在身體下部加了一個「泵」,可助心臟一臂之力,堪稱人體「第二心臟」。  2、腿是「交通要道」!  人體50%的神經、血管、血液都在雙腿,小腿上還分布著60多個穴位,足三陽經、足三陰經這六條重要經絡也從小腿經過,是人體的交通要道,維持著氣血的上下通達、循環往復。
  • 10大腿部穴位,按了都說好!
    人老後,腿部和大腦間指令的準確性和傳導速度都有所下降,不像年輕時那麼默契。且雙腿承受上身的所有重量,如果不注意保護,自然就「年久失修」了!4、腿是「疾病反映區」!以下穴位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那些,而是擁有少見且擁有獨特作用的穴位,1、風市穴:通經絡,瘦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