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百年,粽香四溢,五芳齋分享的是美食,弘揚的是優秀中華文化

2020-12-12 生活唱遊記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講述的是喜愛的愛豆任嘉倫小哥哥吃東西時的樣子,好幾個他吃東西時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像個小松鼠似的塞得滿嘴都是,兩腮鼓鼓的生怕有人跟他搶一樣的,太可愛太萌了。後來其助理回應,原來並不是我們超帥的任嘉倫小哥哥是個小吃貨,是因為拍戲很忙沒有專門的空閒時間來吃飯,都是用零散的時間隨便補給點吃的,所以對於這樣的工作環境,一款既好吃又有營養,又方便的美食是非常重要啦!

01五穀芳馨

讓任嘉倫小哥哥吃得津津有味,滿嘴鼓鼓的美食就是老字號品牌美食五芳齋的粽子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必吃的美食粽子對於國人的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今天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老字號五芳齋的歷史淵源,那就要先從粽子的起源說起。

杭州五芳齋粽子

兩千多年前,屈原留下不朽傳奇,家國情懷演繹成端午食粽之習俗流傳後世。「嘉湖細點」開創江南點心流派並聞名華夏,其中尤以粽子為代表,自清末起便盛行於嘉興民間。1921年,浙江蘭溪籍商人張錦泉在嘉興城內張家弄開設了首家粽子店,由三人合夥出資組成五股,故取名「五芳齋」,寓意「五穀芳馨」,由此開啟了老字號的百年曆程。

02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粽子的來源跟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愛國故事有關。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楚王不但沒有採納,還將屈原革職流放。楚國滅亡後屈原接受不了亡國之恨,投江殉國。

杭州五芳齋粽子

後人為紀念用生命譜寫壯麗愛國主義樂章的屈原,每年端午的時候都會包粽子投江,悼念屈原。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03百年老字號五芳齋的革新曆程

上世紀四十年代,五芳齋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的特色被譽為「粽子大王」。1956年公私合營,「榮記」、「合記」、「慶記」三家「五芳齋」及「香味齋」四家合為一家「嘉興五芳齋粽子店」。又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變遷,五芳齋堅守品質之道,鑄就了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也成為了嘉興的一張城市名片。

杭州五芳齋粽子

歷經百年滄桑沉浮,凝聚幾代人的心血努力,五芳齋告別了前店後坊的傳統經營模式,在一次次蛻變轉型中走上了現代企業發展之路。如今,五芳齋尊崇「和商」理念,秉承傳統美食文化之精髓,創新老字號發展之路徑,傾力打造以米製品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續寫五芳齋新百年的輝煌篇章。

04美食也在創新

五芳齋在傳承民族飲食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對明清兩代極具盛名的「嘉湖細點」的製作工藝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現已經形成以粽子為核心、月餅、八寶飯、滷製品、蛋製品等產品系列。積極拓展食品上下遊產業,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產業鏈,建立了五芳齋稻米基地,生產優質大米。

杭州五芳齋粽子

如今的五芳齋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晚下班都要去五芳買點小吃帶回家的習慣已經是家常便飯。早上上班起早一點去五芳齋喝點小白粥,放點五芳齋特製的小鹹菜,冬日裡早上驅寒的尚好小食,全身上下暖暖的。晚上下班給在家的愛人和孩子帶一份小甜點,回家和愛的親人一起分享溫馨又幸福。

杭州五芳齋

粽子方便攜帶,即用即食。是家居、旅遊、工作中很好的便食。既能解饞飢餓,又有營養,因為粽子裡面包含了五穀雜仁,都是對身體很好的糧食了,能補充身體所需的很多機能。時光流轉,很多東西在隨著時代光陰在不斷的變化著,但是一些美食,一些味道是不會變的,是會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延續下去的。

百年老字號五芳齋的故事一直在講述著,六七千年前,馬家浜文化在嘉禾大地發祥,史前稻作文明開啟了江南米食之源。六七千年後,新一代的五芳齋人,改革創新,適應潮流,發展和演變出了更多的產品和文化,與世界分享。

#美食的誘惑#

相關焦點

  • 端午傳承文化情 粽香情暖警民心
    端午傳承文化情 粽香情暖警民心 2020-06-24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85度C寄情端午 「粽」香四溢
    85度C寄情端午 「粽」香四溢 2020-06-04 14:28:00來源:北國網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馬文洋)11月26日上午,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曲阜舉行。
  • 平頂山衛東:非遺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非遺人,做好非遺的傳承是我應該做,手藝人不僅是做手工,還要做好人,做好事,好的品德才能把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平頂山市級非遺項目「郭巧連刺繡」傳承人郭巧連感慨地說。
  • 大連海事大學被認定為中華優秀傳統繩結文化傳承基地
    2020年9月2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關於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認定結果的公示》,擬認定26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大連海事大學作為本批次認定的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之一,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為中華繩結。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版首語 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
  • 年輕化IP營銷 讓「中華老字號」五芳齋煥發新生
    從產品上來說,五芳齋這幾年還研發了泡菜芝士粽、小龍蝦月餅等這些看上去有些「黑暗料理」但又自帶傳播力的新品。而且不僅只有粽子,如今也在大規模投入月餅市場,在包裝設計上,充分結合年輕人的審美,不再只是用傳統金色紅色主色調,還採用了Tiffany藍、愛馬仕橙這些顏色。2016年3月29日,五芳齋正式宣布與迪士尼合作,並於端午節前,推出正版授權的迪士尼、漫威系列創意新品。
  • 網絡文學如何傳承中華文化
    網絡文學的成就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紮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由此,網絡文學在作品的文化意蘊、虛擬世界的想像力、人物形象的精氣神、作品的類型風格等方面,表現出鮮明的中華文化立場和審美風範。
  • 學院風採|「弘揚美食文化,傳承家國情懷」社會實踐團隊
    為了弘揚中華美食,促進家庭和睦,黎明職業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漳州籍學生在當地開展「弘揚美食文化,傳承家國情懷」暑期社會實踐活動。2020年8月7日上午,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弘揚美食文化,傳承家國情懷」社會實踐團隊帶大家探尋漳州特色美味小吃,並在家中親手製作美食;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到中國各地的傳統美食,彰顯中國美食文化,回憶家鄉味道。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養生粽巧克力粽,你見過嗎
    近日,記者與「體驗官」王暉一起,走進五芳齋,看這個老字號如何「永葆青春」。  堅守匠心  36道工序守衛老味道  作為「70後」嘉興人,王暉對五芳齋的記憶從小就有。許多嘉興人踏實的一天,都是從一顆肥而不膩、香糯可口的五芳齋粽子開始。
  • 與「粽」不同——社區青年匯帶您雲享端午
    「五月五,過端午,粽葉青,糯米香,掛菖蒲,戴香包,划龍舟……」為增進青年對端午節傳統文化的了解,深刻體驗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歷史意義
  • 楊朝明委員:在孟子誕辰設中華母親節,弘揚母教文化引領女德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提交了關於設立中華母親節,大力弘揚母教文化的提案。他建議,依託孟母教子故事,設立中華母親節,對正確引領女德、女教和家庭教育方向,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重要意義。楊朝明認為,由於中國現在還沒有設立這個節日,很多人只能被動選擇由外國發起的每年5月份第二個星期日過母親節,缺乏民族個性和特色,缺少展示優秀母教故事和母教先進事跡的載體。設立中華母親節,可以搭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楊朝明提到,在孔子和孟子的成長中,母親教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收藏家魏道林的傳奇人生: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戰略合作單位有中國文保基金會民間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江蘇工作站博大藝術館,蕪湖艾爾曼藝術空間,江蘇邱小葉茶文化博物館等。一位祖籍在安徽省巢湖南岸民藏之「草根」,大唐名相魏徵之後,嫡系三十八代子孫,終生以先祖為榮。
  • 當皇妃貢米遇上御廚傳人 金龍魚傳承中華御膳文化
    本次活動通過開展達人直播、御廚文化分享、御膳品鑑等互動環節,讓消費者更真實、深入地感受金龍魚乳玉皇妃稻香貢米帶來的高端品質及人文歷史,呈現了一場皇家級別的款待。活動當天,金龍魚乳玉皇妃特邀請了一位宮廷文化大師——御廚傳人王希富先生現場分享御膳貢米文化,同時也邀請了知名時尚紅人與美食達人現場直播「皇妃飯局」,吸引了許多的美食愛好者前來「探店」,線上更是有千萬人次觀看了本次直播。米香四溢的現場也讓行人紛紛駐足圍觀,豐富的獎品引得市民踴躍參與互動遊戲。
  • 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
    「泥倉子」是一種勞動田祭遺風 周星亮 攝中新網宜昌9月23日電 題: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作者 董曉斌 姚紅 黃路遙敲響栽秧鑼鼓,「栽秧婦女」與「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在這裡舉行,農耕民俗「泥倉子」以實景演繹的形式再度亮相。枝江地處江漢平原西緣,農耕歷史悠久,境內有著距今4000至6000年的關廟山遺址。「泥倉子」是一種勞動田祭遺風,在枝江沿襲了近千年,已被列為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傳承優秀文化,打造民間音樂品牌
    民間吹打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化藝術傳播一個重要的載體。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滁州民間音樂品牌,12月16日下午,由市文明辦、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市文化館、各縣市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滁州市首屆民間吹打樂大賽決賽在滁州大劇院拉開帷幕,18個優秀晉級曲目現場「PK」。
  • 弘揚中國氣派的匾額文化,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
    作者/張仲亭 匾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出的一種優秀文化,匾額文化的發展豐富了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和歷史底蘊。然而,匾額應用和發展的長期停滯導致優秀文化日漸流失,匾額文化的無序恢復也可能有損其時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