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個視頻,講述的是喜愛的愛豆任嘉倫小哥哥吃東西時的樣子,好幾個他吃東西時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像個小松鼠似的塞得滿嘴都是,兩腮鼓鼓的生怕有人跟他搶一樣的,太可愛太萌了。後來其助理回應,原來並不是我們超帥的任嘉倫小哥哥是個小吃貨,是因為拍戲很忙沒有專門的空閒時間來吃飯,都是用零散的時間隨便補給點吃的,所以對於這樣的工作環境,一款既好吃又有營養,又方便的美食是非常重要啦!
01五穀芳馨
讓任嘉倫小哥哥吃得津津有味,滿嘴鼓鼓的美食就是老字號品牌美食五芳齋的粽子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必吃的美食粽子對於國人的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今天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字號五芳齋的歷史淵源,那就要先從粽子的起源說起。
兩千多年前,屈原留下不朽傳奇,家國情懷演繹成端午食粽之習俗流傳後世。「嘉湖細點」開創江南點心流派並聞名華夏,其中尤以粽子為代表,自清末起便盛行於嘉興民間。1921年,浙江蘭溪籍商人張錦泉在嘉興城內張家弄開設了首家粽子店,由三人合夥出資組成五股,故取名「五芳齋」,寓意「五穀芳馨」,由此開啟了老字號的百年曆程。
02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粽子的來源跟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愛國故事有關。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楚王不但沒有採納,還將屈原革職流放。楚國滅亡後屈原接受不了亡國之恨,投江殉國。
後人為紀念用生命譜寫壯麗愛國主義樂章的屈原,每年端午的時候都會包粽子投江,悼念屈原。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03百年老字號五芳齋的革新曆程
上世紀四十年代,五芳齋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的特色被譽為「粽子大王」。1956年公私合營,「榮記」、「合記」、「慶記」三家「五芳齋」及「香味齋」四家合為一家「嘉興五芳齋粽子店」。又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變遷,五芳齋堅守品質之道,鑄就了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也成為了嘉興的一張城市名片。
歷經百年滄桑沉浮,凝聚幾代人的心血努力,五芳齋告別了前店後坊的傳統經營模式,在一次次蛻變轉型中走上了現代企業發展之路。如今,五芳齋尊崇「和商」理念,秉承傳統美食文化之精髓,創新老字號發展之路徑,傾力打造以米製品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續寫五芳齋新百年的輝煌篇章。
04美食也在創新
五芳齋在傳承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對明清兩代極具盛名的「嘉湖細點」的製作工藝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現已經形成以粽子為核心、月餅、八寶飯、滷製品、蛋製品等產品系列。積極拓展食品上下遊產業,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產業鏈,建立了五芳齋稻米基地,生產優質大米。
如今的五芳齋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晚下班都要去五芳買點小吃帶回家的習慣已經是家常便飯。早上上班起早一點去五芳齋喝點小白粥,放點五芳齋特製的小鹹菜,冬日裡早上驅寒的尚好小食,全身上下暖暖的。晚上下班給在家的愛人和孩子帶一份小甜點,回家和愛的親人一起分享溫馨又幸福。
粽子方便攜帶,即用即食。是家居、旅遊、工作中很好的便食。既能解饞飢餓,又有營養,因為粽子裡面包含了五穀雜仁,都是對身體很好的糧食了,能補充身體所需的很多機能。時光流轉,很多東西在隨著時代光陰在不斷的變化著,但是一些美食,一些味道是不會變的,是會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延續下去的。
百年老字號五芳齋的故事一直在講述著,六七千年前,馬家浜文化在嘉禾大地發祥,史前稻作文明開啟了江南米食之源。六七千年後,新一代的五芳齋人,改革創新,適應潮流,發展和演變出了更多的產品和文化,與世界分享。
#美食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