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原味戚風
Plain Chiffon cake
編輯:CHEFMADE學廚
配方
主料
純牛奶
60g
玉米油
50g低筋麵粉
80g
帶殼雞蛋
260g
糖粉
70g
鹽少許模具:chefmade學廚 金色8寸戚風蛋糕模
規格:21.9*7.5cm
「
理想的戚風,看起來不開裂不回縮,吃起來非常的柔軟,切開後組織是膨發均勻的氣泡。曾經為了做出這樣一個理想的戚風,我和許多的烘焙愛好者一樣,不斷地試驗找出原因,學習別人的菜譜,吸收別人的經驗,在嗑戚風的路上不放棄不拋棄!每次出爐都不想看到以下的狀況,一看到就整個人都不好了,多想像魔法師一樣手一揮,全部狀況都消失,變出一個理想的戚風!可是要知道魔法師在成為魔法師之前也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鍛鍊,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念,繼續努力! 」
Step.01
準備工具,準備食材,分量要準確
Step.02
雞蛋分離蛋清和蛋黃,如果夏天溫度太高,分離後的蛋清可先移放至冰箱冷藏室(一般普通大雞蛋的蛋黃和蛋清重量比例約為7:3,土雞蛋約為6:4)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蛋白比例少,蛋糕高度不夠
Step.03
純奶和玉米油混合,用手抽打至完全融合看不見油點,有點稠
Step.04
逐個加入蛋黃,用手抽攪拌均勻,稀糊狀,可以很自然地流動
Step.05
篩入麵粉,用手抽不規則的攪拌,攪拌均勻至沒有顆粒,做成濃稠的有光澤的蛋黃糊(待用)(一定要從不同的方向攪拌,以免麵粉生筋)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麵粉沒拌勻或出筋,導致蛋糕表面凹陷或側面縮腰
b、麵糊過稠(固體材料太多),導致蛋糕表面深色開裂
c、麵糊太稀(液體材料太多),導致蛋糕內部沾溼
Step.06
將麵糊再過濾兩遍,蛋清裡加入少許的鹽,按一下四個步驟成功打發蛋清。
(為了方便有些對蛋白各個狀態不太熟悉的小夥伴,我特意用數圈數的方式來說明什麼時候加糖)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打發不夠位,導致蛋糕凹陷或側面縮腰
b、打發不夠位,導致蛋糕高度不夠
c、打發過頭,導致蛋糕表面開裂
將電動打蛋器開到最大擋,勻速地貼住打蛋盆內壁順時針轉30下左右,就出現了魚網狀的泡沫,提前蛋頭會滴落,此時加入1/3糖粉
繼續最大檔勻速地貼住打蛋盆內壁順時針打50下左右,還有小泡沫,但提起蛋頭蛋白不會滴落,此時再加入1/3糖粉。
繼續最大檔勻速地貼住打蛋盆內壁順時針打50下左右,提起蛋頭蛋白成小彎勾,此時加入最後的1/3糖粉
糖粉加完後的打發過程是最需要耐心的,這過程要比較長一點。繼續最大檔勻速地貼住打蛋盆內壁順時針打50下左右,提起蛋頭觀察蛋白狀態。如果這時蛋白還沒有到乾性發泡的話,那麼就要改用中速繼續打發。每20下提起蛋頭觀察一次,避免出現打發過頭的現象,若出現圖片中所示的堅挺的小尖角,那麼蛋白霜就成功了。(約需要中速打發40-60下)
霜體的紋路很清晰,並且攪拌手感很沉重,呈現出絲綢般的光澤。每一次加糖的時機都非常重要,不是隨心所欲的!我用的是300W打蛋器,有5個檔位,如果你家的打蛋器跟我家的一樣,那麼可以按照以上的步驟試試看;但如果不是,那麼要適當的調整一下打發的圈數,或者之間按照圖片展示的蛋白狀態來決定加糖的時間。
Step.07
在打發蛋白的時候可以先預熱烤箱,上火120度,下火100度。
Step.08
將三分之一的蛋白霜拌入蛋黃糊中,右手拿著手抽沿著容器內壁向下,然後再由底向上拌勻蛋白霜和蛋黃糊形成蛋糕糊,左手順時針轉動容器,右手的動作靠手腕靈活轉動完成。
Step.09
蛋糕糊倒入剩餘的蛋白霜中,用同樣的方式拌勻,如果容器是直角的,最後需要用矽膠刮刀兜底翻拌,避免部分蛋白霜沉底沒有被拌勻。打發成功的蛋白霜是沒有那麼容易消泡的,所以這一個過程不要害怕消泡而輕輕操作,這樣會導致混合不均勻,而且很費時間;蛋糕糊最終的狀態是稠稠的,如果果很稀的話肯定會失敗。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嚴重消泡,導致蛋糕凹陷或側面縮腰
b、嚴重消泡,導致高度不夠
c、沒有拌勻,導致蛋糕體內會有別大的氣孔
d、蛋糕糊太稀,導致蛋糕內部沾溼
Step.10
蛋糕糊在不高處緩緩地倒入蛋糕模具中,在八分滿左右,用橡皮刀將表面抹平後,輕震幾下,震出大氣泡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從高處快速倒入蛋糕糊,導致蛋糕體內有很多大氣孔
b、不震出大氣泡,導致蛋糕體內有很多大氣孔
Step.11
放入烤箱上火120度,下火100度,四層烤箱就放在倒數第二層,三層烤箱就放在最下面一層,70分鐘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中途開烤箱影響溫度,導致蛋糕高度不夠
b、烘烤溫度不夠,導致蛋糕腥味重,高度不夠
c、烘烤溫度太高,導致蛋糕上色重,開裂,底部凹陷
Step.12
70分鐘後出爐,出爐的時候用手拍一拍蛋糕,會有砰砰的聲音,
而且感覺手感比較堅硬,如果拍起來是沙沙聲就需要在加5分鐘左右。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 烘烤時間不夠,導致蛋糕凹陷或側面縮腰,內部沾溼
b、 烘烤時間太長,導致蛋糕內部乾燥,上色嚴重
Step.13
出爐後要摔打幾下,震出蛋糕裡的熱氣,馬上倒扣
我不喜歡在倒扣在網架上,不忍心看見蛋糕表面有一道道印痕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 沒有及時整出熱氣和及時倒扣,導致蛋糕塌陷或側面縮腰
Step.14
完全涼透後就可以脫模了
操作不當會導致以下問題:
a、沒有涼透就脫模,導致蛋糕塌陷或側面縮腰
如果是新手的話,非常建議用這用低溫長時間烘烤的方子,這樣有利於摸清楚自家烤箱的脾氣,一步步往上調整溫度或時間,我的這個時間和溫度僅供參考。
戚風最重要的是蛋黃糊和蛋白霜,除此之外就是溫度,大家在製作戚風蛋糕的時候注意觀察、記錄和動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斷的一次次總結和調整才能做出比較理想的戚風!
原味做成功了,做其他味道的戚風也會得心應手了!
有很多人都對不粘圓模有一個誤解,就是它不能用來做戚風,一是覺得戚風是爬著粗糙的模具內壁往上升的,不粘模具太滑不適合;而是倒扣的時候會掉底,沒辦法好好的脫模。
說實話,這也是我曾經的看法,可是沒試過又怎麼知道這些江湖傳言是否真實呢?所以我在這個三周裡做了不少於15個戚風,已經妥妥的把半年的戚風餘額用完了,誰叫我這麼較真呢?
最後想到同一爐用學廚的不粘模具和普通陽極模具做兩個戚風,相比性就很直觀了,請看下圖:
從5組對比圖可以看出,學廚不粘8寸圓模是完全可以做出理想的戚風!涼透後可以直接脫模,不需要藉助脫模刀哦!請看以下的成品圖,沒加任何後期色彩修飾!
有小夥伴會想問,為什麼我用不粘模倒扣的時候會掉底呢?把整個蛋糕都壓扁了呢?其實我想說,這也是我經歷過的,說起來還一陣陣的心痛~~~~
你的「失敗之作」會是這樣慘不忍睹嗎?
(這個用上下火130度70分鐘烤出來的,不可取)
經過多次的試驗和記錄,成功之後,終於發現了原因:烤的時間太長或溫度太高,導致蛋糕周邊上色太深,烤的太老!
從圖片可以看出蛋糕的邊緣上色很深而且很光滑,明顯看出已經沒有附著在模具上,所以一倒扣就掉底,蛋糕直接滑落,導致蛋糕被壓扁!
所以,我要為不粘模正名!不粘模具不是不適合做戚風,而是需要注意的地方比較多,需要的技巧更多,尤其是溫度控制上,我認為用低溫烘烤更為適合!
可能有些夥伴說我家的烤箱沒辦法分開調溫,那應該用什麼溫度好呢?放心吧,我都幫你們想好了,看見我放在烤箱裡的溫度計嗎?就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用的!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是130度,那麼或許還會有夥伴說,你嘗試過這個溫度烤嗎?我很肯定的告訴你們,我都有試過,也做了記錄,請看下圖吧!
實驗證明,就算是不同烤箱用同樣的爐內溫度,同樣溫度,同樣的配方,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上下異溫120/100度,爐內溫度是130度,烤出來表面不會裂
上下同溫130/130度,爐內溫度是130度,烤出來表面卻會裂
雖然爐內溫度是同溫,但是蛋糕的上下面接受的溫度卻是不一樣的,130度上溫使蛋糕表面比120度的時候更快的烤熟形成了一道屏障,而130度的底溫使蛋白相對100度的時候膨脹的更快,蛋白受高溫不斷膨脹,衝力較大,但速度沒有表面烤熟的速度快的時候,所以膨脹到頂部的時候就遇到了屏障,衝力就集中在中間還沒熟透的部分爆發(周邊的蛋糕糊要比中間的蛋糕糊熟得快),因此造成表面中間裂開。
實在不能分開調溫的烤箱,可以嘗試125度,120度這樣慢慢的試驗下去。
最後結論,我這個用低溫烘烤(120/100度)的戚風長高的速度要比上下同溫烤制的要慢一些,的,通過多次的試驗和記錄,得出以下的表格給大家參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調整溫度。其實,沒有絕對完美標準的戚風,口感和味道仍然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版權聲明:本內容來源網絡,公益分享,如有版權異議請給我們留言處理!