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計量標準運力需求不同分析基礎:美系車的代表性車型有兩類,分別為:皮卡&重卡。似乎北美汽車的文化中關鍵詞是「卡車」,而且都是所謂的「長頭卡車」,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美國鐵路運輸的不發達,主要通勤與運輸方式為陸運和空運。而飛機的運力是非常有限且成本極高的,於是公路運輸就成為了經濟發展的支撐。
知識點1:長頭重卡裝備的柴油發動機排量非常誇張,參考卡特彼勒、康明斯、納威斯達等主機廠,這些品牌的柴油機不僅有超高功率同時也有巨大的體積。平頭卡車被戲稱為「坐在二樓開車」,如果裝備這些機器的發動機採用中置後驅布局的話,估計感覺會像是「坐在三樓駕駛」。而且發動機巨大的轟鳴與非常高的溫度也難以實現理想的駕駛品質,所以這些車只適合採用長頭設計。
知識點2: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北美很重視專業司機的駕駛體驗,貨車駕駛員也是一份收益不輸白領的理想工作。那麼不用精打細算從車輛整備質量「節油」,也沒有理由讓工作環境變得很差的工作,在選車時自然是前置發動機的「長頭車」更有吸引力了。這種車不僅有「房車級」的巨大駕駛室,同時還能夠依靠前置發動機與巨大的總質量實現「碰撞潰縮保護」,長頭車的安全防護等級要比平頭車高得多。
01平頭卡車-起源歐洲
國內早期的重卡多為長頭車型,這點相信年級大一些的駕駛員都是深有體會的。真正普及「平頭重卡」是從2000年後開始,原因是參考了歐洲的平頭卡車,參考斯堪尼亞、奔馳卡車、MAZ/DAF等品牌。原因歐洲卡車考慮的是總長度對轉彎半徑盲區,車輛穩定性與可控性等因素,要保證車輛總長度不會太誇張才能在路況複雜的路段安全通勤,於是在計量車輛總長度時要求加入車頭。
北美重卡計量車長是不加入駕駛室的,歐洲與國內的計量標準則加入駕駛室。那麼也就是說駕駛室越長貨箱就要越短,而貨箱更長運力才能更大;面對國內運輸行業的白熱化競爭,貨箱哪怕多出幾分公分的長度也會很有吸引力。結果則造成了卡車採用中置後驅的平頭造型,駕駛室「跨坐」在發動機上以實現空間最大化利用,這就是平頭重卡會風靡的原因。
總結:不能否認平頭重卡的運力以及被動安全等級都要弱於長頭重卡,然而國內的鐵路運輸是非常發達的,陸運雖然佔比仍舊很高但並不是不可取代。所以公路運輸只能通過行業競爭的方式實現「瘦身」,之後在從業人員的收益更理想,且對運力的要求更合理後才有可能重新用回長頭重卡,現階段的長頭車有些奢侈了。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