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的小浣熊乾脆麵嗎?除了好吃,裡面的水滸收藏卡,當時讓無數90後為之瘋狂,小浣熊乾脆麵也因此風靡各大校園,銷量可觀。
這是盲盒營銷的前身。
最近兩年,盲盒經濟再爆發,特別是隨著以盲盒IP玩法著稱的泡泡瑪特的崛起和上市,盲盒更是走進大眾視野。當前盲盒已經突破手辦潮玩品類,開始向服飾、美妝、餐飲等各領域滲透,成為各大品牌借勢營銷的重要手段。
不過,盲盒營銷是一雙刃劍,用不好,不僅無法拉動產品銷量,還會降低用戶對品牌信任度,得不償失!
盲盒火爆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注意力極其缺乏的營銷大環境下,品牌將如何借勢盲盒進行營銷?
到底什麼是盲盒?通俗點講,盒子一般是裝有手辦、玩具等潮玩商品,商家以盲抽、隱藏款的玩法為每一次購買植入驚喜,購買前用戶不知道盒子裡裝的是什麼。
說白了,所謂的盲盒就是切準了消費者的賭徒心理。
盲盒有多火爆?名創優品,剛切入這個盲盒市場,第一周就大賣10萬個;泡泡瑪特靠賣盲盒,靠賣盲盒3年淨利暴漲300倍,而且成功上市。
在微信上,「盲盒」關鍵詞的熱度指數超越了一度爆火的「球鞋」,在微博上;#盲盒#的話題閱讀量達到2.7億。
在二手交易平臺上,盲盒已經超出潮玩範疇,有些盲盒的隱藏款,成為遠超出正常價格的緊俏貨,一個原價幾十元的限量版盲盒,溢價甚至能夠上千元。
盲盒憑什麼這麼火?
1 切中年輕潮玩圈層消費訴求
盲盒爆火背後是潮玩圈層經濟效應的拉動,每一個圈層背後都有獨特的圈層消費文化作為支撐。
盲盒內本身的潮玩IP,一般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感價值,而且具有收藏和社交的價值屬性。而潮玩圈層年輕群體具有陪伴心理、收藏心理以及社交心理等消費訴求,盲盒正好精準抓住了這些訴求。
而且,消費升級背景下,年輕人消費觀念發生改變,年輕人越來越崇尚悅已,更願意為產品內在情感附加價值買單。而且,如果拆開盒子後如果恰巧是隱藏款,能夠帶來強烈的滿足感,這種開心抑或是失望,正是年輕人追求的購物體驗的樂趣所在。
2 製造了稀缺性和上癮機制
盲盒中設置的「隱藏款」,一般是很難通過常規渠道購買,而且通常都是限量的,製造了一種類似飢餓式營銷。同時給用戶提供了一種尋寶體驗,再加上中獎概率通常很低,很容易讓用戶產生上癮機制,刺激用戶不斷重複購買。
這種類似抽獎的玩法,賦予盲盒「賭」的標籤,本質仍是「幸運遊戲」,本身對年輕人具有很大吸引力。
3 社交傳播需求的強驅動力
盲盒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由於抽到隱藏款、限定款的概率相對較低,當用戶收集完成之後,能夠刺激用戶轉發社交網絡,分享拆盲盒的戰果。
同時,在盲盒中抽到不想要的角色,或重複抽到同一個角色,也有會通過網絡等方式與其他人交換盲盒。
在B站上,很多博主會直播拆盲盒,微博上也有各種博主在線抽盲盒的Vlog。為了集齊整個系列的娃娃,玩家們還會自發組建微信、QQ等社群。甚至還有人在網上教會大家如何判斷盒子裡的造型。因此衍生了很多優質的UGC內容,引爆盲盒效應。
年輕人的熱愛與沉溺,以及本身玩法的上癮機制,使得盲盒成為一股強大的風潮,同時基於盲盒背後隱性利潤推動,越來越多的品牌和商家,開始借勢盲盒玩法進行營銷,驅動盲盒從潮玩領域逐漸出圈。
由此,盲盒不再只是玩具、手辦的代名詞,新玩法的層出不窮,也讓盲盒開始頻頻跨界到不同的領域。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已經是一個「萬物皆可盲盒」的年代了。
2020年7月份,快餐界的麥當勞一口氣推出70款小黃人盲盒,而且採取「只送不賣」策略,賺足了用戶眼球,當然這裡的送是有消費條件的;上海迪士尼推出達飛和朋友們系列特飲盲盒杯。
宜家、名創優品等零售品牌,也都加入了自製盲盒商品的大軍。據報導,名創優品近期推出的某款盲盒還包含有鑽石/水晶,最大的鑽石有1克拉,也這是所謂的「隱藏款」,引發消費者的賭徒心理。
奈雪、星巴克等飲品也都推出了盲盒。走進星巴克你會發現,裡面不僅有氣氛組,還有很多隨處可見的搖晃和捏盲盒的年輕人,今年「聖誕季」,星巴克推出了聖誕盲盒,其中包含自主設計的7款小熊玩具,單價108元,同時附贈一張星禮卡。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出現跟風,商家不斷地在各種商品上嘗試盲盒形式,但實質上這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借用盲盒的神秘感和上癮機制,讓商品通過特殊的方式引起消費者的關注,通過一些渠道達到最大化銷售的目的。
處於網際網路環境下,品牌營銷手法眼花繚亂,而同時消費群體的注意力極其稀缺,常規單一的盲盒玩法已經逐漸不能對消費者產生強吸引力。那麼,品牌應該如何玩轉盲盒式營銷,搶佔用戶心智資源?
1 借勢IP熱度推聯名款,擴大品牌聲量
褪去表層的盲盒玩法,盲盒的本質內核實質是IP內容,看似火爆的「盲盒經濟」,其實就是一場IP爭奪戰。沒有了IP,盲盒也就失去了競爭力。
泡泡瑪特之所以靠小小的盲盒成功上市,並非僅僅是利用盲盒玩法,而是以IP為支點撬動Z世代潮玩心智,「Molly」這個IP形象是其運營最成功的IP。
幾乎每個季度Molly就會推出一系列新系列,不斷為品牌IP提供熱度,增加IP的價值,這是盲盒營銷的價值所在。
因此,對於品牌來講,藉助IP推出聯名產品,加上盲盒營銷的賦能,增強產品的神秘感,吊足粉絲的購買胃口,不僅增加聯名產品銷量,而且將大大增加品牌活動聲量。
比如,芬達曾經推出Molly「鼠年大樂隊系列」聯名款,將Molly藏進芬達罐中,為消費者提供抽獎競猜的樂趣,而且能從一罐芬達裡喝出「Molly味」,絕對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體驗!
這款聯名禮盒在可口可樂天貓官方旗艦店發售,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足以見得這次聯名跨界的熱度之高。
此外,盲盒綁定明星IP一起玩,也是一個不錯的噱頭,兼具偶像周邊和品牌周邊。比如,之前九陽Q版鄧倫手辦盲盒,瑞幸咖啡代言的劉昊然系列盲盒等,即為產品植入趣味新奇感,又激起「愛豆」粉絲效應,顯然比單純的盲盒,更能直擊消費者心智。
2 為盲盒注入情感,增加產品附加價值
隨著盲盒式營銷泛濫,單純的靠上癮機制或者製造好玩的消費體驗,很撬動用戶注意力,日本 KITKAT (奇巧)巧克力曾在盲目營銷中加入情感,盲盒+情感雙向賦能,取得不錯的營銷效應。
這個品牌推出15款口味新產品,並與人氣插畫家「たなかみさき」合作推出插畫新品包裝,每一幅插畫代表著每一種口味,而且採用盲盒銷售方式,希望消費者通過產品包裝上的插畫去感知、猜想巧克力的口味,挑選出與自己有情感共鳴的產品進行購買。
相比單純地讓消費者競猜,這種帶有引導式的盲盒玩法,給予用戶更多的新鮮感,也更能調動消費者的參與欲望。
此外,產品本身設計嫁接盲盒式營銷,也是不錯的玩法,比如,我們的國民飲品旺旺,就是把自家產品做成盲盒,曾推出旺仔牛奶民族罐,足足56款盲盒設計,為盲盒產品加入國潮價值,呈現驚喜的營銷效果。
毫無疑問,藉助新潮的盲盒式營銷,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品牌在更多主流的年輕消費群體中的影響力,畢竟盲盒背後,有一大批熱衷潮玩的年輕人。
不過,任何一種新的營銷方式,都有著雙刃效應。品牌借勢盲盒玩法進行產品營銷,能夠第一時間內吸引用戶的眼球,也是正常的商業邏輯,但盲盒營銷的核心其實是為產品帶來附加價值。
因為,年輕人被盲盒玩法吸引,實際上是為盲盒內的產品附加值買單,品牌如果只追求一時的營銷快感,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產品本身,反而會產生相反的傳播效果。
一旦盲盒玩法的新鮮感失去,或者說,對盲盒內的產品大失所望,感覺被割了智商稅後,將降低對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感。
對於品牌來講,最重要的是注重新玩法的內容創新以及產品自身的品控力度,也就是立足產品本身讓營銷附加值更高。一方面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新鮮體驗,消除審美疲勞,一方面讓消費者感覺到品牌的誠意。
因此,盲盒效應並不能作為一個品牌發展的長久之計。對於品牌來說,盲盒營銷只是錦上添花,產品和品牌力量才是品牌的基本底盤。
* 本文經品牌頭版(ID:ceozhiku)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